王志鷗,新媒體藝術家,黑弓Blackbow創始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視覺總設計(2019);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 多媒體總監(2018)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能與音樂信息科技系客座教授;北京印刷學院藝術碩士生導師;中國魯迅美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客座教授;深圳國際光影藝術季總策展人(2020);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數字藝術與創意設計中心)特聘專家。
十年積累,讓王志鷗與黑弓Blackbow形成對科技藝術語言的獨特見解,曾在中國乃至國際范圍打造出眾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事件與文化記憶,曾擔任國慶70周年聯歡活動、平昌冬奧會閉幕式表演「北京八分鐘」、上合峰會燈光焰火晚會等多個大型國家項目的視覺總設計。他擅于以科技藝術為媒,以傳統文化為引,不斷為文化創新注入活力。對于他來說,新媒體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前沿的跨維度展現,也是一種轉譯中國文化記憶的獨特語言。未來新媒體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和技術產生更加深度的融合,重大的技術革新會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啟發與可能性。
《設計》:請您簡要介紹下新媒體藝術這些年在國內的發展情況?
王志鷗:新媒體藝術已經成為了當代藝術與線下體驗場景的重要表達手段之一,比如我之前參與的幾個國家項目,上合峰會中,由投影巨幕組成海天一色的城市舞臺;北京八分鐘,在奧運歷史上第一次采用了人與機器人互動表演;國慶70周年聯歡活動中,世界首創的千人光影屏流動表演真正的做到了讓14億甲方滿意。這些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收到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與點贊。伴隨著中國的經濟與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科技與媒介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新媒體藝術也正在拓展我們感知歷史、溝通自然、表達思想的形式,到今天,它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尤其是在以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引領的當下,這種裹挾著最新技術的呈現方式凝聚著人們對表達和體驗的向往,改變了我們的設計思維與敘事方式,它將會更加關注個體的感受。
國內新媒體的形態越來越多,迭代出很多不同以往的體驗與消費:比如多媒體餐廳、線上線下的沉浸式演出及藝術展覽、文博數字化的場景體驗等等……同時,還滲透進教育、新聞等各種文化場域當中。
技術的變革讓新媒體的創作和應用維度迅速擴大,已經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這也給了新媒體從業者更大的創作空間,許多想法有了技術支撐就不再是“天馬行空”。
放眼到整個產業,就像“互聯網+”一樣,我一直認為新媒體將會帶來各行各業關于“體驗+”的升級。這些對新媒體環境下“體驗+”的關注將一步步具體轉化成為各行各業的新需求、新模式、新目標。我想我們即將,或者說正處在這樣一個翻天覆地變化的環境當中。
“世界首創千人光影屏流動表演”
與張藝謀導演合作,黑弓Blackbow創始人王志鷗任視覺總設計,帶領黑弓Blackbow作為視覺團隊,擔當起聯歡當晚包括主題表演時段的表演隊形設計制作、光影屏動態影像設計制作、以及中心聯歡時段及煙火時段的光影屏成像內容設計制作和北觀禮臺的視覺設計。
3290位身穿發光服、手持光影屏的表演者,在慶典之夜的天安門廣場,用90分鐘無間隔的流動表演組合出一個個振奮人心的絢爛圖案。該表演開創了全新的公共表演藝術形態及數字驅動的編演模式。
《設計》:怎樣才能將藝術與科技更好的結合?新媒體藝術是這樣一種好的結合方式嗎?
王志鷗:新媒體藝術是當今跨學科語言的一種交叉和再生,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表達手法已經無法滿足大家對于感官體驗、信息傳遞、文化交流的渴求,新媒體便顯現出了它的優勢,讓傳播由線性變得多維。我們不僅能用它去講故事,甚至可以打造一個完整的世界觀,通過聲光電技術、多感官的刺激,讓這種身體與精神的“在場”使大家真實的觸摸到我們想表達的故事。就相當于我們已經擁有了“神筆馬良”般的能力,新媒體藝術幫助我們將想象的空間付諸現實。
我創立的公司“黑弓Blackbow”一直把“藝術+科技”作為創作藍本,我始終認為“藝術+科技”的結合首先要以文化為內核。技術手段是為內容表達而服務的,我們正在做的也是用“藝術+科技”去講好中國故事。
《設計》:曾多次作為大型國家級文化項目的視覺總設計,創作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藝術、技術方面的把控?有哪些重點和難點?
