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s原創實踐
以傳播先進的設計理念,推動原創設計發展為己任,精選國內外經典設計案例,專訪各界設計大咖,旨在為設計行業提供高質量的設計案例,服務廣大熱愛設計的讀者。
寶沃BX 6傳承進取“工程師精神”BORGWARD DESIGN MINDSET: PROGRESSIVEHERITAGE
文_Text_Yvette
圖_Photo_BORGWARD
ENGINEER SPIRIT-----工程師精神
LION IMAGE-------雄獅般的形象
PIONEERING SPIRIT-----先驅精神
寶沃品牌雖然坐擁德國車的血統卻長期以來定位模糊,近日發布會上明確的“寶沃是一款由中國資本控制的德國品牌”的定位可謂是寶沃汽車新的開始。全新推出的寶沃BX6是一款非常卓越的產品,它展現了寶沃汽車未來的設計趨勢——傳承進取。現在和未來的寶沃汽車,都會是這些歷史車型傳奇和美麗的延伸,并作出融合時代元素的全新詮釋。
寶沃汽車是一個有歷史傳承的汽車品牌,創始人卡爾·寶沃在1919年就開創了這一品牌,至今已有99年。即將迎來百年誕辰的寶沃,將創始人賦予的品牌精髓奉為生存的命脈,那就是“工程師精神”。
卡爾·寶沃被稱為天才工程師,他推崇“嚴謹、突破、創新”的工程師精神。在這一精神的引領下,寶沃汽車曾以不同產品開創了數個業界第一,其中括:第一輛德國采用自動平衡空氣懸架系統的P100、第一輛全球采用缸內直噴汽油發動機的Goliath GP700、第一輛德國采用自動擋變速器的歐洲豪華汽車Hansa2400。寶沃汽車“嚴謹、突破、創新”的工程師精神,快速吸引并凝聚全球一流人才資源。目前,寶沃工程師在整個寶沃員工中占比40%,共吸引了來自全球12個國家、16個汽車品牌、2000多名頂級工程師人才。寶沃的工程師精神貫徹在了每一項工作之中,從研發、設計,到生產、供應商鏈條甄選等各個環節,為消費者提供最安全、最健康的高品質產品,保證了品牌價值的實現。
可以說,工程師精神與全球頂尖的工程師的加入,將寶沃帶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前者的存在令更多優秀工程師選擇加入寶沃,而更多人才的引入令工程師精神更具內涵與價值。
目前,寶沃汽車已經分別在中、美、德三國建立了研發中心,組建了“寶沃三劍客”——中美德國際化工程師團隊,吸納全球人才加入寶沃團隊,秉承工程師精神共同推動寶沃汽車的未來發展。中國研發中心承擔全球資源整合和技術研發的職能;德國研發中心負責未來電動汽車設計;北美研發中心專攻智能交互、人機交互領域的技術研發與運用。工程師精神貫徹至研發、設計、生產、供應商鏈條甄選等各個環節,為消費者提供最安全、最健康的高品質產品,保證了“寶沃安全時·空”品牌價值的實現。
寶沃BX6鋒銳設計
外觀
溜背式GT造型:BX6前臉剛毅自信,車身的線條采用鷹翼式的設計風格,盡顯鋒銳之感,肩線強悍有力,車頂動感時尚,采用溜背流線形成的車身姿態更加符合當下審美喜好,同時更科學地滿足了空氣動力學需求。整車外型設計符合運動美學比例,外觀開闊大氣,造型簡潔現代,型格別具匠心。2排2出運動型排氣筒:左右雙高亮不銹鋼尾喉設計及紅色裝飾豎條,拉高尾部姿態,盡顯動力澎湃。鷹眼式大燈:兩顆鷹眼造型大燈,猶如搜索獵物的雄鷹之眼,炯炯有神。
鷹翼型LED尾燈:LED尾燈造型猶如展開的鷹翼,與大燈設計首尾呼應,動感個性,力量感十足。19英寸跑車型輪轂:全新設計大尺寸跑車輪轂造型,運動感與力量感的極致體現。
內飾
三幅GT運動方向盤:動感平底設計,更加年輕運動時尚。大面積奢享皮質包裹:細節處采用大量皮質包裹,從精致的細節中彰顯整體的運動豪華感。運動奢華型風翼環體座艙:風翼環繞式線條與材質鋪設效果沿中控上沿環繞車前部到車門,使座艙更具包裹感,打造年輕動感的駕乘空間,讓駕駛者尚未馳騁心已澎湃。
