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編輯|董占軍:新工科語境下的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及理論體系構建問題

        0

        ? 編輯:李杰  李葉


        董占軍,男,漢族,內蒙古赤峰人,藝術學博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校藝術學理論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人民政府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時代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策略研究”(20ZD08)首席專家。

        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體系的建構,是建立在中國工業設計學科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本文通過分析新工科語境下工業設計專業成為交叉學科的可能性,進而從歷史、經濟、現時、未來四個方面探究構建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體系問題,以期為中國工業設計學科定位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意識到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對經濟增長所造成的危害,以及面對的全球新科技競爭、爭奪國際產業話語權等問題,紛紛制定了諸多相關的應對策略。如2009年12月美國出臺《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革命4.0”戰略,其目的在于利用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智能化結合,激發制造業活力,重振實體經濟。中國政府和工業、制造業、經濟界、教育界也積極行動,旨在努力建設制造業強國。2014年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為基本方針,旨在將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

        我國教育界為積極應對全球科技革命,服務“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推動中國工程教育強國的理念,教育部于2017年先后推出“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被稱為“新工科”建設的“三部曲”,并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號)等文件。可以說,“新工科”命題的提出是“教育應答”“時代應答”“主動應答”“中國應答”(中國方案)。”[1]無論是國際科技及產業變革局勢,還是國內“新工科”建設宏觀需求,都對我國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學術理論探索、理論體系構建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


         工業生產方式發展階段


        工業4.0涉及的領域


        一、當前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完善與“新工科”發展息息相關。

        “新工科”與傳統工科相比,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具備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前瞻性、以學科交叉為主體的融合性、以實踐創新為前提的全面性的三個主要特征。尤其面對國家戰略及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導,新工科要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必然要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下,進行學科的交叉融合。新工科與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不是斷裂式的,而是對傳統行業的延續,典型代表例如車輛工程、機械、電器等專業是工業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新興產業的專業中,將會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相關工科專業。在互聯網時代,對于專業和行業來說,是在原有基礎上提出了“復合”的要求,目的是要把原來的工業變得更加智能,新科技、新智能的融入,將會為傳統工科注入新的活力。

        工業設計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而興起,后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其間高等院校開始陸續設立了“工業設計”這門學科。但中國真正確立“工業設計”專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處于快速恢復和發展期,國內社會工業造型領域迫切需要相關的人才,“工業設計”專業的設置隨之不斷進行調整。1979年的“工業美術設計”是工業設計專業的前身;1987年“工業造型設計”可以說是工業設計專業的雛形。當時,工業設計專業的設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從理工類大學的機械設計專業或建筑設計專業中發展而來,另一種是以藝術類大學的工藝美術或裝飾藝術專業為基礎發展而來[2];1993年的專業目錄,將“工業造型設計(工科試06)和工業造型設計(社科1218)合并[3],更名為“工業設計”專業,同時將工業設計專業從藝術類調整至機械類專業目錄下[4],“工業設計專業”由此被正式確立下來。無論從工業設計的發展歷程還是從學科專業的定位來看,工業設計專業本身就是一個交叉型、綜合型的邊緣學科,它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技術和藝術、科技和人文等多學科的相互融合,是與企業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制造緊密聯系的交叉學科,是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毋庸置疑,工業設計高速發展的媒介和助推者是現代科學技術,因為絕大多數的工業設計成果是通過技術來實現的,科技與人文、精神與物質的交叉融合,使設計創新不斷地引領生活,同時也向科學技術提出新的挑戰;科學使設計更加條理化,而通過設計體現出的科學則越來越人性化[5],兩者之間是一種互補關系。正因如此,工業設計本身承載了更多的科技含量和時代內涵。

        “新工科”所強調的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在工業設計中得以充分體現。目前全球的產業結構都進入了一個新的轉型升級期,各國都在積極調整與之相適應的創新發展戰略,工業設計一方面通過不斷整合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生產新的智能制造的產品;另一方面憑借信息技術革命,向著智能化、個性化、網絡化、綠色低碳化、共享共創化的未來創新設計不斷發展,使設計創新成為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引擎。這些變化符合當下新工科發展的建設發展趨勢。

