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學院 藝術與服裝工程學院 隨逍笑 陳圓圓
摘要:手工刺繡作為在中國廣泛傳承的民間手工藝之一,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和較高的藝術成就,手工在現代社會中正面臨著蛻變和再生的挑戰。文章從手工刺繡與服飾這方面入手,介紹了手工刺繡的起源與發展、手工刺繡的針法、手工刺繡在服飾中的運用原則、手工刺繡在服飾中的創新設計與運用,從而豐富了服飾的設計手法和效果,順應了服飾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需求,同時也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我國優秀的手工刺繡工藝。
關鍵詞:手工刺繡 服飾 創新設計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024-02
Abstract:Hand embroidery,as one of the widely inherited folk handicrafts in China,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At the same time,handicraft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rebirth in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is article,we focus on the hand embroidery and costume,and introduc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hand embroidery and the included stitches. We also discuss the principles for the utilization of hand embroidery in costume,and the innovativ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of it,which are helpful to enrich the techniques and effects of design for costume,to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 of personalized and diversified developments of costume,and also to better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excellent hand embroidery craft of our country.
Keywords:hand embroidery costume innovative desig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引言
中國民間手工刺繡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歷經千百年的積累和沉淀,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在圖形、顏色或是在針法上都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了手工刺繡的精湛技藝,將手工刺繡運用在服飾設計中,既豐富了服飾的視覺效果,又更好地傳承了民族文化,為服飾設計帶來很多寶貴的靈感和財富。
一、手工刺繡的起源與發展
(一)手工刺繡的起源
從文物出土的時期可以看到最早的手工刺繡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了,附著在污垢絲綢面料上的手工刺繡圖案隱約可見。手工刺繡的誕生是由于絲織。在春秋時期,農業更加發達成熟了,男耕女織是這個時期最為鮮明的時代特點,大部分家庭都種植桑麻,從事紡織品事業。西漢時從長沙馬王堆的西漢墓葬中出土的織錦來看,每紗由四或五根絲線組成,而每條絲線都有十四五絲纖維,所以,每條紗線都被54絲纖維纏繞。這種高水平的紡紗,同時也推動了染色和刺繡的發展,使其成品更加美觀精致。早在原始社會的過渡時期,華夏民族的部落聯盟首領舉行重大慶典和祭奠典禮活動時,必須佩戴彩繪繡的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花紋上衣和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圖形的下裳等禮服,后世稱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
(二)手工刺繡的發展
