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元博士,教授,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數字光影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組部國家級專家,教育部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指委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德國國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客座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視覺藝術高精尖中心特聘教授,湖北省動畫協會副會長,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信息交互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文化科技委副會長,中國媒體建筑學會副主任等。先后完成了“國慶70周年’光耀湖北’彩車”“武漢長江大橋燈光秀”等多項重點文化與科技融合工程。
《設計》:設計師應當如何應對信息社會的新常態?
蔡新元:隨著數字技術的介入,我們進入了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實際上是透過更先進的信息傳遞的手段,讓更多的人建立一個相互聯系的網絡。所以在數字化數字媒體的時代,設計師的職能變成了設計創意工作的組織者和聯絡者。某種程度上來講,設計師的跨領域的協作能力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當代設計師應該考慮如何在技術的發展的當下尋找跨界合作與共存的平衡點,尊重歷史和傳統,應用技術的優勢,以合作共存的心態去面對今天的技術世界。所以可以看到當代設計師在項目設計中聯絡更多的各種行業的專家,比如我們做一個東巴文化非遺傳承的項目,設計師就需要聯絡非遺傳承人、動畫師、計算機編程的人員,設計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中間人,讓行業之間相互產生信息的連接,最后能夠組成一個協作的網絡,共同來推進一個有生命力的作品。
因此,數字媒體時代的設計作品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具有了延伸性,這就是數字媒體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其通過設計的過程與結果建構更具生命力的網絡體系,而設計師正是該網絡體系中的重要節點,當代設計師的創作過程從“創造個體”向“構建關系”轉變,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成為網絡中的節點上,而非信息孤島上。
《設計》: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的產業化前景如何?
蔡新元:近幾年來,國家推出了不少關于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特別是2018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首次提出“數字創意產業”概念,由此看出數字媒體藝術和技術所結合創造的一個絕對全新的領域。此后,數字創意產業領域愈發活躍,促進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頻頻出臺,2020年我國數字創意產業相關行業產值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未來產業會加快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裸眼3D、文化資源數字化處理等核心技術的創新發展和在數字文化創意創作生產領域的應用。
3月19日晚,櫻花主題燈光秀正式亮相,央視盛贊:此次燈光秀以燈光的語言創意展現櫻花季的浪漫場景,讓江城的市民游客在夜晚也能欣賞到“櫻花舞”的絕美畫卷。
月24日晚,燈光秀完美謝幕,20萬人炸裂江漢路。央視以:《街頭光影秀讓黨史“活”起來》為題,高度評價了“建黨百年 風華正茂”主題光影秀。
《設計》:人工智能對于當下設計藝術創作的影響有哪些?行業對人才的基礎素養、實踐能力有哪些具體要求?
蔡新元:隨著“人工智能”概念誕生與發展,相關技術在藝術應用層面也日趨成熟。當代藝術創作門檻正在放低,精英對藝術的壟斷宣告終結,以往沒有資格自稱“藝術家”的大眾能夠借助智能工具,自如地表現心中的圖像,成為在場的“制作者”(maker)和“創造者”(creator)。
盛宴背后 團隊夜以繼日的付出
人工智能技術極大地提升了藝術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豐富了藝術的形式與創作工具。人工智能時代計算機的“創造力”可以被培養,假定計算機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來加以構建。使機器具備強大的表征學習能力,也使機器學習從技術范疇上升到“思想”范疇。
無論您是志向遠大的藝術家,還是精益求精的行業資深人士,NVIDIA GPU 都能助您迅速完成工作,并讓渲染更快、直播更清晰、視頻編輯效果更出色。
雙三次重采樣(左)與超分辨率(右)
每塊 NVIDIA GPU 都有免費的專屬 Studio 驅動加持,因此創意應用得以充分發揮性能。這些驅動由NVIDIA與 Adobe 和 Autodesk 等應用開發商攜手打造,可持續改設計師的體驗。它們久經考驗、穩定可靠,并經過廣泛測試,可助設計師輕松處理大型復雜項目。
走進AI
我們注意到創意工作中每次都有80%的創意任務是重復的。創作中平凡的時刻就像手動從一系列圖像中刪除相同的背景或逐幀調整視頻的主題一樣。
對于3D美術師來說,還有很多事情要都要快。爭分奪秒地完成模型,然后坐下來觀察它在幾分鐘(甚至不是幾個小時)內的渲染,這會使動力不足的電腦變得無用。
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承擔繁重的工作并處理這些繁瑣的任務,使美術師可以騰出更多時間進行創作,而花更少的時間處理瑣事。通過AI加快創作流程,可以更輕松地按時完成任務,從而節省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使圖像質量更上層樓
以最簡單的圖像質量來舉例,比如最常用到的圖像增強功能。它是Adobe Lightroom的一項功能,使用機器學習來銳化和改善圖像質量,在NVIDIA GPU上的運行速度提高了5倍。
另外還有“超分辨率”功能 (Super Resolution)現在可以在Adobe Camera Raw中使用,并將在今年夏天發布到Lightroom和Lightroom Classic中。這項新功能可以智能地放大照片,同時保持干凈的邊緣并保留重要的細節,從而提高了圖像的質量。只需按一下按鈕,“超分辨率”就可以將1000萬像素的照片平滑放大并增強為4000萬像素的圖片,可以將其放大打印以進行顯示。
與帶有集成顯卡的筆記本電腦CPU相比,借助NVIDIA GeForce RTX 3070筆記本電腦GPU的超分辨率處理圖像的速度驚人地提高了27倍。
此時,通過調用包含大量藝術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專家系統,可以實現對機器藝術思維模式的培育,形成具有“藝術自覺”與“創造力”的人工智能“藝術家”。
《設計》:技術手段在跨越式進步,機器甚至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設計師/藝術家如何才能保持創作的先進性而不被技術所支配?
