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 滇池學院 唐 俊
摘要:隨著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啟動,通過藝術設計教育與教學的方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是當下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以新平花腰傣服飾為例,總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平花腰傣服飾具有地域化、裝飾化、符號化的特點,以教學運用為切入點,提出以提取、創新兩種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用于教學中。
關鍵詞:教學 藝術設計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092-02
Abstract:With the boosting of China's innovation strategy,univers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combining art design education with teaching. Taking the Huayao Dai clothing in Xinping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it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being regional,decorative and symbolic. With teaching as a starting point,it has been proposed to tak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forms of refinement and innovation in teaching progress.
Keywords:teaching Art desig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引言
隨著文化產業成為我國的第一大產業,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追求日趨強烈。如何運用有效的方式來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已然成為當下乃至將來我國設計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財富,它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精神內涵,而且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階段的歷史文明,其藝術價值具有不可估測性。大學是一個國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戰略資源。[1] 隨著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啟動,通過藝術設計教育與教學的方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是當下高校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花腰傣服飾的特點
花腰傣是傣族支系,分布在新平縣的主要有傣雅、傣卡、傣灑三個小分支,因腰部有色彩絢麗的裝飾而被稱之為“花腰”。2009年新平花腰傣服飾被列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服飾特點主要表現為如下這幾方面:
(一)地域化
傳說花腰傣是傣族的貴族,因戰爭遷徙的途中被落下了,因此最終在哀牢山下駐扎了下來。農耕時代背景下,哀牢山下封閉的環境及特殊氣候特點孕育了花腰傣極具特色的服制形式。這使得新平花腰傣服飾不僅和西雙版納的傣族有較大區別,更和當地其他民族形成鮮明對比,因而呈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新平花腰傣三個分支的女性服飾均由上衣、裙子及各色裝飾物品組成。上衣由內外兩個層次構成:內衣為無袖內褂,外衣為長袖短衫,穿著時呈現內長外短的狀態。裙子為過膝的筒裙,裙擺下圍裝飾有大量的彩色鑲邊。在裙子樣式上,傣雅、傣卡的裙子為多條裙子疊穿,內長外短;穿著時通過腰帶的扎系使裙子底邊向左邊傾斜,并在腰部佩戴三角帕的臀飾。以銀泡、芝麻鈴、纓穗、彩帶為主要元素的裝飾品遍及頭部、衣身、腰部及臀部。三個支系又在服飾色彩、頭飾、及裝飾形式上呈現不同的特征。不僅如此,新平花腰傣服飾在性別、年齡、結婚與否等方面都有著鮮明的不同。
(二)裝飾化
花腰傣層層疊疊的穿衣方法,加上大量的彩色鑲邊,將繁復之美發揮到了極致。但在這繁復之中不缺乏色彩、材質、動靜的對比,亦不缺乏韻律與和諧。傣灑在服飾色彩上是以大紅大綠為主色調的強烈對比。傣雅、傣卡則是以黑色為底,配以五彩的花邊和腰帶,形成有色彩和無色彩的對比,沉穩中不失跳躍。加上服飾上的芝麻鈴和銀泡,陽光下晶瑩剔透交相呼應,一動一靜,穿插在頭部、上衣、腰部及腿部。這不僅讓黑色與五彩色和諧相生,更多了一份質地上的層次與韻律,使得樸實厚重的服飾更多了一份華麗與輕盈?;ㄑ龅姆椝囆g不僅僅是對服飾的一種裝飾,更體現著繁復、對比、韻律、和諧的視覺審美。
(三)符號化
“每一個民族的服飾,既是一種符號,又是自成一體的符號系統。”[2] 花腰傣傳統服裝面料由手工織造,受布料幅寬的限制,在衣身的前中、后中、袖身、衣擺等處通過斷縫的手法實現對面料的整幅利用。這是農耕生活形態影響下花腰傣服飾在受資源限制的產物,更是花腰傣婦女在服飾結構設計中的智慧展現,并經由母女相傳的形式使之轉化為一種符號語言。“在裝飾圖案方面,花腰傣服飾承載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其圖案是記載本民族歷史、區分族內支系、反映與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獨特符號?!?span style="font-size: 5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Myriad Pro';">[3] 加上的裙子穿著時二次造型特點,使得花腰傣這具一格的服飾造型逐漸由功能向符號化演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運用形式
