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中國古建筑鴟吻的設計學探究 THE STUDY OF CHIWEN ZOOMORPHIC STATUES IN CHINA

        0

        江蘇大學 藝術學院 張智桐

        摘要:本文以明清時期古建筑的鴟尾為研究對象,從設計學的角度,以縱向時間節點入手,追溯鴟吻形態的演變歷程,探究明清時期鴟尾在形態制式、紋樣構成方面的發展與演進,分析其等級制度、宗教禮俗、風水文化對鴟尾發展的影響,彰顯中國傳統建筑設計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明清時期;鴟吻;形態制式;紋樣構成;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8-0064-02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attern of Zoomorphic Statu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starting with the longitudinal time nod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ts hierarchical system, religious customs and geomancy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owl to highlight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ulture.

        Key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wen Zoomorphic Statues; Morphological Pattern; Pattern composition; 

        引言

        鴟吻又名螭吻、鴟尾,說文解字中言:“鴟鸮,寧鴂也,號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龍形吞脊獸。鴨吻口闊嗓粗,據傳鴟吻是龍所生的九子之一,形狀像無尾的壁虎,喜歡在險要處四處遠眺,也喜歡吞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鴟吻屬水性,具有鎮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頂上安防兩個相對的鴟吻飾物能驅邪消災,也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表現。

        一、鴟吻的溯源

        中國古建筑發展史悠遠流長,建筑作為“人類基本實踐活動之一,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至唐代時期,在建筑的營造技藝和裝飾手法上已呈現出較為成熟的面貌,是中國古建筑歷程中濃墨重彩的篇章。建筑由“臺基、屋架、屋頂” 三部分構成,其中屋頂是“整個建筑中造型最為突出,外觀多為坡頂,少見平頂”,在其建筑形制、營造技藝、裝飾藝術等方面皆有較為詳盡的規范記載。

        鴟吻又稱蚩尾或鴟尾,作為中國古建筑屋頂中最常見的裝飾結構,最早源于東漢晚期,主要出現于中原地區建筑。王其鈞從建筑學角度對鴟吻作如下定義:“建筑屋頂上部正脊兩端的裝飾構件”,即張著巨大的嘴,形態類似于龍形的裝飾構架,常被用于傳統建筑屋頂之上,主要出現在古代宮殿、樓閣等官制建筑中,具有強烈的宗教意義和功能作用。

        南北朝時期,屋脊上鴟吻的尾尖向內卷曲,外部雕刻鰭紋形象,是較常態的鴟尾形狀;從文獻記載可知,東晉已出現鴟吻的雛形,直至隋唐時期,鴟吻的形態基本維持這種形制不變,將其定義為鴟吻前階段;在南北朝時期,隨著修建寺廟之風的興起,建筑正脊兩端形態演變為上翹卷起之狀;北魏和東魏時期的建筑鴟吻的尾部已非常醒目,如北魏時期龍門石窟蓮花洞所雕的鴟吻,輪廓逼真(如圖1);到西魏時,鴟吻之尾,鰭條突出,略有夸張,更加具備裝飾韻味,外緣加置一道鰭尾,總體外形簡約、明快,唐朝是傳統建筑吻獸發展階段中的鼎盛時期,在其形態上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如圖2)所示,為五臺山南禪寺正殿的屋頂形式,將唐代早期單一質樸的風格融入了古代傳統宗教文化元素,尾部變得卷曲上翹,背脊增加魚形鰭條,造型渾厚立體;發展到唐代中期,受到印度摩羯紋樣的影響,將中國魚紋與鎏金銀盤的摩羯紋融合并運用到鴟吻造型1,使其形象演變為龍口吞脊、不類魚尾、形似飛魚、尾指上翹的立體造型(如圖3)。

        北宋時期,隨著建筑理論的豐富及營造技藝的進步促使鴟吻裝飾逐步轉為典雅大方。據《墨客揮犀》記述,宋代時期的鴟吻尾部仍保持早期向上卷翹的形式,但魚尾狀已逐步消失,在龍頭外緣部分加入摩羯神話元素,是鴟吻代替鴟尾發展的標志性階段;南宋時期鴟吻造型變得更為繁瑣,裝飾元素愈加豐富,鴟吻頭部呈現出略微張開的姿態,原本單一中央卷曲的魚型尾部融入鳥頭的裝飾,形態更為靜謐俊美。元朝時期的鴟吻形象基本與唐代保持一致,在尾部與背部加入盤旋龍紋和鱗形浮雕,造型更為立體精美,后期的鴟尾逐漸呈現出向外部翻卷且雕刻細節更為考究,是鴟吻裝置逐漸走向定型期的過渡時期。