王志鷗:說到對藝術和技術的把控我們還是要回到對新媒體藝術的理解,現在有很多新的技術與新的表達方式,所以在創作時我們首先考慮怎么將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新和新媒體藝術結合的更好,作出前所未有的突破。
代表國家形象去打造內容也就意味著要將創作的眼光放到世界的高度,注重中國文化與符號的升級表達的同時又要具有普世感,因為在國際平臺的背景下,大家看待作品的視角不盡相同。我們既要保證唯一性、獨特性,又要完成自我的不斷超越并且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多元融合。
在利用新媒體藝術去對文化內容進行創作的同時,我們也將數字語言的優勢在國家大型項目中發揮到極致,在積累了眾多經驗之后,我們開創了“以數字驅動的編演模式”,即以虛擬現實模擬、數字可視化驅動的工作流程,它可以幫助我們在大型項目中從上至下的實現各個部門、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溝通與協作。數字可視化的方式讓我們前期的方案給到導演組、編導組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可落地、可執行的方案,而不只停留在一個視覺的創意方案。這種方式可以讓整個工作流程得到極大的優化,使現場排練與物理空間更加的契合。
創作的重點是每個項目中我們要傳達的理念與觀念到底是什么?如命運共同體這個課題,首當其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煉悠久的中國文化語言,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強大的梳理與提煉能力,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找到一個全世界都能理解的符號去延展、發散,并且站在當今時代的角度下去思考,讓大家在我們創造出的這些視覺奇觀里得到共鳴與共情,打造世界人民的集體記憶。
最大的難點還是自我的創新與挑戰,表達語言的創新,原生的創意,想法的從無到有、從零到一,這些都是流淌在我們公司血液里的信念與初心。這也是一個令人享受的過程,也是我們和其他新媒體藝術團隊發展的動力與方向。
城市山海為舞臺、近50座被光影點亮的青島樓體、海水中搭建而成的150米投影巨幕、直徑13.8米的半透明球體屏幕、78臺頂級激光投影儀……
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王志鷗先生與張藝謀總導演、沙曉嵐總制作人再度合作,作為視效總設計呈現燈光焰火藝術表演《有朋自遠方來》,以天海城為光影畫卷禮迎各國貴賓。
《設計》:新媒體設計如何與國家文化符號進行結合?
王志鷗:對于中國文化在世界維度中的傳播升級,新媒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創作和表達手段。我們可以通過交互、體驗設計等多重創作視角將文化的感染力提升到一個新的維度。在此之上我們需要從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高光時刻,從歷史寶庫中把我們原有的文化基因與符號提煉出來,用先進的、契合的技術手段進行表達和深化,讓世界重新去看待中國文化與中國的設計語言。這樣才會讓大家對我們的文化產生共同的記憶。有了共同記憶之后,才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播。
像日本的Teamlab,加拿大的太陽馬戲團,他們都是基于自己的國家文化與精神圖騰發展并演化出的團隊。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創作體系、美學思想。這些先行者們已經把市場做得很開闊,我們作為挑戰者,總有一些情結,希望能夠做出一些作品來證明中國文化里的閃光點。
世界對中國文化有很多認知,也有很多猜想,但他們很難真正的接觸到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或者說我們的文化很難快速傳播并且輸出給世界。很多的時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手段去打破壁壘,但是我們可以利用新媒體語言做出更多深度體驗式的作品,形成文化產品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體會到中國文化背后的深厚魅力,在文化產品上的突破和創新,才能讓這種體驗背后帶來的文化輸出走得更遠。
“記入奧運歷史的人與機器人冰上共舞”
總導演張藝謀,黑弓Blackbow創始人王志鷗擔任多媒體總監,在北京8分鐘表演中利用科技美學突圍平昌表演現場的種種限制,24名滑冰演員與人工智能編控的冰屏機器人舞出,現代的、科技的、自信的中國風采,向世界人民帶去中國的冬奧冰雪之邀。
《設計》:創作團隊和創作流程是怎樣的?