蔡新元:人工智能藝術在今天不僅是一種從主題、形式到技術都令人驚嘆的前衛藝術類型,而在日益擴大藝術的外延。從藝術內部的形式與審美完善,到藝術外部的社會化、政治化觸發,人工智能藝術導致藝術功能、藝術價值、藝術家身份認證、藝術評價體系等問題都要重新界定。
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設計應具有的特征可以概括為沉浸、可視化、反饋、動態、個性化和生物化,這些特征是一個完整的遞進邏輯。現如今,在AI、VR、AR、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設計需要藝術家全身心接納先進技術,與AI齊頭并進,唯有此才會獲得真正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不僅是設計,其實這個規律是同樣適用于各行各業,在變革到來之時,各個行業依然會持續發展,然而沒有跟上變革步伐的人就可能被淘汰。人工智能一方面為設計創作提供了創意技術與工具,另一方面,也給設計師的生存的危機和考驗,在設計行業中最基礎的設計是掌握一門技術的美工;高一層級設計師是能夠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總結出理論,而最高層級是能夠跨領域整合資源管理與協作的創新者,在藝術發展和科技發展之間找到新的突破點。因此,設計師們除了掌握設計技巧與方法更需要提高自身創新的意識和跨學科整合能力。
《設計》:科技與設計之間如何才算完美結合?
蔡新元:在我看來,科技與設計實際上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層次,是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新工具、新可能,而設計是用創意的方法把科技和未來做了一種連接,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設計是科技的文化催化劑。科技不一定都能進入文化,但是借助設計這種創意的方法,實際上是可以把科技變成一種新的文化方式,將創意與科技的原理做緊密地貼合,由此自由生發出新的領域和空間。
《設計》:中國的光影數字技術處在怎樣的發展階段?近年有什么新的技術手段?藝術家/設計師當如何更好地駕馭新的創作工具?
蔡新元:設計學科有一個特別強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和前沿性,本身這個學科的內容不足以支撐它內在發展,必須跨專業、跨領域的跟其他專業和更開放的未來去做接觸,比如說計算機、影像處理,音視頻的體驗、互動。在應用領域,中國的光影數字技術是當之無愧最大、最先進的,但是對于原創的數字內容,對藝術性的拓展和探索,和世界頂級的藝術團體之間還是有一些距離。
國內光影數字技術領域目前問題之一是數字內容加工環節的影像生產效率問題。編輯過程中的影像渲染跟不上創意試樣、交單期窘迫等,都會極大影響設計過程中的藝術表現。這一領域目前最具開拓性的是NVIDIA GPU的處理技術,它在人工智能計算的渲染創新基礎上開發了光線追蹤、VR和AI輔助8K視頻剪輯等功能,使影像渲染更快、模擬更直觀清晰,因而也迅速提升了視頻編輯效果,工作效率提高顯著。NVIDIA GPU向我們展現了當代技術輔助藝術的一條典型性路徑——對經典數字化輔助設計工具的人工智能升級。如它提出專屬Studio驅動概念,通過與Adobe和Autodesk等應用開發團隊共同打造的方式獲取工作性能的穩定與可靠,這尤其對影像類大型復雜項目的藝術效果實現與項目工期保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業界領先的NVIDIA GPU與獨有的驅動技術強強聯合,可隨時更新您的創意應用,提升性能,助您靈感涌現。包括提供硬件加速光線追蹤和AI功能的GeForce RTX GPU,我們項目團隊使用上感覺比較好的是用戶體驗,渲染效率、可視化工作流程這些。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NVIDIA Studio ConceptD設計電腦,Acer研發領先業界的環保包裝,更是獲得“紅點設計獎”的肯定。主要是電腦領域能具有綠色包裝設計意識的實不多見,包括以尺寸與產品保護的平衡來減少材料浪費、不使用新塑料材質、可100%回收、90%回收紙板制成、大豆油墨印制等,作為一款專業的設計師電腦,這樣估計更契合設計師的理想主義式訴求。這也算是當代數字技術沖擊下對現實世界的一種人文關懷吧。
NVIDIA Studio ConceptD 設計電腦
設計是一個非常強應用的學科,設計師不應該被關在象牙塔里面去進行所謂的知識熏陶,必須去走產、學、研的道路,在實踐中不停地摸爬滾打。在數字媒體時代,設計已不是單一的某種藝術技巧,而是以數據處理為核心的多學科融合,因而,作為設計師應深刻了解這個時代技術發展的趨勢,設計師的邊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已逐漸模糊,我們不要被自己的職業所束縛,因為創新是沒有邊界的。未來,以技能為壁壘的職業都會隨之消失,設計的出路不在自身,而在于我們是否能快速擁抱數字媒體時代科技成果所帶來的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