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建筑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張天爽 李 旭
摘要:
文章論述了在學習隸書這一傳統書法形式的過程中,需要體悟其古意的內涵和精神實質。文章從四個角度論述了漢隸的古意,第一,學習隸書要遵循傳統,丟失了傳統,是對漢隸古意的扭曲。第二,如果是要表現其“古”的特質,便要從根源究起。漢隸才是隸書的根源,是隸書的正宗,是隸書的源頭。第三,隸書和篆書相結合才能寫出古意中質樸與肅穆,第四,要有思古之情,方能領悟古人的情懷,所寫隸書才有古意。綜上所述,研究漢隸古意,尊古、溯古、悟古、思古是學習漢隸的根本。
關鍵詞:
隸書 漢隸 古意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script form,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ancient. The article discusses from four angles of the Han Lishu old-fashioned. First, Lishu learning need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form and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form is the distortion of the Han Lishu old-fashioned. Second, if it is to show their "ancient" character, we should study from the root cause. Han Li is the source of official script. Third, in order to write the old-fashioned in simple and solemn, calligraphy and seal should be combined. Fourth, ancient sentiment can understand the ancient feelings. In summary, the research in Han Dynasty of ancient, ancient statue, tracing the ancient, ancient enlightenment thinking is the fundamental study of Han dynasty.
Keywords:
Official script Han Li character Antique taste
中圖分類號: H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0069(2015)-06-0130-02
隸書,上承篆籀之筆意,下啟章草、楷書的先河。既保留了周秦一系文字莊重肅穆的廟堂之氣,又融合了楚漢瀟灑飄逸的爛漫之風。可謂端莊而不是靈動,散逸而又能安穩,正可謂端居之舞是也。
而在文化、思想、藝術、政治都達到歷史的一個繁盛時期的漢代,其書法藝術更是百家爭鳴,風格多樣。上承秦制,沿用了小篆,并且融合了爛漫的楚漢文化,雖然缺少了秦小篆的威嚴,卻多了幾分曲線的優雅。而從戰國末期開始,就孕育了隸書的萌芽,經過多年的發展、完善、整合,終于在漢代徹底成熟。無論是章程手札還是銘石碑版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隸書的成熟,草書也普遍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楷書也開始逐漸的被簡化出來。可以說,經過了秦朝“法”的洗禮和約束,整個社會的文化藝術氣息一直被壓抑著。到了漢代,這些積攢了多年的藝術情懷,完全地釋放了出來。從書法的角度來看,漢代,篆、隸、楷、行、草各個書體都存在,都在被廣泛的應用著,而且都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在這些書體中,又以隸書稱雄于漢代。
隸書在漢代達到了頂峰,而在隨后的歲月中,幾經起伏,在唐代又有了短暫的發展,在清代又得到了復興。而在這數不盡的風格樣式中,又是各具特色。在書法已經逐漸專業化的今天,隸書依然是一個沒有結論的話題。隸書究竟應該怎么寫?是以篆筆作隸,取其力;還是以草法作隸,取其勢;或將隸裝飾化,取其形;或將其藝術化,取其意等等。而在我們書寫隸書的過程中,都講究傳統,講要寫出古意。然而,這個古意,到底指的是什么,至今尚沒有清晰的說明,只是一些說不清的感覺而已。而學生在對隸書古意的體會時,也常常做些思考。
“古意”內涵
到底何為古意?這個問題要從幾個角度去思考。“古意”顧名思義,何為“古”?又怎樣能表現出“古”的意味。從字的本身來說,結合隸書本身的特質,我們可以逐漸滲透。
一 尊古
一個書法專業人應有的最基礎的素質,便是要尊古。以古為尊,以古為師。簡單的說,就是要遵循傳統。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數千年之久,傳承不斷,各個朝代,各個時期,各種書體,無數的書家,無數的經典作品,為我們今天留下了數之不盡的可學的材料。
