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線廬,西安美術學院原校長。1991-1993英國奧斯特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訪問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委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設計學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陜西省2012年度重點領域頂尖人才,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2017“千人計劃”教學名師領軍人才。
郭線廬教授的藝術實踐探索,是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另辟蹊徑,找到一種他認為合理精妙的搭配、組合,并傳遞出碰撞的聲音及文化內涵。郭教授認為,設計和繪畫是一個很難割舍的統一體,它們之間互不矛盾,是相互促進和相互融合的關系,并從這種探索中得到了很多的收獲。設計與繪畫藝術之間的矛盾之于藝術本體的發展而言,傳統意義上的創新創造已經很難影響和改變對繪畫藝術固有客觀規律的認知。而從設計的發展趨勢和設計研究領域的角度來看,也正是由于設計思維的孕育和發展,設計與繪畫藝術之間所存在的這種天然鴻溝才得以跨越,并不斷促動兩者的相互融合,為今天設計藝術和繪畫藝術和諧共生,不斷生發出新領域和新面貌創造了基礎條件。
《設計》:您如何看待設計藝術的關系?
郭線廬:設計與藝術有很多共性的因素,就我個人的創作歷程和實踐來看,當年報考西安美院原打算學習中國畫專業,但因為1978年學校只有工藝和雕塑兩個專業招生,所以才選擇了工藝系裝潢專業。但幾十年來我堅持一有時間就拿起毛筆,在水墨韻味中游弋。設計和中國畫兩個不同藝術門類的交叉補充,給我帶來的益處非常豐厚,特別是在中國畫創作上,把設計學很多對于構成、色彩的理解運用到了水墨的變化上。
追求水墨各種色階的變化,遠比控制紅黃藍色彩的表現難度要大。所以,我在努力提升中國畫創作涵養之外,還在創作中加入了一些理性思考以及設計觀念、技法和表現方式。這會使中國畫的藝術表現力呈現出新的變化,即借助色彩學原理,不但控制好黑白灰,還要使其更加豐富。我的藝術實踐探索,是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另辟蹊徑,找到一種我認為合理精妙的搭配、組合,并傳遞出碰撞的聲音及文化內涵。設計作品如是,花鳥作品亦如是,兩者成為一個交融互補的結合體。我認為設計和繪畫是一個很難割舍的統一體,它們之間互不矛盾,是相互促進和相互融合的關系,我從這種探索中得到了很多的收獲。
2017第三屆中國大學生國際設計雙年展
設計與繪畫藝術之間的矛盾之于藝術本體的發展而言,傳統意義上的創新創造已經很難影響和改變對繪畫藝術固有客觀規律的認知。而從設計的發展趨勢和設計研究領域的角度來看,也正是由于設計思維的孕育和發展,設計與繪畫藝術之間所存在的這種天然鴻溝才得以跨越,并不斷促動兩者的相互融合,為今天設計藝術和繪畫藝術和諧共生,不斷生發出新領域和新面貌創造了基礎條件。
縱觀世界藝術發展史,不乏眾多這樣的例證。有很多從事繪畫藝術的藝術家,在中年或晚年間從事了與設計藝術相關的很多探索與研究,也有許多從事藝術史研究的藝術家、畫家,投入到建筑設計、裝置設計以及媒體設計領域中,并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當然,也有很多歐美優秀的設計師轉型成為了當代藝術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年我個人在繪畫與設計藝術之間的探索,就是在文人畫、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國傳統繪畫哲學思想的基礎上,融入設計理念。這種創新和研究對于今天很多的中國藝術家來說,想必還是大有裨益的。任何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補充和完善,注重吸收和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觀念和認知,才會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這也是藝術創新創造的必由之路。
2017信息與交互設計研討會暨IIDC年會
《設計》:西安作為重要的歷史名城,如何在傳統藝術中獲得設計的靈感?
郭線廬:眾所周知,西安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古城,擁有豐富而優秀的中國歷史和傳統資源。這種資源無論對設計抑或是傳統藝術,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而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斷地發展和演進中,才得以持續產生新的活力。那么如何在文化傳統的發展流動中探索設計的靈感,我有以下幾方面的認識:
它必須適應廣大受眾時代性的審美需求。傳統藝術傳承下來的經典元素和特征必須古為今用,但現代設計的提升如果只是簡單地復古溯源,與當下的審美價值和文化環境不相吻合,不可能獲得健康的發展。
2017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與著名平面設計大師哈根拜格進行設計交流
設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廣泛共識。傳統藝術本體就是緊緊圍繞著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質生活而展開的,但無論斗轉星移,時空變幻,即使今天的設計也仍然離不開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從傳統中找到創新,從創新中回歸現實。
在傳統之美中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中國文化美學和文化哲學,根植于中國傳統的市井生活,當今的中國設計,就是要立足中華文化特征,挖掘文化內涵,避免一味地追隨或者模仿西方文化,走出一條兼具時代精神與民族氣韻的設計之路。
2018年參加國際美術教育大會
《設計》:教師隊伍的培養如何與時俱進?如何讓設計藝術學科更好的服務于人?
