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奧林匹克藝術研究中心主任、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火炬臺”設計負責人。長期從事藝術設計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兼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特邀副會長,冬奧組委制服裝備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宣傳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20年入選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得“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參與國慶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設計工作,2019年擔任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活動廣場專家組組長,帶領團隊完成天安門廣場“紅飄帶”景觀雕塑及游行活動中“開天辟地”等11輛彩車的設計工作。先后參與北京夏季奧運會、廣州亞運會及深圳大運會開閉幕式設計工作,與團隊一起完成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缶”“龍柱”設計,擔任亞運會、大運會開幕式視覺總設計工作。2021年帶隊完成北京冬奧會鳥巢中心區及延慶、張家口賽區場外火炬塔設計。
參賽國小雪花引導牌的連接效果及中間形成的負形雪花
2022北京冬季奧運會位于國家體育場(奧林匹克中心區)、北京延慶賽區和河北張家口賽區的三個場外火炬臺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教授帶隊設計。火炬臺的造型在開幕式主火炬的基礎上增加了環繞的“銀絲帶”以及鏡面底盤,起到支撐、穩定的作用,將開幕式上的大雪花以中軸固定的方式予以呈現,總高約11米,底座臺面直徑約20米,其中奧林匹克中心區火炬臺底座臺面下部增加了一個1.3米高,外直徑21.5米的不銹鋼裙邊底座。
橄欖枝大雪花由90余片小雪花組成,一片雪花代表一個參賽國,上面鑲嵌著參賽國的名稱。“銀絲帶”兩側開燈槽,內置燈帶,燈光面板用不銹鋼板雪花紋造型做蓋板,白天呈現整體不銹鋼鏡面效果。橄欖枝正反面開燈槽,內置燈帶,面板用不銹鋼板雪花紋造型做蓋板,白天呈現整體不銹鋼鏡面效果,夜晚正反兩側燈帶發光。三個火炬臺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將不間斷運行,并將在冬奧會、冬殘奧會結束后成為國家體育場(奧林匹克中心區)、北京市延慶區和河北省張家口市三地的永久性雕塑。
《設計》:火炬臺及其組成部件的造型、結構、尺寸等是如何確定下來的?
馬賽:張家口和延慶場地的火炬臺是等大的,鳥巢場館核心區火炬臺的底座略小。張家口和延慶的火炬臺的底座部分向下深挖了2米,所有的轉動設備都藏在地下,火炬臺直接落地,呈現的是一朵晶瑩的雪花在冰面上轉動的效果,冰與雪相映成趣,又好像一個冰上芭蕾舞者。
出于保密原因,張藝謀導演最初只簡單介紹了國際奧委會通過的主火炬的核心圖形是直徑10米的圓形薄片,希望我們能夠從設計的角度賦予核心圖形更多的藝術美感,同時在滿足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核心圖形更多精妙、復雜的運動。
為了兼顧火炬夜間的動態效果,團隊在“銀絲帶”、橄欖枝和底座轉臺上均隨形設置了燈帶,并在燈帶外層添加鏤空的小雪花格柵以修正光強效果。整體燈光效果以橄欖枝為核心,“銀絲帶”、底盤燈光與之配合,營造出冬奧運動強烈的速度感、節奏感和冰雪的圣潔感。
開幕式上的火炬臺根據場地硬件條件直徑是14米,場外的這三個火炬臺因為要考慮所在地的氣象條件、地質條件,還要考慮到親民性,所以尺寸略有縮減。
銀絲帶與雪花相向旋轉的不同視角效果
《設計》:設計建造過程中最艱難的階段是哪個部分?團隊是如何攻關的?
馬賽:開幕式上的主火炬只有雪花一個元素,是用威亞吊起來供表演用的,其內部藏了6個氫氣罐,以確保火炬在開幕式上能夠持續燃燒兩個小時左右,而鳥巢外火炬臺上的火炬在奧運會期間需不間斷燃燒,要有氫氣站持續供氣。由于場外火炬臺距離觀眾很近,以便于觀眾打卡留念,安全便成為場外火炬臺設計的前提條件,但是“雪花”主火炬的形態如果沒有外部支撐結構是無法保持平衡和穩定的,為了讓雪花主火炬平穩落地,我們為“雪花”主火炬增加了“銀絲帶”和底盤。
這些輔助設計既要達到支撐的功能要求,又不能喧賓奪主,必須與“雪花”主火炬相得益彰,和諧一致。“銀絲帶”造型緊緊縈繞著象征世界各國攜手走向未來與和平的橄欖枝,在不同角度下呈現高低起伏變化的形態,是對冬奧會眾多賽事項目速度、激情、節奏、躍動等特征的抽象表達,銀絲帶整體呈莫比烏斯環的形狀,寓意著24個節氣的往復循環。通過其燈光的變化與流光溢彩的轉動,觀眾既能欣賞到輕舞飛揚的姿態,又能感受到冰雪運動的速度、激情和圣潔的冰雪之美。
火炬臺的大雪花像一個芭蕾舞演員,力量完全集中在接觸地面的那一個點上,其受力是不合理的,我們找到了學校的機械系、土木工程系等院系一起團隊協作,計算地面接觸點受力情況以及材料的應力變形情況,在與張導匯報協商的的情況下,對橄欖枝做了局部的修正:把橄欖枝的主干從一根加到了兩根,接觸地面的地方做了加粗處理。如此改良首先保證了穩定性,其次才能保證“雪花”主火炬的旋轉的問題。由于場外火炬臺核心元素“雪花”必須與開幕式上的主火炬形態一致,我們也配合航天集團的團隊,通過對橄欖枝曲線形態的修正,在保持形式美感的前提下,把火炬燃燒需要的氫氣罐巧妙地藏在了橄欖枝里。
鳥巢中心區火炬臺效果圖
《設計》:隨著科技進步,新材料不斷涌現,火炬臺為什么最終選擇了傳統的不銹鋼材質為主材?
