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視角下對公共藝術激活鄉村環境的研究 RESEARCH OF PUBLIC ART ACTIVATING RUR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LF

        0

        四川大學 藝術學院 王方圓

        摘要:如今,城鄉文化越來越趨同,雖是嶄新的鄉村面貌,但實際的情況卻令人擔憂。鄉村“風景”、文脈、特色的印記正一步步消失,最終只能成為記憶中的樂園。由此引發深思,通過文化自信如何重拾鄉村地域文化,如何撫平鄉村傷痕,鄉村發展的后續又何去何從,這正是文章探討的主題。文章通過研究案例地區的公共藝術,為我國發掘地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激活農村活力提供新思路和幫助。

        關鍵詞:文化自信 公共藝術 活力 鄉村環境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11-0106-02

        Abstract:Nowadays, cul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milar with each other. Although new looks appears in rural area,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 is still worrying. As its scenery , regional context and features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rural area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paradise in people's memory, which is a very thought-provoking question. How to rebuild regional culture in rural area throug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ow to heal the wound of rural area, and what's the future of rural area? these themes are the bases of this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will provide new ideas to explore regional culture, buil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revive the vitality in rural area through the study of public art in case area.

        Keywords:Cultural confidence    Public art    Vitality    Rural environment

        一、文化自信是地區發展的基石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一項促進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田園綜合體”,它強調鄉村以復興為目標,走可持續的鄉村發展模式。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表明了文化的自我認同和文化自信是當代文化創造的基石,只有我們把自身文化融入于生活中并認為是自然而然的,地區活力才能健康滋長,這也是以文旅、農業、地產三者結合的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的后續方向。這些話語充分說明了在當下語境中通過文化來改變鄉村的必要性。

        二、公共藝術是激活鄉村環境的活力元素

        藝術是表現文化自信的方式之一,公共藝術作為藝術中的分支,它的屬性決定了它是激活鄉村環境的活力元素。公共藝術是通過藝術的介入與社會大眾對話實現價值觀的傳播、審美的培養,為大眾創造更為舒適、認同的公共空間,進而獲得社會正效應。它的影響是公共藝術、環境、時間等因素的綜合反映,也就是說它是超越了單個建筑、材料屬性、工藝的限定和作用。因此,應用公共藝術的這些特性不失是突破傳統的壁壘與缺失的傳統讓地區實現活力的方式之一。

        三、我國農村地區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及原因

        如今,就西南地區四川省、云南省、廣西省等農村的情況來看,除少數城市邊緣的農村地區,少許前衛的村落、旅游區的沿線村落或者高檔的民俗酒店附近外,大部分農村地區基礎性公共藝術設施仍舊缺乏,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幾乎為零。其原因主要有:(一)存在于鄉村中的問題,如:人們的素質、文明類型、自然環境的變異、國家制度福利等影響公共藝術在地區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二)國家之前推行的“工業化、城市化”的決策,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鄉土與國情的脈絡,造成了鄉村“民間”文化流失,為鄉村環境可持續建設帶來了嚴重的困擾;(三)沒有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的農村有限資金的自建模式,公共藝術在鄉村環境中難以高端;(四)雖有一些鄉鎮政府開始發現公共藝術帶來的影響,但有些鄉鎮自主設計的公共藝術品粗制濫造;(五)有些作品是藝術家或學者領頭打造,但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相對比較局限。由前述可知我國鄉村空間的公共藝術發展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必須通過對國外鄉村地區的案例研究,結合歷史與現狀為我國鄉村地區的面貌改變、活力創造指出可行的路徑,從而使文化自信在廣闊的農村地區蔓延,進而蒂固根深。

        四、國外鄉村應用公共藝術激活地區的案例分析

        日本新瀉縣南部的越后妻有鄉是公共藝術介入到大眾生活的典型地區,這個偏僻的小村莊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且該地方有著悠久的農耕和傳統手工藝文明,但隨著日本國家的發展,形成人口的空心化和老年化,房屋變成了廢墟,農田也變得荒蕪。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日本更多的表現出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東西,對歷史、文化烙印的崇拜,如懷念“故鄉”、“原風景”。由此在這種大背景下,日本制訂出振興計劃,通過藝術來激發地區活力,開始了由政府、民間、協會共同舉辦的以結合地緣文化與自然條件為宗旨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藝術展于2000年開始,邀請全球的藝術家、大眾參與其中,到2015年為止,參展的367件作品成為該地區環境的組成部分或長久資產。其中有讓游客被迫坐下來對環境狀況進行反思的《風景》,有凸顯越后妻有獨特梯田風光的地標性公共藝術作品《棚田》,還有以直島海濱風景為背景的《黃色的南瓜》等作品。除這些表現原風景的作品,還涵蓋了改造空屋、音樂會、舞臺表演等當代藝術形式的項目。同時,在配套設施方面地區進行了改善,修建了兼具展示作品功能的服務設施JR飯山線,使區域間加深了交流,引導人們走進更深處的地區。于是就有了這樣的數據,2012這一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就吸引了約45萬人參觀者,產生了約為46.5萬億日元經濟效果,成為越后妻有地區后續發展的中間力量。