王志鷗:黑弓Blackbow是一個跨媒體的創作團隊,團隊聚合創意策劃、空間設計、廣告營銷、文學創作、影視制作、互動開發、落地監理等不同背景的專業人才。團隊成員也都來自央美、清華、MIT等國內外的頂尖院校。同時,我們也長期與音樂、舞蹈、實驗藝術等方向的前沿藝術家保持合作,這樣團隊才可以保證創意從開始的環節,就是頂尖的。
我們的創作一般都開始于開放式的創意會,每個人都可以各抒己見,從空間、內容、技術手段包括文學等各種角度論證創意的。從前期的概念設計、創意設計、視覺設計,到后期的互動設計、程序開發,如果涉及到空間媒介我們也會同步去進行設計,包括數字內容的創意制作,現場落地的執行的對接、互動的調試等等,全流程的去實現一個作品的完美呈現。
這是一個開放式、扁平化的創作過程,團隊也經常顛覆創意,當更好的想法出現時,大家都會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勇于推翻自己,為自己的作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繼冬奧8分鐘與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之后,黑弓Blackbow又一次登上國家的舞臺,這一次,黑弓Blackbow與導演鄒為、郝婧合作,參與到吉林長春(一汽)春晚分會場的創作,主創團隊將年節氣氛與科技相融合,選取“鋼鐵”與“汽車”這兩個長春人驕傲的精神符號打造巨型舞臺裝置,創造出一個“汽車王國”,通過表演將長春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中國制造業的力與美淋漓盡致的傳達。
《設計》:黑弓Blackbow作為一家跨媒體藝術機構,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
王志鷗:我覺得黑弓Blackbow最大的特色就是好奇心與創造力,我們給公司起名“黑弓Blackbow”正是因為想提醒自己有這樣一個思考,“黑弓Blackbow”意指后羿射日的弓箭,希望能夠在挑戰和開拓中一直延續中國的文化和智慧,將創新融入我們的血液當中。
成立十年以來,我們一直在不同行業中進行嘗試與挑戰,孵化作品,與各種品牌合作,一直堅持為大家帶來與眾不同的線下體驗。我們對創新的要求、對好的創意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這種熱情一直沒有間斷,我們日常的工作就是不斷創新與顛覆。
我認為一個公司最核心的壁壘不只是藝術與技術,更是時間。我們在行業里慢慢沉淀,在每個作品中付出的時間是其他團隊無法比擬的。每個項目都是按小時、按年去突破,單位時間內的工作量會非常大。比如在國慶70周年聯歡中,我們在做“中國夢”這幾個字的造型時,要爭分奪秒的去推出新的想法,刷新創意的極限,僅僅是三個字,光是它們不同維度上的表現方式我們都思考了上千種可能。圖形的每一次運動都要考慮其在二維平面上的變化,也要考慮演員與圖形之間會發生的互動,最后我們通過陰陽關系、正負形疊加,讓整個圖形的組成與運動呈現出了一種韻律和美感,這種對于每一個細節的反復推敲只是我們創作過程中一個非常小的片段。
我們在項目中的創新經歷了很多挑戰,真的是以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在拼搏。這個行業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的傳播也非常扁平,很多核心的技術與手段大家都已經掌握了,只能去用創意進行突破,做“微創新”,去尋找它們新的組合方式,或者結合項目自身的特點運用獨到的思考,才能不斷保持創作的領先性。
我們希望能夠代表中國新媒體力量走向世界,和國際團隊去PK,用“藝術+科技”的手段把中國文化進行傳播和轉譯。
《設計》:在項目結束后,我們是否會進行復盤、總結實踐經驗,并提煉成一些理論內容,有助于我們后期的創意實踐?
王志鷗:在我們的工作中,非常看重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每一個項目完成,都會梳理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并在不斷地實踐中去完善它。不論是我們與高校合作主題論壇的理論研究方式,還是基于項目進行的專題研討會,以及準備國際學術期刊論文、申報國家藝術基金等等,都是我們對理論形成的不斷探索。尤其是在完成了許多社會議題的項目之后,我們將眼光放到整個行業的高度,希望能為數字媒體藝術行業留下寶貴的經驗。這不僅是基于我們對自我的總結,也是我們立足當下,肩負社會責任的使命。
中國大型實景歌舞劇《長恨歌》,在歷史故事的真實發生地:「西安華清宮」用舞劇的藝術形式,對白居易的傳世名篇《長恨歌》所表現的愛情主題給予藝術再造。整場舞劇全長70分鐘,黑弓Blackbow與李捍忠導演合作,通過山水風光、古典樂舞、詩歌旁白、高科技燈光音響及特效等表現手法,讓觀眾穿越時空隧道,充分感受大唐盛世的恢宏氣象和千古絕唱的愛情傳奇。《長恨歌》從2006年由陜旅集團打造出品至今,已經憑借年收入1.5億人民幣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實景演出之一。
《設計》:.您認為新媒體技術的本質是什么?