馬賽:開幕式上用的火炬臺是特制的LED屏,不點亮的時候是黑的,而且LED屏的使用壽命也是個問題,而我們在設計之初就被告知火炬臺將來可能要作為一個冬奧遺產留在當地,所以我們是當作一個雕塑來設計的。
從雕塑常用的材質來講,石頭肯定不現實,銅與冰雪的質感不搭,而不銹鋼經過8K拋亮后的鏡面效果就很有冰清玉潔的感覺。在陽光下,隨著雪花的轉動,光芒閃爍,增添了冰雪晶瑩剔透的效果。不銹鋼還能產生一種輕盈的視覺效果,雖然雕塑本身有10多米高,體量較大,但是它能夠把周圍天空、大地等景物映射出來,使之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其自身給人的視覺感受也變得非常輕盈。此外,不銹鋼耐腐蝕,強度也非常高,耐久且便于日后的維保。
雪中的鳥巢中心區火炬臺
《設計》:相較于靜態雕塑,動態雕塑的設計難點突出表現在哪些方面?
馬賽:靜態雕塑的設計只需要從美學角度上考慮如何實現,動態雕塑不僅要考慮從不同視角觀看的美學效果,還要充分考慮驅動其運動的精密的機械結構,保證運動的順暢,同時增加運動的美感。
設計之初,我們用手邊刻錄的光盤模擬張導所說的“圓片”運動的狀態,覺得只有軸向運動的狀態是最合理、穩定和可行的。圍繞“雪花”的絲帶有三點落地,與“雪花”的中軸構成三角穩定的結構,同時我們還考慮到在雕塑旋轉的過程中,還要能夠反映出冬奧冰雪運動的特點,絲帶的造型就融入了冰雪運動的躍動感。工業設計系師生的特點是動手快,在有初步設想后,我們隨手就用桌上的快遞打包帶加上刻錄光盤搭建了多個草模型,在論證其結構合理性以及推敲造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在電腦里進行三維模型的深化設計。
小雪花組合效果的變化
《設計》:“橄欖枝”“小雪花”“銀絲帶”的形態、結構及排布的推敲過程如何體現了藝術美學與結構工程、藝術造型與工程結構相輔相成的關系?
馬賽:按照張導的構想,各國家的小雪花引導牌將最終匯聚到大雪花主火炬上面,體現團結的主題,按照張導最初的理念是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雪花,因此小雪花引導牌都各不相同,形態各異小雪花以同心圓的形式排布,我們在計算機上進行了排布 ,但是由于雪花形狀不同,視覺效果比較雜亂,并且小雪花之間需要有骨架進行連接,骨架外露影響了美觀。后來我們考慮到所有的雪花都是六邊形,六邊形蜂窩結構是最為穩定,采用蜂窩結構,小雪花之間緊密相連,無需骨架支撐,同時也能更好的體現各個參賽國緊密團結在一起的理念。通過參數化設計排布,最終大雪花的中心也是一朵負形雪花的形狀,無論是大雪花還是小雪花,無論是實體的雪花還是負形的雪花,所有的元素都圍繞雪花展開,體現簡約、純粹的特點。
為了兼顧火炬夜間的動態效果,團隊在“銀絲帶”、橄欖枝和底座轉臺上均隨形設置了燈帶,并在燈帶外層添加鏤空的小雪花格柵以修正光強效果。
橄欖枝應力計算及優化變化
《設計》:冬奧火炬臺的設計聯動了清華大學包括美術學院、機械系、土木工程系在內的多個院系,充分發揮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學科的優勢以及清華大學綜合學科的優勢,您作為總指揮,在整個經歷中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馬賽:這是我第二次聯合清華大學相關專業院系共同開展設計工作,上一次是在2019年國慶慶典,我擔任廣場專家組組長,天安門廣場兩側兩條長212米、高16米的“紅飄帶”就是美術學院、建筑設計院、土木工程系聯合設計的。這兩個項目有些類似,當設計主體一旦超出了常規的尺度,它就不再是一個純粹美學范疇的問題,而是演變成了一個復雜的工程。作為綜合院校,清華大學有其自身的優勢。2019年做“紅飄帶”設計的時候,時任的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擔任廣場慶典游行和廣場設計的總指揮,他特別形象地比喻清華團隊像一個綜合醫院,科室齊全,相較“專科醫院”更能夠解決綜合性的問題。
火炬臺的構思最初我們通過用刻錄光盤和打包帶制作成草模型來探討和論證其合理性,但畢竟最終的火炬臺體量是巨大的,具體到地面的落點能承受多大的力,旋轉起來后力的作用會發生哪些變化,戶外的風力會對其產生多大的影響等問題,背后需要一整套科學的理論和技術予以支撐,容不得半點馬虎。機械系和土木工程系的團隊指出了需要加強的節點,我們在這個基礎上改進結構圖紙并做美學上的調整,后期還進行了風洞實驗。
燈帶及小雪花遮網細節
《設計》:為響應了此次冬奧會的綠色主題,火炬臺在低碳環保方面做了哪些針對性的具體設計?
