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京燕: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_Edit_ 李杰 李葉
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計算機通信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青年長江學者覃京燕教授榮獲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科技部光華龍騰獎全國十大青年設計師、劍橋大學國際網絡教育會員,于2018年當選新一屆教育部工業設計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跨越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創新設計,包括機器人設計、無人駕駛車設計、智能服裝設計、智能產品設計、服務設計、可持續設計、游戲設計、數字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等。在覃教授看來,21世紀是量子的世紀,交互設計借著信息通訊等新技術的科學范式,在不斷延伸擴展其場域,就像設計本身一樣。而交互的基礎是基于身心意的以意義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圍繞信息交換價值、界面交流媒介、功能交互手段與內容交通評測,構建起感知行為、情感共識與認知邏輯的交互設計,圍繞這四點構建的有意義的交互設計,就是成功的交互設計。
《設計》: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的第41年,在這70年中,中國設計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請您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談一談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時間節點和事件。
覃京燕:70年里,中國設計伴隨著國家的發展富強而迅速成長壯大。得益于前輩們的不懈努力,我們能夠有非常好的時代,親歷設計創新帶給國家與社會的變化。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雙重宏觀戰略發展的視角之下,我以個人的成長經歷,略談一下我自己親身體驗的設計創新。1986年,我使用索尼公司的電教設備,跟著外語老師和全班同學一起使用工業電子產品設備進行新的語言的學習,家里有索尼的彩色電視機,感覺Compact的日本產品設計在功能與造型材質方面都頗具日本的審美意識。1989年,我開始學習Basic語言,嘗試著用一種計算機語言來實現繪圖與計算上面的功能。父親的大哥大手機讓我驚奇移動通訊產品將給世界帶來的變化。1994年,我了解到互聯網開始進入中國,還在學習C++,并且開始在Windows系統上用Adobe的Photoshop,偶爾玩超級瑪麗、大富翁和魂斗羅電腦游戲,還有街機游戲,興奮到尖叫,感覺游戲機制設計十分有趣。1995年,我從學長那里知道了瀛海威,中關村買各種電子設備,盜版光盤的白菜價帶來光盤里的信息內容的大量傳播。1996年,我在北京電視臺實習,開始擁有了我的第一個電子郵箱——雅虎郵箱,開始學習用工作站和三維特效軟件Alias——Maya,以及制作電視特效與節目包裝的制作軟件,給朱镕基總理做北京城市建設的規劃新聞紀錄片,每天幾乎24小時瀏覽國際40多個電視頻道,探索發現、國家地理、CNN、BBC、HBO、MTV……都是喜愛的頻道內容,開眼看到了世界如何用自己的視聽語言來表達最前沿的資訊與科技。1997年,我開始進入互聯網外企公司實習,開始用Java寫網站程序。1998年我開始參加日本Car Styling汽車設計比賽和美國GM通用汽車設計比賽,師兄師姐們開始進入華為、聯想、美的、長虹、大眾與現代汽車等企業就職做工業產品設計。我跳過BP機,直接使用愛立信(Ericsson)手機,使用語音輸入和語音呼叫撥打電話。1998年同年,我有了一個3COM個人數字助理PDA,巴掌大小,里面存儲了近1000個手機電話,就像一個微型智能電腦,加上手機通訊功能后就是一個2007年的iPhone智能手機,3COM的產品讓我第一次感到計算機與移動通信手機在未來的強大,這也打破了諾基亞手機電話簿只存儲150個電話號碼上限的非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非互聯網社會學規律的魔咒。1999年,我在美國通用汽車設計比賽中得到銅獎,第一次經歷了國際性設計比賽的完整過程,答辯頒獎環節印象深刻,通用汽車中國區總裁、清華大學柳冠中老師以及交通部的領導們擔任比賽答辯評委。之后去潤寶輕騎兵做音箱設計,對產品設計略有了解,敏銳地感覺到中國錯過了工業時代的發展機遇,產品設計的大氣候還不成熟;同時還參與了同學們與同行們做的展示設計,經歷了中國展會經濟野蠻生長的年代;同年經歷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次泡沫階段,開始使用ICQ和OICQ(QQ的前身)。2000年,搜狐新浪網易快速借鑒國外相關網站,中國互聯網行業開始了野蠻生長時期,我開始用Director和由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網頁三劍客做網站設計和動畫設計,加入AI程序做網絡小游戲的設計,參加克里奧廣告節,與奧美廣告公司的數字互動媒體團隊合作,開始了解新媒體藝術與電視媒體廣告設計。在奧美互動學會用國際性的講故事的媒介語言來講中國人的故事內容。
