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正聲教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1989年畢業于日本千葉大學,后就職于日本東芝公司設計中心,1992年赴同濟大學任教至今,從事藝術設計學專業,專長于工業設計、環境設計、城市設計等領域。殷正聲教授還兼任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設計委員會、日本設計學會會員、原上海工業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等職;先后擔任過德國博朗工業設計競賽、日本大阪國際設計競賽、中國設計紅星獎、中國十大青年設計師評選等大型賽事評委;主持過上海電動概念車、南京東路步行街、上海科技館室內設計展示、上海世博會規劃及場館設計、上海軌道交通車站標識設計、杭州城市印象識別系統設計等重大項目。
殷正聲教授一直在同濟大學教授設計史論,清晰地為我們梳理了“包豪斯”的三個來源:英國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從英國回德國建立了德意志制造聯盟的穆特修斯及蘇聯的構成主義。包豪斯是以上來源的集大成者,也是現代設計與教育的開拓者,雖僅存世短短十四年,卻為設計歷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頁。殷教授提出,包豪斯提倡為“大眾而建造”的思想,是當時非常進步的世界觀。設計是一個粘合劑,跨界是它的特效,這也恰恰是包豪斯留下的遺產。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是先進的、創新的,甚至在今天都有借鑒的意義。
《設計》:2019年是包豪斯建校100周年,作為現代設計教育探索的起點,您認為包豪斯有著怎樣劃時代的意義?
殷正聲:我一直在同濟大學教授設計史論,我認為要探索“包豪斯”必須先知道“包豪斯”的三個來源。
“包豪斯”的第一個來源是1851年左右開始的英國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它是現代設計的源頭。當時在英國的皇家、政府、企業家、設計師與畫家,包括思想家和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活動家……都參加了這一大的運動。大家一致認為機械時代的產品應該有“美”的品味,而這種品味應該由大眾教育來達到,當時倫敦辦了很多設計學校。如著名的皇家藝術學院、圣馬丁學院等;具體如:婦女的穿著打扮,家庭的室內設計,小孩的設計啟蒙。社會主義活動家認為工人大眾也要提高“美”的品味。第一次世博會的召開即是這場運動的一段插曲。在那場運動中,德國政府派了一個叫穆特修斯的官員常駐美國,他回國后建議政府向英國學習設計。
第二個來源是從英國回國的穆特修斯,在德國建立了德意志制造聯盟。穆特修斯提出了藝術家的目的是自己作品的個性化,而設計師應該遵循產業的標準化,第一次確立了設計師的性質。聯盟中最著名的設計師是貝倫斯,他擔任德國大型企業通用電器的藝術指導時,彰顯了這位天才的能力,它不僅設計了直到現在還被人們在追逐收藏的“電風扇”、“電水壺”等劃時代的產品,這為公司設計的商標、廣告,甚至實在建筑史上流芳百年的公司廠房。更加傳奇的是貝倫斯設計事務所里培養出了包豪斯第一任校長格羅皮烏斯、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德羅和建筑巨匠柯布西耶等現代設計運動中的領軍人物。
第三個來源是來自蘇聯的構成主義,為大眾設計的理念及簡潔的風格,深受包豪斯師生的喜愛。
圣約翰大學建筑系王作燊主任與原包豪斯成員鮑立克
包豪斯是以上來源的集大成者,也是現代設計與教育的開拓者。雖然包豪斯的歷史只有短暫的十四年,但其為設計歷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頁。
包豪斯的貢獻在于:
①包豪斯提倡為“大眾而建造”的思想,這是當時非常進步的世界觀。在這種觀念下,包豪斯當然屏棄了為少數人服務的古典及新古典主義審美,追求符合大眾生活方式的簡潔設計樣式,創造易廣大批量機械化生產的現代風格,追求滿足功能的合理造型。
