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開發研究 ——以再設計型課題為例 RESEARCH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RODUCT DESIGN SPECIALTY BASED ON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TAKE THE ISSUES OF REDESIGN AS AN EXAMPLE

        0

        淮陰工學院設 計藝術學院 呂天娥 伍玉宙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對照當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最新的工業設計定義明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市場性和前瞻性”的方向,其后用高等教育教師的身份和視角,提出基于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開發的三個前提條件,并以公共設施設計課程為例,闡釋再設計型課題的在課程中應用的具體方法和步驟,通過可操作性的課題設計方法,以淮陰工學院產品業設計專業的公共設施設計課程教學過程和效果分析為樣本,分析了再設計型課題對設計批評意識、人文關懷與設計倫理、社會倫理等前沿設計理論和環境分析方面的帶入作用,對課程內容的安排以及學生的學習反饋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公共設施設計 專業課程 再設計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11-0108-03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and industrial design of the new definition defines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and forward-looking "direction, followed by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identity and perspective, put forward three prerequisites for product design cours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Public facility design course cases, specific methods and steps i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design interpretation subje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design method of oper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ndustry product design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ublic facility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and effect analysis of samples,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subject criticism, humanistic care and design ethics, social ethics analysis of advanced design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to the design of learning, feedback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students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Keywords:Public Facility Desig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desig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一、基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產品設計專業教育的改革方向

        國內的產品設計師職業標準基本上是與1980年工業設計聯合會所倡導的設計定義相吻合。其中對設計師的能力、素質要求基本上體現在對產品的形式、功能、結構、工藝、裝飾、經濟性等方面,而對設計的社會影響、對人的情感價值、對環境的作用等方面的考慮不夠。從發展的視角來看,這顯然是不符合時代趨勢的;尤其是不符合2015年國際設計組織對工業設計的最新定義。從產業發展來看,我國正從“制造”走向“創造”,對非物質方面的關注、對文化創造方面的考慮顯得尤為必要,在設計師職業標準方面,顯然需要考慮更多的方面:創新、技術、商業、消費者、環境、政治、倫理等;設計的對象也不僅僅是產品的形態(形式),還有系統、服務、體驗與商業網絡,以此提供新的價值,創造更好的生活方式。通過對國內廣東和浙江兩省的產品設計師職業標準分析,可以肯定的是產品設計師職業標準根據等級逐級升高,高級產品設計師職業標準是產品設計專業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礎,但國內高級的產品設計師職業標準仍然與國際設計組織對工業設計的定義有差距,因此,產品設計專業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務必以“市場性和前瞻性”為指導,對職業資格標準有所超越,需要對其教學體系和課程進行適當的變革。

        二、基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開發的前提條件

        (一)加強教師資源的新課程開發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中先行者通常是師資,師資條件改善了,新課程開發的能力自然增強;在世界排名前二百名的高等學府中,通常師生比都很高有的比例是2:1,有的甚至達到了10:1,舉例來說在歐美國家的教學中,一門設計課程的課堂上三個教師同時任教,互相討論,課堂上實踐教學比例占50%以上的現象是很常見的。而在我國的教育中,一直在控制師生比,而且師生比很少會根據專業、院校等級的不同而變化,那么,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就要提高質量,為加強教師資源的新課程開發的能力,建議國家增加產品設計類高等教育教師的再教育機會或提高其入職要求。

        (二)重視專業教育與地方、社會環境的關聯

        有人說高等教育是象牙塔,有人說高校是魚缸,無論這個魚缸多么大,魚與社會這個海洋之間永遠隔著透明的玻璃,如果說海洋這個目標太大、太遠、太遼闊,高校教育的目標可以縮小一些,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因此,建議在教學中重視專業教育與地方文化、地方企業、社會環境的關聯。

        (三)尋求社會合作,產學研結合

        在人才市場中為人才培養質量而著急的不但有高校也有企業、政府,政府為發展地方經濟需要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企業為發展、鞏固自身也有同樣的目標,因此高??梢灾鲃酉蚱鋻伋鲩蠙熘Γ瑺幦『献鞯臋C會,產學研結合才能提高課程開發的深度,提高人才對社會要求的適應性。

        從就業市場的供需來看,大學生在學校的確缺乏社會實踐和職業能力,因此高等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以學科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更應強調根據不同地方的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情況,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和課程,讓學生能真正學習到實用的技能。

        三、以再設計型課題為例,試述基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開發程序和方法綜上所述,如果可以建立社會合作,產學研結合的體系,產品設計的主要專業課程當然是以企業項目教學為主導最好,但是如果暫時缺乏企業合作基礎,也可以按照當前社會產品設計的整體能力需求通過“質疑與驗證”的過程進行再設計型課題的教學。下面將以公共設施設計課程為例講解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開發程序、方法及效果和價值。

