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 人文與傳媒學院 葉淑晶
摘要:莆田木蘭陂是宋朝修建的一座集“排、蓄、引、擋、灌”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它為莆田的區域開發奠定了重要基礎。本文從水利工程設計和水利史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木蘭陂充分結合了地理環境和人文因素,其合理、長遠的設計是水利工程史上的典范,為當今的水利建設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木蘭陂 水利工程設計 因地制宜
中圖分類號:TV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10-0146-02
Abstract:Mulanbei is a comprehensiv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ith the functions of row, store, diversion, block and irrigation which was built in Putian 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studies it from the angle of Water Conservancy Design and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 With the rational and long-term design, Mulanbei fully combines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factors. It is a model in the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Keywords:Mulanbei Design of hydro project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前言
莆田地處福建中部沿海,是丘陵與海洋的交接地帶,素有“負山阻海”之稱。唐宋之際,莆田平原開始成型,迄今成為福建四大平原之一。莆田平原的形成與水利工程的興建密切相關,特別是木蘭陂水利工程,直接改善了莆田平原的沼澤地貌。木蘭陂水利工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城郊鄉陂頭村的木蘭溪上,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間,是當時福建最大的引水工程,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陂壩之一。
一、木蘭陂水利工程的興修
木蘭溪發源于福建德化縣戴云山脈,流經永春縣、仙游縣、莆田縣,并與莆田境內的瀨溪合流,自西向東橫貫莆田中部,最后注入興化灣。流經莆田的木蘭溪水流量大,溪水時常泛濫。而興化灣的海潮也時常溯溪而上,與溪水相混,“咸淡不分”,使莆田平原深受其害。宋治平年間,在福州長樂人錢四娘首倡在木蘭溪上修建大壩,雖未成功,但激勵了人們治理水患的決心,為木蘭陂興建奠定基礎。
(一)木蘭陂的三次營建過程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福州長樂人錢四娘途經莆田,見莆田人民深受木蘭溪的水患之苦,心有不忍,于是捐出家產十萬緡,立志要在木蘭溪上修建大壩。經過細致的勘察,錢四娘將陂址選在溪道上游將軍巖,此處溪道較窄,工程較小,但水勢洶涌,錢四娘雖花費四年時間建成大壩,卻在慶功之時,由于山洪暴發,工程毀于一旦。
第二次建陂在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長樂人林叢世聽聞同鄉錢四娘的英勇事跡,也攜家產十萬緡來莆田筑陂。林叢世吸取錢四娘失敗的教訓,順溪而下,將大壩基址選在水流緩慢的下游溫泉口。然而,溫泉口處雖溪流緩慢,但靠近興化灣,海潮洶涌,工程完成不久,又被興化灣的浪潮所擊垮。
第三次修陂是在王安石變法時期,此時,全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農田水利建設,政府下詔,請有識之士興建水利。熙寧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應詔來莆田,以續前人未競之事。李宏在僧人馮智日的幫助下,總結前兩次修陂失敗的原因,親自勘測地形,把陂址選在木蘭山下,兩岸夾峙、水流較緩的地方。他還號召當地富家大姓捐錢七十萬緡,并捐私家田地用來開溝導渠。工程前后歷時八年才完成,人們稱之為木蘭陂。
(二)歷代木蘭陂的修繕情況
木蘭陂建成之后,受到洪災、潮災的長期侵襲和地質影響,工程部分損壞經常發生。正是人們的不斷整修和加固,才能使木蘭陂保留至今。