        二、交叉學科門類設置為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完善提供了新的機遇。

        學科門類是對具有一定關聯學科的歸類,是授予學位的學科類別[6],其設置需符合學科發展和國家人才培養的需要,并兼顧教育統計分類的慣例[7]。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目錄經歷四次大的分類調整。總體看來,以“增量”為主,“存量”調整為輔。1981年時只開設了十個學科門類,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隨著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又相繼開設了軍事學(1983年)、管理學(2005年)、藝術學(2011年)三個學科門類。2020年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學科,學科門類達14個,一級學科113個。交叉學科設置的初衷是兩個或多個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取長補短。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的出現,有利于推動科技的突破創新,進一步健全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它是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學科知識高度分化和融合的體現。

        (一)學科交叉是新工科發展特征之一,工業設計具有典型交叉學科屬性。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交叉學科”的設置,是為了實現重要科學問題與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以學科間的深度融合來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是為了建構科技創新及交叉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體系。因此,學科交叉必然是新工科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針對新工科的發展建設提出的“五個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這“五新”實質上是從五個方面體現了新工科在學科間交叉融合的內涵。作為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新工科,需要不斷提升學科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的可持續發展。工業設計作為現在學科目錄的二級學科,面臨人本、設計、技術、商業、文化等多元因素的整合,具有突出的交叉學科屬性,因而現有學科專業目錄中是“工學”“藝術學”兩個門類下選擇授予學位的。目前,全國共有321所本科院校設置工業設計專業(專業代碼:080205),授工學或藝術學學位,其中獨立藝術院校有10所;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有96所;其他院校有215所;全國共有90所院校設有工業設計專業碩士點,其中獨立藝術院校有6所;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有59所;其他院校有25所;全國共有12所院校設有工業設計專業博士點,其中獨立藝術院校有1所;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有8所;其他院校有3所。這說明在新工科背景下,綜合類大學或其他類院校,能夠提供不同學科之間更加良好的混融交叉的成長環境,促進工業設計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交叉融合發展。


        全國工業設計專業設置與學位授予類型(筆者統計截至2021年11月)


        (二)工業設計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一級學科的學理探索。

        20世紀90年代之后張道一先生發表《應該建立“藝術學”》(1995)和《藝術學研究之經》(2002年),倡導建立“工業藝術學”。在《應該建立“藝術學”》一文,從學科發展的高度,引領性地提出了藝術學學科的建設問題,2002年在《藝術學研究之經》一文中,張道一先生從學科研究層次上將藝術學分為: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評論、藝術分類學、比較藝術學、藝術經濟學、藝術教育學、民間藝術學、藝術文獻學等十個基本分支學科。同時,又前瞻性地提出現代學術研究出現了橫向嫁接的發展趨勢,“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將是學術拓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倡導建立包括“工業藝術學”在內的十個交叉型學科。他認為“工業藝術學”既帶有綜合的性質,又是一個新興的學科[8]。工業藝術學要研究的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從產業的角度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工業生產的條件與環境決定了工業產品在功能上所能達到的技術要求;從藝術學的角度看,設計能使實用功能與藝術審美和諧統一,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這是工業藝術學的任務。

        1994年,張道一先生曾主編出版《工業設計全書》,從工學、美學、經濟學相融合的角度對工業產品的設計進行研究探討,頗具遠見卓識地探究了不同學科相互交叉下的工業設計學科的發展趨勢。可見,無論從工科還是藝術學科角度,或從知識體系亦或理論架構的角度,“工業設計”都早早地被學界定位于“交叉學科”領域內進行研究,這不僅是知識體系的交叉整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交叉整合。