2001年,中國互聯網泡沫破滅,我也結束在互聯網公司的實習,開始到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正式工作,對界面設計、交互設計、游戲設計、新媒體藝術、游戲AI高度癡迷,給本科生開設了一系列這方面的課程。同年,華為在“巨大中華”四大通訊公司里異軍突起,聯想、方正等IT公司的PC電腦設計由我的同學們開始主導。2003年,我在清華大學攻讀設計學、計算機科學、傳播學的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感謝導師魯曉波教授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開始跟著導師籌備北京首屆國際新媒體藝術展覽暨論壇,與MIT、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德國ZKM、荷蘭V_2,奧地利林茨藝術節等全球頂級的新媒體藝術家們與科學家們一起,參與舉辦展覽和論壇。同年,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陸續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IBM和英特爾等外企公司,做交互設計與界面設計,同時還有部分學生到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做手機方面的移動交互界面設計。到2004年,國內某些電子郵箱開始收費,于是我開始使用Google的Gmail以及所有谷歌的產品,感覺谷歌這家AI公司非常有前途,美國的ICT領域的信息網絡產品的設計非常領先。2005年,谷歌中國研究院成立,我有三位學生進入谷歌中國工作,同年谷歌地球發布,為我的博士論文提供了豐富的案例素材,為博士論文的撰寫帶來了極大的靈感。
2006年,我運用體感技術與圖象識別技術創作新媒體交互裝置作品《冰之旅》和《三分鐘人生》,入選全國美術展覽以及北京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同年,我參加藝術與科學大展,用眼動追蹤技術展出了《蒙娜麗莎的元數據》互動裝置作品,以及捕捉人體動作的“數字皮影”體感交互作品。同年我的博士論文《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研究》完成,里面包含了十余年后的10個熱點:數字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大數據(當時叫海量數據)、信息可視化與可視分析、交互設計、用戶體驗、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知識算法經濟。同年,我開始使用Facebook,上TED,玩Second Life。2007年,我開始指導在微軟和谷歌實習的學生們做TUI實體交互界面的設計作品,并成為TED會員,在Flickr、Facebook、Youtube、Myspace上與全球TED涉及到的科技與設計領域有趣的人們緊密聯系,與國內交流用QQ(在中國用戶的群體社交行為以及學生們的裹挾之下使用),開始給諾基亞做手機交互設計與可用性工程的項目,通過項目合作過程,預見到諾基亞的“死亡”。同年,蘋果iPhone第一代智能手機問世,到韓國參加國際會議,感受到韓國的文化輸出,尤其是影視文化和游戲設計,強勢來襲。2008年指導的本科畢業生開始設計出像谷歌眼鏡這樣的智能產品,同時給Facebook和Second Life設計網絡游戲,暑期實踐帶學生們去微軟、谷歌、索尼、水晶石、金山、百度、阿里巴巴,還與摩托羅拉舉辦工作營。美國總統競選期間,CNN的主播開始用競選大數據的可視分析來進行新聞播報。同年,谷歌地球開始被不同國家使用,甚至用在戰爭與反恐搜捕罪犯的事件中,這讓我意識到數字化生存下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同年QQ開始出現大量盜號現象,讓我意識到信息交互設計不可忽視的信息安全問題。
2008年也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我主持數字奧運的部分虛擬現實展示設計的項目,用Virtools做三維虛擬現實游戲設計的方式做數字展陳設計。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奧運火炬設計進入前三名,最終是在聯想集團的師姐的團隊設計制作了2008北京奧運火炬。奧運將近100年的中國資源與中國人的愿望夢想集中在一個盛會中達成,中國人開始從國家層面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同年我指導的畢業生們就業發生了大的轉向,最有才華和前途的畢業生們拒絕了我給他們的一流國際大企業的邀約推薦,選擇進入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網易游戲、新浪搜狐以及聯想、比亞迪等企業工作。學生們出國也都選擇RCA、ACCD、羅德島設計學院、帕森斯、東京藝術大學等全球TOP30的設計名校,以及劍橋大學、CMU、伊利諾伊理工、米蘭理工、代爾夫特理工、埃因霍芬、筑波大學等在交互設計領域強勢的綜合性大學。同年,由于網絡環境原因,我開始使用國內的網絡產品。