        二、鴟吻的設計學分析

        明清之后屬于鴟吻發展的定型階段,鴟吻開始呈現出兩極化的發展模式,分別為統一簡明的官式鴟吻和豐富多樣的民式鴟吻。其中官式鴟吻在造型中加入傳統“龍”紋元素,色彩搭配多以單一色調為主,常用青色、綠色和黃色;普通民用建筑在構造的時候受到等級制度的限制,禁止使用大型龍吻,多采用小型琉璃瓦質地的鴟吻,色彩豐富多變,在外形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表現為雍容華貴之態,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和文化象征。下文將對其形制、紋樣進行分析對比,概括出明清鴟吻發展的特征(如表1)。

        屏幕快照 2018-04-12 下午3.26.33.png

        (一)形態制式 

        明清時期的官式鴟吻在造型比例上有嚴格的尺寸限定。以山西高平縣圣姑廟的屋頂鴟吻為例,建于元朝晚期,其形象猙獰兇猛,比例規模較大,是該時期官式鴟吻的典型代表之作。從造型看,鴟吻有上部分纏繞小龍和下部分張大口鴟吻組合而成,龍麒代替了原本長滿卷曲絨毛的嘴部,身體上部附屬小龍,下方龍爪掌心向上延展,眼目兇

        1 各時期鴟吻發展特征分析

        光,強壯有力的形態與水鱷魚較為相似,看上去極為兇悍;明清官式鴟吻還有另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比例嚴謹,除去劍把和背脊部位,其余的體塊正好由十三塊大小相似的體量構成,其中最大的屬于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鴟吻,總重量多達4頓。此時期的官式鴟吻,由體塊的數量劃分建筑的等級高低,是典型的封建形態的原型。 

        相反的,同時期的民式鴟吻則呈現出靈動、修長的體態。例如懷化芙蓉樓上方鴟吻,鴟尾身體朝下,尾部卷曲,長大口吞噬寶劍,形態近于曲形,身材較此時期的官式鴟吻更為纖細修長,嘴部上翹、豐滿混潤,龍頭目光直視前方,身上盤旋小龍,鴟吻尾部向翻卷曲而上,尾部和上身布滿魚鱗,眼睛、嘴巴和尾部的細節也更為精細巧妙,拉長的胡須使得整體造型緊湊靈動、造型華麗。

        (二)紋樣構成

        明清官式的鴟吻主要以祥云紋、水波紋、卷須紋為主,在紋樣上體現出濃厚的宗教等級色彩。其中祥云紋最早始于商周時期,主要出現在龍形吻獸背部劍把的位置,表達了人們對追求美好事物的意愿;水波紋等級較低,多數出現在建筑墻體上方的裝飾位置,由六組水波花紋構成,強調了鴟吻生物的水性特征;卷須紋在傳統文化中象征男性的陽剛之氣,是強健有力的代表,多以三須或五須為一組,卷曲而上,形態飄逸敦厚,是象征集權制的典型紋樣。

        明清民式紋樣相比官式更為多樣化,常以各式自然花草、動物紋樣為主,例如鳳紋、卷草紋等。這種出現在民用建筑屋頂的自然裝飾紋樣體現了匠人在建造房屋的過程中,始終將人類的生存與自然環境相依托,體現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例如山西張壁的花草紋樣裝飾,在鴟吻尾部以點綴形式出現的卷曲忍冬紋,以及身體部位的卷草紋,形態各異、精美秀氣,表達了當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屏幕快照 2018-04-12 下午3.26.40.png

        三、影響明清鴟吻發展的相關因素

        () 等級制度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皇權集中制的極高體現。統治者為鞏固其地位,常常通過法治指引社會制度,為百姓制定相近的行為準則,表現在建筑形式上尤為明顯。據《明史》記載,天子下黃權詔書來宣告“天子理不可逆”的等級制度,在宮殿屋頂的鴟吻制作完成后要進行一系列的禮儀活動,以象征新制吻獸的誕生和集權的權威。