②包豪斯追求的是設計無界、跨界共同創新的模式,這體現在學生在工坊中與師傅一起工作,使設計走出教室,深入產業,包豪斯的鋼管椅、咖啡茶具、電氣產品都與企業有合作。學校內部有產品設計、平面設計、攝影,舞臺設計,現代雕塑、陶瓷、紡織印染、室內設計;還有建筑系,格羅皮烏斯也做門把手等產品,也做室內設計,留校的建筑師布魯耶作了大量椅子設計,專業上沒邊界。而我們的設計教育卻把建筑放在工科,與產品設計等一點也不往來,同樣的產品設計還放在了機械、設計兩個學科里,冠以不同的名稱。設計是一個粘合劑,跨界是它的特效,這也恰恰是包豪斯留下的遺產。
③包豪斯在“文化”、“審美”上的現代追求。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是先進的、創新的,甚至在今天都有借鑒的意義。這種基礎是建立在“現在美術”基礎上的。正因為現代美術的前衛與創新,它為很多人不理解,如蘇聯、斯大林,他們認為這些抽象的東西不被大眾所理解,他們希望藝術像照相機一樣“再現”現實,斯大林在黨代會上提出蘇聯要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道路。蘇聯葬送了“構成主義”的前衛藝術與設計。包豪斯的前衛藝術與設計同樣為德國的希特勒所不容,1933年,蓋世太保們封閉了這所年輕的學校。
這是一枚發行于1978年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她主持的第一屆世博會水晶宮的紀念郵票
《設計》:中國最早是誰接觸到包豪斯的人物和思想,包豪斯最早是在中國什么地方得于傳播和推廣?
殷正聲:中國最早接觸包豪斯人物和思想的是黃作燊。黃作燊是同濟大學建筑系得前身之一——圣約翰大學建筑系的創始人。他5歲起一直在中國教會的法國學堂學習,1929年他14歲時到英國留學。當時他的哥哥,中國著名的戲劇家黃佐臨在劍橋大學學習莎士比亞的戲劇,而黃作燊卻喜歡設計,他從劍橋轉學到A.A建筑學院(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ondon)讀了五年本科。A.A(Architecture Association)是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A.A建筑學院是業界公認比較前衛的學校,當然接觸到了包豪斯的思想和作品。1933年包豪斯被納粹封閉,格羅皮烏斯首先來A.A教書,黃作燊深深被其吸引,成為格羅皮烏斯非常中意的學生。1937年格羅皮烏斯受美國哈佛研究生院聘請前往執教后,黃作燊亦隨之赴哈佛,成為格羅皮烏斯的第一個研究生。黃作燊在他讀研的第二年有了一個中國師弟,他就是以后蜚聲世界的貝聿銘。在黃作燊即將畢業的時候,他閱讀了美國記者斯諾寫的《西行漫記》,他看到了中國希望的曙光,推辭了好幾家美國公司的聘請而毅然歸國。
這是德意志制造聯盟的骨干貝倫斯為通用電器公司設計的電風扇和公司廠房
1942年,黃作燊躊躇滿志地回到中國,在上海圣約翰大學內創立建筑系開始了包豪斯現代設計的傳播與推廣。他聘請了1926年格羅皮烏斯事務所的骨干鮑立克(Kichard Pauilk) ,鮑立克太太是猶太人,他1933年就逃往到上海,在上海從事舞臺設計、室內設計,還主持一家家具公司。鮑立克在圣約翰大學講授室內設計,還參與了黃作燊主持的“大上海規劃”。
黃作燊還邀請他A.A的英國同學布蘭德、匈牙利建筑師捷克,及后來成為美國國家藝術學院終身院士的程及教現代繪畫……。教學內容具有包豪斯的創新思想與典型的包式基礎課程。解放以后,圣約翰并入同濟,當時正值向蘇聯學習,包豪斯的創新思維受到批判,而是以培養類型為主的教學方法,包豪斯的基礎教學也難以為繼,黃作燊的包豪斯傳播壯志無以為酬。在離他60歲生日只差一個多月,而文化大革命即將結束之際,黃作燊突然腦溢血發作,溘然長逝。然后包豪斯的思想與他的現代設計觀念為很多學生所接受與傳播,如城市規劃專業創始人李德華,中國具有權威的建筑史學家羅小京,有中國建筑聲學第一人名稱的王季卿,住宅設計專家朱亞新等人。
包豪斯的德紹校舍
《設計》:請您談談包豪斯精神在設計教育上對我們有怎樣的積極影響,對于中國應該如何合理運用包豪斯精神?