宋代較大的修繕有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木蘭陂已經是“枕石于淵,石微礎則址脫;決水于溝,水暴漲則岸頹”,可見,此時壩基已有松動,如不加以修繕,可能會盡廢前功。當時的興化知軍詹時升,結合本軍實際,為免勞民傷財,利用木蘭陂建成后賜于十四家“陂田”的積蓄作為修建資金。人們將其稱為“陂田制”,這一制度保障了木蘭陂的修繕工作。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木蘭溪河道偏移,由東北方向流去,知府馮元肅進行了修理。元代皇慶元年(1312年),北岸萬金陡門的開通,將溪水引入北洋平原,灌溉木蘭溪北岸的田地,使工程的效用進一步體現出來。至正年間(1341-1368年),木蘭陂陂柱石傾斜,重修后將陂門數減至29孔,并以木板為閘門。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木蘭陂導流堤壞,重修后,改木板閘門為石板閘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木蘭陂又一次重修。清康熙十九年(1689年),大水沖壞陂門28個,歷時2年才修繕完工。清乾隆二年(1737年),陂門與回瀾橋都被大水損壞,民戶出錢重修。[1]
新中國建立后,莆田人民政府也時常關注木蘭陂的工程狀況,并成立專門的水利機構加以管理。現今的木蘭陂不僅是水利工程的代表,其設計概念也具有現實參考意義。
二、木蘭陂水利工程的設計特點
木蘭陂在水利工程設計上體現了高超的科技水平,其在“科學治水上與都江堰有許多異曲同工之妙,堪稱南方的‘都江堰’”。[2]
(一)工程的組成
木蘭陂水利工程由樞紐工程、溝渠工程、堤防工程三部分組成,此種設計具有排水、蓄水、引水、擋水、灌溉的綜合性功能。整個工程設計精巧,結構復雜,難度巨大,具備相當先進的水利技術水平。
陂首樞紐設計上包括攔河壩、沖沙閘、進水閘、導流堤四個部分,這是充分考慮木蘭溪水的流量特征,結合攔堵與疏通,以順應水勢,降低水流對工程的沖刷力度。
渠系工程設計分為南洋渠系和北洋渠系,南洋渠系由南進水閘回瀾橋引水而出,分為大溝7條,小溝105條,灌溉南洋平原。北洋渠系由元代建于木蘭溪北岸的北進水閘萬金陡門引出,并與延壽溪相通,灌溉北洋平原。
堤防工程原是唐代起便開始興建的捍海堤壩,經后人不斷翻修,成為木蘭陂工程的一部分。
木蘭陂的整體工程設計,環環相扣,相互補充,是莆田水利史上的創舉,取代傳統功能較為單一的水塘,使莆田平原的開發速度大大提高。
(二)“陂田制”的設立
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一家一戶很難支撐大型水利工程的資金和勞力需求,而且,水利工程并不只是一家一戶受益,人們在經費問題上多有沖突,時常導致工程流產或者質量不高。因此,資金是水利工程設計者必需考慮的問題,它決定了工程的質量、規模和成敗。
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期,政府極力推行農田水利法,對各地水利事業極其關注。據研究,當時的水利資金來源主要有攤派于民、政府撥款和鼓勵富民出資三種,其中富民出資這種義舉十分少見,在熙豐水利建設中作用不大。[3] 而木蘭陂則不同,木蘭陂工程歷經三次修建,前后歷時近二十年,所耗緡錢近百萬,其資金卻是由主持者自行籌給,特別是第三次建陂,莆田十四家大姓承擔了主要的工程資金,此后的修繕資金也是由“陂田制”作為保障。
“陂田制”是木蘭陂建成后,政府為嘉獎李宏和莆田十四家大姓的功勞,特賜四百余畝地,永不科稅,李宏等人考慮到木蘭陂日后的修繕問題,請將不科田產量的三分之一設立為木蘭陂修理的資金,由十四家大姓世代管理。這體現了木蘭陂的修建者不僅在設計上的高瞻遠矚,因地制宜,還充分考慮了水利工程后期的管理和修繕問題,宋代以后,木蘭陂雖時有損壞,但都得到及時的修理。“陂田制”是民間自行管理維護木蘭陂水利工程的保障,是水利工程設計史上的開創之舉。
(三)民建民管的管理制度設計
由于水利工程結構復雜,興建時間長,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因此,歷來大型水利設施一般由各級政府或地方大族的主持,他們有一定的權力,可以號召甚至強制性的組織人民興建水利。然而,福建一帶開發較晚,遠離中原,杜佑的《通典》評論:“閩越遐陰,僻在一隅。憑山負海,難以德撫。”[4] 莆田更是處于福建沿海,宋時雖設立興化軍,但地域面積較小,多山少地,不是重要的產糧區,因此不為朝廷所重視,政府不可能耗費巨大財物來興建類似木蘭陂一樣的大型工程。所以,錢四娘的開創之舉鼓舞了莆田人民自建水利工程的信心,人們也將錢四娘等人視為神靈,永受香火朝拜。工程建好后,設立“陂司”、“陂主”制,以十四家大姓為“陂司”,專職管理木蘭陂的修繕事務,以李宏及其后代為陂主,掌管祭祀典禮。這些制度設計,不僅保障了木蘭陂的日常運行和修葺活動,也傳承了木蘭陂功臣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木蘭陂水利工程設計的啟示