王志鷗:我認為新媒體的本質實際上是跨維度的展現,是由技術的變革以及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大家對感官刺激與文化創新的追求。有了VR,大家知道了信息可以是更沉浸的;有了Mapping技術,大家即可以利用各種地方,各種建筑去傳達信息……它的本質就是跨維度的展現與對于虛擬世界的不斷打造,這兩個是它的核心。
《設計》:在未來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會有怎樣的趨勢?
王志鷗:未來新媒體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和技術產生更加深度的融合,重大的技術革新會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啟發與可能性。以前我們可能從未想象過機械臂或者是人工智能會和新媒體藝術產生關聯,但是現在這些科技手段與新媒體藝術的結合隨處可見,也擦出了許多奇妙的火花,在東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我們可能馬上就能看到用人造衛星制造的流星雨了。
未來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的研究也會直接與新媒體藝術產生新的跨學科碰撞,正如藝術、科技、宗教等,在某一層面上都是相通的,它們可能是一種“意境”,也可能是一種具象的視覺奇觀。
《設計》:為何說中國有望在新媒體領域彎道超車?
王志鷗:在當代藝術、設計等領域,西方世界的體系和話語權都非常完整,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出現了新媒體藝術。但現在,我們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設計思維也在不斷突破,創意已經可以突破各種各樣的局限。如5G技術、人工智能等,中國已經在這些方面取得了技術領先,各種相應的線下體驗的應用層出不窮,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設計》:對中國新媒體行業的發展有哪些期待?
王志鷗:新媒體在中國的普及是非常快的,我們要加強對技術的深度學習,對交叉應用的研究更加透徹。對前端科學的互動或應用是決定我們能否在新媒體領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新媒體的發展依托于新時代的不斷到來、以及互聯網與科技的創新。另外就是要與文化結合,對我們的文化內容進行挖掘和釋放,讓市場模式不斷創新。
《設計》:對于新媒體設計教育您有哪些建議?
王志鷗:現在我們國家一直在強調文化自信,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也是新媒體教學和內容開發的優渥土壤。在新媒體設計教育的方面,我們一直在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將我們的項目作為課題安排給學生,比如與北京印刷學院合作的《北京中軸線》宣傳片、國慶70周年聯歡活動、2019年長春春晚分會場;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的首都博物館數字體驗展覽、青銅器idea課程、數字媒體與超文本博物館沙龍;與中央音樂學院合作的五四青年晚會特別表演節目《我們》等。
在實戰中去將創意落地是對學生們立竿見影的一種磨礪,在提案的時候,可以對學生課題進行驗收,最終也可以用項目費用將他們的創意落地。這種體驗和學校里會完全不一樣,進步也非??臁W校的很多老師對于商業的落地的確缺少一些經驗或判斷,這是對教學的一種挑戰,老師更擅長于理論研究或者學科性的建設,他們沒有過多的精力去了解市場。所以高??梢杂幸獾募訌娦F舐搫?,課程內容可以更開放融合,讓學生在企業里磨練,跟著項目去習、研究,知道自己要學什么、了解一線團隊在做什么,從中鍛煉他們個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選擇判斷。
以商業結果為導向的教學應該是校企結合的方向。我們也希望與更多的高校做校企聯動。讓更多的老師和同學加入到黑弓Blackbow的線下實驗室里,讓體系和生態變得多元。把新媒體的資源和展示的機會更多的留給大家。我們也希望把創作中的課件進行分享,做成一種平臺化的展示。
黑弓Blackbow為騰訊TGC數字文創節打造了「敦煌靈境」主題秀演。2019TGC騰訊數字文創節是騰訊“新文創”戰略下,以數字化科技化互動為核心的大型數字文創用戶體驗盛宴。
「敦煌靈境」以來自中國的國民游戲《王者榮耀》中的英雄角色“楊玉環”的專屬特色皮膚“飛天”為創作原型,還原了莫高窟壁畫中,“飛天”所處的極樂世界,所有的樂器都能“不鼓自鳴”,將敦煌壁畫中絕美的異域意境以前沿科技展現在大眾面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楊玉環”在整場秀中的舞蹈,是由中國頂尖漢唐舞藝術家編排,并用真人表演進行實時動態捕捉,還原了敦煌樂舞的靈動之美。
“敦煌靈境”整個區域由主要七塊不同的led顯示屏組成,總分辨率達到14784*1152,更有超過100平米的兩塊超大地面、天幕led屏,加上區域中心的柱形led,連接整個區域,形成一個立體感十足的全方位互動空間,體驗時長長達12分鐘,給予觀展者以沉浸式的視聽體驗。
《設計》:在與高校的合作中,您重視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能力?