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藝術設計教學結合,促進學生將非物質文化運用到設計中,已成為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者們的關注熱點。以花腰傣服飾為例,從服飾的特點出發,用解構的方法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素進行分解,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把絢麗復雜的服飾分解成圖案、色彩、形式與手法等要素,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要素由淺入深運用于設計之中。這不僅符合認知規律,更符合教學實際。
(一)提取式
指在保持新平花腰傣服裝服飾設計元素本來特征的前提之下,將這些元素比如形態、色彩、結構特點、裝飾手法等提取出來,用于產品、服裝服飾等不同專業的課程教學中。提取式是一種原始的、初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運行形式,設計運用難度較小,適合設計能力和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
1.圖案
“服飾圖案作為一種特定的符號類型,源于圖騰崇拜意識、民族歷史與神話故事以及對大自然眷戀之情,是非常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符號?!?span style="font-size: 5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Myriad Pro';">[4] 花腰傣服飾中的圖案主要分為植物、動物及幾何圖案三類。植物圖案有八角花、四葉菜花、鳳凰花等。動物圖案主要有蜂翅、貓腳紋、飛禽走獸等。幾何圖案大多是對稱式,以三角形齒狀的圖案、菱形圖案、方形圖案為主。這些圖案均以一種符號化的形式分布在花腰傣服裝服飾的不同部位,用夸張、抽象等手法將所有形象變形大多“不收理性形象的約束,放任其藝術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馳騁,用意象性的審美觀念,用心靈意識的視覺語言來報答女性的情感。”[5]
以教學的形式促進學生將這種具有濃郁的文化特征的圖案用在設計中,可以設計產生濃烈的民族特色。設計者將圖案的基本形式提取出來,不需要對在造型和色彩上圖案做任何修改,等比例放大或縮小后,按設計者的計劃用在不同設計中,比如產品設計、產品包裝、成衣設計等。以此可以產生大量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
2.色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色彩或鮮艷奪目,或高尚素雅,或統一中由著諸多的變化?;ㄑ龇椏瓷先ド时姸?,但卻零亂。傣雅、傣卡均以黑色為主調,多配以紅色、玫瑰色、紫色等。傣灑則以大紅大綠為主色調,搭配黑色,并在上衣的袖口、衣擺處橫向拼接彩色綢緞。三各支系的服裝整體由黑色進行貫穿統一。形成由黑色為基調,但各支系又有自身色彩主調的色彩特點。正是由于這一原因,使得花腰傣服飾在色彩上不顯得雜亂無章,整體統一,但各支系又各具特色。在圖案的色彩上則更顯得豐富而細膩,簡單的幾何紋樣以單色或二色配色居多。在單色圖案往往用繽紛的色彩使其像彩虹一樣有規律的重復,形成絢麗而富有韻律的特點。單個紋樣的二色配色則變化十分豐富。除了將白色與有色系色彩相互搭配之外,還有有色彩的自身搭配,同類色、鄰近色、中差色、對比色 、互補色無所不用其極。
這些色彩除了在《設計色彩》或《色彩構成》課程中以案例的形式,結合知識點進行講解之外,還可以以作業的形式,作為《色彩構成色彩》的采集與重構練習,通過對具體的某款花腰傣服裝、或是花腰傣服飾中具體的某個圖案進行色彩的比例分析,結合其他素材,進行色彩的重構。有了這個基礎之后,當學生步入專業課程學習后,通過與專業結合促進學生舉一反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色彩進行提取后用在自身專業方向的具體設計中。
(二)創新式
“時時進光明之長途,時時念輝煌之舊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span style="font-size: 5px;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Myriad Pro';">[6]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運用中的創新式,是一種在“提取式”基礎之上的教學運行形式,這種形式是以改良或與創新的手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及生產技術結合,并設計出符合現代人生活需要新產品。這不僅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及較強的設計能力,更要求學生深入收集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甚至對其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及歸納總結。此外,教學中需要將創新式的理念上升到培養目標的高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多門課程循序漸進地將非物質文化的創新式貫穿到課堂教學中。
1.再創作
