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 鄧 焱
華南農業大學 吳祝元
摘要:
探究獨立學院設計類專業課課程組授課模式。通過對設計教育的現狀分析,以及對國內高校授課模式的解析,設計類專業從辦學定位、培養要求等因成長背景,區域,辦學層次均有所區別,獨立學院需探尋適應自身的授課模式。課程組授課模式契合獨立學院設計類專業特色情況,多層次新形式授課,逐使教學相長,有效推進獨立學院設計類教學發展。
關鍵詞:
設計 授課 課程組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specialized courses in engineering design course group teaching pattern. 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design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odel, design class professional are different from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training requirements, such as for background, region, education level. Independent colleges need to explore to adapt to their own teaching mode. Through course features design class teaching mode with independent college professional group, multi-level and new form of teaching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 design class teaching.
Keywords:
Design Teaching Curriculum group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0069(2015)05-0138-02
獨立學院是依托本科母體院校建設,政府或企業投資,培養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院校。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體制不斷變革,以及對民辦教育的大力支持,獨立學院成長迅速。獨立學院骨子里帶著的商業氣息,促使招生規模成倍增長,追逐短期經濟效益。設計類專業的招考體制,以及相對寬松的就業環境,備受獨立學院青睞,每年招生以數十萬計。獨立學院因成長背景、所處區域等原因,設計類專業的辦學定位、培養要求等與藝術院校、綜合類院校均有所區別。因此需對獨立學院設計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待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實踐。
一 現狀分析
1 設計教育現狀
根據中央美院課題組的報告,截至至2012年11月為止,全國設置設計類及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為1917所,其中廣東省設置設計類專業的高等院校為117所,其中本科院校46所,招生約19756名,平均每校容納新入學設計專業學生為429人。如果和歐美等地設計高度發達國家的專業人數和教育規模相比的話,這是一個高得驚人的數字。
這1917所設計高校中,獨立學院已占12.5%,而藝術類高校僅28所,占總體規模約1.5%,成為絕對的少數。以藝術院校為主角的高等設計教育時代已成為歷史翻過去的一頁,由于設計教育院校類型的變化,設計教育資源極大地豐富和拓展,獨立學院有可能轉成新形式下設計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
各高校視師資情況,對錄取學生的編班授課情況也大相徑庭,一般在30-50人之間。在現實層面上,當下設計教育規模已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短時期內不可能迅速縮減;而事實上就中國制造業、服務業經濟的初級程度與品質提升的現實要求,也潛在地包含著對大批量設計專業人才的需要。而中國高等設計教育現實最令人擔憂之處,其實正是“人”的條件嚴重不符。按照較為理想的設計教育模式, 20人組成一班,是教師在有效教學時間達到最佳效果的適當比例。
2 正負影響
二十幾年間,各大院校挖潛擴大招生人數, 無疑使我國受高等藝術教育的人數大幅度提高,也使全民的藝術素質和美育水平相應提高,特別是設計專業的人數擴增,對我國藝術事業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同時對高等藝術教育資源的挖掘,學科發展,入學難問題等方面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擴招的負面問題主要是生源整體水平下滑和教育質量問題。學生急劇增長, 各高校的師生比、師資水平、教育資源配置是否符合高等藝術教育的規律等都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教育質量下滑,特別是新興開辦設計學科的院校, 除了硬件設施條件外, 軟件條件、師資力量、教學水平均有待評估。招生速增,師資隊伍也快速壯大,大多新進教師都來源于應屆畢業生,未經社會檢驗所學,就直接進入高校用書本上的知識去教育學生,采用工業化模式培養學生,質量堪憂。