2009年協助CMUNE舉辦TEDxBeijing,我感覺世界將在2009年發生變化,百度、阿里巴巴、騰訊BAT已飛龍在天,聯想、樂Phone正在我的同學和學生們的參與下進行設計,學生們開始進入盛大、網易游戲做游戲設計,也有進入奧迪汽車等傳統公司里做車聯網等信息設計、交互界面設計的工作。同年,阿里巴巴淘寶的雙十一與阿里云的云計算系統還都剛剛萌芽。2010年,蘋果iPad問世,改變了世界的閱讀方式。同年,我帶著十多位愛徒在杭州阿里巴巴集團的阿里云公司與RCA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參與了手機大數據信息可視化的系列項目,阿里云手機正由我的畢業生們在主導設計。世界從2010年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的野蠻生長期,而中國也恰好在2010年開始變道超車,山寨設計成為突出的世界級關注的問題,中國設計急需自身的民族品牌與原創設計。2010年,我開始給四大銀行和中國移動做用戶體驗與可用性工程的項目,主持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的交互設計、產品設計、服務設計的項目中,同時提到用大數據做商業智能,結合AI人工智能將銀行的錢變成“智慧的錢”。給中國移動做手機瀏覽器的設計,設計方案就是飛信與web browser以及電話拍照的集成,如果沒有行政壁壘,設計做成了也就是中國移動的微信了。同年,碩士同學開始和雷軍聯合成立小米公司,中國ICT形成了新的格局。
2011年,我被國家公派留學劍橋大學,當與劍橋大學的眾多諾貝獎獲得者和學者們交流時,才發現他們所做的科研工作,如對全球DNA的大數據分析、量子計算用在創新設計思維方面、心理測量人格計算為Facebook創造每年2億美金價值,甚至能夠通過精準推薦左右總統競選結果,信息數字化世界也有綠色IT可持續設計問題、全球公民視野下的社會創新、人工智能下生命新形態的人機社會新契約、信息11維度本質層面的創新設計、國際化與本土化雙重視野下審美意識對創新設計的影響、國家創新體系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這些研究內容才是我真正關心的學術問題。拿著阿里云手機在英國做測試,意識到中國本土品牌在國際化發展方面與蘋果等品牌的差距。2012年回國后我發現錯過了中國微信的初始階段,想起來2009年給中國移動做的類似微信的設計構想,給微信團隊寫了一封信——“論微信的七宗罪”,期待微信在產品性能和生態系統的設計上有所改進。受阿里云邀請,給阿里巴巴集團做“大數據時代綠色IT的信任大數據生態設計”的報告,從生態系統層面布局ICT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問題。2013年,邀請劍橋大學導師訪問中國,一路考察中國BAT以及英特爾、聯想等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大企業,看到了中國在大數據領域的數據優勢,但也意識到了中國ICT領域在算法基礎原理研究方面的巨大不足。同年,我在報告中預言BAT已演變為UAT(Uber Airbnb Tesla)。2014年,與英特爾合作家庭服務型機器人設計,采用3D打印和智能材料試驗做智能服裝設計以及新媒體交互式現代舞蹈展演活動藝術設計、綠色校園的可持續設計,嘗試將屏內的PC交互和移動交互及用戶體驗走向屏外的智能產品、智能空間的物理世界,在可持續設計和大數據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光華龍騰獎的肯定,成為全國十大杰出青年設計師,通過組委會的活動,見到了中國設計界的繁榮與快速多樣化的發展。2015年,我組織策劃了與劍橋大學、DMU兩所大學合作舉辦的兩場國際會議,在國內第一次將設計界與AI大數據算法界科學界聯系起來,將大數據的學術界與產業界投資界三界結合起來,舉辦“大數據+創新設計商業智能創新大會”以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創新設計大會”,邀請了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RCA、羅德島設計學院、ACCD等國內外演講嘉賓60余人,共同進行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設計的藝術與科學交叉領域的大討論,風險投資大量進入ICT等高科技領域,滴滴、快的等涉及新的人類移動性的大移動通訊產品問世。2016年與馭勢科技合作無人駕駛車的人車智能交通的交互設計,同時開啟物聯網的智能產品服務系統的設計工作,與用友合作商業智能BQ項目,十余年的設計實踐之后,開始從中國的視角,深入思考2011年至2012年在劍橋大學思考的那些設計頂層問題。同年,我再次感受到中國設計教育的就業市場發生的改變,很多畢業生開始進入依圖、商湯、曠視等中國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或者選擇創客式的自主創業。2017年我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長江學者,在設計理論方面做了全面總結提升。2018年我參與到北京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工作,2019年北京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科學與工程獲批進入北京市高精尖學科建設名錄。同年我開始講授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本科課程,與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設計院、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等合作,開啟在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領域的系統深度研究和實踐工作。
總的來講,30年中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我所講述的只是發生在我個體身上的信息時代的主要事件。萬物互聯之下,萬物都是與設計相互關聯的重要節點,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設計》:國內交互設計教育的現狀是怎樣的?您認為有哪些國外的先進經驗可供借鑒?