進入春秋時期,手工刺繡工藝逐漸變得成熟。這段時期的手工刺繡被夸大和變形。龍、鳳、鳥等動物圖案,形神兼備,有的穿插恰當,色彩絢麗,布局錯落有致,畫面極其具有韻律感。秦漢時期后,手工刺繡工藝已發展精湛。在后來出土的馬王堆一號漢墓里的竹簡上就明確記錄了三種手工繡品,分別是信期繡、乘云繡和長壽繡。到了漢末和六朝時期,我國便進入了一個“像教彌增”的時代,興盛繡制佛像之風。這一時期,手工刺繡的另一個特點是出現了以人物形象為圖案的繡品,為后來的人物繡品開辟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唐宋時期,手工刺繡已發展得十分精致化。一般用來作為服飾用品的裝飾,色彩絢麗,做工精美。宋代是手工刺繡發展的高峰時期,特別是在純審美的繡畫方面,后來都沒有人能夠超越;元代手工刺繡的觀賞性和工藝雖然遠不及宋代,但也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繡風。由于明代官辦手工業的衰落,卻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手工刺繡也隨之發展。清代手工刺繡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繡品,大部分是由宮中造辦處的畫師繪制紋樣,經批核通過后再送到江南織造管轄的繡坊照圖樣繡制,繡品十分工整精美;而現代,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繡花機、毛織機繡、電腦數字化刺繡機等層出不窮,但是卻喪失了手工刺繡的立體感與生動性。雖然機繡速度快、成本低,但是不夠細致和精美,人們越來越喜好具有溫度的手工刺繡,喜歡穿著有手工刺繡成分的服飾。
二、手工刺繡的針法
手工刺繡針法分為:平針繡、鏤空繡、浮雕繡、珠繡、緞帶繡、盤花繡、補花繡。
平針繡,也叫平針,是傳統手工刺繡的最簡單和最經典的繡法之一,它的特點是繡線從圖案輪廓的一邊起針,拉到另一側的輪廓下落。平針繡法根據針的方向分為: 豎平、橫平、斜平,繡制時大多要求針腳達到平、齊、勻、順的效果;鏤土空繡,指的是一種有鏤空效果的刺繡方法,也稱為雕孔繡,花邊刺繡,一般繡在薄棉平紋布、細紗織物上,刺繡效果的特點是可以給服裝精致、透視空間的藝術效果;浮雕繡,是一種三維立體的浮雕刺繡方法,也稱為雕繡,其最明顯的藝術特點是三維效果,可以在繡品的底部填料,用墊繡的方法使圖案立體浮出,浮雕繡相對于其他刺繡形式而言更加有立體感;珠繡是以手工刺繡的發展為基礎,既時髦又時尚浪漫的歐美風格,具有優雅、深沉的東方文化和民族魅力。珠繡主要有珍珠繡和玻璃珠繡。用針穿引珍珠,玻璃珠,寶石珠,在面料上繡精美的圖案。珍珠刺繡具有珠光燦爛、五彩繽紛、 清晰的層次、立體的、強烈的藝術特色。其中,玻璃珠繡有全珠繡和半珠繡兩種。全珠繡是在織物上繡滿玻璃珠;半珠繡是在部分織物上繡玻璃珠,它和織物質地、顏色相互輝映,效果突出,具有良好的視覺藝術;緞帶繡以豐富的顏色、質地和精致的緞帶為原材料,通常在棉布亞麻上用一些簡單的針法,繡出立體的繡品。是經過十字繡后,一個更有創意的新手工 DIY刺繡。緞帶繡與普通的繡法大同小異,但其效果又不同于絲線繡,緞帶刺繡效果粗獷,立體感極強,適合繡毛衣、禮服、靠墊以及各種裝飾畫等;盤花繡是在繡制時借鑒傳統盤扣的技法,把織物剪成小條盤成圖案,然后用線針縫制在織物上,盤花繡可以表現出精美、浮雕般的藝術效果,經常用在禮服設計當中;補花繡,也被稱為貼布繡,它的刺繡方法是用貼花布裁剪圖案的
要求,貼在繡花面上,也可以在貼花布和繡面之間襯棉墊等,使圖案凸起而具有立體效果。貼好后用各種針法鎖邊。補花繡操作方法簡單,其圖案設計以塊面為主,款式風格別致大方。
三、手工刺繡在服飾中的運用原則
(一)手工刺繡圖案的象征性
手工刺繡圖案運用于傳統服飾中象征權利與富貴、和平與安康、宗教信仰。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刺繡工藝也在不斷的完善,其圖案紋樣和畫面色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義。例如古代皇帝的龍袍上繡出的九條龍,形態逼真,華美絢麗,象征著古代崇尚帝王“九五至尊”的威嚴,而且上面還繡有許多寶貴的瑪瑙、珊瑚等,展現了他們高高在上的皇權。民間百姓的服飾中經常可以看到許多繡制了代表吉祥、安康和長壽的圖案紋樣,體現了他們對健康如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將這一象征性手法與手工刺繡相結合,體現了傳統手工刺繡的創造性思維。
(二)手工刺繡配色的考究性
傳統的手工刺繡在用色上是非常考究的,根據陰陽五行的概念,將青、赤、黃、白、玄設為“正色”。正色是傳統手工刺繡最主要的顏色,也多用于傳統的服飾中,往往與其他顏色搭配構成多彩豐富的色系。通常手工刺繡的顏色搭配分為兩種狀態,其一,手工刺繡的顏色大多以紅色、黃色、藍色為主,與金色線搭配,色彩對比感強烈、配色濃厚艷麗,常用于盛大的民族節日慶典服飾當中;其二,手工刺繡色彩用同色系,淺色系進行搭配,顏色淡雅柔和,具有精致的美感,體現了溫柔和含蓄的美,經常用于生活用品和服飾裝扮方面。例如,旗袍上蘇繡的 “一抹色”,就是用同一色相的繡線,繡制而成的刺繡。使其遠觀柔和淡雅,而近看是一套顏色或多套的搭配效果。
(三)手工刺繡構圖的完整性
民間手工藝人在創作手工刺繡圖案的過程當中,無論選擇哪一種元素或主題,都會保證在構圖和思想上達到完整,所以民間手工刺繡的圖案,雖然在外觀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完整的形式,整個作品體現了一個完整的主題。而且在傳統服飾的運用中,手工刺繡崇尚完整和飽滿的構圖,注重藝術畫面其本身的情感體驗。
四、手工刺繡在服飾中的創新設計與運用
(一)裝飾形式的創新
在傳統刺繡中,由于歷史的局限性,人們往往使用輕薄的面料,如絲綢織錦、細棉布等軟織物,而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引進新技術、新材料,追求令人震驚的視覺沖擊力。各種新型纖維材料、合成材料,在色彩顯現的內容上,比傳統的材質更精細、更夸張、更具想象力的空間,用它們繡制的刺繡作品所包含的藝術題材和藝術效果上,更具視覺沖擊力。民間手工刺繡藝術家和新一代人在繼承祖先傳統手工藝基礎上,憑著自己深厚的生活感悟和敏銳的觀察力,以及他們獨特的藝術構思,并結合新技術、新材料,不斷創新,帶來了更好的視覺感受和更舒適的體驗。近些年來,中國服裝設計師更加關注本土手工刺繡這一藝術形式,將其與服飾設計相結合,中國的手工刺繡同樣深受西方設計師的喜愛,逐漸把手工刺繡融入到他們的服飾設計之中。例如香奈兒以中國傳統手工刺繡元素為設計靈感。香奈兒手提包是采用中國的翠玉綠繡制而成的經典款挎包,與經典的金屬皮革鏈條搭配,在夜間燈光之下,顯得格外貴氣非凡。將香奈兒的經典造型與精致的中國手工刺繡進行碰撞,演繹出特殊的藝術風格(如圖1)。