        張道一先生主編《工業設計全書》


        (三)“工業設計”應該立足于建設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

        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提出了“學科范式理論”,他主張:一個成熟學科至少有一個學術范式,實際上通常在一個學科中有若干個相互競爭的范式,每個學術范式都有自己確定的理論體系和學科建制。一級學科建立應該具備一個“前提”、一個“基礎”、一個“支撐”。一個“前提”,即應當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一個“基礎”,即學科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儲備情況,能夠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的可持續發展;一個“支撐”,即可以提供滿足國家產業發展急需人才的有力支撐。[9]

        工業設計的發展一直與國家重大戰略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中,在智能制造中,在鄉村振興中,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工業設計都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學科,更加體現了交叉學科的特點,其知識體系將科學技術與藝術審美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了包容性、綜合性、交叉性極強的學科面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應該建立系統的工業設計學科體系,工業設計專業應納入交叉學科門類,但需要學術界、教育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根據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已經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占據了全球制造業產出的28%,趕超了曾經的世界最大制造國美國,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然而,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從“制造大國”到“智造大國”,還需要經歷一段很長的過程。作為新興產業的工業設計,是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如今工業設計已經成為推動制造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提升制造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國家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10]

        隨著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的不斷發展,工業設計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科交叉為主體,以實踐創新為前提,與當下的社會經濟熱點,比如綠色經濟、大數據、5G、VR、物聯網等相融合,在學術界、教育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構建系統合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設計理論體系。工業設計學科肩負著向“交叉學科”門類邁進的重任,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對于完善工業設計學科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強設計教育,構建設計學科,集聚更多設計實踐、設計研究和優秀設計人才,是中國設計不斷推陳出新、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強大支撐。[11]

        三、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體系構建的幾個維度

        新文科建設強調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執著堅守和傳承,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設主要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開展。無論是新文科,還是新工科,均要適應新技術的發展、新需求的產生、新國情的要求。在強調新工科語境下工業設計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問題的同時,工業設計的理論體系探索與完善也是工業設計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工業設計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歷史學維度:系統梳理中國工業設計發展的歷史。

        工業設計史研究是中國史學和學科專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借鑒經典的史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工業設計歷史進行系統研究。目前,研究20世紀中國工業設計的著作較多,如《中國工業史》(劉國良,2003)、《中國現代設計的誕生》(郭恩慈等,2008)、China’s Design Revolution(《中國設計革命》,Lorraine Justice,2012)《百年上海民族工業品牌》(左旭初,2013)、《1949-1979:中國工業設計珍貴檔案》(沈榆,2014)、《中國民族工業設計100年》(毛溪,2015)《中國當代設計全集(20卷)》(王琥等,2015)、《百年上海設計》(黃建平,2017)、《中英工業設計發展歷程軌跡比較研究》(李朔,2020年)等。由上可知,當前研究中國工業設計史大致分為三類:一為通史類研究,即從縱向歷史的角度,對中國從古至今對手工業、工業發展歷程的梳理;二類為斷代史與專題史研究,即對中國工業設計某一階段或某一現象的研究;三類為跨文化比較或海外研究。這些研究范式無疑為我們了解中國工業設計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為這門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石。

        (二)經濟學維度:工業化過程中國工業設計理論問題。

        工業設計的發展永遠離不開經濟這個社會發展主題。自18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一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12]。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曾在撒切爾夫人的積極倡導下,制定了針對工業設計發展的長期戰略,成為英國經濟振興的助推器。德國在包豪斯學校成立后,興起了工業設計,并為德國的工業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日本在戰后也把大力發展工業設計作為日本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和戰略導向,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被國際經濟界一致認為是“日本經濟力=設計力”的體現。

        (1)快速工業化之路的理論問題。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二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現在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正是這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保證中國經濟在外界不可控因素的沖擊下仍能夠保持巨大韌性。[13]同時,中國制造業的大發展,使“中國制造”的身影遍布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制造業、貨物貿易第一大國,還是商品消費、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14]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取得的寶貴經驗為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豐富的且具有說服力的實踐案例。