GT駕控
全系2.0T高功率澎湃動力:全系車型搭載2.0T GDI渦輪增壓直噴發動機(1981cc),最大功率165kW,最大扭矩300Nm。充沛的引擎動力,讓駕駛者充滿信心,肆意馳騁。
9模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3大駕駛模式涵蓋9種細分類型,能夠游刃有余地適應各種路況,其中便利性模式包括自動模式、巡航模式、上坡模式、下坡模式,適合日常駕駛;駕駛樂趣模式包括手動模式、運動模式,駕駛者可以更加體驗駕控的樂趣;炫酷科技模式包括高原模式、ECO模式、高溫模式,根據行車環境為駕駛者提供最佳駕駛模式。駕駛者可根據路況或是自己的獨特駕駛愛好和需求,隨心選擇駕駛模式,體驗全新BX6帶來的無限駕駛樂趣。
全系4 MAX智能全時四驅:全系BX6搭載的4 MAX智能全時四驅系統,能夠自動分析車輛行駛狀態并合理分配扭矩,高效提升反應速度,讓駕駛者盡享駕駛樂趣。該系統使車輛前后及左右車輪可根據實際路況,智能調節扭矩分配,積極配合駕駛員的意圖。四驅系統響應時間僅為0.12秒,能快速適應多種復雜路況。寶沃BX6的4 MAX智能全時四驅系統可以有效解決車主的行車難題,根據行車狀態進行實時動態調整,即便遇到極端路況,四驅系統仍可助力駕駛者化險為夷:困境脫險:當車輛遇到極端情況,出現三個車輪均打滑時,四驅系統可調節各車輪間的扭矩分配以保持抓地力。濕滑路面行駛:當車輛通過有冰水低附路面時,發生單輪、同軸、同側、交叉輪打滑現象,4MAX智能全時四驅系統可迅速進行扭矩調節,保證安全通過、平穩行駛。
中高速過彎:當車輛在山路、高速道路加速過彎時,4 MAX智能全時四驅系統可根據路況,在側驅過彎模式下進行切換,實時調節各車輪間的扭矩分配以確保車輛穩定行駛,提升駕駛的安全性。上坡路面行駛:當車輛行駛于60%坡道路面(30°坡),可保持車輛無下滑并進行快速起步反應;當車輛行駛于20%對開破路(10°坡,坡路交叉軸工況,一半路面無摩擦力) 即使車輪打滑,也可順利通過。16項ESC智能操控輔助系統:全系標配擁有包括EBP、 ESC、 TCS、 HBA、 STC在內的16項主被動電子裝備,擁有制動距離短、車輛穩定性好,轉向精準等特點,時刻守護用戶和車輛的安全。
23,241Nm/deg高扭轉剛度車身:提高高速過彎時車身對于底盤和動力的剛性支撐、對車身變形的抵抗能力,降低車體晃動和異響的可能性,極大地提升了車輛的操控穩定性。
《設計》--ANDERS WARMING
《設計》:請介紹下寶沃汽車的設計理念。
ANDERS WARMING:當我們設計寶沃汽車時,它不僅是一輛車,更傳承了寶沃汽車品牌的精神與理念。我們不能只是簡單一味
地做“新”的東西,而是在設計的同時要注重對歷史的傳承和延續,因為這是我們的品牌資產,也是我們不同于其他品牌的地方。現在和未來的寶沃汽車,都會是這些歷史車型傳奇和美麗的延伸,并作出融合時代元素的全新詮釋。
當然,我們不能只滿足于過去的成績。過去的成績是我們靈感的來源,我們可以從過去的車型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我們一定要展望未來。未來我們會怎么做?一方面,我們會尊重歷史,延續卡爾·寶沃先生的開拓精神。另一方面,我們會展望未來,注重技術和設計的創新,做出非常新穎的車型,甚至會考慮新的人機交互模式。
總結一下,就是融合歷史的回響和對未來的展望——傳承進取。
我們希望寶沃汽車充滿運動感、優雅、渾然天成,去詮釋精準完美與極致操控,從而呈現“雄獅般的形象”。自信、尊貴、精致和動感,這就是寶沃汽車的特質。