但是在物質生活極為豐富的今天,很多人多為利益所困,為了急于求成而走捷徑,雖然是短期得到很多的利益,但是早已經脫離了傳統的軌跡。而且,當代,書寫的材料、工具、手段更是多種多樣。為了達到某種效果,不惜用任何辦法。這顯然是對中國幾千年的藝術的不尊重,甚至是玷污。對于我們來說,尊古,是一個必要的素質。如果違背它,都應該遭到歷史的唾棄。學傳統,更是一個書法從業者的必經之路。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尊古,也是要尊重古人的事實。隸書盛行的漢代,很多現在我們應用的工具,當時是沒有的。今天很多人用生宣紙、羊毫筆來體現一些筆墨效果,甚至是模仿一些碑刻的殘破痕跡。就當今看來,視覺沖擊力的確是非常豐富,但是,那已經是完全的脫離了傳統。
還有些是自認為聰明,把字寫的“笨拙”,去體現其“傻勁”,還有的是刻意去追求一種所謂的“童趣”,把字寫的頭重腳輕,重心失調。真是笑談。就隸書而言,碑版上的殘破痕跡不是傳統,把字寫的七扭八歪、正邪顛倒,也不是傳統。相反,這是對書法傳統的扭曲。倘若是外行自娛自樂也無妨,但若是一個書法的從業者,則是有待考證。這已經是遠遠地偏離了雅正的道路,偏離了傳統,甚至是對“古”的一種顛覆性的扭曲。
作為一個專業的學習者,首先就是要有對書法傳統的認同感。了解學習對象的真實的背景,才能真正地去讀懂它。這也是尊古的一個必要的素質。
二 “古”——尋根溯源
隸書從戰國末期便孕育著雛形,經秦代以程邈為代表等人的整合,到漢代趨于成熟,進而達到頂峰。而到東漢中后期,八分的樣式更是經官方應用到碑版上。而隨著朝代的更替,楷書的興起,逐漸取代了隸書的地位。時至唐代,隸書得到了短暫的復興,卻也是過眼云煙。直到清朝,隸書才重新被重視起來,并且從漢隸中吸取了諸多的營養,把本來在漢代是日常應用的隸書,以作品的形勢表現出來,并且通過不同的書家,呈現出風格不同的樣式,可以說隸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以唐楷最為鼎盛時期的唐朝,由于書寫姿勢、書寫工具、書寫方法等諸多的原因,出現了唐楷。它已經是遠遠地區別于魏晉小楷。起收之時,轉折之處,相比與漢魏晉的書寫方法,顯得發力過猛,下筆過重,導致唐代的隸書一些用筆也暗合了唐楷,下筆過重。加上唐楷式的碑版章法,使得唐代隸書缺少變化,歸正如一,但是畢竟也算是保留了隸書的基本特征,雖然從審美的眼光來看,藝術價值不是很高,但也算是書法發展史、尤其是隸書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環。到了清代,隸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復興。諸多書家,從漢隸取法,再加上自己的學書經歷,都走出了不同風格的路數,也涌現出了很多的隸書名家。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精彩。
但是,如果單純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多樣化的確豐富了隸書的表現形式,然而對于一個帶有研究眼光的藝術家來講,也同時出現了相應的問題。哪些才能真正的表現出應有的“古意”。從時間久遠的角度來看,戰國末年到秦是隸書的孕育期,漢代是隸書的成熟期。換句話說,漢隸才是隸書的根源,是隸書的正宗,是隸書的源頭。而之后的是唐隸,乃至清隸,確實又把漢隸發展了很多,但是那些都是大樹主干長出的分支。它們的確使隸書呈現出不同的樣式和風格,甚至自成一家,足以立足于書法史。但是,如果是要表現其“古”的特質,便要從根源究起,從漢隸中尋找營養。
三 “古”——質樸,肅穆
由此而言,則要承接之前時間的久遠而談起。漢隸成熟、盛行于漢代。漢承秦制,而秦朝的官方文字為篆書。也就是說,要體現隸書的古意,則要從隸書之前的書法中吸取些營養來填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篆書的筆意來寫隸書,那么新的問題又出來了,如何將篆、隸相通呢?而相通之后又如何保持書體的獨立便又是另一個難題。
劉熙載《藝概》中說:“書之有隸,生于篆,如音之有徵,生于宮。故篆取力弇氣長,隸取勢險節短,蓋運筆與奮筆之辨也。”可見,隸書由篆書演化而來,這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文中所說,篆書與隸書卻又有本質的區別。由篆書的“力弇氣長”,與隸書的“勢險節短”,而總結出“運筆”與“奮筆”的區別,也就是篆書以力為精髓,隸書取勢而瀟灑。運筆,講的是用力相對恒定,從頭至尾一氣貫通,即在平和的運動下,體現出力量的精彩,外表看去,似乎平靜如水,仔細品味,卻是內有乾坤。有人說篆書是哲學性最強的書體,想必和此因素大有關聯。
而隸書則相反,講究的是“奮筆”。一個“奮”字,便可看出,書寫的時候是帶有情緒的。而這隨之而來的情緒,使得隸書的隨意性豐富多彩。衛恒《四體書勢》中曾有記載:“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鍼裂,或砥平繩直,或蜿蜒繆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鐘簴設張,庭燎飛煙;嶄巖嵯峨,高下屬連,似崇臺重宇,層云冠山。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詭,不可勝原。”隸書本應是變化豐富,瀟灑暢懷的書體。成公綏《隸書體》中也說:“爛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錦繡之有章。或輕拂徐振,緩按急挑,挽橫引縱,左牽右繞,長波郁拂,微勢縹緲。”而由此,筆畫與筆畫之間的呼應便更加緊密,筆畫的相互排疊,筆勢的呼應銜接便成了隸書的精彩之筆。而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隸欲精而密”似乎也是暗合于此。而這兩種書體,本身區別是相當大的。但是,如果要追求其“古”中的質樸與肅穆,卻又要巧妙將其有機地融合一下,這又如何達到呢?
