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是我國較早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院校,也是我國中南地區第一所具有設計學博士授權點的院校,學院專業學科的建設理念是“學科交叉”“專業融合”。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潘長學教授在訪談中介紹,武漢理工大學一直提倡將設計學學科融入到大學優勢學科與優勢行業,推進設計學與材料、船舶與海洋工程、汽車工程進行學科交叉融合,未來,武漢理工大學將設計創新與工程作為重點建設學科,設計學學科將成為國家材料、船舶海洋、汽車三大領域設計創新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
《設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的第41年,在這70年中,中國設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請您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談一談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時間節點和事件。
潘長學:我1984進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學習,至今從事設計教育與設計實踐已有35年。縱觀這35年,我認為主要分三個節點:改革開放以前和80年代初期,中國關于設計的主要理念是將工藝美術與“美”融入到服務于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去,主要的設計價值評判是實用、經濟、美觀。80年代中期,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王明旨、柳冠中、張綺曼等先生,以及原無錫輕工業學院的一批老師將德國、日本等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設計教育引入中國,開始中國設計教育的大膽探索與實踐。廣州美術學院尹定邦老師組建設計團隊,開始用設計服務于社會的實踐。這個時期,中國的設計教育欣欣向榮,教育和設計機構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個時期,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成立。2000年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設計活動從面向具體的產品和服務向全面的系統創新轉變,設計在我們國家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設計活動與設計機構在產業和政策制定中的顯現價值與作用越來越大,設計與設計創新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
《設計》: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現代設計教育體系,20多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在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的引導下,在制造業迅速發展后對設計人才需求的就業市場驅動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迅速擴張,到21世紀,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大國。您認為中國設計教育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潘長學:目前。中國設計教育總體體量非常大,應該是世界第一,中央美術學院許平教授課題組相關中國設計教育的調查數據也驗證了這個結論。從宏觀來說,設計的知識特征與思維方式具有先進性,如我們常說的知識與能力具有可持續性,讓更多的人接受以創新為目的設計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有積極的意義,隨著中國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對美麗國家、美麗城市、美好生活、綠色可持續、以人為本的發展需求,將會需要更多的多維設計人才。另一方面,從教育管理層面來說,高等教育、設計教育、職業、設計職業這些關系還需要理順。中國設計教育與中國設計發展是同步的,也與中國全面發展同步。中國設計的發展無論是理論建設還是思想傳播,主要是中國設計教育領域的核心隊伍推動起來的。
《設計》:您有豐富的設計教育經驗,中國設計教育的變化給您最深的感觸是什么?這樣的變化給設計專業的學生們帶來了哪些影響?
潘長學:今天的設計教育最大的變化是我們面對的社會發展與問題性質發生了變化。其一,制造、產能、資源整合和資本發生改變,新技術、新服務、新商業模式也在不斷出現。工業設計的工作模式發生改變,產生價值的能力得到增強,服務的對象更加豐富,設計的邊界更加寬廣。由于設計對象的變化,設計的知識和組織系統更加多元化。設計問題從產品問題延展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視域,系統性問題更多了,解決問題的知識系統更復雜了,技術手段更先進了,設計成果的價值周期變短了。其二,設計對象復雜化,知識系統更加寬泛。設計對象擴展為:城市、家庭、交通工具、產品、工程裝備等。人的審美行為、生活行為、約束行為在發生改變。在環境層面,城市與家庭的秩序也在變化。在制造層面,生產效率與附加值變得復雜化。
因此,設計教育遇到了新的問題。首先,設計教育的“同質化”使設計的服務對象模糊不清。其次,傳統社會化分工模式下的“專業”面對新的社會業態無所適從。最后,知識與能力進入不了社會經濟、城市發展的管理、服務與產業體系,設計價值沒有以上體系的轉換渠道。在此背景下,學生過去主要是學習設計方法論并進行專業訓練,今天的設計教育研究在自然領域和人文領域進行探索和發現,總結規律并驗證結果。學生需要更敏銳地捕捉問題,特別是更有價值和更先進的問題。學生的定量知識減弱了,組織知識與體驗問題的能力要求變高了,學生需要更多的分析與驗證。專業知識與新的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掌握。
《設計》:您曾經提到“設計應該以解決用戶需求為目的”,這二者間的關系是什么?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比如人工智能等熱點,用戶需求會如何影響設計?