殷正聲:學習包豪斯主要是在精神層面上的傳承。如“為大眾建造”的思想就是很好的例子。前一時期,我們的房地產動輒就是“皇家風范”、“金領別墅”;室內設計大刮豪宅、古典之風。追求簡潔的風格不是單純的形態設計的問題,是為大眾建造的包豪斯初心。
包豪斯的基礎課,被有些學校變成追求構成技能的課程,本來是訓練創新思維的課程變了顏色,變成追求過程的形式主義,花了大量的時間訓練技能。
學習包豪斯精神,最重要的是學習設計的創新思維。如今的很多著名大學,如斯坦福、劍橋都熱衷于設計創新思維的教學與推廣,這就是包豪斯精神的傳承與延伸。
包豪斯學生基礎課作業及作品
《設計》:請您談談包豪斯的積極影響。
殷正聲:包豪斯雖然在1933年被希特勒的蓋世太保們給封閉了,但包豪斯的老師與同學們像種子一樣從德國走向了歐洲、走向美國、走向全世界。格羅皮烏斯34年去了英國的AA,布勞耶(鋼管椅的設計師)也隨之前行。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長邁耶,因是共產主義信奉者于30年去了蘇聯,由于蘇聯排斥現代主義設計,他又轉去了瑞士。包豪斯的基礎課老師及色彩大師克力也回到了瑞士。瑞士是二戰中的中立國家,因此吸引了很多包豪斯的學生,如著名的馬克思·比爾,這批人在瑞士用英、德、法三國語言辦平面設計雜志而聞名,使瑞士成為國際現代平面設計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戰云密布,許多人都向往到遠離戰場的美國去,出現了排隊等簽證的狀況。格羅皮烏斯應美國著名建筑師菲力魯·約翰遜的邀請赴哈佛大學任建筑學院院長,同行的當然還有他的高徒勞耶,他還推薦包豪斯的另一位老師莫維利·納吉到芝加哥作“新包豪斯”學校的校長。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密斯則被邀請到伊利諾伊大學擔當建筑學院院長。包豪斯住校學生、紡織設計大師阿樂伯斯夫婦也隨之來到美國,與當地設計師一起組建了包豪斯教育體系的黑山學院。還有前面說起的包豪斯老師鮑立克到了上海和格羅皮烏斯的學生王作淼組建圣約翰大學建筑系。特別是一些在包豪斯學習的猶太人學生,如阿里·沙龍等回到了首都特拉維夫并在那里設計、建造了四千多幢包豪斯現代風格的白色、簡法的房子,成為活生生的包豪斯作品博物館和著名旅游景點。
這是蘇聯構成主義設計的代表人物塔塔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包豪斯以及受包豪斯影響的北歐,美國設計師,特別是和格羅皮烏斯同出師門的柯布西耶把現代設計推到了最高峰,這種簡法風格的樣式被稱為“國際樣式”、“國際風格”,成為世界的主流。
六十年代開始,被德國稱之謂工業3.0時代的開始。從工業革命到1900年稱為工業1.0,即蒸汽動力的機械生產時代;工業2.0是指電氣機械及流水線時代,即包豪斯及現代設計風格形成及發展的時代。而工業3.0時代則是由塑料等新型材料;晶體管及電子工業,工業系統及設計管理時代。設計也開始與時俱進,北歐開始用木材等自然材料代替工業材料、用色彩改變白色的冷冰冰設計,開始使設計作品與建筑與自然環境、氣候等構成系統,變稱為有機設計。在包豪斯老家、馬克思·比爾想成立命名為包豪斯學校的想法被否認,這所新校名為“烏爾姆”學院,雖然在很多基礎課程中采用了包豪斯的傳承,但最大貢獻是提出了“系統設計”的想法,隨之在七十年代世界掀起了“設計管理”熱潮,八十年代又開始了生活方式、生活文化的研究,這些都把設計關作品本身系統擴大到更大的企業戰略,環境保護,生活文化等更大的系統中,設計與管理、商業、環境、社會等各種其它專業人員一起共同設計創新。