        (2)工業生產與國民經濟發展問題。2020年,我國三大產業的比重分別是,第一產業7.7%,第二產業37.8%,第三產業54.5%。2021年上半年統計結果顯示,第一產業下降到5.33%,第二產業38.98%,第三產業55.74%。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的漲幅最大。先進技術裝備的生產,物質基礎的改造,勞動工具的制造,能源及原材料的提供,各種消費品的滿足都要依靠工業的力量來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工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發展規模,最終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面貌。

        (3)“中國制造—中國設計—中國創造”問題。“中國制造”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使其在世界工業擁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國制造”只能說明生產加工在中國,并不代表核心技術的版權在中國。“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中國工業的必由之路。“中國創造”是強國之本,離不開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設計理論體系的建構,應從中國國情出發,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科交叉為主體,以實踐創新為前提,努力開啟中國自己的“創造時代”。


        2020年中國三大產業的比重


        2021年上半年GDP絕對額532167億元,中國三大產業的比重


        (三)現實維度:工業設計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

        工業設計在解決人類面臨的物質功能需要的前提下,也面臨一系列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不單純是技術問題,而且包括社會性問題。

        (1)工業設計的社會倫理問題。“人類社會倫理是前沿科技發展的構架和底線”。[15]工業設計的發展不僅要面對生態倫理的挑戰,也面臨著社會倫理的“詰問”。在工業革命4.0的實施中,信息技術的核心是互聯,而其技術的安全性隨之成為全球性問題,信息技術越普及、越深化,信息安全問題也就越突出,將成為工業4.0時代需要解決的核心議題。共享經濟作為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擁有閑置資源的機構或個人,將資源使用權有償讓渡給別人,讓渡者從中獲取收益回報,而接收者則通過閑置資源來創造價值,核心要素是“閑置資源”,而不是為了能被共享而提供新的、浪費的甚至是過剩的資源去租賃或使用。例如,“共享單車”類的共享產品已經造成了共享經濟下資源的巨大浪費,這與工業設計一直以來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理論背道而馳,工業設計在共享經濟的時代應該肩負社會道德的使命感。我國老齡化以遠超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進入老齡化社會。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已經上升到社會倫理的高度,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如何從道德現象上進行行為的規范,是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2)工業設計與綠色經濟問題。《碳中和:中國在行動》智庫研究報告指出“應將綠色低碳發展與國民經濟增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綠色經濟具有緊迫而現實的需求,正如綠色經濟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科技發展助力海洋生態建設等行動,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3)大數據、5G、模擬現實技術(VR)、萬物互聯。工業設計的發展總是與技術的變革交織在一起。大數據是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其發展涉及機器學習、多學科融合。對于來源分散、數量巨大且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而發現和創造新價值,是大數據應用的價值體現。模擬現實技術(VR)與5G技術的強強聯手,使VR技術在被終端輸出應用時,其帶給用戶的想象性(imagination)、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體驗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引領下,伴隨著大數據、5G、模擬現實技術(VR)等新技術的出現,工業世紀迎來了萬物互聯的時代,它標志著智能化時代的序幕已經拉開。


        廢棄的共享單車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


        付志偉、王奇光、何佩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四)未來維度:工業生產方式轉變與人工智能發展。

        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是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發生的。在經歷了工業1.0的蒸汽機時代,工業2.0的電氣化時代,工業3.0的信息化時代之后,工業4.0,是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智能化時代,工業4.0已經成為可以與其他幾次工業革命比肩的技術革新[16],也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1)工業4.0的政策與理論問題。目前,對工業4.0的認識存在多樣性,學術界和產業界還未達成共識,從傳統的理論框架來看,工業4.0既沒有被納入到傳統的理論體系中,也沒有新的理論體系能解釋它。因此,當前對于工業4.0的認識,是注重技術分析,忽視戰略性分析;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性分析;注重產業實踐,忽視理論性分析。中國工業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必然會對理論體系的構建產生深遠的影響。

