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傳媒與藝術學院 顧孟源 馬蘭茜
摘要:當前社會對古建筑及其文化的保護傳承日益重視,但仍存在著對于古建筑在現今社會下的地位認識不夠清晰明確,或因保護不當而造成古建筑及其文化的損失等問題。認清古建筑保護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矛盾,探索古建筑保護的創新形式變得十分緊迫。通過古建筑空間功能再設計,特別是推動古建筑向博物館功能展示空間的轉型,讓古建筑得到保護的同時服務于現代社會,這樣做有助于增加媒體、大眾對古建筑及其文化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從而使古建筑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煥發生機。
關鍵詞:古建筑 創新保護 空間功能再設計 展示空間 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10-0150-04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of the society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for the statu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modern society under the clear or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cultural loss caused by improper protection etc..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forms of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Design through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space function, especiall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buildings to the museum display space, so that the ancient buildings are protected and service for the modern society. It helps to increase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on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cultural, and make the ancient buildings live in modern society environment.
Keywords:Ancient Architectural Buildings Innovation protection Spatial function redesign Exhibition space Museum
一、古建筑保護現狀
古建筑指具有歷史意義的古代民用公共建筑,在我國泛指建國前的建筑,也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筑。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國對于古建筑(文物建筑)和歷史建筑的劃分是有定義區別的,相應的保護措施也不盡相同,國外對此方面界定則相對模糊。本文著重討論古建筑創新保護形式,其觀點和結論對歷史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適用。
(一)國內外保護情況
國外關于古建筑的保護的實踐開始較早,發展至今,各國均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保護法令和管理機制。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歷史保護運動就是針對“城市更新運動”對古建筑和歷史遺跡的破壞所進行的研究。我們的鄰國日本,也從同時期開始形成了比較完善成熟的以歷史文化街區為主的古建筑保護機制,這其中由以京都古建筑群比較典型。歷史上,由于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頗深,其整體古建筑風格和特點與中國相近。因此中國在具體保護方面遇到的問題也與日本相仿,其保護經驗對我們自己的古建筑創新保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我國的古建筑保護系統研究相對起步較晚。上世紀80年代,我國建立了自己的遺產保護科學理論體系,對新舊城關系,城市規劃與遺產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理論等問題做了相關探討。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近幾年來,古建筑保護與現代社會發展的矛盾越來越多地顯露出來。
(二)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處,其中建筑類遺產40萬處。在現有的古建筑保護的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保護不當和再利用缺失兩大類。