        越后妻有公共藝術策略得以順利實現,不得不說是結合了日本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的實情。首先,在得到國家投資、土地規劃等政策支持上,完善了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公共基礎設施,為營造宜人的環境提供了保障。其次,村民能充分行使自主權,避免了大拆大建的模式。最后,日本社會在基礎物質得到滿足的狀態下促進了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追求,而文化景觀在現實中的運用又對日本稍落后的農村地區人們的物質問題起到了軟化作用,避免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對于具有同樣問題的中國而言,這些都成為農村公共藝術激活鄉村環境的的重要啟示。

        五、對國內鄉村應用公共藝術“活躍地區”的思考

        至今,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公共藝術作品名揚海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外團體和組織到這里學習。而現在中國農村地區的現狀與創辦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之前的背景情況相似,由此,我們可以引用這種方式,把公共藝術作為地域新生的跳板,給中國藝術薄弱但文化根基深厚的鄉鎮地區帶來新的養分和動力,解決國家擔憂鄉鎮的普遍性問題——“空心村”,傳統工藝的流失,人民收入低,耕地面積減少等,使鄉村成為兼備文化深厚、環境優美的“豪”村。這種“豪氣”自然是對文化自信體現。雖然日本藝術節展示了文化景觀的影響力,為我們帶來了發展模式的啟示,但如何應用公共藝術在我國鄉村的發展上,消除國內如:“龍溪動漫花谷”、“許村國際藝術公社”、“碧山共同體計劃”項目的缺失鄉村主體、注重表面形式、模式單一的弊端,從而提升新農村建設的品質,這是值得探討的。

        六、公共藝術介入國內鄉村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挖掘傳統鄉村文化,重構地方特色,喚起情感。

        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是發展的血脈和靈魂。對傳統元素的重新應用,容易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產生社會效應,以致創造生機。墻繪從革命時期被人們所熟知,其題材常常具有時代性和政治性。在當代,墻繪在具有宣傳性的角色同時更加逐漸貼近生活。以北京市懷柔青龍峽景區大水峪村的1200平方米的墻繪(壁畫)為例,這是2016年央美師生對該村落的設計改造。壁畫元素汲取了當地歷史文化和村民熟悉的生活題材,設計了如“魚缸的視錯覺”、“山水魚”(圖2)等主題壁畫。在豐富農村環境的同時增加了對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增強了社區村民的凝聚力。

        屏幕快照 2018-01-10 上午10.48.22.png

        (二)提高村民的參與性,培養村民自由的獨立人格,改變對藝術的看法。

        博伊斯曾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都潛藏著成為藝術家的素質。不同身份的人們通常會使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火花。雖在歷史的進程中,農民的自主性受到破壞,但是在新時代正是需要農民發揮并參與其中,成為地區文化創造的主人,樹立對自身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在海南嶺村莊,開展的慶豐收藝術節,當地村民把水稻制作成人形、糧倉、雞群等創意設計放置在農田中展示,成為引發人們情懷和感觸的大地藝術作品。在激發農民的積極性的同時給鄉村注入了發展的希望,喚醒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三)脫離“千篇一律”,尋找地方特色肌理

        由于我國民族風情多種多樣,地勢地理位置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自然景觀。結合農村環境的不同肌理,創造出特色的公共藝術作品,最終實現人與環境、社會與環境的共生。而圍繞如何利用農村肌理,地域文化特色,對地區環境進行重塑,是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在甘肅秦安縣石節子村進行了高校公共藝術創作實踐活動,創作營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特色,以當地豐富的樹根、樹枝為材料,設計了“洞口蜘蛛”和“生生不息”的藝術作品,為鄉村環境增添了新意,發掘了地方的特色。

        (四)擴寬合作方式促使公共藝術的多方面介入

        當代的公共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實現也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單單僅靠藝術家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同時有限的能力也會影響鄉村未來發展的持續性問題。嘗試把公共藝術家、項目組及鄉村場所三方的聯合起來,通過引入商業和產業,為激活地區注入資金需求。在合作的時候,提出以恢復傳統文化、傳統產業、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以及扶持鄉村地區人們的要求,實現雙贏的基礎上激活地區的活力。需要注意的是,運用公共藝術復蘇且改造鄉村環境是一個多維度的綜合項目,僅靠公共藝術不能成功的,需要有專業的人員進行戰略策劃、景觀規劃以及視覺形象等設計,通過以公共藝術為主導的跨界合作實現鄉村發展的活力度、新鮮度、持續性的發展。