潘長學:設計要滿足用戶的需求,這意味著設計要辨別出用戶需求,而且可以了解到用戶的潛在需求和他們的使用習慣。在生活方式層面,設計需要塑造用戶行為和構建舒適生活場景。用戶在精神生活中對文化、宗教、社會價值層面有了新的需求;在消費生活中對衣食住行用有了新的要求。設計要從提升體驗印象和新的生命歷程兩方面提升用戶體驗。用戶的心理感受變得更強烈,對未來預感有了更高的現實基礎。在創新層面,用戶理想化需求和社會化需求變得更加寬泛,用戶希望獲得效益和新價值。多數情況下,好的設計不僅僅是簡單地認為已掌握了用戶需求,而是為這個社會提供智慧服務。好的設計作品還需要設計師的經驗,能力和使用環境決定。設計師要從觀念、方法和路徑上提升新思維,關注新物象、新技術、新方式和新系統。人工智能等熱點也是更好為人類服務的,只是用戶需求變得多元化,了解用戶需求的工具和方向變得更廣。
《設計》:您認為未來的設計市場和用戶需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中國設計會向著哪個方向前行發展?
潘長學:設計從本質上看,其產品和服務都是面向用戶的。特別是隨著科技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設計還將以前所未有的變化和創新適應于社會的變革,適應社會發展的用戶的新需求。由此,對于設計界和設計市場而言,新的方法、新的角度、新的理論將不斷涌現。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白凇本褪怯脩粜枨?,是決定設計市場存在的根本因素。隨著信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已經發生的視覺活動不在具有價值,阿里人工智能“魯班”每秒能做8000張海報,一天能完成4000萬張設計圖,將為雙11提供近4億張海報支持。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人的精彩跳躍等。健康安全、綠色可持續、信息產品交互、社會協同與社會管理、服務、社會倫理、綜合系統的組建等智造場景等都進入了設計范疇。用戶體驗、協同體驗、消費行為、產業升級和生活電商在工業設計和信息交互設計中有了新的訴求。如何在大數據時代讓“物”進植于用戶“心”需求成為未來設計市場發展的關鍵點。
于中國設計而言,當代中國的設計需要關注文化(文化傳承、生活哲學、非物質文化)、前沿技術轉換(虛擬現實、智能材料、納米技術、人工智能、3D技術、機器人工程學)、社會協同(設施、機制、服務、協助)、創意(快樂、巧妙、情趣、文化寄托)、視覺體驗(識別、藝術活動、形象、商業推動)、產業效率(工程、工業、制造、農業)。其本質是運用設計的方式制造產品和服務,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中國設計會繼續向著以人為本和設計為人民服務這兩點在實踐和理論層面上繼續探索,盡管有時設計出發點仍脫不了市場競爭和商業利益的策動,但其畢竟代表著一種設計的境界和升華。
《設計》:和國外相比,我國的設計教育存在哪些優勢與不足?學生的水平與表現有何異同?
