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裝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劉 燦 金 巖
摘要:當代公共藝術從產生到發展都一直專注其在公共空間內的藝術表達。當下鄉村公共空間的激活很需要這種融入藝術化的景觀改造方案。筆者把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改造中的表達方式歸納為:地域性表達、視覺形態表達、設施化表達和參與互動性表達四種。希望通過此次的研究來總結出當代公共藝術融入鄉村公共空間的新途徑。
關鍵詞:當代公共藝術 鄉村公共空間 景觀營造 表達方式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11-0064-02
Abstract:Contemporary public art has always focused on its artistic expression in public space from its emergence to its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activation of rural public space needs this kind of artistic renovation scheme. The author expresses th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as follows: regional expression,visual form expression, facility expres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teractive expression four kinds. Through this study,I hope to summarize the new ways of 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into rural public space.
Keywords:Contemporary public art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Expression mode
引言
鄉村公共空間作為村域內重要的人際交往和生產生活空間,正在隨著鄉村人口的流失、鄉村產業結構的變動、老齡化嚴重等情況出現日漸衰落的狀況。當代公共藝術這種新興的公共空間藝術形式在我國的發展正在呈現一種上升的發展趨勢,但是其對于鄉村公共空間的介入的研究和案例還屈指可數,本文圍繞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的表達展開討論,總結出幾種此類景觀營造的表達方式以供借鑒和參考。
一、相關概念概述
(一)當代公共空間概述
關于公共藝術的定義,從其產生開始就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通常學術界會把公共藝術劃分為兩個領域來闡述,既廣義的公共藝術和狹義的公共藝術。廣義的公共藝術涉及的范圍及其廣泛且富有動態性特征,即公眾可以欣賞或者參與的藝術形式,包括歌劇、音樂會、電影、視覺傳達、美術展等一切與公眾發生關系的藝術或者行為;狹義的公共藝術通常指的是為某公共空間設置的藝術作品,作品大多數為視覺藝術作品如雕塑、壁畫、裝置、實用性藝術造型等。本文中闡述的概念范圍為狹義的公共藝術。
我國內地的當代公共藝術的開端是在1979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壁畫(如圖1),1998年街頭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如圖2)也影響力頗大。自此以城市雕塑、壁畫為主要內容的當代公共藝術在我國快速的城市化影響下以蓬勃的姿態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漸走上了藝術形式本土化、多元化、包容化、開放化的發展道路。
(二)鄉村公共空間概述
對于鄉村公共空間的概念,社會學、建筑學、傳播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者都有研究,概念定義的不盡相同。筆者認為從景觀角度出發,鄉村公共空間是在村域自然空間中,除去建筑院落之外的,村民能夠自由出入且進行日常交往和處理公共事務場合的總稱。
鄉村公共空間的類型按照空間形態(點、線、面)、功能(休閑、生產、交易)、空間的構成要素(硬質空間、軟質空間)等方面還可以做不同劃分??筛鶕煌木坝^空間使用類型來進行靈活劃分。
二、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改造
(一)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的設計現狀
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的改造案例在國外比較多見,日本越后妻有地區,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韓國的梨花村改造;臺灣的彩虹眷村等。但是國內涉及的案例較少,碧山計劃、許村計劃是其中比較知名的。所以說國內對于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的運用上經驗十分匱乏。這與各國的經濟發展、社會人文傳統、民眾審美素養等有很大關系。
(二)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的必要性
對于鄉村的衰落狀況,從外在的層面去改變建筑外觀、更新街道、以及周圍構筑物的做法只是停留在表面。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改造能激活已經漸趨衰落的鄉村公共空間,從內在層面的藝術注入為整個鄉村地區的發展注入活力。用景觀改造的視角去解決環境問題,讓我們從長遠的角度去關注鄉村問題。
當代公共藝術的介入還能通過現代的藝術形式與鄉村傳統公共空間景觀形成的強烈對比,這種對比使人們在視覺上、體驗上、參與性上都能看見很多驚喜。同時,也能激發人們鄉土觀念,增加本地區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設計中的表達
(一)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景觀營造中的地域性表達
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孫欣博士在其畢業論文《基于互動性的公共藝術》一文中說道,“所謂公共藝術設計的地域性是指設計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風格以及本區域歷史遺留的種種文化痕跡”。根據以上定義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村落文化、民族文化及民俗傳統是我們在鄉村公共藝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設計元素來源,而且地域性也是公共藝術設計當中最有辨識度的表達方式。在鄉村這種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結合還包含有特定文化含義區域內的公共空間內營造公共藝術,把地域性元素通過當代公共藝術的形式融入到鄉村景觀當中,是很整體的做法包同時含了獨特的設計視角,與整體鄉村自然景觀的融合不只是在形式上統一起來,在內涵和文化意義上也非常契合。這樣的表達方式與我們景觀設計當中常說的“因地制宜”有非常相似的含義。我們不是要千篇一律的藝術形式和環境設計,而是在基于原有地域地貌的基底上做更加突出當地特色的表達,從而提升區域的文化內核,展現當地的地域魅力。