        () 宗教禮俗

        建筑物上的附件必然是與建筑本身所要求的安全理念相和諧的,鴟尾也不能例外。古代建筑物是以木結構為主要結構方式的,防止火災是一個重要項目?!稘h記》中記述“虬尾似鴟”就是從柏梁臺失火之事引發的,由此,人們開始注重宗教祭祀來避免建筑遭受火災等災難。摩羯的形象大概在盛唐時代傳入中國,到遼宋時開始普遍應用,這個世間和建筑正脊上的鴟尾出現有頭有尾的摩羯造型正好是吻合的。因此,“鴟尾”其“水神”的意義和摩羯燈一樣,仍然具有“辟火”的象征意義。作為中華文化最具有典型的傳統“大屋頂”結構建筑上的“鴟尾”,其原型來自一個經過佛教化的古印度神話,這足以體現龍中華文化交流的真實性。

        () 風水文化

        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造物理念中,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建筑生于自然的天然性。中國古代建筑屋頂浩蕩宏偉卻盡顯端詳平和之美。這種精神形式的表達體現了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精髓,是千年文化傳承的瑰寶。不論在建筑形制、院落構成、室內格局等方面考慮人與建筑的風水理論,在建筑本身構造的同時也彰顯傳統文化之美。

        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古建筑在歷經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其建筑形式和裝飾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屋頂鴟吻為等級制度代表的裝飾部件形成了古建筑特有的建筑文化和宗教理念,是后期建筑演變形式的主導緣由。這些裝飾構建賦予了建筑藝術更鮮明的造物理念和思想蘊意,極大地強化了建筑的表現力。筆者認為,古建筑屋頂鴟吻的設計學研究價值可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從文化角度分析,其一是因為吻獸作為古人求吉辟邪的吉祥物,可用來驅逐鬼怪,是維護民居房屋安定、家族繁盛的重要象征;其二由于古代嚴苛的宗教等級制度在古建筑屋頂的形式上有明顯的反映,其中尤為表現在屋頂裝飾上,例如多數的官式或衙府建筑,其屋頂鴟尾的形式與數量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等級的高低和制度的森嚴,是古代宗教文化的體現。

        (二)從使用功能角度分析,由于屋頂是整個建筑經受風雨侵襲最主要部分,因此屋頂部分的安全性能構建關乎整體建筑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由此屋脊則成為了屋頂防水防潮的關鍵環節。匠人一般在屋頂上安置吻獸并以多種形式覆蓋,位于正脊與垂脊交集處,這種手法不僅是對屋頂的裝飾,體現濃厚的宗教文化,同時又起到抵御風雨的作用,形成屋頂特有的輪廓結構。本文對鴟吻發展歷程進行系統梳理,并以明清時期鴟吻的形態制式和紋樣構成為研究對象,從而解析等級制度、宗教禮俗、風水文化等因素對唐宋時期鴟尾演變形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 . 湯可敬 . 說文解字今釋 [M] . 長沙 . 岳麓書社 . 1997 . 521

        [2] 劉敦楨 . 中國古代建筑史 [M] .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1980 . 1

        [3] 湯虎 . 靈居 :解讀中國人的建筑智慧 [M] .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 2013 . 101

        [4] 陳曉雷 . 論中國古代木建筑結構與現代傘結構的傳承和發展 [J] . 設計 . 201307: 177-179

        [5] 馮雙元 . 鴟尾起源考 [J] . 考古與文物 . 2011 .1: 58-63

        [6] 王其鈞 . 中國古建筑圖解 [M] . 北京 :機械工程出版社 . 2007 . 9

        [7] 胡正旗 . 李芋均 . 也談“鴟尾”、“鴟吻” [J] .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 201209: 90-93

        [8] 陶思炎 . 風俗探幽 [M] .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 1995 . 194

        [9] 劉淑婷 . 中國傳統建筑屋頂裝飾藝術 [M] .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 2008 . 105

        [10] 金夏 . 中國建筑裝飾 [M] . 合肥 :中國百佳圖書出版社 . 2012 . 69

        [11] 梁思成 . 劉致平 . 中國建筑藝術圖集 [M] .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 2007 . 214

        [12] 林語堂 . 吾國與吾民建筑 [M] . 北京 :北京聯合出版社 . 2013 . 60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免费高清日本社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女人扒开尿口给男人捅|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23百花影院|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影音先锋色先锋资源在线| 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精品熟女少妇a∨免费久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 √天堂资源地址在线|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99爱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性色生活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