        (一)公共設施設計課程組成與特點

        公共設施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包括信息標識系統設計、交通系統設計、衛生系統設計、照明系統設計等在內的多個系統,內容十分豐富,綜合了視覺傳達設計、建筑設計、產品設計等幾大設計專業的部分知識內容,課程的設計內容貼近生活,而且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環境心理等方面聯系緊密[1]。

        屏幕快照 2018-01-10 上午10.57.01.png

        (二)再設計課題的設計與實踐

        在公共設施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公共設施的現狀和歐美或國內的優秀設計案例進行對比,在教學中本人曾經開展過這樣一個關于垃圾桶的再設計的課題(如圖1)在某網站上有一個案例是關于下沉式垃圾桶的設計,其優點是垃圾桶身下沉至路面以下,地上僅留一個三只腳的橙色的金屬支架作為提示和覆蓋,環衛工人可將路面垃圾輕松掃入,只需一把掃帚即可,路人可將垃圾從中間的圓洞及三個支腳之間的空洞投入。投放口與街道地面平齊的垃圾桶,將垃圾桶桶身埋入地下,環衛工們清掃街道就再不用費力集中街面垃圾了,一把隨身攜帶的掃帚就能輕松將垃圾清掃進垃圾桶,可以將清掃與垃圾運送工序分離,而且也基本不影響路人扔垃圾,體現出了對環衛工人的人文關懷。

        該設計雖有獨特的設計關注點卻引起了同學們的熱議。經同學們的積極思考和全面討論,該設計總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不如人意:

        問題一、黃色支腳突出路面不高,達不到普通人的視線高度,容易被人忽視,尤其是絆倒當前社會大量存在的“手機控”;

        問題二、雨水可淋入垃圾桶,雨大可造成雨水漫入,垃圾浮出地表,造成地面污染;

        問題三、支腳可能被人搬走,垃圾桶暴露,給路上的行人和寵物帶來安全隱患;

        問題四、下沉式垃圾箱不便于垃圾取出。針對發現的以上四個問題,同學們進行了再設計的探索,并將各組方案進行了對比和討論,解決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查缺補漏型

        (如圖10)該設計將支架與垃圾桶身設計為連貫一體,桶身為不銹鋼穿圓孔,可使垃圾桶中的雨水向周圍土壤的滲透,用的是對液體疏導的方法,連貫一體的造型將支架的圓孔作為取出垃圾桶的把手著力部位,環衛工人可以像拔蘿卜一樣將其整體拔出,頭部朝下傾倒出垃圾,主要解決的是問題二、三和四,該設計對整體外觀變動不大,但是完全符合金屬材料的加工工藝,可以批量生產、制造,可操作性強,外觀造型美觀、簡潔。

        2.外形優化型

        (如圖2)該方案將三支腳設計的中心圓洞改造為向上扭轉造型,減少垂直受雨面,可防止大量雨水淋入垃圾桶,地下部分垃圾桶設計使用了雙層筒體設計,外筒與內筒之間留出了排水縫,雨大時雨水可從四周漫入排水縫,沿配套的導水管進入城市下水道,該方案主要解決的是問題二,對原始造型有一定的變化和創新,并慎重考慮了雨水的去向問題。

        (如圖8)該方案將下沉筒體的最上外沿改造為斜坡造型,既提高了突出地面的高度,可防止雨水漫入垃圾桶,又方便環衛工人將垃圾沿斜面掃入,地上部分垃圾桶蓋設計了垃圾的分類標志,地下部分垃圾桶底設計了網狀結構,加強了積水的滲漏。該方案用斜面既延續了下沉式垃圾桶可降低環衛工作者勞動強度的設計出發點,體現了設計對職業人群的人文關懷,又提高了垃圾投放口的空間高度,適當地防止了雨水漫入,構思巧妙,有效。

        (如圖9)該方案將下沉的筒體,改造為加內肋造型,突出圓筒造型的內肋使筒體與周圍自然形成了排水縫,垃圾桶地上部分提高了突出地面的高度,三只腳部造型更加連貫、流暢,似一頂帽子,可防止雨水漫入垃圾桶。其筒壁造型流暢、更富于變化、現代、簡約又富含排水功能,一舉兩得。