        七、應用公共藝術激活我國農村環境的設計方向公共藝術作為重要的設計語言應用到農村環境設計中,其核心是表現獨特的地方性和稀缺性。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一)記憶性設計:通過公共藝術設計留住傳統歷史文化,勾起內心記憶,使鄉村成為回味往昔生活、精神的窗口,喚起人們對鄉土故園的尊敬,對勞動之美的欣賞。如藝術家克里斯蒂安-博爾坦斯基和約翰-卡門在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中設計的《最后的教室》,通過把廢棄的村小教室布置成舞臺一般,里面有著昏黃的燈光,隨意擺放的長椅,鋪滿地面的稻草以及發出震耳欲聾的心跳聲整體營造出儀式感,喚起人們學生時期的記憶。

        (二)地域性設計:在傳承和保護鄉村地域風情的基礎上以凸顯鄉村自然環境作為設計的出發點,通過公共藝術這種設計方式挖掘更多的美,形成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再現場所精神。例如:臺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旨在人與自然對話,表達詩意居住地的藝術家歐單設計的作品《泡風景—寧靜的微觀》以及臺灣當代藝術家撒部·噶照設計的作品《海岸線》都是地域性設計的典范。

        (三)互動性設計:通過設計的方式縮小與參觀者、村民的距離,感受與自然的互動。需注意的是,超越場所、年齡、領域的公共藝術與大眾、藝術家的協作,對作品而言是設計的一部分,是后續新的提升;對于參觀者和村民而言是審美的熏陶、視野的拓展、價值觀的改變。如:藝術家Sabina Lang和Daniel Baumann在瑞士小鎮維爾科林創作的《街頭繪畫5#》,使整個小鎮的人們都樂在其中,藝術家和村民共同繪制了幾何形的色彩線條從小鎮廣場到街巷,俯瞰成就了如地鐵交通圖一般的畫作與古香古色的小鎮形成鮮明對比。對于孩子而言,作品一完成該鎮就成為兒童騎自行車、溜冰的樂園。

        (四)開放性設計:基于對地緣文化的理解,設計出的公共藝術作品是不拘泥于某種固定的藝術形式或展示形式向大眾開放的。可以根據對鄉村空間的認知,坐落于田野、山間、路邊甚至廢舊地旁。同時,需注意設計作品要給大眾留有想象空間。如在印度干涸地面上設計的nek chand rock gapden作品旨在保護動物和自然環境; 在田間的《鮮花盛開的妻有》表現了對農田景觀的熱愛。

        (五)保護性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最好凸顯鄉村自然資源優勢如:風、水、田、林,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同時要注意合理的設計,減少對鄉村環境的干預與破壞,保護好自然環境。如:非洲的岡比亞Ballabu保護區利用當地居民各式各樣的墻面繪制壁畫,開展了一項名為“極致創意墻”的公共藝術活動。

        結語

        在國內公共藝術改善鄉村空間結構、提升區域活力的行動還有待發展,這也因為國內農村地區“硬件”條件不足、歷史發展情況、國家策略引導所致。而今年發布的田園綜合體不失是促進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環境的新模式之一。這就需要我們利用公共藝術這種手段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發揮區域文化的潛力,讓大眾的智慧喚醒鄉村的魅力,讓公共藝術滲透到鄉村的每一寸土地,促使多元文化交流,消解文化趨同,豐富公共空間,成為鄉村活力、健康發展的助推器,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文化的自信。

        參考文獻

        [1] 李正軍.解析城市公共藝術的本質—對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思考[J].設計,2016,29(5):49-51.

        [2] 吳琨,盛容.論戰后日本設計發展與啟示[J].設計,2016,29(17):96-97.

        [3] 何麗華.傳統文化在設計應用中的現狀探究[J].設計,2016,29(11):30-31.

        [4] 鐘蕾,蔣宇燁.地域性民俗藝術符號特征研究及保護[J].包裝工程,2016,37(18):1—4.

        [5] 婁悅穎,薛艷敏.以地域文化為導向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與設計,2016,44(2): 112—113.

        [6] 劉卓,王柳.民俗藝術元素在非遺景區公共空間中的體驗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18):21—25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99久久 | 精品免费人成视频app|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精品不卡| 日本在线观看一区|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 欧美精品888|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自拍无码|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日本加勒比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2020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免费观看| 综合色桃花久久亚洲|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系列|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四虎精品8848ys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四虎成人精品|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99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亚瑟| 青春草线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毛片在线看免费版|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