二 國內高校授課模式解析
包豪斯的授課模式,對現代設計教育貢獻極大,一直以來都被世界設計教育界加以推廣,并且為后人反復研究和學習。目前國外大多數設計院校通行的教學理念,大都是從其演化發展而來。在此不做介紹,以下主要對“學院派”教學、班級制下傳統授課模式、工作營授課模式進行解析。
1 學院派模式——以中央美院、廣州美院為例
這些學院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專業性院校,曾主宰藝術教育一個時代。一直以來以精英教育為主,底子深厚,師資條件,教學條件都是一流,且招生人數少,專挑尖子。時至今日,這些學校的教學思想已轉變為精英教育與普及教育相結合。近些年來,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在教學上深度改革,逐漸形成其鮮明特色。
中央美院設計專業搭建基礎、專業、導師工作室三大平臺,“厚基礎、寬口徑”,綜合各學科知識,展示學生個人想像力、創造力,強調學生個性鍛煉。在專業教學上開拓特色,如建筑與環境設計專業,積極探討以建筑為主體與外部環境、室內設計互動的教學模式,教學中的具體特色轉變為審美能力的培養,形象化、概念性教學,直覺把握能力的培養,問題命題式教學,發現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縱橫交互式教學,綜合藝術素質的培養。在課程上堅持案例教學,有機結合課程相關藝術、文化領域的學科,鑒于每門課程涉及面較廣,組織教師和各方面專家共同完成課程,以闡釋不同的角度對設計的理解。
廣州美院設計專業實行“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即以工作室為依托,融入實際或虛擬課題,在實踐教學中注重與課題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組件工作室教學團隊,教師知識背景不同,精泛結合,工作室師生比控制在1:15內。將畢業設計結合工作室教學,開設選修課,擴充知識面,鼓勵各工作室間加強交流,聯合教學。工作室方向緊密聯系地域產業特色,聘用校外實訓導師,借助企業科研設施服務教學。將課題引入工作室教學,科學選題,循序漸進。
2 大學班級制下傳統授課模式
設計教育進入綜合大學后,受教學環境和條件的制約,發生了根本改變,實行一種平均化和共同性大班式教學,學生大都活動于自己的教室中,形成了一個孤立的群體,綜合大學的優勢并未與設計教學優化融合,卻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性。授課過程大致是流水線、一對幾十傳統授課方式,教師一直力不從心,局限性極大,不同教師的觀點差別很大,學生迎合教師,是對學生個性化、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極大摧殘。
3 工作營授課模式——以清華美院、湖南大學為例
工作營是一種以頭腦風暴為特征的創新研修方式,國外教學培訓中用得相當普遍,我國高校也開始采用這種方式。其中以清華美院和湖南大學建筑學院開展的比較成功,能夠得以借鑒。
在我國環境設計專業現有教學中,基本上還停留在書本、概念的層面,對于建筑及室內材料的應用以及表現力的挖掘相對薄弱,對于新型材料的認知與掌握程度的欠缺更成為制約設計水平提高的瓶頸。
清華美院裝飾材料創作營模式,聯合國內外建筑裝飾材料企業,組建由專業教師和國內優秀的建筑及室內設計師組成的團隊,分小組分階段分材料制定創作主題。創作營期間,營員與帶隊老師分別前往上海、廣州等地材料企業進行實地的考察和學習,借由體驗不同特性的材料,相互交流與啟發,探討不同的創意空間,激發新的設計思路。之后,營員們七天集中親自動手,根據不同材料的特點,完成了不同主題的六件設計作品。在裝飾材料的研究與推廣領域,創作營不僅探索和拓展了專業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對于國內企業自主品牌的開發與企業文化建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每學期聯合一個國內外優秀建筑事務所或院校舉辦各類與數字建筑設計相關的國際化工作營。如與扎哈·哈巡德建筑事務所開創的數字設計研究組暑期工作營。此工作營旨在打造一個能體驗數字設計從電腦設計階段到設計實體實際生產階段全過程的平臺。通過10天的軟件培訓、設計教學和4次專題講座,老師在設計教學中也鼓勵與引導學生用“自下而上”的思維方式來進行設計研究與系統發展。
三 課程組授課模式實踐
綜上所述,藝術院校、綜合院校、獨立學院無論是定位、師資隊伍、授課模式、招生層次、編班情況均有較大的差異化。要做到因材施教,需對學校整體情況有深入的了解和體會。筆者從2009年開始構思課程組授課模式,到2010年立為校級科研項目, 2013年立為廣東省質量工程教改項目,歷時5年,從構思、探索、實踐、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適應獨立學院設計類專業授課模式。
課程組授課,即同一門課程多名教師組合授課的方式,教師團隊包含本校主體授課教師、兄弟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教師、實驗教師多方位、多層次成員。
