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學院 設計學院 徐利平 裘玉英 魯恒心
摘要:文章以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為案例,分析了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研究的必要性,探索了產教融合育人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建立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共享校企設施資源和智力資源機制是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效保證。
關鍵詞:設計教育 產教融合 育人機制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094-02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ases of fashion designs and engineers’ trainings on engineering excellence,which is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fashion specialty,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practicing proves,it is an effective indemnification by discuss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haring facilities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building an intellectual resource mechanism.
Keywords:Education in desig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引言
引導和推動地方性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已成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決策。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和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部聯合發起《關于編報“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建設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16〕547 號),以產教融合發展為方向,支持引導各類應用型高等院校在不同方向和領域分類發展、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促進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全面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加堅實的人才支撐。
在此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推進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探索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發展高等教育的新機制。
一、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設計類適用之才培養的需要
在服裝產業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大環境下,服裝企業唯有積極尋求轉型升級,才能尋求突破,涅磐重生。作為為本區域產業培養和輸送人才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須緊緊圍繞轉型升級期間的服裝產業和企業的需求動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卻存在著適用人才缺乏的問題,服裝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服裝專業畢業生也尋不到滿意的工作。出現這種問題的關鍵就是服裝設計人才培養與服裝企業需求相脫節[1]。造成高素質的服裝設計人才缺位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低下,缺乏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僅服裝專業如此,其他設計類專業也存在著類似問題。設計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雙師型教師的缺乏[2] 。幾乎所有本科院校,不管是一本、還是二本,甚至一些三本院校,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占比一直是學校孜孜追求的指標。目前應用型高校建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原來的高校教師正處于從研究型向應用型轉型過程之中;而在企業從事設計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的設計師、工程師,如果沒有博士(或碩士)以上學歷又無法引進到高校。
(二)是產教融合育人模式順利開展的需要
高校自身雙師型教師缺乏,在專業教育過程中,來自企業的參與和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3] 。作為雙師型教師缺乏有效補充,各個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通常會采取的措施有:到企業開展專業認知實習、課程實習、畢業實習,到企業參觀生產流水線,邀請企業設計師、工程師到學校作講座等。這些實踐環節對應用能力的培養發揮了較大作用,但是,這些有利于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對企業只會產生負擔,企業往往缺少長期合作的動力[4] 。這就是造成校企合作只是學校“一頭熱”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缺乏長效機制。
二、產教融合育人機制探索
嘉興學院是一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該校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培養的是設計類應用型人才。為了探索設計類專業產教融合育人的有效機制,以嘉興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卓越計劃實施過程為例,通過校企合作關鍵環節的深入剖析,找到教師、學生和企業能多贏的合作機制。
(一)實行“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四年制本科教育實行“3+1”模式,“3”為校內學習階段(三個學年接受校內培養,接受綜合素質課程、學科基礎課程、部分專業課程和部分實踐環節的學習);“1”為企業學習階段(一個學年為企業學習階段,完成部分專業課程、專業綜合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在企業學習階段強調實際應用,課題來自企業設計開發實際需要,由企業資深高級設計師或工程師指導,實施項目式教學。“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企業擔負著至少一年的“卓越工程師”培養任務,他們參與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可以使學生實習實踐與企業產品設計與開發密切聯系,實習成果為企業所用。例如:服裝設計與工程卓越班服裝專業毛衫設計方向學生到毛衫企業實習。學生進入毛衫企業開展《毛衫款式設計》《毛衫工藝設計與打樣》兩項實習的時間安排必須按企業產品開發的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實習期間學生所設計和開發的新產品,知識產權歸企業所有,校方不得用于任何商業用途。因此,必須由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才能使學生到企業為期1年的實習計劃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學生的實習能符合企業的生產節奏。