馬賽:主要是體現在燃氣方面。設備用的是氫氣,而且是微火。我們和航天科技團隊要確保總導演微火創意能夠在場外落地。場內外火炬臺的主元素是一摸一樣的,當雪花的布局確定之后,我們和航天科技團隊分頭行動緊密聯動。火炬臺作為奧運遺產會留在當地成為新的地標,這也是可持續設計的一種探索。
與張藝謀導演在鳥巢中心區選址
向張藝謀導演展示小雪花成品
《設計》:包括2019年的國慶廣場“紅飄帶”設計和冬奧火炬臺設計在內,您參與多項國家重大項目的設計,您的認為在重大項目中當如何體現設計精神?
馬賽:這兩個項目不太一樣,“紅飄帶”是我們策劃的,自主性更強一些,冬奧火炬臺的設計是要落實、完善和豐富張導的理念。
2019年國慶活動我們接到任務時只有特別抽象的八個字——“自由、生動、歡愉、活潑”,我們最初完全是基于國慶70周年游行活動的要求,從廣場空間和游行慶典之間的關系,從尺度、傳播,從70年歷史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國慶60周年的時候,天安門廣場上立的兩塊屏就是我設計的,那時候純粹是從影像傳播的角度考慮,展現一些無法現場呈現的信息和影像,比如總書記去農村看望貧困家庭、國家海軍的雄姿、邊防哨所的官兵等。這種形式不僅體現了時代的變化和科技的力量所帶來的傳播效果。到了70周年慶典的時候,我們希望從環境的角度,基于對廣場定位的認識,通過影像來增強城樓上下的互動性,增強群眾的參與感,讓人民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張藝謀導演觀看1:10模型
最終正反面通過激光打孔呈現祖國大好河山和五十六個民族載歌載舞場景的“紅飄帶”,不僅成為廣場上最亮眼的風景之一,也兼具極強的功能性,六塊LED大屏幕嵌套其中,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讓現場觀禮的觀眾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慶典氛圍。不同角度六的塊屏有著不同的功能,讓廣場上各個方向的群眾都能有更好的觀禮體驗。
“紅飄帶”像面旗幟引導著慶典活動的敘事。天安門廣場南端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北端是長安街,這次游行是沿著長安街,按照時間順序來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紅飄帶”從南端到北端的延伸,寓意就是紅色基因連接歷史、現實和未來,也象征黨領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從廣場場地氣氛的角度考慮,天安門廣場非常大,它的兩側沒有邊界,國慶60年時,有56個民族柱,一方面增加了儀式感,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廣場的邊界,能夠更好地聚攏人氣。天安門廣場是一個方形的廣場,“紅飄帶”呈空間曲面形式,座落在廣場兩側綠地中,它能夠在廣場原有莊嚴肅穆的基礎上,增加靈動歡樂的氣氛。
討論草模型
除了“紅飄帶”之外,游行隊伍里的自行車方陣也是我們策劃的。60周年慶典的時候我參與了彩車的設計工作,所以我們覺得彩車的形式群眾已經看得很多了,就提出來如何能夠體現創新、節約辦慶典。天安門城樓從開國大典至今都沒發生什么變化,長安街只是拓寬了,城樓上懸掛的主席像見證了70年的變遷,而最大的變化莫過于交通工具,從自行車變成了汽車,如今又出現了共享單車,這些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質、生活觀念的變化。這些熟悉景物能即刻喚起人們的時代的記憶,直觀地感受到時代的變化。
在延慶安裝現場討論焊接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