        3.高科技優化型

        (如圖3)該方案將垃圾桶身設計為雙層感應型,桶身可以自動關閉,第一層感應到垃圾將桶蓋打開,第二層感應到垃圾的具體種類,可打開具體的內筒,因為可感應到雨水的滴落,故可防止雨水淋入垃圾桶和雨水漫入,垃圾浮出地表帶來的問題,主要解決的是問題二。設計中使用了現代感應技術和垃圾分類回收原則,設計結合現代科技,具有前瞻性。

        (如圖5)該設計者認為下沉式垃圾桶的設計要解決問題二,應使其外露地面部分能夠擋住雨水,因此將外露部分設計為60度為單位的半球形,每間隔60度為透明的可旋轉的蓋子,在雨天可感應并自動旋轉60度,與帶色彩的實體蓋咬合,形成為完整的半球蓋。(如圖7)該設計者改造了整體的造型,使頂部類似滅煙設計,圓孔設計便于積水流出,桶體設計為垃圾掃入口受上部紅色按鈕控制,平時關閉,防止問題二的發生。

        4.增設結構型

        (如圖11)該設計者認為下沉式垃圾桶的再設計需要解決問題二,應使其能夠凸出地面一定高度,因此可將其底部設計為壓彈裝置,平時突出地面10厘米,環衛工人,掃垃圾時可將其向下壓,使其垃圾入口齊平地面。因此,底部需裝設彈簧類裝置。同時,減小了垃圾的投放面積,增加了滅煙設計,使行人不至于踩空。

        5.徹底推翻型

        (如圖4)該設計認為下沉式垃圾桶的設計中支腳突出路面不高,可能被人忽視,尤其是絆倒當前社會大量存在的“手機控”且給匆忙行走中的人和寵物帶來安全隱患,而且,下沉式垃圾桶容量有限。因此,不同意主體下沉的做法,在其方案中將垃圾桶設計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結合型,地上部分可沿垂直于地面的軸滑動,但將其底部留出10厘米的高度,便于環衛工人將路面垃圾掃入下桶,而且上下桶結合的設計增加了垃圾的存放空間,下雨時可將上桶下滑覆蓋住下桶,防止雨水漫入,顯然針對的是問題一、二和三,問題解決得更加全面,思考更加深入、細致。

        (三)焦點問題的提出與解答

        最終垃圾箱是否應該下沉成為討論的焦點,垃圾箱下沉到地面以下確實有缺點,但不是根本不能下沉呢?世界上有沒有下沉式的垃圾桶呢?下沉到地面以下還有其他優點嗎?

        在一段德國的生態城鎮的視頻中,同學們發現下沉式垃圾桶的確真實的存在。該現象說明垃圾桶不僅是具有實用衛生功能的公共設施,經常被設置在街頭、路邊,也可以為了城市環境回歸自然或不影響某些原本自然效果突出的環境,而隱蔽到地下,脫離人們的視線,下沉式垃圾桶可以正常實現其功能,但更具生態效應。

        (四)主要設計知識梳理

        1.設計批評意識的激發

        從以上設計方案的統計和分類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改變了以往盲目崇拜,不加思考的思維模式,問題三和四的提出,使用了現代設計批評理論中最基本的功能意識,而針對本課題存在的設計缺陷,做造型優化和結構優化的方案占多數,勇于質疑課題本身主體結構和創意的合理性的設計方案很少,雖然這種質疑反映了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的局限和知識面的狹窄,但值得表揚的是這種勇于質疑權威或現實的批判精神。

        設計批評可以促進人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問題一、二、三都屬于學生作為消費者的自發性批評,不管是作為消費者立場的自發的設計批評,還是從設計專業的角度出發的職業性設計批評都體現出設計批評的發現功能,只有增強學生的多角度思考的設計批評意識才能使其注重工業設計的核心和本質的作用,從而促進設計的完善和進步[2]。

        2.設計倫理的深度挖掘

        (1)人文關懷與設計倫理

        從以上設計方案的統計和分類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體驗和運用了人文主義,根據“好的產品對所有人都是有益的”的設計原則[3],提出了問題二和問題三,關注到了社會上的熱點現象和常見人群“手機控”提出了問題一,這也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而且是結合90后青年的生活實際的一種發現和認識,擴大了人文關懷的外延。提出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有理有據。

        人文關懷是設計倫理的一個核心問題[4],是設計倫理思想的直接反映,所有的產品設計都直接或間接地服務于人,因此,人本身的生理、心理、職業、健康、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內容都是需要設計師考慮的,而且這些方面是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人文關懷細致、獨特,設計的倫理就更突出,沒有設計倫理的標準,也就不會有明確的人文關懷。