潘長學:國外設計經歷了百年的發展,中國的設計才開始進去全面發展階段。世界設計包含著1950年以后興起的設計審美性、外觀問題、形態的統一、消費者意見和人的因素等;1960年興起的設計市場性、設計合理性、設計調查分析、產品計劃、系統計劃、設計程序、設計標準和國際化等;1970年興起的設計技術性、使用與交互、人機界面、人機工程、系統設計等;1980年興起的設計社會性、品牌、生態、環境、人性、安全、地域文化等。1990年興起的設計文化性、多元世界、創新思維、手工藝、認知心理等問題。國外設計的變化讓設計教育有了新的變革,設計教育方向與社會發展方向相契合。國外設計教育從社會持續發展需求、需求精細化和附加值層面出發,設計教育對生活方式、體驗和創新有了更多的關注。
我國的設計教育更多重視學生理論的學習,缺乏對學生設計思維的訓練。然而設計思維在設計教育中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包括設計能力、問題識別能力、構建功能性和具有情感意義的創新能力。其二,國內設計教育缺乏學科間交叉性,沒有把設計學作為學科交叉的紐帶,對學生跨學科知識運用不夠重視。僅僅用單一學科的知識很難解決很多復雜的社會問題,而設計教育就應該與其他學科跨界合作,提倡學生在學習設計學知識的同時多了解社會學、經濟學、建筑學和工程學方面的知識。學生的水平與表現會根據學院學科設置的特點出現差異性,國內設計強調基礎性學習,學生在基礎性學習方面都有一定收獲,然而設計思維和設計表達就千差萬別。
《設計》:目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有哪些特色和優勢?未來有怎樣的發展計劃?能否簡單介紹一下。
潘長學:武漢理工大學是我國較早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院校,也是我國中南地區第一所具有設計學博士授權點的院校,學院專業學科的建設理念是“學科交叉”“專業融合”。目前,建設有設計學、藝術學理論2個一級博士點以及設計學、藝術學理論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具有完整的設計學人才培養體系。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致力搭建大學學科交叉平臺,使設計創新與工程協同創新交叉學科,成為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學科。由設計學與船舶與海洋工程組成郵輪游艇研究院,由設計學與先進材料組成先進材料設計研究中心,由設計學與汽車工程組裝成“智慧城市與智能汽車”學科。專業方向致力于交通工具設計、船舶與海洋設計和綠色材料應用設計方面的人才培養,使學生們融入大學文化,能夠有能力滿足各行業的需求。近10年,畢業生進入了中國所有汽車設計、研究、制造、機構,成為中國船舶制造領域的人才培養基地。
《設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設計越來越需要跨學科的協作,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在教學實踐方面是怎么做的?
潘長學:武漢理工大學有中國最好的行業背景優勢學科,在材料、船舶海洋、汽車工程領域具有悠久的歷史,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人才。多年來,我們一直提倡將設計學學科融入到大學優勢學科與優勢行業,推進設計學與材料、船舶與海洋工程、汽車工程進行學科交叉融合,未來,武漢理工大學將設計創新與工程作為重點建設學科,設計學學科將成為國家材料、船舶海洋、汽車三大領域設計創新的重要人才培養基地。
藝術學院面向全校工程學,選拔有藝術素養熱情、設計熱情的學生。課程由工程學和設計學構成,教師研究群體由30%教授+50%+20%國內外知名企業設計師交叉組成。 設計學語系和工程學語系在工程制造商互通研究目標、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等;在工程設計上互通設計約束性、設計的物理評價(結構可實現性)、設計的可實現性等 通過交叉學科的學習,使得學院之間在通識模塊、技術模塊、工程模塊、設計創新以及綜合模塊上都得以發展。
《設計》:新技術、新材料、新工具不斷涌現,設計的方法發生了哪些變化和革新?教學方法是否也隨時有所改變?
