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設計學院 徐 進 茹陽陽
摘要: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新校區(qū)占地面積大,相對容積率不高,且位于生態(tài)條件良好的郊區(qū),因而應充分有效地發(fā)揮其良好的雨洪應對功能,使之成為城市大型公共綠地的有效補充,在雨洪調蓄、水源涵養(yǎng)、水質凈化等生態(tài)服務功能上起示范作用[1]。在校園生活的兩年中,通過實地觀察每次暴雨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拍射照片或視頻記錄,并長期比較思考,去推敲校園景觀規(guī)劃中的得和失。發(fā)現良好的應對雨洪需要綜合系統(tǒng)的看待以雨洪為代表的一系列水的問題,將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同灰色管渠基礎設施相銜接,優(yōu)先先作為資源進行調蓄,之后作為洪水疏排。
關鍵詞:水景 雨洪 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8-0148-02
Abstract:New campus of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holds a large piece of field and with low plot ratio,which is located in untapped suburbs. This gift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 campus to set an example in stormwater regulation,water conservation,water purification,and serving the other parts of a city. The author had been making pictures
nd videos about problems of stormwater that he met in those two years,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m to discover the causes of its well-function. It is found out that if we want to well-handle the stormwater problems in campus,cooperating between the grey infrastructure and hydro-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s needed.
Keywords:Waterscape Stormwater hydro-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引言
當今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水危機: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洪水,城市內澇,地下水位下降,生物棲息地喪失等,問題非常嚴重[2]。其中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的內澇漬害等問題則尤為明顯,由此“海綿城市”、LID技術、生態(tài)治水的研究和實踐也變成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的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下面就以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新校區(qū)為例,分析現有校園景觀對雨洪應對的效果和改進建議。
一、校園景觀概況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新校區(qū)位于美麗的江南小鎮(zhèn)景德鎮(zhèn)市湘湖鎮(zhèn),占地1000余畝,四周群山環(huán)繞,地勢總體北高南低,西南處的翠湖為校園最低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805毫米,前夏梅雨期間,降雨集中,大、暴雨頻繁,5、6、7月份的常年平均降水量有200-350毫米,極易導致洪澇災害發(fā)生;7、8月份往往會經歷高溫悶熱、晴朗少雨的伏旱。校區(qū)于2006年開始動工建設,基地原為低緩丘陵林地,植被類型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
二、校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雨洪應對分析
校園中主要有規(guī)劃建設帶來的“灰色”基礎設施和原有丘陵森林中保留下來的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hydro-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3] ,都對雨洪的利用和疏排發(fā)揮著作用。
(一)“灰色”基礎設施對雨洪應對。
“灰色”基礎設施指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進行集中排水,以“快速排出”和“末端集中”控制來應對雨水的設施。在校園中,“管網—水渠—硬化池塘”構成了“灰色”基礎設施的主體系統(tǒng)。管網依建筑周邊和主要道路兩側組織,接收建筑物屋頂和地表雨水并進行疏排至下一級管網或水渠;水渠主要有①、②兩條,主要起連接各個管網和池塘,并接收附近地表徑流的作用;硬化池塘有③、④、⑤三個,位于相對低洼處,可以蓄積管網和水渠帶來的雨水,并在降雨集中時對過量雨水進行蓄積,緩解雨水排入市政管道的壓力(如圖1)。