所以,寶沃所有的車型,都是源于這樣的設計理念,比如說我們的BX7、BX5車型。在車身側面充滿力量感的鷹翼式線條會讓整車變得動感而有力;八邊形的進氣格柵和鷹眼式大燈形成了剛毅自信的前臉,強悍有力的肩線賦予了車身更多力量感,為駕駛者營造安全的駕駛氛圍。除此之外,寶沃汽車的設計也十分嚴謹和科學,每一個設計數據都要非常精確,體現對每個細節的嚴苛要求。
那么我們未來設計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呢?我們知道,目前在市場上,設計風格的跨度涵蓋了從“乏味的”到“異類的”,之間是“平淡的”、“穩妥的”、“主流的”、“公認的”,再往后就是“浮夸的”、“冒險的”,形成了一個正態分布圖。我們會發現消費者接受程度往往集中在中間部分——“主流的”和“公認的”。這部分最受消費者的認可。那寶沃會
怎么選擇呢?就像剛才說到的先驅精神,我們的目標是造一臺略微超前于時代,但又能給代打上深刻烙印的汽車。
這在設計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設計一個產品,都希望它在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仍然是優秀的,但這要怎么做到呢?我們只能比現在大家能接受的產品更激進一些,這樣才能保證5年、10年之后,我們的產品仍然可以被大眾接受。《設計》:提到寶馬便會想到雙腎格柵、天使眼,說到沃爾沃就會想到雷神之錘、維京之斧的大燈設計,寶沃的車型是否有代表性的元素?
ANDERS WARMING:寶馬有他們自己的家族語言,但它們主要把設計語言放在前臉上進行表達。而我覺得在側面和尾部,它們還沒有足夠的體現。所以,寶沃設計未來的努力方向,是會把很多具有寶沃特點的造型不光運用到前臉,也運用到車身的側面和尾部。雖然可能您覺得,現在我們的量產車看起來有一點保守,但是我們從Isabella概念車上面就可以看到未來的方向。它的肩線是非常夸張,非常有特點的,就算是一個小孩子看到這輛車的時候,下次還會認出來,這輛車跟其他車不一樣。
《設計》:Isabella概念車的設計元素會不會用到未來的量產車上去?
ANDER SWARMING:這正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就是把Isabella造型的元素運用到量產車當中去,比如說空氣動力學元素,電動車的前沿設計等,我們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當然,因為Isabella有非常多的高科技元素,因此,我們不會簡單地把它所有的特點都運用到未來的某一款量產車上,它的作用其實是為我們未來的設計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比如說剛才提到的車門無拉手設計等等元素,我們可以把這些不同的設計亮點運用到不同的車型當中。
《設計》:寶沃說自己擁有工程師基因。而工程師的特征,一個是慢,二是對技術不妥協,有著“1+1=2”的嚴謹態度。但是設計師也有自己的態度,他們認為有時候“1+1>2”,甚“1+1=3”。作為一個藝術家或者設計師,在工程師基因的團隊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ANDERS WARMING:我本身是設計師,而不是藝術家,藝術家是純粹為藝術而藝術,但設計師不是這樣。設計師應該站在藝術與工程中間的位置。所以,當我們設計產品時,并不是純粹的天馬行空,也有一些工程的基礎考慮。所以,我喜歡跟工程師合作,我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