(二)打破構圖的完整性
傳統服裝中的手工刺繡,主要是形象的完整性甚至是通過完整的裝飾圖案來體現的,使服飾與圖案緊密相連,很少進行圖案分割或單獨紋樣出現。因為中國傳統服飾的結構是平面的,裁剪也是平面的,所以手工刺繡更注重圖案本身的完美表現,傾向于使用完整的服飾圖案,失去了塑造形體的功能。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現代服飾設計中,更注重服飾的整體效果。目前許多設計師在刺繡圖案設計過程中,根據服飾的風格及特點對刺繡圖案進行二次分割,使圖案更靈活地擺放在服飾的不同部位中,更好地突出服飾的個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將原本手繡圖案分成幾個部分 ,使打散的圖案擺放在牛仔裝背部,重新進行設計布局,形成了獨具個性的視覺藝術效果(如圖2)。
(三)增強服飾修飾作用
自手工刺繡產生以來,傳統的手工刺繡在服飾中的裝飾位置比較單一,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由于其反復繡的工藝可以提高服飾的耐用性,所以袖肘、衣領、背部等摩擦頻率較高的部位成為裝飾的突出部位。由于中國傳統服飾的結構及裁剪是平面的,傳統的手工刺繡服飾只注重于正面和背面的裝飾效果,忽視了側面的裝飾,這也是傳統服飾的一個主要弱點。然而,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審美在不斷發生變化,相對固定的裝飾部位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在現代服飾設計中應該圍繞著“立體”裝飾的形式進行布局,應注意到服裝正、側、背相互之間的協調。如肩膀、手臂、側腰、臀部和其他部位的適當裝飾,將手工刺繡創新地運用在不同的服飾部位,既增強修飾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并賦予手工刺繡時尚感(如圖3)。
(四)削弱圖案傳統含義
傳統的手工刺繡圖案大多有吉祥的含義,如蝙蝠紋象征著吉祥幸福、如意紋象征著吉祥如意等。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刺繡圖案的傳統含義也被削弱了。如龍紋在古代象征皇權,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龍紋,其他人若用龍紋就會犯下大不敬之罪,所以龍紋圖案在古代很少出現在服飾設計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皇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第63屆戛納電影節上范冰冰就穿著龍袍禮服亮相,轟動了世界,她的禮服上繡著兩條高高躍起的龍,拖地的裙擺上繡以許多翻滾的波浪,波濤洶涌,有“萬世升平”之意。在龍紋之間,繡有五彩云紋的吉祥圖案,寓意著祥瑞之兆。范冰冰在戛納這個國際舞臺上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特有的東方神韻。因此,設計師在使用這種圖案時,可以弱化其傳統含義,突出龍的現代美感,使服飾更具有形式美(如圖4)。
結語
每個時代都具有本時代鮮明的審美特征和突出的文化內涵,手工刺繡作為中國燦爛悠久的民族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也在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需要。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層次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本民族文化的回歸和認同感越來越濃,更多人偏愛于具有溫度的手工藝。越來越多服飾設計師也致力于將手工刺繡這一具有民族感的工藝進行創新,運用在自己的服飾中。刺繡藝術與服飾藝術總是相輔相成、并不斷發展與創新,將手工刺繡藝術創新性地運用在服飾設計中,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并最終走向國際舞臺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張緒勝 . 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J] . 設計 . 2017(05):100-101
[2] 徐冉 . 傳統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J] . 戲劇之家 . 2016(11):143-144
[3] 劉方園 . 刺繡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融入 [D] . 南京:南京師范學院 . 2016
[4] 陸潔 . 傳統刺繡在現代女裝刺繡中的運用 [J] . 現代絲綢科學與技術 . 2015(04):63-64
[5] 劉瑩 . 服裝設計中刺繡工藝的創新應用研究 [J] . 大舞臺 . 2015(10):104-105
[6] 胡越 . 中國傳統文化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J] . 大舞臺 . 2015(1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