(二)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景觀營造中的視覺形態表達
當代公共藝術作為公共空間中的形象主體,其形式對比、色彩區別、材料運用等視覺化因素都要在空間中得以實現。當代公共藝術從藝術形式上來說受波普藝術、后現代主義藝術風格影響其形式和材料的運用都十分大膽創新,強調個性解放和大眾審美的統一性。那么在鄉村公共空間我們也可以結合當地文化民俗傳統然后做相應的當代公共藝術的嘗試。
1.形式表達:首先從形式上我們可以運用線性包括幾何性元素與鄉村原有的自然形態形式做對比,因為幾何性元素是公認比較現代化的造型元素,與鄉村原有的比較自然化的景觀輪廓可以形成鮮明對比,對比強烈就會產生視覺沖擊;
2.色彩表達:其次從顏色上來講也可以利用對比的方法。紅色、黃色等顏色純度高的一些顏色與周圍灰度較大的自然景觀對比,類似做法我們在土人景觀的諸多案例中可見一斑:中山岐江公園(如圖3)等,都是利用景觀中主要構筑的高純度顏色與周圍形成對比來突出主體物;
3.材質表達:最后我們可以從材質出發,高反射不銹鋼、銹板、亞克力、清水混凝土等比較有工業特色和現代感的材質,與傳統的石頭、木頭等制造差異,營造整體統一,但是又不失當代風格的公共藝術作品。綜上,利用視覺反差來營造整體景觀的藝術性、時尚性,使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有別于傳統藝術而散發獨特光芒。
4.相關案例: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是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的典型案例。越后妻有地區所屬的新潟縣因為受到城市化潮流的影響,面臨人口流失、農業生產效率低、民房大量空置、學校廢棄、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當地人的生產和生活陷入衰退境地,使得原有的農業文化繁榮的越后妻有地區喪失了生機與活力。主辦方以藝術串聯的改造策略將整個地區根據地域特色劃分為六個展區,六個主題,因地制宜的滿足了各個地區的藝術改造的需求,也使藝術形式更加多樣化。除此之外,藝術家們還遵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將藝術創作與自然、農業、環境、歷史等元素相結合,在突出地域性的基礎上將藝術融合進自然環境中去。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舉辦來為當代帶來經濟增長、就業崗位增多、社會影響力擴大等許多益處,最重要的是使原來幾近衰落的鄉村地區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人們更愿意留在這里而不是城市。
(三)當代公共藝術的設施化表達
景觀的設施化表達是景觀設計當下的新趨勢。在營造景觀的同時把其形式設施化,即更偏向公共設施方向的設計手法,美化環境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公共生活帶來新體驗。此類做法的案例我們可以參考土人設計的作品河北遷安三里河綠道項目(如圖4),整個河道的改造都用一個紅色折紙形狀的裝置連貫起來,以此為主的線性裝置從形式上來說十分藝術化,利用整體裝置的各種上下轉折來形成諸如休息座椅和桌子、自行車停放處等設施,一個藝術化的裝置不再是只能供人欣賞玩味的作品,而是兼具實用的設施化環境主體。這是我們在當下鄉村景觀改造中應該提倡的一點,因為鄉村地區基礎設施不完善,施工條件不成熟,資源又相對匱乏,所以功能性實用性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最基本的問題。景觀設施化的這種趨勢是實實在在根據我們設計當中的需求和問題而存在的,是解決環境景觀設計中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理想做法,是從整體出發而且效果出眾的巧妙做法。
(四)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景觀中的互動參與性表達
孫欣博士的論文《基于互動的公共藝術》中總結到,“公共藝術的文化使命認同與公共藝術媒介價值的認知,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互動性,公共藝術是互動為核心的藝術品”。筆者認為公共藝術與純藝術的區別就是在于人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參與性是互動性的前提條件,而參與性也很好地展現的公共藝術的靈魂“公共性”。場所和場地的公共性是對于整個外在的空間環境而言,參與互動性就是公共藝術內在公共性的體現與升華。公共藝術的國內外的相當多的案例其作品的共同點就是大眾的參與互動性,例如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藝術作品(如圖5)有當地村民和志愿者的參與所以顯得格外珍貴,這些包含村民質樸與純真精神的作品令人感動。還有日本立川地區的街頭公共藝術的改造(如圖6),以公共藝術品為基礎,社區居民的參與互動性為途徑,來達到美化并環境,提高區域識別性并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所以,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的改造中,人的參與互動性對鄉村公共藝術品的創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以地域化和鄉土化為基礎的鄉村地區,村民在參與創作的過程中無形提高了自己對鄉土的認同感,在參與過程中也可以彌補藝術家對當地認識的不足,創作出來的作品更貼近鄉村文化和生活,讓藝術跟鄉土更有效地結合?;有詣t體現在村民日常的使用或外來游客的參與中,通過對作品的認識與了解更加能對地域的文化傳統,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有更深入的體會。
結語
對于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的介入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因為當代公共藝術之于鄉村不僅僅是環境和設施的完善優化,是村民文化生活的豐富構筑,更是給現階段面臨發展瓶頸的鄉村地區注入了一股鮮活的藝術動力。以當代公共藝術為鄉村發展支撐的方法會成為解決我國鄉村問題的新思路。
圖1 首都國際機場壁畫《民間舞蹈》 圖2 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圖3 廣州中山岐江公園 圖4 河北遷安三里河生態河道改造
圖5 瀨戶內藝術節大竹伸朗作品《家計劃》 圖6 瀨戶內藝術節藤本壯介《直島小提琴》
參考文獻
[1] 李宜謙 . 基于尺度下人性化城市空間的建立及優化 [J]. 設計 ,2016,29(1):150-151
[2] 郭湘閩,王冬雪. 健康城市視角下加拿大慢行環境營建的解讀 [J]. 國際城市規劃 ,2013,28(5):53-57
[3] 陳忱 . 城市高架交通負空間再利用研究 [D]. 清華大學 ,2009.6:35-40
[4] 汪輝,劉曉偉,歐陽秋 . 南京市高架橋下部空間利用初探 [J]. 現代城市研究 ,2014(1):19-25
[5] 周愷,宋煜,陳宇 . 英國“公共路權”系統的規劃管理制度及其溝通下的城鄉空間 [J]. 國際城市規劃 ,2013,28(5):86-93
[6] 畢璐璐 . 城市交通節點——過街設施創新設計研究 [J]. 設計 ,2017,(1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