(二)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對雨洪的截留和消納。
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是綠色生態(tài)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河流廊道、支流系統(tǒng)、匯水節(jié)點、濕地鏈、蓄水池塘湖泊等重要的結構元素,以及與之相關并支持其運行的各個部分,從而發(fā)揮雨洪調蓄、水源涵養(yǎng)、雨污凈化等生態(tài)服務功能。
一方面,校園中保留了部分原有場地上的森林,行道樹和草坪等人工綠化帶位于道路和建筑周圍,森林和人工綠化帶之間是自生的灌木叢過渡帶,從而形成了一個立體的雨水滯留含蓄體系。校園坡地上的各種松樹、槭樹的樹冠層首先對雨水進行截留,從樹冠層上淌下來的雨水再經過樹林下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枝葉的截留,然后到達枯枝落葉層,且當地表有苔蘚時,枯枝落葉層的最大持水量還會顯著提高,最后到達地面,進入土壤層的毛管空隙中[4]。樹冠層、枯枝落葉層和土壤層對雨水的截留是層層遞進、分層升級的。當土壤層的持水飽和后,多余的雨水才會形成地表徑流[5]。因此,在校園中原有林地部分,可以達到小雨不濕地,中雨小徑流,大雨峰值晚的雨洪應對效果,起到降低區(qū)域降雨徑流系數和雨洪源頭減控的目的。
另一方面,校園中不透水地面、屋頂排水、綠地和林地持水飽和后的雨水則形成地表徑流,這部分雨水會遵循“水”這一環(huán)境因子固有的“流動”和“循環(huán)”的特點,依勢流向低處,形成水道,最后到達匯水區(qū)域停留[6],而后再疏導至它處。校園中的水渠、池塘等匯水區(qū)域是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暴雨時集納過量雨水,減輕雨洪對“灰色”基礎設施的壓力,并通過緩排緩釋起到對雨洪的“調”和對水資源的“蓄”。
三、對雨洪應對的不足之處
但在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生活的近兩年時間里也發(fā)現了現有景觀在雨洪應對上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也一直在思考可能的應對方法。
(一)廣場等大面積開闊地路面積水明顯(如圖2)。廣場等開闊地原本是為舉行升旗、集會等活動修建的,但由于多采用不透水鋪裝,且面積較大,無法及時就近排水,加之難以保證找坡排水的坡面純平,導致短時間降雨量大時路面出現普遍積水,形成許多深0.5~2.5cm不等的“水坑”,影響正常的行走和各種集會活動。
(二)校園道路與雨洪匯水線的沖突(如圖3)。景德鎮(zhèn)前夏梅雨期間,降雨集中,大、暴雨頻繁,加上校園建于丘陵之上,主要道路多為坡道,各個區(qū)域之間也存在明顯的高差,每逢春夏暴雨時節(jié),短時間降水量大且匯聚迅速,經常使得校園中的道路變成了河道,雨水奪路而走(如圖4),深度可沒腳踝,嚴重影響道路的安全正常使用。
(三)校園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的碎片化。在開發(fā)前的基地上,溪流匯聚成河流,河流串聯(lián)起池塘和濕地,梅雨時可吸納多余降水,伏旱時可緩解降水短缺,形成一個具有應對雨洪在內的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的水生態(tài)服務功能的體系。但因為人為不當建設開發(fā)和設計規(guī)劃的不夠周全,對原有校園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節(jié)點造成沖擊,使系統(tǒng)被割裂成為碎片化的子系統(tǒng),之間必要的溝通和協(xié)同被削弱,無法共同應對雨洪壓力,難以良好運行。如校園中兩處主要的池塘被道路阻斷并沒有溝通,只是孤立地各自將雨水排入城市管網中,當局部降水集中時,兩處池塘無法共同應對短時雨洪沖擊,經常出現水滿為患的情況;校園中有幾片低洼處的人工草坪,一旦連續(xù)幾天下雨,一定被淹(如圖5),然后雨水就會漫出到周圍更低的路面,在道路上形成“溪流”。
四、改進建議
(一)對于廣場等大面積開闊地路面積水問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降低開闊地周邊綠地高度,采用道路立緣石豁口的方式將積水就近引入下凹式綠地中蓄存;對已建成的鋪裝適時進行更新,在滿足功能的情況下采用透水鋪裝,如多孔嵌草磚、碎石地面、透水性混凝土等,通過一系列、小規(guī)模的構造做法幫助雨水下滲[7]。通過“排滲結合”來應對大面積開闊地路面積水的問題。
(二)道路與雨洪匯水線的沖突應優(yōu)先尋求改變匯水線。可以因勢利導,在沖突路段附近低于路面的低洼處營造小片濕地、池塘作為匯水區(qū)域,再沿道路營建溪流來將濕地、池塘聯(lián)通起來,從而改變匯水線,消除同道路的沖突。當改變匯水線的條件不具備時,可優(yōu)先緩解二者的沖突。如在沖突道路兩側多設下水口、及時清理堵塞下水口的雜物、定時疏通下水管道等,通過有效運行的灰色基礎設施來減少此處路面匯集的雨水流量。必要時,考慮改變道路來適應匯水線。如在沖突點處降低道路寬度給水流讓出足夠空間;在路基下設排水孔道使道路和水流各行其道;重新規(guī)劃道路,通過改變線路解決道路同雨洪匯水線的沖突,從而減少道路上的雨洪徑流,降低現有路網對水網通暢的影響。