除了自然原因導致的古建筑損毀,保護不當方面包括理論或技術欠缺導致古建筑損壞和某些政府為了政績“拆古建新”等問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導致多處文物保護單位損毀嚴重,歷史文化街區完整性和真實性遭受破壞,這是無法避免自然原因的古建筑損毀。然而人為的保護不當造成的古建筑損毀則讓人不能容忍。以北京古城墻為例,北京原先的古城門十六座,如今只剩正陽門、德勝門,由于保護理論空白與保護觀念欠缺,大部分被扣上了城市建設中"沒用包袱"的帽子,在城市化進程中被拆毀。
對于再利用缺失方面,傳統的古建筑保護形式如整舊如舊的修繕性保護或整體遷移的集中式保護,雖然對古建筑進行了保護,但是保護手法相對單一,保護認識過于孤立,對古建筑后續的發展利用重視不夠。不少文保單位修繕好之后,空置不用,在風吹雨打中再次殘破不堪、亟須維修,某種程度造成了古建筑文化資源的浪費。保護和利用是文化遺產領域歷久彌新的話題,如何靈活保護和合理利用古建筑,如何在保護古建筑的過程中發掘其潛力,已經成為現今社會所面對的一項重要議題。
上述問題深刻反映出現今我國古建筑保護的詬病,也使走古建筑創新保護與合理利用這條路成為必然。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說:“我們對建筑遺產的利用存在‘不夠’和‘不當’兩方面問題?!边@其中的“不夠”,就是指將建筑遺產進行“凍結式保護”,沒有考慮使用,使其陷入“維修—空置—衰敗—再維修”的怪圈。古建筑的創新保護,就是要求摒棄以往僵化單一的保護,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動態的多元再利用再開發,將古建筑保護帶入“保護—開發—再利用”的良性循環。
二、古建筑博物館的空間利用形式
狹義的博物館定義可以理解為國際博協2007年對博物館的定義,即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廣義角度來講,一切收集、典藏、展示和傳播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場所,都可稱之為博物館。古建筑以其特有的歷史文化氣息成為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載體之一,因此當前越來越多的古建筑被改建成博物館或擁有博物館職能的空間。在對比了現有的一些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再設計改造的案例后,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再利用方面。
(一)商業利用
商業利用是目前古建筑博物館的空間利用中最為廣泛同時亦是爭議最多的方面。諸如由古建筑改造的民宿酒店,博物館中的餐飲空間、專賣店,以及歷史文化商業街等都屬于古建筑博物館商業利用的范疇。
蘇州“平江路方宅”是將江南一古建筑改建為主題民宿旅店的改造方案。方宅位于蘇州平江路鈕家巷33號,是一處典型清代蘇式傳統民居建筑,占地兩千余平米,由香港商人王敏剛出資3000萬元租賃方宅使用權,進行全面修繕保護和基礎設施改造,并開設平江客棧作為名居旅店對外營業。由于修繕資金巨大,蘇州政府引入外資,平江客棧也成為蘇州首個利用外資投資的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改造后的賓館命名為“平江客棧—苑橋別館”,突出了江南優雅、清秀的特色。小橋流水亭于樓閣環繞于民宿間,比較完整地還原了江南水鄉的歷史風貌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被列為“中國十個最不能錯過的客?!?。游客在游覽古城街巷的同時,居于古典民居之中,是從生活層次對歷史文化的一種體驗,具有很強的代入感。
古建筑的商業改造由于其使用目的原因對古建筑原始風貌改動較大,因此再利用中要更為謹慎,改建應盡可能做到古建筑作用目的上的沿襲,避免“突兀的改建”。2013年初,擁有600年歷史的北京市級文保單位嵩祝寺及智珠寺被改造為高檔餐飲會所的消息就產生了很大爭議。兩座古寺雖然保存下來,但過于濃重的商業改建風與古寺清幽寧靜的環境顯然不相符合。智珠寺的商賈氣息與古寺的清幽氛圍十分不和諧,而緊挨著的嵩祝寺更是改為高級私人會所朱門緊閉。古建筑是公眾文化遺產,不應淪為私人享有的財富,拋開其體現出的古建筑保護中法律法規不健全保護資金不到位等問題,在古建筑的商業改造要考慮改建的文化合理性和長期發展適應性,堅決杜絕此類跳躍式不和諧的改建。
(二)文化利用
古建筑用于文化教育空間的再利用改造是所有古建筑博物館的空間利用中最值得關注也是幾乎最為合理的保護形式,這一形式將充分挖掘古建筑本身的潛質,發揮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說是物盡其用。古建筑畫廊、檔案館、古寺廟、名人故居展覽館、大事記紀念館、遺址類博物館以及名目眾多的主題性質的古建筑社區博物館均在文化再利用的范疇之內。