整個課程以確立推動學生個性意識發展和加強主動思考能力;突破傳統同一門課程在同一個班級由單一教師以被動為主的授課模式,以講授、討論、評析等多種授課方式確立靈活的以實踐為主體的授課模式;以團隊形式實現多元化、開放性方式來引導學生,確立學生的個性,集中授課和分散授課的方式確立理解的豐富性、答案的非絕對權威性和實踐的針對性。
以《住宅空間設計》為例,首先成立《住宅空間設計》課程組,由教授同一門課程的教師和實驗教師,以及邀請的企業實踐教師組成,采取組長負責制。整個課程授課過程分為課前預習(課外)、集中教學(課堂)、分散教學(課堂與課外)、企業實踐四大塊。
課程開始前,課程組組長負責組織教師對《住宅空間設計》課程通過討論研究,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表,在課程授課開始前向學生提供參考書目或資料等于住宅空間設計相關的書籍以及國內外主要關于住宅空間設計研究的網站等,一般提前不少于一周,提供《住宅空間設計》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表,為學生在課程學習前做好提前準備,因此課程面對的是二年級學生,課程組在第一次授課前必須對學生課程預習及課程知識了解程度進行測試。
集中授課階段,課程組組織教師以主講教師為主體的團隊形式進行對課堂教學。研究授課內容知識點分段,細分層次,課題組多位教師同時參與講座論壇式授課,課堂授課分基礎理論、學術前言、重大實踐問題、學生提問、實踐問題反饋五大塊。其實設計本沒有唯一性,也絕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但是師生間的探討已經將學問做的很深,不再僅僅停留在一個小小的課堂授課,還將師生的感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讓原本不太愛學習的學生對學習、對教師沒有了抵觸心理。
經過前面的集中授課,每個課題都有課程組教師按各自責任班級進行課程實踐教學部分。主要解決學生在實踐技能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相關方面的問題,有了前面的鋪墊,這部分的教學就會開展順利,師生之間的教與學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待《住宅空間設計》的課題全部完成后,將學生作業進行集體講評、展示、總結。這個階段往往被忽略,筆者當了多年學生,也從事了多年教育工作,總體的體會是,每個課程后學生普遍會拖延交作業的時間,最后導致教師無法和學生評析作業,學生最后看到的只是一個分數,這個分數從何而來?為什么是這個分數?作業本身有哪些優點和問題就不得而知啦。對教學大打折扣,也極大地影響了學生下一個課程學習的開展。沒有問題,沒有目的,也就沒有了學習的緣由。另外學生作業評分,必須做到由課程組教師集體評分,其中以班級負責教師為主體,其他教師評分占一定比分的形式進行。
四 結論
設計教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結合社會需求,緊抓機遇發展,值得我們從方法、內容、模式等多方面去實踐探究。經過五年探索與實踐,結合當前設計教育現狀以及國內授課模式,根據獨立學院學生數量眾多,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且年輕化,經驗不足的現實情況,試圖尋找和構建契合獨立學院設計類專業的授課模式。課程組授課模式非常有利于老教師帶動新教師,推動教師間教學的直接交流;讓教師的教與學進入一個良性的軌道。課程組授課模式還利于精品課程建設、授課團隊的建立,逐使課程質量快速提升;能有效把握整個教學進度,加強教學管理。課程組團隊授課,多元、開放,理解豐富、答案非絕對權威以及實踐針對性,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確立學生個性。此文拋磚引玉,期望共同推進獨立學院設計類教學發展。
基金項目: 2013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獨立學院設計類專業課課程組授課模式的實踐研究。(粵教高函〔 2013〕113號)
參考文獻
[1]設計教育《中國高等設計教育版圖( 2007-2012)》特集[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2]黃濤.從包豪斯教學理論看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1。
[3]譚平.關于中央美院設計教育的幾點想法[J].北京:美術研究.2003(04):23-25。
[4]張劍.廣美生活設計工作室課題制教學及成果總結[J].北京:設計.2012(10):172-173。
[5]陳江“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施─以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為例 . [J].北京:裝飾. 2013(03):125-126。
[6]楊冬江.創意未來─裝飾材料創作營[J] .北京:裝飾. 2007(11):37-43。
[7]胡骉,杜宇.基于工作營模式的數字建筑設計教學初探[J].武漢:新建筑.2012(01):28-33。
[8]鄧焱.藝術類專業課程組授課模式的探索[J].北京:課程教育研究.2012(0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