        (2)社會倫理與設計倫理

        垃圾桶的設計在城市家具設計課程中是一個傳統的題目,雖然是一種極其常見和常用的工業產品,卻反映了國家的科技實力以及生態意識的高低,可以折射出相當多的社會問題。最引人爭議的是垃圾桶的分類性[5],但現實中調研中,國內的垃圾箱仍然是百花齊放,很少有正確的標識和分類色彩,始終沒有解決分類回收的難題,而在很多其他國家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一種傳統,一種習慣,一種制度,是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行為準則,分類回收看似經濟問題而實質卻是對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社會倫理的重視的體現。設計倫理包含社會倫理的大部分內容,優秀的設計可以調節人、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承擔社會責任。環境問題、發展問題等很多社會倫理問題都可以通過設計來預防和解決。該課題的前期和后期討論都輔以了調研過程,通過對當地和國內外的設計和相關問題的了解和討論,同學們也提高了對相關社會問題的認識和體驗。認識到好的設計絕不僅僅是外觀上的推陳出新,而是設計理念上的超前和對產品核心技術的更新和運用,毫無設計倫理的設計是沒有靈魂的,是浮萍。

        (五)再設計型課題的教育價值

        沒有哪個設計是百分百完美的,即使是大師的設計,從不同的角度也有改良的余地?!霸僭O計”是對已有設計的再加工和升華。面對已有的設計進行再設計,具有一定的難度,是一種挑戰,但也很有針對性,使設計不盲目,即使是外觀上的改造也使設計的起點更高,再設計課題產生的作品既承繼了原設計的優點,又探討其不足。有比較才有鑒別,與普通概念性課題相比較雖然沒有思想上的自由,具有功能上的限制,但設計需要有感而發,再設計課題更具目標性,可促進學生挖掘課題的內涵和外延,設計更具有深度,過程更具啟發性[6]。本課題屬于公共設施產品的再設計,既能激發學生的設計熱情,培養學生的空間環境意識,進行適當的思維訓練,同時,增強他們對產品的體量、材料、結構、設計風格、環境空間的感性認識,帶動人機工程學、設計心理學等課程相關理論的回顧和數據的運用,有助于各種設計知識的前后銜接和綜合運用,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由于是對某成品設計的改良,設計結果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心。

        (六)再設計型課題與職業標準

        正如有專家指出的“教育者應幫助大學生了解各種文化的由來和特征以及當前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由于身處中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當代大學生中很多人具有浮躁、偏激的性格,遇到問題習慣片面理解[7]。我國設計教育起步晚,更應該注重在教學中查缺補漏,將優秀的設計理論和前沿的設計思想補充進來。

        通過課題中對各類垃圾桶設計理念和設計缺陷的認識,以及各種的解決方法的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們關注和理解了各國的設計特點和設計現象與國情的互應關系,培養了全面、深入思考的思維習慣“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8],德國的生態、環保城鎮的視頻在同學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持續發展的設計”不再是一個空洞的詞語,和響亮的口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在對設計過程理性分析與實施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創新、協作能力,培養和深化了學生的設計倫理意識,為其設計職業建立了最基本的道德標準。

        結論

        總之,基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開發過程中應盡量選擇貼近生活的設計對象,以及“再設計”、“體驗設計”等能夠綜合運用較新的設計理論和課題設計形式的教學方法,盡量將創新、技術、商業、研究及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9],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可視化,重新解構問題,發動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并將其作為建立更好的產品、系統、服務、體驗的基礎,因此再設計型課題可以進而開發成一種新的課程,這樣的課程才更有設計教育的意義。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基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專業教育研究–以產品設計專業為例(2015JSJG129)。

        參考文獻

        [1] 呂天娥.中國城市家具設計與應用現狀分析[J].山西建筑,2010(10):26

        [2] 鄭曙旸.基于可持續發展國家戰略的設計批評[J].裝飾,2012(01):15

        [3] J嶙德魯克..倫理VS_審美_基于功能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視角的設計批評[J].裝飾,2012(01):52

        [4] 高穎,王雙陽.從現代設計人文關懷內涵的轉變看設計倫理的發展[J].文藝研究,2010(11):124

        [5] 劉雅星,郝淑麗.韓國垃圾管理及分類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5(02):34

        [6] 韋婷.論源頭再設計思維[J].魅力中國,2009(08):58

        [7] 李虎林.當代人格危機與大學生人格教育[J].高教研究,2008(03):14

        [8] 黃君玲.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背景下大學生人格教育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3:79

        [9] 辛向陽.“設計教育再設計”系列國際會議回顧[J].設計,2016(18):93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无码精品中文字幕| 影音先锋中文资源|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欧美色视频免费高清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2022麻豆福利午夜久久|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尤物网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久极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精品一|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第一页|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