覃京燕:國內交互設計教育發展迅猛,叫法多樣,本質變化不大,甚至悲觀地講,人工智能等影響交互設計的技術方面自上個世紀40年代之后就沒有什么突破式的改變,想象力的空間還不如2000年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初始年代。但傳統設計和現代設計在不斷交融,相互擴展其領地與定義域,尤其是2006年我在博士論文中初步談到量子計算將給創新設計帶來的變化,2011年到劍橋大學,與導師們做了深入探討,2014年在報告和學術論文中開始明確談到量子思維對創新設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1世紀是量子的世紀。交互設計借助信息通訊等新技術的科學范式,在不斷延伸擴展其場域,就像設計本身一樣。我即將要出版的書籍《大交互設計》,就是從交互原理設計哲學思維層面,到萬物互聯的萬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三個主要的技術維度,以及無人駕駛車、機器人、智能服裝外骨骼系統可穿戴設備、智能空間城市交互等交互設計實踐,來談交互設計。從最開始的屏內計算機的交互,到現在的屏外交互、城市交互、有機交互、自然交互、實體交互、腦機接口人腦交互、有機生物交互、宇宙天體交互,不一而足。交互設計的場域范圍與信息維度的提升改變,必然影響交互設計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的改變。教育的現狀是各方面的應用都有很多嘗試,但在交互設計原理和理論方面,以及設計的實現度完整性方面,與信息通訊產業的對接還存在很大提升的空間。
2018年,我曾經帶著考察研究國際設計一流學科教育發展的問題,8天環游世界,造訪英國、德國、美國三個國家14個大學研究機構及企業,包括劍橋大學、RCA皇家藝術學院、西門子智慧醫療、包豪斯、哈佛大學、MIT麻省理工學院、東北大學等。英國在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全球公民的創新設計基礎研究方面的工作讓人驚嘆,比如劍橋大學通過研究組織的人格類型,設計整個民族的國家創新體系,如何通過全球公民的視角,在創新設計的游戲機制層面進行戰略創新;德國在專業領域的材料及加工方法的前沿基礎研究帶給工業產品設計的全球壟斷性的影響;美國在制定全球社會契約以及創新設計學術產業全生態鏈的規則創新及商業實踐讓人嘆為觀止。
《設計》:您在一次訪談中曾這樣定義“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根本上來講是群體智慧的情況,它跟之前強調個體的知識產權和有完整歸屬關系的藝術品和創作藝術的人本身之間的種種關系,已經變成了群體智慧、共同分享、共同創造一個東西。”那么人工智能和設計又是怎樣的關系?
覃京燕:在過去的近20年的設計實踐中,我做了大量的機器人、無人駕駛車、智能空間、web3.0、智能產品服務系統、綠色IT可持續設計、數字文化遺產及交互博物館、大數據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新媒體交互裝置藝術等方面的設計創新,提出“大數據+萬聯網+人工智能+創新設計”的科學技術與設計文化結合的創新方式,并且提出“量子思維”在創新設計方法以及人工智能介入下的設計評價與審美意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我從2012年到2019年發表了40余篇論文,專門談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的關系問題。2018年的幾篇論文和報告,特別談到人工智能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對組織結構和創新模式、經濟規律帶來的改變。簡單來講,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最大的不同是感知認知世界的方式的不同,認知不同產生心智模型的不同,進而影響審美意識、世界觀、價值觀等三觀意識問題,人類有情感,人工智能沒有情感,由此與設計相關的身、心、意皆有不同。人類智能的感知與認知建立在有認知焦點的基礎上,而人工智能恰恰沒有焦點。在人類智能之下,有焦點的認知帶來的設計方法是三板斧,對比、調和、主題突出。審美意識里有真善美德的評判標準,價值規律也建立在因為彼此不同而產生的交換價值規律上。而人工智能由于沒有認知焦點,沒有情感身體的感知,也就不存在個體的感受性。人工智能沒有人類智能的自我、本我、超我意識,所以沒有感受性和用戶體驗。人類智能分布在每一個個體中,通過歷史時間與個體空間的傳承,以及國家社會家庭等組織結構的改變,產生所屬權、分享權和使用權三權的分權、分立、分治與契約聯盟融合、壟斷分配與競爭博弈關系。不斷通過繁衍創新沿襲下來群體智慧,這些群體智慧體現在各種人類和自然界遺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與此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可以直接傳承模仿整個人類的群體智慧的結果,并將這個智慧結果集中放在一個載體上,這個載體可能是一部手機,也可能是一個機器人,或者一座城市,甚至是一個被計算好DNA的人身上。人工智能所有的就是模仿人類智能,以及在人機之間形成對抗創生算法與對抗生成算法(這種對抗也是模仿的一種),其認知結果不需要依賴感知系統產生過程。具有自我、本我、超我意識的人類除了能夠達到自我實現,還能進行自我超越,而人工智能則不行。因此在人工智能之下,設計可以用人工智能賦能,完成同質化的重復性的工作以及模仿性(與人一樣和與人不一樣其本質都是模仿)的工作。設計活動中的關于設計的批判選擇及革新犧牲,以及突破信息維度的創新設計,都是無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最終還是一句話,人類智能的“人”決定人工智能的“能”(雖然人工智能的“智”在未來不一定由人類智能完全控制決定)。人工智能可以提供設計的工具、設計的流程、設計的算法算力、設計的模式,但是無法取代在設計過程中的各種人事物環境的關系處理。無論何種設計,都是一個從無形到有形再到無形,從無序到有序再到無序,從混沌到清晰再到混沌的過程,各種關系時刻發生全息交感的變化,這些人工智能都無能為力。在人工智能介入的時代,設計師明確人工智能的所為、所不為、所能、所不能,或許能夠帶來更好的設計結果。