新平花腰傣服飾中所蘊含的民族色彩審美、材質關系、形式與法則、空間層次關系與當下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形式語言、構成法則有著較大出入。再創作手法意在突破傳統的桎梏,最終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以民族圖案為例,這種再創作可以表現為對民族圖案進行變形、提煉,或對其進行分解后,再運用現代形式美法則與構成手法、重編排與構成,又或者將其裝飾化的手法、符號化的語言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圖案藝術創作,并將民族圖案所傳達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內涵融入其中。這種從變形到分解重構再到藝術創作的能力需要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及案例之中。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為例,比如在《圖案設計》課程中,就可以把民族圖案納入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對圖案的變形、提煉能力以及對圖案的分解重構能力。而在《創意服裝設計》《女裝成衣設計》《禮服設計》等課程中則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具體設計案例將再創作的圖案加以運用,并鼓勵學生大膽運用民族圖案元素進行創作。除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外,少數民族圖案的再創作形式還可以廣泛用于家居產品設計、飾品設計、廣告、包裝、動畫創作等方面。
此外,新平花腰傣服裝服飾的裝飾手法、工藝技術都可以用再創作的手法融入時尚元素,并將其靈活運用藝術設計的方方面面,使其在現代設計中得以重生。比如:花腰傣服飾中白銀與結合繩帶的飾品設計手法、小秧籮竹編與彩色纓穗結合的工藝手法、幾何圖案裝挑花的裝飾手法可以廣泛用于產品設計中。
2.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入
現代科學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或將受到一些非議。這是到底一種對文化的破壞還是一種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走向良性變遷之路,我們可以從藝術史中去尋找答案。波普藝術從誕生到成為一種特定的風格流派,改變藝術及藝術創作一貫遵循的規律,將商業化的文化符號升華為藝術出題,并大量復制印刷。再到如今并成為諸多門類的設計藝術靈感源泉,其本質卻是將藝術與現代科技、及商業化市場的有機結合。這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當傳統的藝術形式與現代科技的碰撞會使藝術發生一些形式上的改變,而當這種改變適應商業化市場的需求時,將給傳統藝術帶來新的生命力。正值當下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碰撞之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入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充分發揮現代化大生產的方式的優越性,以教學的形式把專業課程的有關內容與現代科學技術與設計結合,可以促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背景下與時俱進地變遷,而且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創造更大的價值和意義。如產品設計專業的《旅游產品設計與制作》課程的教學中,把花腰傣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元素的設計為教學課題,組織學生將新平花腰傣元素以創新式的手法展開產品設計,并與絲網印刷、現代電腦繡花技術、3D打印等現代技術結合實現設計作品的生產。這是一種教學上的巨大改革,通過對新平花腰傣服裝服飾手工藝技術改良,有效地拉近了社會及市場與高校教學的距離。
結語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教學結合,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內涵、符號寓意及造型方法的傳承與發揚,更是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事業中的新嘗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運用不僅將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理念根植與下一代設計師心中,更將促進非物質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時俱進的變遷。這是高校教育在是創新驅動戰略下為促進我國設計事業的長遠發展、實現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新探索。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教學運用研究——以新平花腰傣服飾為例”(項目編號:2015C094Y)
參考文獻
[1] 鄭茂 . 上海交大校長張杰院士:提升大學文化傳承創新能力[EB/OL]. http://news.sjtu.edu.cn/info/1005/111052.htm,2012.01.30
[2] 夏曉春 . 李洪琴 . 雷禮錫 . 陶軼民族民間服飾藝術的文化符號象征 [J] . 武漢科技學院學報 . 2008.03.15
[3] 胡瑞波 . 徐人平 . 索昕煜 . 王坤茜 . 劉曉燕從功能到符號——花腰傣服飾特征分析 [J] .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1.08.15
[4] 宋湲 . 徐東 . 中國民族服飾的符號特征分析 [J] . 紡織學報 . 2007.04.15
[5] 胡瑞波 . 徐人平 . 索昕煜 . 王坤茜 . 劉曉燕 . 從功能到符號——花腰傣服飾特征分析 [J] . 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1.08.15
[6] 魯迅 . 魯迅全集:摩羅詩力說[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81 (1)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