我國擁有眾多的歷史名人,由這些歷史名人故居改造的,介紹其生平或是相關主題的紀念館、博物館,是這些古建筑在現今社會再利用比較好的選擇。張玉良紀念館位于揚州東關街358號,由張玉良故居改建而成。(如圖1)張玉良是我國近代著名留洋女畫家,有“畫魂”的美譽,因此該紀念館不僅介紹了張玉良的一生經歷,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小型的美術館,其文化傳播職能得到了充分發掘。保護方面,筆者本人參觀過張玉良紀念館,其空間布局充分考慮了原有建筑的特征。整個博物館利用民居原有的木結構框架,將原四合院天井加上玻璃采光天棚,增加了展示面積和整體采光。整個展線以天井為中心,既保持原建筑風貌不變,又能符合參觀流線與內容鏈接完整性。改造表現出一種自然、淳樸、無過多修飾的內涵,正如藝術家本人在追求藝術真諦時的率真情懷,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案例。國外也有相應改造項目,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藝廊就是一個及博物館、畫廊、藝術活動室職能為一體的綜合展覽空間。(如圖2)建筑位于憲法碼頭上的霍巴特海濱校園,包含了豐富的遺址建筑,這座藝術綜合體在古建筑保護和古建筑空間功能再設計上做得都非常出色。原始建筑空間被完整保留下來,改建后的空間也保留了外立面的紅磚材質,但同時在內部將一系列諸如原木、石膏板等新的元素融入原有的傳統泥面肌理中,創造了連貫的充滿藝術性的博物館綜合體,也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動平臺。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古建筑用于文化空間的再利用是基于其原有空間作用的一種職能延伸,這是一種可以預見的有良好勢頭的發展方向,而且正朝著教育性、社區化方向發展。它也符合美國學者顧迪在《將來的博物館》和《博物館行政管理的原則》兩篇專論中所提到的觀點:即進一步強調博物館必須致力于改革教育,開展積極的活動,使之不僅成為專家學者從事研究的場所,而且要成為教育機構的補充設施,校外教學園地的觀點。
(三)旅游利用
用于旅游等公共空間的再利用是古建筑博物館的空間利用的又一形式,它與前兩種創新保護形式有一定的交集,又存在著其獨特差異。一般來說,眾多的古建筑景點如家族宅邸、園林、歷史文化名城,加上之前提到的一些利用形式如名人故居、古寺廟等都是古建筑博物館旅游利用的體現。
旅游利用可以看做是商業利用和文化利用的綜合表現形式,因此有著這兩種利用方式的特點,又包含傳播流動性強,影響范圍廣等特點,但同時也增加了古建筑保護的難度與壓力。2016年平遙古城游客量為156.37萬人次,故宮博物院游客量更是超1600萬人次,而位列蘇州眾多園林之一的拙政園單日游客量就為1.1萬人次。眾多的游客量不僅能帶來豐富的旅游收入,更能將當地的古建筑文化傳播到外界,增加古建筑知名度,進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覽,達到良性循環的雙贏效果。但不可忽視的是,人流量的巨大增加超出了某些建筑的承載能力,加上個別游客素質低下,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一些古建筑的損毀,承德避暑山莊的碑文遭“潑墨”或是長城墻磚上的“到此一游”劃刻就是表現。古建筑博物館旅游利用是把雙刃劍,開發和保護并重,才能使其煥發生機,良性循環。
由上述三個利用方面可以發現,在古建筑博物館的空間利用中,應該以歷史保護原則為前提進行合理利。要考慮古建筑的承載力,可以通過限制參觀人流或游覽時段等辦法,避免古建筑掠奪性開發導致的古建筑破壞,避免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由于當今古建筑創新保護形式越來越朝著綜合化發展,我們可以注意到以上介紹的商業、文化、旅游空間利用形式往往開始集中出現在一處古建筑或建筑群遺址中,因此更應切合實際情況,突出重點,做到整合考慮。
三、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功能再設計
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利用的各項方面及其利弊在上一節中已有討論,考慮到古建筑歷史保護原則,目前,博物館性質的展示空間功能再設計幾乎是對古建筑博物館的空間利用的最合理實踐。本節將著重討論古建筑博物館展示空間再設計的相關注意事項,我們將以德國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為案例進行分析。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原始建筑有141年的歷史,最初的建筑是1876年的一個軍械庫建成,1897年改建為展出軍事器械的軍事博物館,之后作為納粹、蘇聯、東德等時期的博物館,現在重新改建為統一的德國軍事博物館。改建項目由著名猶太建筑師丹尼爾·里伯斯金主持設計,于2011年完工,占地面積將達到約21000平方英尺,將成為德國最大的博物館。
(一)外部空間楔入再設計
顧名思義,外部空間楔入即在原有古建筑空間基礎上“楔入”、“插入”或“加蓋”新的空間,由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先生設計的江寧織造博物館就屬于此“加蓋”類型。外部空間楔入是一項頗為大膽的再設計類型,這樣做的原因除了再設計空間存在特殊文化表達訴求外,更為實際的因素在于原建筑不能滿足展示空間展陳面積的需要而做出必要空間延伸,同時“楔入”的新結構有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強化和保護古建筑。此類設計在舊址類古建筑博物館上應用最為廣泛。