木蘭陂水利工程迄今已近千年,仍然發揮著防洪、灌溉、擋潮的功能。1988年,木蘭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獲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4年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5] ??梢钥闯觯咎m陂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遺產,其工程設計意識對現代水利設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水利工程設計要因地制宜
莆田平原是由鹽沼之地發展而來的,地勢低平,是河水和潮水的泛濫區,[6] 在木蘭陂建立之前,莆田平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水塘,這些水塘雖然有儲水灌溉的作用,但莆田處于季風氣候區,降雨季節差異大,時常遭受臺風或干旱的影響,因而,簡單的水塘并不能很好地抵御這些災害。這就需要建立大型的具備攔洪、擋潮,開溝渠、挖池塘和圍墾造田于一體的工程設施。因此,木蘭陂的興建者們,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在木蘭溪上修筑大壩,控制流速和水量。于南北兩岸開溝渠導水而出,既可以緩解主干的壓力,也可以將水源引向周邊的田地。結合地勢因素,將低地開挖為溝渠、水塘,并把土填在高地而成為耕田,從而使“咸淡不分”的沼澤地成為可用之田,而溝渠、水塘也可用于漁業生產。這樣,就綜合性地治理了鹽沼地的生產問題。
(二)水利工程設計要注重民眾參與
水利關乎民生,只有提高民眾的參與度,才能完成一個大型工程的興建與修繕。從木蘭陂三次興建過程看,錢四娘、林從世本非莆籍人,卻有一腔熱血,不惜散盡家財,甚至是生命為莆田興建水利,其精神深深影響著莆田人民對水利事業的看法。此后,李宏和莆田十四家大族量力而行,大量捐錢捐田,保障工程資金的供應。以僧人馮智日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參與水利技術的研究,解決工程技術問題。從而,形成了義士帶頭,鄉紳推動,民眾積極參與的強大力量,眾志成城,萬眾一心,這才是木蘭陂得以建成的內存動力。
(三)水利工程設計要有發展的意識
木蘭陂建成后,人們設計了一系列制度加以管理。設立“陂司制”,專門管理木蘭陂工程修繕,設立“陂主”專門管理祭祀的廟宇,設立了“陂田制”作為管理的資金。這些制度既保障了木蘭陂水利功能的實施,又延伸出了獨特的木蘭陂文化,成為木蘭陂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時至今日,文化遺產不僅體現在對歷史的紀念,也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產生獨特的作用,特別是在旅游業上。因此,木蘭陂的工程建筑和文化特色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澳咎m春漲”自古便被列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郭沫若曾提詞:“清清溪水木蘭陂,千載流傳頌美詩”,以稱頌木蘭陂及建立者們。但是,木蘭陂所在的陂頭村,在宣傳木蘭陂文化上,仍是略顯不足,應該將鄉村旅游的概念范疇從單純的對鄉村景觀的關注“拓展至鄉村全域以及鄉村自然與人文生態系統對旅游者的旅游價值實現、鄉土文化傳承、旅游地個性塑造以及旅游群體細分的意義營造”。[7] 從而打造陂頭村以木蘭陂為代表的旅游品牌和文化特色。
結語
木蘭陂的整體工程設計,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它的合理性不僅改善了莆田平原的低洼地貌,推動了莆田的區域開發,而且為后人興建大型水利工程提供寶貴的經驗。現今木蘭陂景區仍保留著原始的遺跡,這是莆田人民的驕傲,而景區周圍的開發與保護也需要政府與人民的大力關注,以進一步發揮木蘭陂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舉國 . 木蘭陂水利志 [M] . 北京:方志出版社 , 1997 :40-45
[2] 林文忠 . 淺淡木蘭陂水利工程保護與利用 [J] . 水利科技 , 2013 (4) :21-22
[3] 馬玉臣 . 論熙豐農田水利建設的勞力與資金問題 [J] .中國農史,2005(2):59-66
[4] (唐)杜佑 . 通典 [M] .北京:中華書局 , 1988:22
[5] 林曉玲 . 千年古堰文脈傳承 [N] . 湄洲日報 ,2014-10-22
[6] 林汀水 . 從地學觀點看莆田平原的圍墾 [J]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 1983 (1) :49-59
[7] 趙智慧,王真慧 . 紹興旅游口號設計研究——以紹興旅游品牌構建為視角 [J] . 設計 , 2017 (12) :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