劉熙載《藝概》中說:“隸形與篆相反,隸意卻要與篆相用,以峭激蘊紆余,以倔強寓款婉,斯征品量。不然,如撫劍疾視,適足以見其無能為耳。”也就是說,篆、隸兩書體之間,盡管存在本質的區別,卻也是能找到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依文中所說,從字形上看,篆取縱勢,多以圓轉;隸取橫向,多用方折。這是篆、隸之間字形上的最大的區別。然而“隸意卻要與篆相用”,則是我們重要的突破口。
質樸,本是簡約而不簡單,平淡中透露出內在魅力。而這正是篆書以“運筆”取“力”的重要特質。如果能和隸書以“奮筆”取“勢”兩者相互融合在一起,則是完美的境界。行筆過程中,以“力”為核,待出鋒以及和下一筆連接時,又以“勢”為主,兩者交相輝映,相互轉換,最終達到“力”與“勢”的完美融合。這樣既保留了隸書的特質,又能表現出質樸的一面。
肅穆,本有嚴肅恭敬之意,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章法來彌補。漢代隸書,日常均以尺牘、絹帛為書寫材料。而章法多以縱向為列,左右取勢,開張放逸,便顯出隸書的瀟灑的一面。若是要表現其肅穆,則便要借鑒標準的八本銘石書的漢碑的樣式。也就是常說的“八分璽法”。“分白賦黑,棋布星列”的大框架。但是由于書寫之時已經融入了“運筆取力”的方式,所以原本應有的“翹首舉尾,直刺邪掣,繾綣結體,劖衫奪節”的靈動之采會減少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質樸”。漢碑本是莊嚴肅穆的,又將帶有質樸味道的隸書寫入棋布星列的界格中,其所表現出來的,早已經不是八分璽法應有的“或若虯龍盤游,蜿蜒軒翥,鸞鳳翱翔,矯翼欲去;或若鷙鳥將擊,并體抑怒,良馬騰驤,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霄霧朝升,游煙連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風厲水,漪瀾成文。”反而,是略有古意。
四 思古之情
如果我們能時時帶有所謂的思古之情,便可以達到精神、藝術、審美等等各個高度的直線升華。一直有人說,學古人字,功在字外。其實不只是書法,中國的其他所有的藝術種類,都不是單一的存在,都需要很多與其相關的知識結構來支撐。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有思想的藝術家。倘若能做到尊古、習古,再加以時日,若能將質樸與肅穆相調和,這便與你心中的古意相距不遠了。這時,如果你再能有一個當事人的情懷深入其中,想必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隸書盛行的秦漢之際,政治更迭,思想轉化,文化復興等等很多相關信息都是不斷得在變換。而我們所追尋的隸書的古意,大多也都來自于這個時期里的某些信息。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的去了解當時的文人墨客的雅量情懷,對我們更加深入的去理解書法其內在的不為人所發覺的另一種歷史。秦朝的威武霸氣,漢朝的瀟灑縱橫。一個是以法治國的威嚴,一個是以儒治國的雅量。想想始皇帝一掃六國的不可一世,再看看嵇康臨刑撫琴的不屑一顧。回望那大秦帝國雄壯的隊列方陣,再看看大漢王朝下文人士大夫的放任不羈,如果你是他,如果你和他們生存在一個時代,你肯定會深有感觸。肯定會在那個世界找到書法寫出古意的元素。當然,時光不會倒流,但是,如果我們能根據一些史實材料,和留存下來文章雅句,深入體會,神游秦漢,必將對書法有絕對性的幫助,將書法從另個層面而升華。聽起來似乎很玄妙,然而,書道原本就是意會言傳,各有體會。玄妙之處,明者幾何?
參考文獻
[1] Emma 《漢字字體試驗》《設計》 2015年02期
[2] 叢文俊 劉恒 等著《中國書法史》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
[3] 社編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