里伯斯金對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的最大改動,是將一個銳角箭頭形狀巨大混凝土鋼鐵結構體的擴展部分(為行文簡潔,以下總稱新結構體)插入原建筑空間內部。(如圖3)新結構體由原建筑中部靠左側的位置斜插進來,連接了主體建筑和后部的小型方體建筑,這也是改建的最大亮點。新結構體為博物館增加了30%-40%的展覽面積的同時,更呈現出一種非凡的戲劇性的震撼效果。正如里伯斯金所說:“我并非想保存博物館外觀,再無形得延伸其后面的空間。我想見一個穩固的隔斷,從根本上隔絕空間,插入這個很有歷史意義的軍械廠,展現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維持博物館的外觀和僅在后面增加看不見的擴展部分,不是我的想法?!蓖獠靠臻g楔入再設計,一般對楔入的新空間分兩種方向性要求。一種是完全仿造原建筑風格加建新空間,類似對古建筑“整舊如舊”添加空間;另一種是在符合古建筑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楔入全新風格(多為現代主義風格)的空間,這種更傾向于對古建筑進行“破與立”的整體全新規劃。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改建則的空間楔入即屬于后者,它是現代主義風格新結構體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原有建筑的結合。新的楔入部分應該與原始立面產生新的和諧,給人以啟迪和反思?;蚴鞘谷寺撓氲焦沤ㄖ浀妮x煌,亦或引出觀者對全新風格空間的藝術內涵的思考。不同風格的融入,應以相關美學法則和當地歷史文化為背景,所以兩種風格的具體設計在色調、形體上的跳躍性不宜過大。新結構體的加入也必然會改變古建筑的整體外部立面,這一定程度上會打破原始建筑的對稱性和平衡性,但整體視覺感官并不應給人突兀的感受。楔入結構的立面一般應位于原建筑立面的中心點或黃金分割點,與原建筑立面應產生幾何關系上的和諧。
需要注意的是,外部空間楔入并不適合所有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功能再設計,除相關歷史文化因素為重要考量外(在下一節將著重介紹),還需考慮建筑力學、工程學、材料學以及美學等一系列問題。實際操作時需謹慎處理。
(二)內部空間的藝術分析
外部空間加入必然改變古建筑的內部空間形態。古建筑博物館的內部空間藝術分析,往往基于對古建筑相應文化基礎和歷史經歷的反映,即對某種文的化表達與詮釋。建筑的文化表達是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功能再設計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在博物館展示空間應用中文化表達應置于首位考慮。即改建設計應符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環境,訴說歷史信息,傳達文化訴求。
“玻璃尖”是新結構體頂部設計富余出的一個尖角前凸空間,這是一個30米高的觀景平臺,可由館內空間可以通達,在這里可以觀看到德累斯頓的全景。(如圖4)“玻璃尖”直指二戰中德累斯頓遭受的轟炸的方向,觀者行進至此便會不自覺地重新審視歷史。正如里伯斯金說:“我希望創造一個大膽的擴展結構,一個根本性的變異體,它要穿透歷史的殿堂,營造出全新的體驗。建筑將使大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暴力,軍事和城市命運之間的糾結?!薄安AЪ狻北毁x予強烈的歷史文化的符號象征,這樣改造的文化意義在于尖角部分不斷地提醒著這個城市,也讓人們不斷地反思戰爭,珍視和平。試想,如果這樣玻璃鋼結構生硬地出現在我國江南園林中,則即不美觀合理,更沒有任何意義與內涵,這也進一步反映了文化表達在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功能再設計中的重要性。在展陳方面里伯斯金也做了相應調整,他將博物館之前按時間編年史線性的展覽流線改變為按主題的塊狀展覽模式,突出了暴力、戰爭和人性的主題,進一步發人深省。這些都是通過內部改造傳達出的一種歷史情感體驗訴求。
新舊材料的混合使用是內部空間藝術特色的另一反映。里伯斯金巧妙地將新結構體與原始建筑有機融合,將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內部風格進行了新的規劃。內部空間因外部空間加入而形成新舊交融之勢,原始的花崗巖方磚墻柱和西方傳統的拱頂結構被完好保留,現代的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等材料也被應用進來。在新舊結構結合部位,原始的自然開采的花崗巖與新的清水混凝土墻面,傳統C形拱頂結構與現代折線形的石膏板展墻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反差使得內部空間有了一種復合性的獨特風格,增加了別樣的趣味。(如圖5)玻璃的開闊性透明性和磚墻的刻板性不透明性形成鮮明對比,前者顯示了民主社會的透明與寬容,后者則代表了極權主義的獨裁過去。上世紀90年代初東西德國迎來統一,而在這之前,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一直被用作舊時代的軍事博物館。這種融合式的設計形象地映射了德國民主推翻那一段不光彩獨裁歷史的過程,這使得整個改建工程代表了一種重塑,從而被賦予一種新生的意義。正因為有德累斯頓相應文化基礎和歷史經歷的支撐,才使這種融合成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的內部改造看似破壞了古建筑遺產保護中的原真性原則,即“要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原先的本來的真是的歷史原物,要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但如果我們詳細就讀原真性定義就會發現,這其中并不存在矛盾,改建恰恰反映了建筑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戰前的德累斯頓并不是這座城市的全部歷史,它經歷了戰火與分裂才走向今天的統一?,F在的德累斯頓繼續進行著重建,它的許多歷史性建筑現在恢復了它們在戰前的原貌,對戰爭的如實反映與正確審視因此變得更為重要。