《設計》:您的一篇名為《量子思維對創新設計本科教育的方法啟示》的演示文稿,談論設計的角度與眾不同。其中談到“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量子計算、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科技的迅猛發展,倒逼人類對創新設計做出了從審美意識到設計方法層面的戰略思考。”請您談一下您的戰略思考。
覃京燕:創新設計最終改變的是生產關系,而各種技術改變了生產工具,影響了生產力。技術的每次顛覆式改變,最終改變的都是生產關系。生產者、消費者、傳播分解者,是整個人類全息交感的大交互生態體系中的三個基本角色。隨著技術帶來的生產力與生產工具的改變,人類角色從分離單一的形式變成身份二元多重,設計中創造生產者與消費傳播者可以合二為一為生產消費者一個角色,既是產品的生產者,又是產品本身提供服務的消費者,還是產品提供的服務內容的創造者。人工智能是人類目前創造的最具壟斷性的生產工具,既可以為人類做賦能,又存在可能會成為一小部分人操控大部分人類的控能工具,甚至還可能取代人類本身。這種將人類智能的群體智慧可以加諸在任何一個獨立的智能體之上的人工智能產品,既具有武器功能產品的特性(量子的粒子特性,體現在空間的表征上),又具有容器內容服務的特性(量子的波的特性,體現在時間的表征上),這樣的智能體的設計,其審美判斷和設計方法都將發生本質上的改變。設計對象從有形的物質轉向無形的大數據,小數據依據信任機制和萬物互聯的網絡聯結成大數據,設計方法在戰略層面需要思考視覺思維將如何改變。失去焦點的人工智能,改變了有認知焦點的人類智能的思維模式,正如量子思維中所談的奇點,認知焦點恰如奇點,一旦聚焦即為坍縮固態的牛頓思維。如果創新設計不從時間與空間的信息維度思考其本質,就無法理解虛擬現實帶給人類視覺思維的改變,以及在VR中的時空體驗。如果不了解量子計算,就無法理解量子計算的0、1任意轉換改變了創新設計在時間創想與空間實現的時空關系,在時間速度上取勝,意在行先,知行合一,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簡易、變易、不易,所需即所得,達到未來已來一切可能正在發生的設計佳境,從起心動念開始,其設計結果就注定了是否是可持續的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如果不了解新材料、新能源,就無法在CMF的原子層面、創新設計的產業規模層面和產品服務的系統設計量子層面,理解創新設計的本質,形成設計與商業的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如果不了解生物,就無法理解生物多樣性背后的本質,以及文化多樣性背后的本質,不明白量子思維是驅動創新設計使世界生生不息的普適普惠普遍的真理常識,通過設計達到同理心、同情心、同道心三心合一。尚書曾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恰是如此道理。
《設計》:自AI成為熱詞以來,人類的許多工種都將被取代的說法風行,有些也逐漸成為了現實,另一種隨之流行的論調是有創意的工作是無法被取代的。您如何看這個問題?人的創造力是天生的么?學校又如何能培養創造力?
覃京燕:萬事萬物存在皆有其存在的價值與理由。一個人干不完所有人的工作,吃不完所有人吃的飯,用不了所有人的錢,睡不完所有人的覺。AI取代了這種工作,那一定有更適合、更合理的工作給人類來做。任何一種工作也都有生命周期,生老病死、繁榮衰亡,都是發展的自然規律。人類有一些普適性的規律,比如“No pain no gain”,不勞而獲的天生的創造力如果很容易得到,人類也意識不到其價值,也未必珍惜,或者并不能激發創新設計的動因,收獲創新設計后的價值,再比如物質能量的不可再生性,零和博弈轉化為動態非零和博弈的不可避免的復雜性,生態復雜系統的全息交感性,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智能的必然性,智能體所需的既是武器又是容器的新型設計方法,量子思維的波粒二象性雙生性,AI信息標注帶來的時間沉沒成本的不可理性設計,人工智能在0到1到N的同質化,人工智能在愿景情感超我方面的不可數據化、不可計算性與不可自我革命性,信息維度的升維降維轉化的對價,人工智能突破0以外的無極世界的囚徒困境,未來無窮盡的不可預測與唯一性,辭變象占的簡易、變易、不易。我的教育理念是:喚醒真善美德自然初心,探索允執厥中永續未來。學校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集中起來學習群體智慧并進行社會創新的平臺環境,能夠激發人的創新激情,從被動變為主動地創新改變,就是一種培養的方式,但另一方面,創新設計或者是解決問題,或者是產生社會意義,并不一定要去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設計出新鮮事物,未必在設計之后的改變就是比原來不改變更好的一種改變。因此,學校除了培養創造力以外,喚醒人類的審美意識,懂得思辨洞察環境,進行合適合宜合情合理的設計評價也是同樣重要的教育內容。設計評價的核心是審美意識的育化,審美決定做什么設計、如何做設計,以及為什么做設計的問題。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教育的介入,學校也變成了無墻的學校,各種慕課等網絡教學方式,延伸了學校的教育空間與學習時間,對于學生設計三觀的培育,或許都不是學校一家之力所能完成,教育的5S系統(學校School、學生Student、學習Study、學者Scholar、學社Society)里的每一個元素都在發生多元嬗變,教育真正的是需要激發學習之心,從教“設計什么tell what”,到教“如何做設計tell how”再到教“為什么做設計tell why”,這種啟發式試錯以及深思篤行的演進,帶動教育向啟發式的教學與育化轉變,這些都需要依賴大家彼此信任,懂得分享自己的思考與踐行視角,值得大家做各種多元化的探索。
《設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設計越來越需要跨學科的協作,您的學校在教學實踐方面是怎么做的?
