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學 方 敏
摘要:
基于本土文化的公共設施設計對于加快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文章以城市形象建設為出發點,從公共設施建設的系統性、設計的整體性、用戶歸屬感的體驗以及可持續性的整合創新等多個方面展開探討,針對豫地區的城市公共設施的本土化設計提出了思路和方法,并結合理論展開了設計實踐。
關鍵詞:
公共設施 本土文化 設計
Abstract: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based on local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Taking the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as an starting poi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everal aspects about the public facilities design,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the design integrity, and the userbelonging experience and the sustainable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then applies to the design practice.
Keywords:
Public facilities Local cultu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 TU972+.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0069(2015)05-0124-02
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化發展的產物,它作為現代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是構成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建設與形象關系著整個城市的經濟與發展。本土文化包含著城市內涵底蘊和城市性格,城市景觀設計中文化符號的融入對于形成統一、完整的城市視覺形象具有良好的促進[1],而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在扎根于城市一脈相承的文化中時,又更能展現其服務、包容的內涵和深刻的意象。
在針對河南地區的公共設施設計本土化的研究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并在實踐教學中加以應用。
一 以建設城市良好形象為根本,提高公共設施設計的系統性
近兩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對城市化發展的規劃也對城市公共設施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在2014年7月印發了關于《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通知第七章中對于人文城市建設重點工程提出了要求,其中明確提出“要開展重點區域城市設計,注重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規劃建設一批主題鮮明、本土風情濃郁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閑空間,塑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的中原城鎮風貌”。
在城市公共文化休閑空間中,公共設施堪稱主角之一。城市公共設施的形象直接影響著城市整體空間的規劃品質,是人與城市環境交互的重要媒介。目前河南省內部分城市的特色街區公共設施體現了當地獨特的地域特征,但大多數城市內部公共設施配置仍存在功能合理、制作簡單、材料統一等缺乏本土特色的設計現象。
城市公共設施種類眾多,設計方法和原則也隨之而異。在符合安全、實用、經濟等基本需求的基礎上,視覺設計符號的系統性是提高城市整體形象認知和識別的重要元素。即在設計中從整體、全局和相互聯系的角度來研究設計對象的有關問題,比如城市的公共交通設施、公共信息設施、休息娛樂設施、照明設施等的視覺設計系統化。而這些視覺符號就來源于已有較高認知度的城市文化背景,比如安陽的殷墟、甲骨文文化,焦作的太極文化,許昌的三國文化等。
此外,系統的公共設施設計意象應符合該街區的城市功能,并與環境規劃和相關建筑形象相適應。
二 關注用戶的情感需求,在公共設施設計中營造城市的歸屬感
近幾年,河南的《老家河南》系列形象片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片子以樸實親切的語言和具有中原特色的景觀營造出一個孕育中原文化的“老家” [2]。而諸如此類以歸屬和記憶為出發點的宣傳,引起了眾多觀眾對“老家”的濃濃情懷。用戶對于“老家”歸屬的情感需求也成為眾多城市形象宣傳的訴求點,比如江西婺源的《夢里老家》山水實景演出以及長春的“北國春城,快樂老家”的城市形象宣傳語等。
“歸屬與愛的需要”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第三層,僅上于“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由此可見,歸屬感的獲得是社會需要中相對基本的情感需求。在用戶與城市公共設施的情感交互中,用戶對于“老家”的認知是基于人-物-事-環境-文化的背景,比如親切的人、熟知的物或有歸屬感的氛圍等等,如圖1。
當代城市形象設計應具有激發此類情感的功能,讓用戶在使用公共設施的過程中感受到城市的包容與友好,從而產生被城市接納、并能輕松融入其中的愉快體驗。蘊含著城市的人文風貌的公共設施外觀設計,對于提升城市的整體視覺形象以及城市的歸屬感效果顯著,同時對提高城市的內涵也有較大促進。
三 基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公共設施設計中體現設計的整合創新