(三)采取低影響開發(fā)(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原則。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的碎片化問題是隨著開發(fā)強度的增加而不斷惡化的,因而要改善碎片化的問題首先要降低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干擾強度和頻度[8]。最基礎的就是要尊重自然,尊重場地原本經過長期演進形成穩(wěn)定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任何“灰色”基礎設施的介入都是以此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同原有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融合,共生為一個各司其職、協(xié)同配合的新系統(tǒng)為目標的。例如可以減少僅僅為美觀而存在的人工草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在不進行人為干擾的情況下進行生態(tài)修復;如降低校園內新建、在建道路寬度,縮減停車場面積,鼓勵與之適應的環(huán)境友好型生活方式,減輕對環(huán)境的負荷和壓力。諸此等通過減少不必要的開發(fā)來保障一個健康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從而才有可能有健康的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來有效應對雨洪帶來的不便。
第二,“培養(yǎng)”沼澤濕地,在濕地、湖塘之間幫助河道的“生長”,使碎片化的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重新恢復功能和活力。因為建設開發(fā)過程中對地勢地貌和景觀植被產生了較大的改變,水網、匯水線和集水區(qū)也需隨之相應調整。如原來的池塘因為沒有足量的雨水匯集而慢慢干涸,一些新產生的更低洼的地方的池塘和沼澤濕地在慢慢生長;原來的丘陵林地被建設成為開闊的草地和灌木叢,于是開闊地上沿著雨洪的匯水線而慢慢發(fā)育出涓涓的溪流。這些沼澤濕地、溪流湖塘都是新環(huán)境下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在自我調劑、自我組織和緩慢重構的表現,應該防止人為活動將其阻斷,并幫助水生態(tài)系統(tǒng)逐步恢復,朝著良性循環(huán)的方向發(fā)展。
第三,以更廣的區(qū)域視角來看待局部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碎片化的問題。校園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整個區(qū)域水循環(huán)的組成部分,準確掌握區(qū)域內的山勢走向、河湖水網等水文情況,可以確保在優(yōu)化校園這個局部水問題過程中的方向明晰。
結語
在大學校園景觀規(guī)劃中,需要綜合系統(tǒng)地看待以雨洪為代表的一系列水的問題,以低影響開發(fā)為前提,優(yōu)先發(fā)揮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對雨洪的截留和消納功能,將雨洪作為資源進行調蓄,然后以“灰色”基礎設施對過量雨洪作為洪水進行疏導和蓄排。擺脫城市雨水管理單一工程化的視角,運用古代水適應性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思想,讓自然做工,使雨洪變?yōu)樽甜B(yǎng)萬物的資源而不是打擾正常生活的災害。同時將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同灰色管渠基礎設施良好的銜接,成為一個既發(fā)揮各自功能又相互協(xié)同一起應對雨洪壓力的良性系統(tǒng),以此來提供一個正常循環(huán)的水生態(tài)系統(tǒng),良好地應對雨洪對高校師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也為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喪失、城市熱島效應、地下水位下降等相關問題的優(yōu)化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 許姓瓊,梁娟麗,白朝勤. 景觀生態(tài)學在高校校園規(guī)劃中的應用研究 [C] .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 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 2015(10):75~76
[2] 王浩 . 中國水資源問題及其科學應對,中國科協(xié)第十三次大會上的報告. [ EB/OL ]
[3] 俞孔堅 . 構建美麗中國的水生態(tài)基礎設施 [N]. 中國水利報現代水利周刊, 2015-01-15(5)
[4] 鐘祥浩,李祥妹,范建容 . 長江上游森林植被變化對削洪減災功能的影響 [J] . 自然災害學報,2003,8(3): 1~5
[5] 馬雪華 . 森林水文學 [M] . 北京: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3
[6] 俞孔堅,李迪華,袁弘,傅微,喬青,王思思 . “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 城市規(guī)劃,2015,39(6): 26~36
[7] 鄒寧,許乙青,邱燦紅 . 南方多雨地區(qū)海綿城市建設研究——以湖南省寧鄉(xiāng)縣為例 [J] . 經濟地理,2015-09-35(9):65~78
[8] 周青,胡玉潔,黃曉華 . 城市生物多樣性價值與保護 [J] . 自然雜志,2003,25 (6) : 34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