覃京燕:我個人的教育經歷與教學經歷,以及個人的三觀性格都不喜歡設定場域限制,所以并未有學科差異的分別。自然科學文化、社會科學文化、人文藝術設計,三種文化本來就是相互交融,在真實的設計場景中,并無分別心,所以并不存在天然的學科壁壘,所以交叉創新是天然而成,應自然之需。現代大學教育將學科分類,而且這種分類越來越細,本來是應對大批量生產學術成果的高效率標準化的現代教育模式,可以很快見到實際效果,但是卻失去了培育大學問大創新的大學科基礎。從我個人作為教育工作者而言,我無法一下子改變整個世界現代教育的現狀,但是我在2001年開始就在工業設計系相繼開設了計算機科學、自動化、機械工程、心理學等交叉學科的課程,同時我也在我的課程內容里,盡可能地打破學科的界限,以創新設計愿景意義與解決大的社會問題為引導,啟發式教育我的學生們做戰略系統層面的思考,并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將學生們的創新想法付諸設計實踐,為真實的人做真實的事,也探索為虛擬的人做真實的事,為虛擬的人做虛擬的事。
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自2002年開設界面設計、交互設計、游戲設計、網絡設計等本科生課程,交互設計、信息設計、可持續設計等研究生課程,同時在2012年開始陸續開設大數據的信息可視化與信息圖表設計、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AI藝術、交互原型技術、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綠色IT系統生態設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游戲設計、游戲AI、商業智能及創客創新等系列課程。自2000年成立工業設計專業以來,圍繞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萬聯網+創新設計,開展交叉學科的創新設計教學、跨學科高端創新設計領域的科研、與信息通訊產業進行國家創新設計體系的研發實踐以及產學研合作等工作。
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要在信息與交互設計、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三個專業方向,開展設計基礎理論研究、信息交互界面設計、人工智能智慧產品設計、大數據信息可視化、數字娛樂與數字媒體設計、數字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等設計實踐與研究。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立足無人駕駛車、機器人、智能產品方面的人工智能賦能的創新設計、工業大數據、材料基因大數據、智能交通大數據、文化大數據等方面的數據經濟數據產業及數據產品的信息可視化設計與可視分析、物聯網、泛在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萬聯網產品服務系統設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媒體展示、游戲設計、數字娛樂設計,以及應對數字化生存、人工智能介入的融合智能環境下的社會創新、可持續創新設計等新銳前沿的創新設計領域,探索融合藝術與科學、技術與科技、文化與經濟多種學科多重領域的創新,引領設計教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每年培養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約27名,本科生約80名。累計培養200余名碩士研究生以及1000余名本科生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要職,在互聯網公司、人工智能公司、高科技品牌創新設計等信息通訊領域,世界知名企業的高級設計師以及設計管理人員與畢業生總數相比,占比高達80%以上。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學生在許多知名的企事業單位就職,如谷歌、微軟、IBM、Intel、奧迪、青蛙設計公司、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網易游戲、聯想、小米、中國建設銀行、中央電視臺、滴滴、依圖、商湯、曠視、格靈深瞳、馭勢科技、今日頭條、人民日報、新華社、鳳凰網等擔任重要職務。培養超過200余名優秀學生在設計全球排名前50名的學校深造,包括:劍橋大學、RCA、帝國理工、中央圣馬丁、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美國藝術中心ACCD Art Center、羅德島設計學院、帕森斯設計學院、伊利諾伊理工、佐治亞理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芝加哥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 普瑞特藝術學院、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多倫多大學、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佛羅倫薩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柏林藝術大學、德國普福爾茲海姆大學(Hochschule Pforzheim)、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 (KIT)、德國Essen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日本筑波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藝術大學、日本慶應大學、九州大學、韓國首爾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浸會大學等接受博士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學生們具有國際視野與扎實綜合的學術知識體系,無論留學海外還是在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際知名企業海外工作,或者在中國的國際知名企業及各大部委及行業研究教育機構等工作,其教育品牌都具有國際性的影響力。