公共設施的完善與更新是城市發展的需求,其形態和功能均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公共服務內涵的提升、信息時代的發展、可持續性設計的研究以及對用戶情感關懷的升華都對公共設施的創新設計提出更多的要求。
功能設計方面。設計應是走在時代發展前沿,通過研究為用戶提供一種更合理生活方式的工作。以公共信息服務為例,當前,傳統的IC電話亭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公眾的需求,而綜合通訊、無線WIFI、網絡信息查詢、快速充電等多功能的信息亭就應運而生。別克汽車2015年的廣告宣傳語提到“我們懂你,懂你說的,懂你沒說的”,這種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以用戶為本的宣傳策略讓廣大用戶感覺到了別克的溫度。城市需要溫度,公共設施更是如此。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應以公眾需求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超前的公共服務意識為原則,探求用戶生理和心理上的、顯性的和隱性的功能需求。把用戶的需求作為設計研究的根本,能給用戶帶來更多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可持續性方面。可持續性設計是近些年探討的一大熱點,全球各大洲各個國家的可持續性大會數不勝數,針對設計的研究從過去討論到現在,又繼續衍伸至未來,涉及內容由建筑到工業產品、從節能減排到新能源開發、從宏觀調控到生活方式轉變,會議內容十分廣泛。就公共設施產品的可持續性設計來講,可從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文化可持續等方面進行展開[3]。從或高或者或低的層面走向“適宜”的層、從傳統審美走向生態審美,以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影響用戶,共同為建設長期有效的可持續性社會服務[4]。
四 設計實踐探索
綜合上述公共設施設計本土化的理論研究,筆者在近幾年的實踐教學中也進行了系列的設計探索,以筆者指導的河南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馬帥和喬亞美同學的設計實踐為例。
1 基于安陽殷墟文化的公交候車亭設計
公共交通需求的增長使得公交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公交候車亭的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交候車亭是公共環境中的要素之一,在設計中除了對其功能、形態、材質等要素有特定的要求外,用戶的情感需求與其對城市視覺環境的作用也是設計者必須研究的問題。
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的故鄉,是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等的所在地。形態設計以具有安陽特色的甲骨文、青銅器形與紋樣、特色建筑等為研究對象,如圖2所示,進行了系列的可行性探索。經過前期設計研究,在最終方案中,分別選取了殷墟王陵觀景臺、殷墟博物館和青銅器的龍紋、云雷紋為設計意向來源。經過抽象研究以及現代設計語言的提煉后,在公交候車亭的頂棚、立柱、休息坐凳及細節的設計之中均有體現。如圖3所示。該公交候車亭的設計結合城市形象建設的需要,以用戶研究為基礎,進行了站牌的信息化、無障礙化研究與應用,并以太陽能為候車亭夜間照明的能源來源方式。
2 基于許昌三國文化的城市信息服務亭設計
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城市公共信息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電話亭、充電站等功能相對單一的設施早已不能滿足時下公眾的需求。基于此,一些可以提供綜合的信息服務的設施已然出現在國內少數城市的街頭。許昌被稱為“三國文化之鄉”,三國文化在許昌的傳播和影響深遠而久長,郭沫若先生曾詩云: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該設計以許昌為例,經過對許昌三國文化的比較和了解,最終選擇了許昌博物館和用戶頗為熟悉的三國人物的臉譜形象作為設計的意向來源。形態方面,所取元素在亭頂部、亭身、把手上均有體現;功能方面,設置了信息服務終端、便捷充電等多種功能,此外在人機、材質等方面也進行了充分的用戶研究,最終得到了如圖5所示的設計方案。
結論
公共設施的本土化設計與研究意義重大,好的公共設施設計能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并對城市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推動中原文化資源的開發,提升河南文化發展的能力是我省近些年的文化產業發展動向[5]。基于經濟和城市發展的需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本土化的公共設施的設計與研究對中原各大、中型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與城市其他不同的建筑形態、功能形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城市形象,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并展示了城市的魅力與性格。
基金項目:河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 SKQ2015-12)
參考文獻
[1]金龍.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的應用[J],設計.2014.06
[2]杜研.河南形象片“記憶中原,老家河南”的藝術特點[J],新聞世界. 2011.10
[3]林娃.可持續設計理念在戶外公共設施中的應用[D],無錫:江南大學.2009
[4]張志華,羅家.生態視野下的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 2014.01
[5]方敏,劉輝.中原地區產品設計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 .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