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Text_新加坡設計50年
圖_Photo_DM、浦慶琳、張靖
在今年新加坡設計周期間,新加坡設計中心推出了一個名為“五十載的新加坡設計之路”的展覽,吸引了眾多設計師和市民前來參觀。作為設計周的重要活動之一,“五十載的新加坡設計之路”展覽記述著新加坡設計業的一步一個腳印,從上世紀60年代的草創時期逐漸茁壯成長,終至蛻變為今日蓬勃興旺的工業。
本次展覽所呈現的經典、流行和重要作品,對設計業的發展影響深遠。這批優秀設計作品取自環境設計、服裝與配件、產品與工業設計,以及視覺傳播等領域,不僅橫跨五十載的歲月,而且是首次匯聚在一起進行展示,意義非凡。除了設計物件,本次展覽也記錄了真實事跡,反映出每個十年階段的動向、趨勢和價值觀。
五十載是一段匆匆的時光,但正是這些分水嶺的年頭見證了設計業興起成為創意的動力源,也是國家創新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通過與設計師進行深入訪談和協作的策展過程,本次展覽不單只是記載了新加坡設計業輝煌時期和奠定里程碑的時間軸,而且還是一個記錄個人經歷的合集,以及在瞬息萬變的美學、經濟和社會政治背景下所展現的一個國家的創意情感和態度的自畫像。
1965~1975:建設國家
獨立后的早期歲月,新加坡處于建設國家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創設工作著重于滿足國內需求,如為人口提供住房、成立民事機構、建造公共建筑物,以及為新的工業化經濟體打造基礎設施。
這段時期的重點是市鎮規劃和建設方案,還有通過國徽和建筑等國家象征來促進國家認同感。為了給制造業類型經濟提供高效的勞動隊伍,遂設立職業專科學院來教導手工和工藝技能,如商業美術(今稱為平面設計)、服裝剪裁、木工和印刷。雖然在這些開墾的年代里尚無“設計界”可言,但卻奠定了這個城市國家的基石,它有助于推動日益蓬勃的設計業,并轉而得利于后者的支持。
1975~1985:經濟騰飛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見證新加坡崛起成為強大的經濟體。在國家經濟成功的背后,本地設計業也開始成形。在這十年里,國外的跨國公司進駐本地,投資于設計研究和開發業務,這也預示著新加坡工業設計界的起航。
由于航空旅游日漸普及,新加坡大力發展旅游業并積極開發本身的休閑景觀。配合國家發展,經濟持續起飛,國人對嶄新生活方式的相應需求也日益高漲,造就了藝術、文化和時尚界蓬勃發展,百花齊放。隨著國家富足,私人住宅和商業市場也顯著增長。
這段成長時期見證了本地設計公司和建筑設計企業的迅速增長。這是個用于創新的時代,創意先行,不受局限,一切都充滿可能性。
1985~1995:新科技
20世紀80年代末見證了新加坡的經濟從1985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復蘇,并注重向外發展,門戶大開,與世界貿易和投資接軌。新加坡貿易發展局極力向企業推介設計作為有利工具,來開發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和品牌。通過各種努力措施,普羅大眾的設計意識已成功提升,設計也開始被公認為是一種專業行業。好幾個設計協會也成立于這段時期,從而加強設計師的專業形象。
新加坡積極朝現代化發展,矢志達致世界頂級標準。家用電腦和手機的問世,揭開數碼信息時代的帷幕。本地設計師也與時俱進,大膽采用新技術和新工作模式。這種前瞻意識和開放性,也可在建筑環境中窺見一斑。新加坡熱烈歡迎外國建筑師和環球構想,以期在這個十年里把自身塑造成一座現代化城市。有鑒于公眾對設計空間的鑒賞提升,本地的室內設計市場也在此階段冒起。
1995~2005:走向國際
適逢世紀之交,千禧年的到來見證著新加坡設計師躍登國際舞臺,名揚海外。這個行業全面蓬勃發展,其成功橫跨所有領域:產品設計師紛紛建立本身的品牌,服裝設計師到海外展出和外銷作品,攝影師和視覺傳播設計師亦受邀與國際品牌進行合作。
隨著新加坡設計業取得國際認可的驕人成就,對本地設計的認同感和信心當然也要有所提升。新一代的本地建筑師開始重新詮釋傳統設計形式類型。新加坡設計理事會的成立,旨在發展設計業以協助提升國家的價值主張,并對國家經濟增長和生活品質作出貢獻,這是新加坡創意行業格局的又一次轉折點。
2005~2015: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新加坡設計界已興旺發展,形成一種生氣勃勃又百花齊放的創意文化。借助WEB2.0技術,設計師得以在流動性更大又無遠弗屆的創作環境里工作。這是關乎速度和連接點的時代,業界紛紛進行跨領域的協作。創業和自發項目有了新的突破,設計師不斷實驗創新,以求讓事物都更好、更快,也更愉悅。
在繁榮的景象里,不忘“回首過去”。在全球趨勢中,仿如工藝的回歸;而在本地則是“追本溯源”。它不僅攸關懷舊,也是在展示一種積極再生的力量,滿懷感恩之心去保存及維護往昔已完成的功績。正如展覽介紹中所述,新加坡設計界展望未來,秉承高昂斗志和真我個性,繼續求取進步,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