        (2)人工智能與工業設計問題。人工智能是計算機學科的重要分支,通過了解人類智能的內在發展規律,并將其呈現為算法,最終制造成能夠用與人類智慧相似的智能在特定領域對數據進行回應的學科及產業。[17]人工智能是一門邊緣學科,屬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三向交叉學科。人工智能從1.0時代的初步智能,即機器能替代人的某些工作,到人工智能2.0時代,人工智能特點突出體現在,自動識別能力和無監督學習;再到人工智能3.0時代,以神經網絡技術為代表的AI技術逐步發展,機器可以通過人的語言表達和面部表情來識別人的情緒的“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已在許多學科領域被廣泛應用。工業設計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主要是運用人工智能模擬人類的思維信息處理模式與想法所形成的算法,并根據工業設計的目標及要求、設計方向,結合設計的形式,模仿人類設計創作的過程或創作模式進行創新。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更好的分析、處理復雜的數據,比如“鹿班”所使用的MIT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的AI設計系統,能夠在1秒鐘內設計出8000張海報,人工智能的類人類智慧模式與獨特的智能化創新思維,對工業設計在數智化方向的發展將會產生更多積極地影響。


        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汽車

        結語

        “新工科”所強調的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與工業設計強調的跨界融合不謀而合,且工業設計創新已經成為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引擎。在此語境下,“工業設計”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成為可能,抑或說其應該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而與之相應的工業設計理論體系構建,是一個社會性(產業需求導向)、系統性(學術界、產業界、教育界密切相關)和多樣性(多學科交叉)的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動態建構過程,需要從歷史的維度、經濟學的維度、現實的維度以及未來的維度進行多方面綜合的思考;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全面、系統、合理、多維度構建的理論體系。

        本文根據作者在2021年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高峰論壇”發言整理。


        參考文獻


        [1]吳巖.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2021開幕式上的致辭.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2021.

        (http://four-e.tju.edu.cn/info/1017/1295.htm.)

        [2] 張婷.我國工業設計專業設置的歷史變遷[J].美與時代,2007(12):28-29.

        [3]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引用日期2020-10-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3882/199807/t19980706_109699.html)

        [4] 同[2].

        [5]王明旨,工業設計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8):9.

        [6] 學科門類.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引用日期2021-11-13].(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bl/cdsy/260633.shtml)

        [7]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于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9-02-25[引用日期2021-11-13].

        (http://www.moe.gov.cn/s78/A22/xwb_left/moe_833/tnull_45419.html)

        [8] 張道一.藝術學研究之經[J].山東社會科學,2005(07):23-27.

        [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009408023121764&wfr=spider&for=pc&searchword

        [10] 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19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有關情況,https://m.sohu.com/a/339213680_120214181

        [11]王蕾,專家學者共聚設計小鎮 發布中國工業設計理論構建體系宣言,http://www.ytcutv.com/folder700/folder717/folder729/2021-10-23/TPWVr45wX7ifQZRt.html)

        [12] 黃群慧,新中國70年工業化進程的歷史性成就與經驗,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2019年07月09日11版.

        (https://m.gmw.cn/baijia/2019-07/09/32982920.html)

        [13] 同[12].

        [14] 同[12].

        [15]王琳 蔣新宇,人類社會倫理是前沿科技發展的構架和底線,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8-09/09/content_63126268.htm)

        [16]工業4.0:德國欲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11-13].(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13/c348883-24097434.html)

        [17] 王敏.人工智能對未來工業設計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9(09):369.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 国产精品你懂的在线播放| 2022精品天堂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偷自视频区视频真实在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国产2021久久精品|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 毛片在线看免费版|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制服|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乱精品一区字幕二区|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劲| 国产成人综合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一区在线精品欧美玲|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 | 91精品国产成人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牛牛在线精品观看免费正| 精品蜜臀久久久久99网站|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中文毛片不卡| 999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日韩精品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V?出轨中文字幕|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