在包豪斯為大眾建造的口號下,老師們1927年在斯圖加特設計的魏森霍夫住宅區
然而,在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中,現代設計遠不和工業設計那樣敏感、與時俱進。由于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的影響,他被邀成為聯合國大廈的總設計,巴西的尼邁耶(后來榮獲普利滋獎的大師),中國的梁思成等都是他的跟班,印度的柯里亞(獲普利滋獎的大師)也是他在印度設計時的學生,日本的安藤忠雄也在歐洲游學七年,主要看他的作品,連中國的大師王澍作品中也能看到他的影響……。但是,建筑是研究作品本身系統的,規劃卻要研究和經濟、社會、環境……等各方面有關系的大系統,建筑師不能簡單地代替規劃設。柯布西耶在他盛名之時,寫出了“光輝城市”等著作,大肆鼓吹高層建筑,寬大馬路,汽車交通等等從自己建筑師立場出發的觀念。美國的東部城市從十九世紀開始,基本是以歐洲城市為范本而建,到了三、四十年代受柯布西耶的影響,在西部建造了高層建筑寬大馬路的城市,如洛杉磯,加上美國的汽車工業那時是世界最強的,汽車商把賣車賺來的錢修建了很多高建馬路,美國人開始人平一車,住的很分散……。由于規劃不合理,這些高層建筑,大馬路,汽車交通優先的城市發展模式的缺點開始顯現,七十年代后現代建筑評論家詹克斯寫到:“隨著一聲爆破聲,現代建筑已經死亡”。就是指美國一處高層建筑由于缺乏鄰里關系與配套,致使住民減少,黑人,窮人住在那里,寬馬路與汽車橫行,使人行空間與露天活動與鄰里關系變少,這些區域呈現冷冰冰的“空城”、“鬼城”;犯罪率高,最后被炸,重新規劃重建。美國著名記者、社會學家珍·雅各寫的《大城市的生與死》就寫了洛杉磯為首的美國西部城市與東部城市為波士頓與紐約的比較,犯罪率高,公共不發達……。指出混居與鄰里關系,人行道的重要性。最近紐約交通局長寫的《抱街》的書中寫她任局長時怎樣擴大公交優先,為老百姓在汽車道里搶出人行道的案例。現在中國正在大力推進城市化、柯布西耶的高層建筑、寬大馬路、汽車優先的例子比比皆是。用著名建筑師來代替規劃師的事也屢見不鮮,如日本的建筑大師黑川紀章是我的好朋友,現已過世,他的建筑作品在日本家喻戶曉,鄭州邀請他作規劃師建造了鄭東新區,高層建筑,寬大馬路,單一功能,不混區,辦公樓下到了晚上沒有人氣的街道一片蕭條……。這種缺乏混區、密度的規劃、缺少鄰里關系的社區,這種高度依賴汽車的出行方式,這種人行道,沿街商店,人頭擠擠的場景的缺失,正是“現代設計”走向“當代設計”,與時俱進重要性的體現。
包豪斯傳承下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
設計需要與時俱進,現在我們已經進了工業4.0時代,即信息時代、體驗設計、交互設計、服務設計正是現代設計與時俱進的需要。
學習包豪斯主要是在精神層面上的傳承。
(一)為“大眾進行的思想”就是很好的例子,設計風格的簡法與現代是與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所匹配的,但看我們的房地商們,小區名字一個比一個牛,“金領別墅”“ 府公館”“皇家風范”……,如馬克思君醒來看見,有得暈過去不可。
(二)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抽象的創作思維能力,有些學校將構成過程、構成技能看成重點,加以追求卻是忘記了原旨。
(三)學習包豪斯,最主要的是學習敢干創新的設計思維能 現在世界許多著名大學,如斯坦佛,劍橋都熱衷設計創新思維課程,這就是包豪斯精神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