王志鷗:我很看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創新性,同時還要有對自己想法進行具體轉化的表達能力。我希望學生可以拓寬看待世界的角度,可以在思考、表達基礎上明白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實現,不只做“思想的巨人”。以后的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壓力可能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在新媒體領域中。新媒體行業可能早年間只需要一些三維軟件、互動編程等就足夠了,但是現在需要去了解最新的科技,了解不同的裝置語言的運用等等,以后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學習的維度要越來越多。如果學生對一些基礎知識,比如虛幻引擎、可視化編程、線下投影硬件等等沒有理解,就無從去談新媒體的創新與創作。
黑弓Blackbow與騰訊合作,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策劃并制作了“中國新文創”(Chinese New Cultural Creativity)主題展暨2019騰訊NEXT IDEA青年文創大賽成果展。突破國家的界限,把中國春節帶到了浪漫之都,為當地人帶去了一場傳與現代、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文化盛宴。
《設計》:學生和從業者如何不斷去迭代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
王志鷗:最主要的還是靠自我學習。就像人工智能一樣,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你的數據量、學習的體積、吸取知識的維度,都是重要的判斷依據?,F在的學習手段非常多,比如互聯網、論壇、線下活動等等。但要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然后不斷地堅持。新媒體和傳統的設計藝術創新不同,設計藝術只要學一點新的內容馬上就能看到成效,但新媒體需要做很長時間的研究和學習,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還要沉下心來持之以恒地在這個領域去挖掘。
《設計》:請您給年輕的從業者一些建議?
王志鷗:我們正身處在一個新時代,也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經濟、文化的發展與崛起,給了新媒體行業非常好的前景。第一我覺得是年輕人想要進入新媒體行業首先要尋找自己創作的初心、熱愛的原點。第二個是在創作中我們要積極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藏,找到自我表達的觀念與手法,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術與表達的方式,因為新媒體是一個日新月異的行業,年輕人要不斷學習與挑戰為中國文化的復興貢獻自己的熱情與力量。
黑弓Blackbow 其他作品
亞洲數字藝術展 《Prototype-1》
由LED、激光和視頻編程構成的“PROTOTYPE-1”,在黑盒子空間中,仿佛是一個通往數字世界的入口。為了展現數據的生命感,王志鷗與E.I.art工程師Fallen運用多種視聽上的數據算法如分形、Voronoi圖、自組織噪聲、Delaunay三角剖、Cosmic Force等。讓生成的門體影像借由AI演算與現場音樂和激光形成相互感知的氛圍情緒。人類與數字算法交織、纏繞、互通、作用,這一過程猶如生命的鏡像:這種由人類親手創造出的工具,也必將重新塑造人類自身。
「文物的時空漫游」騰訊“互聯網+中華文明”數字體驗展
黑弓Blackbow作為這次展覽的數字媒體創意方,將“文物的時空漫游”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以沉浸式思維將數字藝術與文物結合,巧妙地將文物從學術研究的理論范疇,解放至公眾獲得新的知識感知與身心體驗的維度。將文物的信息通過視聽、互動、科技等體驗方式展現其美輪美奐以及背后知識的豐富有趣。帶領大眾在五個具有特殊意味的“時空”的片段中,觸摸先人生活的脈搏,感受中華文明的精髓,體驗超越時空的歷史律動。
2019 NBA開場秀
黑弓Blackbow用數字藝術讓一位來自中國的籃球少年跨出信仰的一躍,來到了布魯克林的街頭,進入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籃球世界。借由對籃球的熱愛將虛擬與現實融合一體,打破次元壁,連接起洛杉磯與布魯克林兩地籃球的文化——用數字語言使球員的身影得以自由在不同維度的幕布中穿梭,展現出湖人與網隊兩支巔峰隊伍的力量與風采。并采用六棱體可升降式影像界面為載體,用熱血的動畫創意內容結合真人與數字內容互動的表演方式,最終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觀秀體驗。
中國國家地理 · 營地
黑弓Blackbow作為淄博營地的科技藝術共建方,與中國國家地理·營地在淄博共同打造了區別于傳統展館的首個科技藝術館。用科技藝術賦能文旅,聚焦齊地風貌和本土動植物,對在地自然人文進行了深度挖掘和呈現方式的創新,將淄博大地的“海岱齊風、葳蕤自然”以深度體驗的數字化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黑弓Blackbow新媒體藝術空間 辦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