潘長學:隨著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具不斷涌現,設計方法變得更加多樣性,不單單關注造型設計。在這些新技術涌現之前,設計關注于歷史與文化,如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播、傳統造物研究、民本生活智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隨著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具不斷涌現,設計開始關注解決當下產業發展中產品存在的問題,如用戶研究、無障礙設計、交互設計、情感化設計、綠色設計。在未來社會,設計關注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協同,如綠色設計、社會協同設計、生活方式設計、設計附加值更高的要求、情感需求與自我實現。設計應于產業制造、大型設備、管理效率、工具、前沿科技等。
設計的方法不再局限于藝術設計形式的思考,更多的是讓設計方法主動介入到社會變革中,關注整體方案的可行性。科技的發展讓設計方法不再聚焦于產品本身,對技術手段、制造成本、加工工藝、新材料應用、市場風險和用戶需求更加重視。設計方法以洞悉所有與設計相關的利益人為軸線,從環境工程、材料學、人類學、社會學領域汲取知識,從多維度多角度思考問題。教學方法更加側重學生設計創新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設計實踐類課程,授課內容要有系統性和連貫性。
《設計》:2019年將是包豪斯百年紀念,請談談包豪斯對中國設計教育過往的影響以及對未來的影響。除了百年包豪斯,您認為還有哪些國家和地區的設計思想、設計方法論是值得中國去學習的。
潘長學:歐洲和美國的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論是值得中國去學習的。其一,西方設計思想強調設計理應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的科技、文化和社會結構轉變的集成創新。設計的對立面是混沌,設計是需要才智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西方設計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理想主義色彩,要達到舒適生活和資源消耗的平衡以及短期經濟利益與環保目標的平衡。其二,西方設計重視塑造人與外部世界相處的一種可能性,把設計倫理性融入到設計過程中,全方位考慮設計相關者的利益關系。設計關聯著藝術思維與工業技術邏輯的對接。
《設計》:中國設計一直不斷接收著來自東西方設計勢力的影響,也在接受著他們價值體系的評判,您認為中國應該如何發展自己的評判體系?
潘長學:今天,我們的設計行為更多的是面對中國社會全面發展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知識系統以提出有效率的解決方案。設計學的研究方法多借用了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技術手段。情感共鳴的設計服務、文化的依賴、社會空間秩序、文化回歸、依賴與關愛、新技術服務、智能與效率、綠色健康、行業附加值、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協調組成了中國設計的評判體系。在知識+互聯網時代,結合生理學、材料學、工程學、管理學、藝術學、計算機、信息學和文化學知識,通過系統組織、知識組織和知識互動,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再基于文化特征、秩序與協調、社會責任、價值認可和新生活方式作出成果評價體系,從問題屬性、問題意義、價值評估三方面對問題進行驗證。
此外,中國設計一直受到東西方設計勢力的影響,特別是服務理念和可持續設計理念評價體系。中國設計開始把設計創新、社會服務、可持續、人本思想納入評判體系。不過,我們也得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和本土元素運用評判體系中,形成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
《設計》:您對正在通過設計創業,以及從事設計工作的年輕人有怎樣的建議和期許?
潘長學:現在年輕人創業是機遇與風險并存。中國社會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從產業轉型到城市的升級,從新生活方式到新的消費模式,設計需求越來越大,為年輕人創業提供了更好的環境。我個人認為年輕人創業要把握幾個關鍵問題:1、設計服務對象與行業的選擇;2、設計活動在經濟價值鏈中的價值量;3、創業方向要融入國家大的發展方向與價值體系;4、記住合作、合作、再合作;5、現代創新企業的文化、團隊、行為的特質要求。
《設計》:您最近正在關注或研究哪些領域的問題?可以和《設計》簡單分享1-2個嗎?
潘長學:2018年,我的團隊承擔了國家“大型郵輪美學設計技術研究”重大專項主持工作,這是我們打破國外高技術船舶技術封鎖,建立我們自己的郵輪從設計到建造全產業鏈體系,推動我國船舶制造業升級的重要戰略項目。整個項目將歷時三年,由國內4所著名高校及6個先進大型院所及先進制造企業協作研究。另外,我們團隊目前還有2個預研工作,一個是在國家長江新經濟帶發展戰略下的設計活動與系統組織;另一個就是對國家海洋綜合體與海洋牧場的設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