郭線廬:設計學科要培養什么樣合格的應用人才,始終是高等設計院校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那么如何培養人,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至關重要。西安美術學院是一所具有紅色革命基因和歷史文脈傳承的高等藝術院校,在7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受中華文明遺存和優秀文化元素的熏陶,始終堅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之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延安革命精神和大魯藝的精神內涵,我們始終堅持代代相傳這條紅色血脈,形成了西美特有的藝術文化發展理念。西安美術學院的設計學科是中國西北地區特色鮮明、唯一專業設置齊全、師資隊伍雄厚、 學術水平一流的具有當代創新影響力、文明推動力、文化輸出力和國際視野的綜合性設計學科。幾代教師群體扎根傳統,倡導中國式藝術設計的當代性與國際性,根植華夏民族主流文化核心發展區域,深受民族精神的豐厚滋養。西美的設計專業既位于古絲綢之路文化藝術橋頭堡的獨特地位,又擔負著弘揚民族藝術與中國精神的莊嚴使命,我們以中國傳統主流文化核心腹地為依托,通過多年的艱苦創業和卓絕奮斗,已經培育和塑造起了一支具有中國文化內涵與中國精神的創新型設計教育教學師資團隊。
2017中國大學生原創動漫大賽暨第六屆金拴馬樁大學生影像藝術節頒獎典禮
關于教師隊伍的培養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教師應該具備一定廣度和厚度的文化基礎知識,無論是當代文化還是傳統文化,不管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教師都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綜合文化學養和文化素質;其次,必須具有較高的設計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活用傳統,不僵化的將傳統文化轉而運用到當下的創作中,并力爭使這種藝術實踐經受時代的洗禮和檢驗,淬煉出有價值,有影響,有水平的設計成果;第三,我們未來要培養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新潛質,要著重在培養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上下功夫,要通過與時俱進的設計思維和設計作品展望未來;還有,設計藝術人才要始終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去了解和探索這個時代,要立足民眾的審美需求不斷拓展設計藝術平臺。
因此,培養和孵化設計藝術人才,并最終服務于社會,高等學校首先要自覺肩負起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和育人職責。這其中,老中青梯隊建設的良性循環鏈條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師梯隊的建設一定要有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共同參與,它不能是某一個單一學科的“單打獨斗”;從專業設置的角度看,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應該走多學科交叉融合之路,這對于設計學科及其研究方向的不斷完善和充實具有深遠意義;要盡量融合不同的領域和不同院校培養的人才,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機制,避免“近親繁殖”,這對全方位,多角度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支撐。
2018絲路精神——中國傳統工藝的創新設計長安論壇
《設計》:如何用設計藝術去闡釋“ 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
郭線廬:回顧歷史,西安美術學院在設計藝術教育教學的發展中取得的經驗和成績,基于以下四個重要平臺:一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二是豐富多彩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三是延安革命文化;四是“長安畫派”和“黃土畫派”。長安畫派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的一個時代性、標志性藝術主張。特別是以趙望云先生、石魯先生、何海霞先生等為代表的老一輩“長安畫派”藝術先輩們,在燦爛的歷史文化熏陶和滋養下,藝術思維獲得空前的解放和爆發,把對人民的熱愛,對生活的感悟,用震撼的筆墨語言刷新了現代中國畫筆墨表現的新高度。
2018藝術與設計研究生學位教育論壇
基于西安美院具有的這種藝術創作傳統,時至今日我們的設計藝術仍在其中探尋靈感,汲取營養。所謂“一手伸向傳統”,即學習古人的造物美學,學習優秀的傳統設計觀念、范式和審美經驗。所謂“一手伸向生活”,就是著眼今天的生產生活實踐,從中自然闡發的審美觀念和創作觀念。我們的大眾人民究竟是生活在怎樣的現實環境中,我們就應該在這樣的環境中去尋找藝術創作的根基。而“長安畫派”的藝術理念,更是對西安美術學院的設計藝術發展,特別是對中國西部的設計藝術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同時,西部的設計藝術家正是在這樣的藝術土壤中,才有可能創作出兼有傳統文化元素,又具有璀璨生命力的設計作品。
2018與世界著名平面設計師卓斯樂討論設計教育
《設計》:疫情會給設計藝術學科和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郭線廬:2020年發生的疫情,不僅對國家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對文化藝術的發展造成了一定沖擊,設計藝術自然也在受影響之列。主要表現在:設計藝術產品的消費市場開始萎縮;設計藝術的受眾面開始收縮。因受疫情影響,設計行業的整體需方市場變小,特別是從業人員和從業的機構的數量都有縮減的趨勢;行業產值因為疫情的影響也在縮減,但是隨著我國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工作成效,近期有所回暖;疫情也給設計行業以及設計技術領域也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機遇,例如,今后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數字藝術和互聯網技術優勢,開拓新的設計研究領域。而從趨勢來看,未來對從事數字技術研究和網絡技術研究的設計師的需求量也在逐漸加大;疫情的發生,也給設計經濟的新循環模式,例如工業設計、交通設計、日用品設計、高新技術,高新材料和高速信息傳遞提出了新的考驗和要求,未來的設計行業也會產生新的追求和目標。
2019第九屆全國視覺傳達設計教育論壇
我認為有三個領域在未來的發展前景和空間非常可期。首先是材料學,新材料的出現將為設計師提供更多的研究基礎和創作的可能性;再者是很多高科技裝備應用在處置疫情等突發公共事件時所發揮出功效,在之前是被嚴重低估了的;第三就是對空間和環境的設計,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以及交流的空間如何穿插和流動,都是需要我們去拓展和創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空間。最后,從視覺設計領域客觀現實看,在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圖表設計,或者說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可視化設計,勢必給設計行業的未來帶來色彩斑斕的發展前景。
2018中國設計40年——經驗與模式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9全國大學生第八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終評
20171011德國奧芬巴赫設計學院開展設計教育交流活動
20171011德國杜塞爾多夫應用科技大學開展設計教育交流活動
20180829參加第三屆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