世界處在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融合的交界處,設計教育面臨許多挑戰。從教學生what設計是什么,到教學生how如何做設計,到現在依賴大眾網絡教育媒體完成what的陳述性設計知識,而主要依靠老師進行育化探索性知識的啟發式啟迪性why的設計初心教育,創新設計教育從本質內涵到方式技法都發生了嬗變;中國現代設計教育100年以來,從最開始的設計界老前輩們的拓荒奮斗,到60后至80后的中間傳承,再到90后00后新生代的崛起,中國的設計教育與國家發展同步脈動,從西學東漸到東學西漸,無問東西,不分文理,兼具自然科學文化、社會科學文化、人文藝術設計文化三種文化,知行合一地在四種創新方面進行設計實踐,包括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創新實踐,同時在創新設計思維的高端策略層面進行積極探索,在設計的前沿領域,包括萬物互聯的網絡創新設計,大數據的視覺思維與信息設計,人工智能的藝術與設計,新材料的智能產品設計與服務設計,新能源支持的人類移動性研究及商業模式創新等新興領域,本土國際的球土化(Glocalization,由吳良鏞兩院院士提出)高速度、高質量、高智慧地發展,與國際界的設計教育形成全球公民交叉學科融合AI&HI的智慧型的全球創新命運共同體與文明共同體。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建系17年以來,一直為創造未來的創新價值和普惠社會而探索奮斗,努力發出聲音,回歸真善美的創世初心,改變未來。從2000年至今十多年的發展,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學生們,積極投身解決社會問題和創造社會福祉的時代大潮中,學生們用出色的成績體現了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群體價值,讓工業設計系全體師生們倍感榮耀!
《設計》:“交互設計”的定義這些年來是否有所改變?在您看來,什么是成功的交互設計?
覃京燕:交互設計一直在場域應用方面發生著改變,在不斷拓寬應用領域,同時在方式方法上也不斷拓展到更加人性智能體驗與更加數字物理萬物互聯的方式上,但是在本質上交互原理一直并未改變。交互的基礎是基于身心意的以意義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圍繞信息交換價值、界面交流媒介、功能交互手段與內容交通評測,構建起感知行為、情感共識與認知邏輯的交互設計,圍繞這四點構建的有意義的交互設計,就是成功的交互設計。
《設計》:做一個好的交互設計師,應該具備哪些技能?如何繼續學習?
覃京燕:以愿景為驅動,有社會責任擔當,具備邏輯思考能力,深入了解交互技術,具有產品服務的系統設計觀,快速學習與人事物環境的關系處理及溝通理解,組織資源進行設計實踐的高效落地,假以時日,都會成就好的交互設計師。在設計實踐中掌握交互技術,在設計反思中思考設計戰略,多做一些跨學科的了解與思考,都是很好的繼續學習的方式。
《設計》:您近日說過一句很感性的話,“未來已來,一切可能,正在發生!”所以,中國設計當如何面對如此不可知的未來?
覃京燕:中國的設計既需要大量的設計實踐,更需要在設計實踐的基礎上復盤總結設計原理,在基礎設計研究理論方面以及設計用量大數據庫方面,加大基礎研究深度,總結創新設計規律。
《設計》:您的談吐中時常流露出中國傳統文化如道家學說中的一些理念,請您談談中國哲學對您的學術研究有著怎樣的影響。
覃京燕:交互設計(主要是人機交互)起源于英、美、德,一直以來帶著西方哲學思考和技術科學范式的基因,我見證了中國交互設計從萌芽到興盛的全過程,也從國際發展的視角互補性地看到了中國的設計在越往道法層面精進過程中帶來的審美意識、設計價值評判上的缺失與不足。尤其在劍橋大學的學術研究經歷中,從800年的劍橋大學的發展歷程,8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研成果,全球計算機人機交互界面在劍橋大學的起源發展,全球交互設計教育在英國的啟蒙,跨越800年的時空跨度感悟,為我在道法層面的設計思考提供了啟示與視角。通過中英在交互設計教育、可持續創新設計和國家創新體系的差異對比研究,我意識到了本民族傳統文化對設計哲學的重要本質層面的根基影響。交互設計處理三大要素,功能與內容以及媒介,在功能層面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性較為隱蔽,與我們的具身認知有關,而在內容方面的設計要素,則深受本土在地的文化影響,由此延伸的信息表達、信息設計、交互邏輯、視覺思維方式,都會有明顯差異,具有強烈的離身認知特性;而在媒介傳媒介質方面,差異性又不太明顯。這也體現出簡易、變易、不易的道理。凡事往深了琢磨,都離不開母國傳統文化基因深入骨髓的影響,而且現在我思考的問題,千萬年前的老祖宗們都思考過,并不新鮮,所以謙卑敬畏之心常有,設計實踐常在,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只是可能比別人對未來有更大的興趣,更多的時間用來做未來大問題的深入的思考而已。
《設計》:您認為,在2019年,交互設計的發展大趨勢是怎樣的?