(二)構建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為目標的課程體系
以本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基本思想為指導,以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為中心任務,構建有機融合和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和建設體現專業崗位(群)任職要求的、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的專業核心課程,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形成與設計教育相適應,突出綜合專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為目標的課程體系的構建,有利于項目化教學的開展。將企業課題轉化或部分轉化成若干小項目結合到課堂教學內容中,通過真題真做的實戰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改變原來散點式的知識點教學內容,結合企業真實項目或虛擬項目,以最終可以出產品或階段性產品為目標重新設計教學內容,使知識點可以連成線,培養學生完成服裝設計整個過程的能力。學生得到真題實做訓練的同時,企業將項目化教學的成果產品化而獲得經濟效益。例如:以“毛衫設計與制作”作為毛衫方向學生的典型工作任務。按典型工作任務的能力需求設置課程。將企業橫向課題分階段分解到針織基礎、針織服裝設計、針織工藝設計等課程中。教師將真實企業課題作為課程作業布置學生練習和完成,并以企業真實項目的質量要求作為學生作業要求。當這一系列課程的教學環節結束時,學生也完成了最終作業——企業需要的毛衫設計與開發項目所要求的內容。
(三)打造“二合一”教學團隊
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促進了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兩支隊伍的交流和融合。教師有更多機會走進企業進行實踐能力鍛煉,加快向“雙師型”教師方向發展的速度。在與兼職企業教師合作培養設計類人才過程中,利用教師智力資源緊密結合生產實際設計案例開發的實訓教材,使學校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導師共同提升素質與水平,也提高了企業導師參與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例如,高校教師與企業導師以企業的真實毛衫設計案例為素材,合作編寫《毛衫小樣設計實訓教材》《毛衫款式設計實訓教材》《毛衫工藝設計實訓教材》等教材。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企業導師參與學生培養的積極性。
(四)建設功能互補的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
為了卓越計劃順利實施,新建了一批與企業功能互補、領先于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高端實驗室,在滿足設計型、綜合型實驗教學之外,吸引企業使用。企業因此將部分產品研發室搬到了校內,建成了校企共建實驗室,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接受設計師的頂崗實習,實現實踐教學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同時,在企業內部設立高校的人才培養中心,企業成為高校長期合作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實驗設備和設施共享共用,實現真正意義上開放共享。例如:嘉興學院為了辦好服裝毛衫設計特色模塊,建設了毛衫成型加工實驗室,引進了德國STOOL的電腦編程軟件和全自動電腦橫機,吸引了夢迪公司將毛衫產品發室研搬至嘉興學院校內,校企共建了毛衫服裝設計與開發實驗室。
三、產教融合育人機制
(一)共商人才培養機制
建立“企業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機制。和企業一同落實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安排等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各個環節,必須征求企業意見;在人才培養方案最后審定環節,必須有企業高管、設計總監或總工程師參加認定,以此化解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二)共享校企設施機制
建立“校企共享實驗設施”的機制。允許企業將研發設計部門設置在校內,將研發設備放置到校內,使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參與企業研發設計實戰訓練;也允許學校將學科實驗室設置在企業,將實驗設備放置在企業,使企業共享高校領先于產業的高端實驗設備和設施,實現開放共享,同時通過搭建院校與行業企業溝通平臺,化解科研與市場脫節的問題。
(三)共享智力資源機制
建立“校企共享智力資源”的機制。第一,項目化教學將企業課題轉化或部分轉化成若干小項目結合到課堂教學內容中;企業獲得項目化教學的成果。第二,企業接收學生到企業實習,可獲得優先選擇畢業生的機會。第三,一方面鼓勵行業專家、企業設計師到校兼職教學;另一方面激勵院校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和員工培訓,優勢互補,共同培育與收獲成果。
結語
綜上所述,校企互利共贏的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立,使企業和院校,通過“融合”過程,最終形成為一個整體[5],在高度融合后,雙方不分彼此,互相支持、互相滲透、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互利雙贏,從而使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得以良性持續發展[6] ,使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成為統一。
項目基金: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地方高校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jg2015127);嘉興學院教改重點項目(適應“產教融合、賽教結合”實踐教學模式的實驗中心管理運行機制研究—70115003BL);嘉興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計劃項目(服裝設計與工程(全電腦毛衫設計與工藝)“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40952008)
參考文獻
[1] 張勇 . 打造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 [J] . 中國高等教育 . 2016 (23) : 39-40
[2] 陳海燕 . 職業教育戰略聯盟運行體制和保障機制探究 [J] . 人力資源管理 . 2016 (4) : 136-137
[3] 吳訓信 . 唐韻 . 協同育人機制下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建設研究 [J] . 設計 . 2017 (3) : 82-83
[4] 張寧彬 . 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創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J] . 教育管理 . 2017 (1) : 33
[5] 管丹 . “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概念辨析 [J] . 職教通訊 . 2016 (19) : 41-42
[6] 胡德鑫 . 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趨勢 [J] . 教育學術月刊 . 2017 (4) : 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