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的再設計充分反映了那段二戰歷史,反映了悠久古城毀于戰火的傷痛,這種被賦予了“反戰”寓意的設計在這樣一個軍事戰爭為主題博物館內被放大,充滿了諷刺與警示意味,也極具時代性。藝術設計的具體環節中應時刻注意對歷史的保護與記憶的傳承,這是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功能再設計中文化表達的真正內涵,也符合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利用形式中文化教育利用的內涵。
(三)自然采光再設計
光是渲染空間氛圍,烘托展品特點的重要手段,光環境設計在古建筑博物館設計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這其中自然采光以其獨特的美學價值,與節能環保方便維護的優勢贏得眾多青睞。目前,以自然采光為主,輔以人工照明補充的照明方式,正逐漸成為博物館照明設計的主流。
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原始建筑部分采用一般的側窗采光,新古典風格的拱形窗體光線攝入量有限。新結構體則以高側窗采光和頂窗采光為主,提供了大量的自然采光。與此同時,陽光透過外部條狀的鋼結構,還在室內形成刀光劍影般的光影效果。(如圖6)古建筑博物館中自然光的特殊美學功能在于自然光對觀者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的影響,這種影響將會融于觀者對歷史展品的感受和歷史史實的體會,這是人工照明所無法比擬的。自然光可以真實還原古建筑的歷史風貌,營造一種原始的真實的館內氛圍,從而增強觀者的歷史體驗。不同形狀的自然光影效果會增加這種體驗感,同時也成為傳達信息的一種方式。此外,自然采光在節能環保方面較人工照明有巨大優勢。自然光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不需要額外的能源投入,在維護保養上也比人工照明容易。在運用自然采光時,要注意陽光中紫外線對展品的傷害和眩光對觀展視覺效果的影響,因此要做到對自然光中紫外線的過濾和對自然光進光量的控制。
古建筑博物館由于建立在古建筑或古遺址之上,其照明設計上往往不能進行大規?,F代化施工,這就限制了人工照明的大面積使用,因此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博物館更需要注重對自然采光的運用。
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功能再設計,是對古建筑展示空間運用再設計的分支,其中的外部空間楔入再設計,內部空間的藝術分析,自然采光再設計,是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功能再設計中比較重要的方面,也是應首要考慮的方面。我們以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為典型案例分析,在其他相似案例中依然受用。在實際情況中,我們依然要實事求是,具體分析,以歷史保護為第一要義,把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功能再設計與古建筑實際情況相結合。
結語
從博物館空間再設計的角度看古建筑保護的創新形式,是以更細化、更針對現今古建筑創新保護問題,更符合古建筑創新保護未來發展趨勢的視角審視古建筑保護問題。與此同時,將古建筑保護再利用和現代博物館建設兩大方面問題結合思考,一方面回答了古建筑保護再利用相關問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解決當下“博物館熱”的問題有所啟示。用于文化教育空間的古建筑博物館空間再設計,作為今后古建筑創新保護的主要發展方向,將對古建創新保護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
本論文為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一般項目《古建筑保護的創新形式與空間功能再設計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唐紀明 . 開放式博物館的三個美學問題探研 [J] . 致富時代:下半月 ,2011 (9) :205-206
[2] 李星星 . 建筑個性如何在城市中展現 [J] . 美術觀察 ,2013 (3) :16-17
[3] 杜佳佳 . 博物館應與旅游景點在競爭中求同存異 [J] . 藝術科技 ,2014 (1) :125
[4] 薇拉(編譯) . 破與立德國德累斯頓軍事博物館 [J] . 室內設計與裝修 ,2012 (6) :18-27
[5] 鄧寬宇 . 小型古建筑的保護性修繕及其空間功能再設計——以蒙山茶史博物館為例 [D] . 四川:四川師范大學 ,2014 :6-10
[6] 陽慧 . 博物館的文化傳播方式研究 [D] . 湖南:湖南大學 ,2015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