覃京燕: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融合智能發展,人工智能重點研究值得信任的AI,以人為本的AI(但我個人對以人為本的設計方法有不同看法,我更提倡以意義為中心的交互設計方法)實體控制虛體,以及虛體控制實體的多種交互方式并存,大數據+萬聯網+融合智能+創新設計成為大勢所趨,大交互設計無處不在,場域更加寬廣,交互建構在存在感、遙在感和共在感的時空觀之上,交互設計的角色、用戶畫像、交互場景情境、交互意識動機、交互的價值規律都在發生改變,影響群體用戶的體驗與個體的感受性(qualia)都將不同,無人駕駛車帶來新的人類移動性的交互設計,機器人需要新的社會契約的交互設計,新材料帶來原子+比特的智能產品交互設計,新能源改變新的動力方式與價值交換規律,認知冗余與數據算法區塊鏈等帶來新的算法經濟與內容經濟,物質信息能量都在發生改變,交互設計也在發生改變。
在人工智能影響之下,審美意識三觀淳正,對交互設計乃至所有事物的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系統的衍化影響深遠。
《設計》:請您和《設計》的讀者分享1-2個最近您正在關注或研究的理念/領域/問題。可以和《設計》雜志的讀者分享1~2個項目或研究成果嗎?
覃京燕:與語言翻譯有關的元語言、元翻譯方面的交互設計、與材料有關的原子+比特新型有機數字物理材料及有機無機材料原理互通(比如像種植物花草一樣種植可食用的牛肉、用二氧化碳在太空種植農產品等)而改變的新產品設計、與能源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能源產品、與設計創新思維模式相關的人工智能創新的設計方法AI算法(如AICAN等)、與改變時間空間觀念而進行社會創新國家創新體系相關的量子思維量子計算等,都是我關注和研究的內容。目前跟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設計院、馭勢科技、格靈深瞳、英特爾等在聯合研究智能體、機器人、無人駕駛車、可穿戴智能設備等人工智能產品的交互語法與交互設計規則等內容。
《設計》:請您推薦一些值得交互設計從業者及愛好者關注的交互設計相關資源以及2019年國內外的交互設計大事。
覃京燕:可以多看看國際人機交互研究領域的研究論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以及會議內容,如MIT、CMU、谷歌研究院、微軟研究院等重要的研究院及高校,還有一些與產業界結合緊密的行業會議及展覽,如CES展覽、Siggraph展覽、CHI會議、各大公司如谷歌、微軟、蘋果等公司的開發者大會,這幾年國內大公司的技術開發大會也越來越有吸引力,藝術與科學大展,國際和國內的有價值的交互設計會議等,還可以加入信息與交互設計專委會等專業領域的學術組織。相比之下,我在交互設計方面一般重點看國外英文原版的教材和計算機領域的會議論文,還有重要學術機構及學校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覺得這些好的論文及教材著作能夠把復雜的問題講得很明白,尊重知識產權,文獻綜述發展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交互技術和交互設計實踐數據都很真實,分析方法科學。除了這方面的書籍,我更多時間花在看與設計表面上沒有關系的閑書上面,還看大量的視頻信息,內容方面并無界限,只是看的方式是做非常專業的學術研究的方式,另外很多書和內容我都沒有看完或者快進跳著看內容,有時是因為覺得不值得看完,有時候是覺得當前還不適合全部看完。2019年的國內外交互設計大事,應該與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向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方面結合演進緊密相關。我自己而言,更喜歡離開設計,在很多其他領域里探索,以期打破交互設計的自系統小生境。發現第一個黑洞,找到深海不需光合作用而生存的魚類,改變新經濟的規律考慮產品服務系統的可持續設計,從組織種群的人格特征里找到群體乃至國家創新的機制,從腦認知及神經科學里找到治愈抑郁癥和癌癥等疾病的方法,從另一種智人里找到另一種可能的人類基因培植出新物種,從元翻譯層面改變翻譯原理本身構建新的人機交互語言,或許都比在交互設計里學交互設計要重要得多,這些正在發生的大事都將成為交互設計的大事。因為未來已來,一起可能,正在發生。我們今天的每個人都在和5500萬年前的將要滅絕的恐龍們一起,都在看著同一個黑洞,這就是量子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