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中移風易俗現象的思考

        0

        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毛宏萍


        摘要:
                 風俗常常影響甚至指導著人們的生活,有些風俗已在人們生活中根深蒂固,而有些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漸漸移風易俗。本文僅想從產品設計的角度,提出在現代設計中如何思考、處理“物品”與風俗之間的關系和矛盾,敏銳地去發現并把握移風易俗的現象,通過產品這一媒介引導著人們的生活朝健康、美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風俗  移風易俗  設計


        Abstract:
        Good design is to promote good living. Customs affect or even guide the lives of people. Some cust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lives, while some transforms the social traditions as the times and the society gradually changes. This paper, only based on the product design, aims to put forward how to think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goods" and customs in modern design, and keenly discovers and grasps the phenomenon of transforming the social traditions, and then guides people to form a healthy and beautiful life through the medium of products.


        Keywords:
        Customs  Transform the social traditions  Design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05-0056-02

        一 風 俗 、物 品 和 移 風 易 俗
                  風俗是歷代相沿積久、約定俗成的風尚、禮儀、習慣的總和,是很復雜的社會現象。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改變時,風俗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即移風易俗。古人所云“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即說明了風俗的獨特和多樣性,也說明移風易俗的多變和復雜性。依據秦永洲著的《中國社會風俗史》,風俗大致體現在服飾、飲食、居住、節日、婚姻、生老、喪葬和信仰方面。可見,風俗包羅萬象,因此,移風易俗的現象也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 物 品 ”在 生 活 中 同 樣 無 處 不 在 。其 以 有 形 的 形 式 ,通 過 使 用 過 程 ,反映著人們融于生活中無形的風俗習慣。諸如餐具、茶具和酒具在類別、形制、容量、使用時的禮儀及手勢等方面體現出人們具體的飲食風俗。如果風俗是本質,那么物品是現象。“物品”在多樣的變化中,暗藏著移風易俗趨勢。                                                                        “ 移 風 易 俗 ”的 說 法 最 早 出 現 在《 荀 子·樂論》中,講述音樂對風俗、社會和對民心向善的教化作用,“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現代對產品的研究也同樣上升到產品與人的
        道德、社會規范以及生活習慣等社會層面。
                 在 現 代 生 活 中 ,移 風 易 俗 的 現 象 非 常 普 遍 。和 以 往 不 同 的 是 ,原 本 各自獨特的風俗朝著大同的方向移易,因而造成一方面代表著在全球化的 進程中,外文化的侵入導致原風俗的消失,另一方面社會的變化,使得大同的產品也侵蝕著獨特的傳統物品。


        二 設計中的移風易俗責任
                  生活在工業文明時代的人們,越來越少的人了解多植根于農業社會傳統風俗的來歷和意義,人們也不再有對自然曾有的畏懼敬奉,失去了從前對風俗的虔誠和信任。因此,人們越來越習慣有別于傳統的現代都市生活,傳統習俗漸漸不適應城市生活。傳統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觀念和審美觀念也隨之變化,從根本上動搖了風俗的基礎,生活的改變 ,必 然 改 變 風 俗 的 樣 式 。                                               從傳統物品體現的設計來看,人們一向樂于將美好心愿或是認為能提供美好感受的代表物融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將日常生活的審美需求放在很高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實用功能,這是中華民族對日常用品的一大鮮明的設計特色。現代產品設計大都受到“功能主義”設計的影響,在設計中致力于使用功能便利性的研究上。隨著人們生活日益豐富,只限于產品的實用性于產品設計的發展會愈走愈狹隘,過于偏向通用性的設計是對作為社會的人人性的不尊重,因而要在設計中針對人的社會習慣、社會交往等社會特征來進行設計。當然過于偏向風俗的設計則容易使設計的功能和形式本末倒置。在當代設計的發展中,僅僅滿足消費者對使用功能的需求不再是設計唯一的追求,使用者總會感覺有許多民族的傳統和習慣是功能所不能滿足的,因此,各國的設計風格的形成必然要到本民族文化,本地特色中去尋找,而那些會成為設計靈感的源泉。
                  設計強調以“人”為本,通過產品這一物作載體,和人發生如影隨形的聯 系 。這 種 影 響 從 物 理 性 質 上 的“人”,一 直 貫 穿 到 社 會 意 義 上 的“人”。因 而設計產品的過程,也是設計人社會生的過程,通過產品的設計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改變社會風氣和習俗,即設計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雖然這種設計的移風易俗作用對整個社會發生的移風易俗現象來說不是主題性和關鍵性的,但憑借生活中無孔不入的產品,其影響能積少成多,并且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進而達到人們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變,甚至最終影響整個民族性格、整個社會風氣的社會功能。風俗不可否認也存在陋習、惡習,設計不能改變這些面貌,而是通過它的應用來影響這些面貌,從而達到改良和創造新的風俗。好的設計能深深地感動人,助于良好風俗的形成和特色風俗的傳承,反之,會助長惡習。就此而言,在設計的前期,設計師極易忽略其設計可能導致的移風易俗的結果。因此,設計師應該有建構新風俗和傳承優秀風俗的責任心。


        三 移風易俗狀態下的產品設計
                  移風易俗,是一種變革性的行為,它倡導新風尚,革除陋習。作為社會現象的移風易俗卻在一定的深度下指導和制約著設計。設計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在最初的設計時,不會自覺地思考此類關于傳統文化、傳統風
        俗的問題。但當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時,設計要深入發展,除了更國際化方向,就是根植本土化,讓產品更貼近本土生活需求。傳統風俗已變化,而適應新時代和新環境的新風俗正在形成,這時在設計中納入移風易俗的思考會成為必然,這點尤其在日用生活用品設計中體現。產品首先是普遍生活性,提高產品對現代生活的適用性不僅是實用功能的問題,還包括對現代生活中存在的移風易俗的適應能力。
        1 傳統風俗的淡化,設計功能逐步多樣化,甚至轉化為傳播與教育工具趨勢
                 設計追求功能的最大化,設計師不斷挖掘其潛能,為大眾服務,但一般是局限于審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兩項。現代設計應該追本溯源,對本土化充分考慮。現在風俗的發展趨向淡化,設計有必要加強風俗的恢復。生活形態的快速變遷成為了傳統風俗適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彌補由于傳統生活方式被快速全球化影響而帶來的民族傳統延續的嚴重問題,現代設計師要在日常用品功能設計中加入對使用者進行傳統習俗、文化的教育功能。這樣,即使傳統賴以生存的相似生活形態沒能正常演進,也能在主觀上讓傳承的主角“人”重新理解、接受和喜愛傳統文化,發揚良好的社會風尚,并負有對民族傳統延續的責任感。如在當代眾多國際設計風格涌入國內 的 情 形 下 的 設 計 復 古 風 潮 ,一 方 面 是 國 家 對 傳 統 文 化 加 大 了 宣 傳 ,而 另一方面,則是許多人在面對復雜多樣的生活物品設計進行抉擇時,抱有一種對傳統的懷念和肯定,對悠悠歷史不斷逝去的獨特文化情懷。
        2 順應移風易俗現象,設計成為一種全球性跨界時尚
                 風俗是一種行為方式,是地域性的、群體的,而且是重復出現的。這種恒久性,從中說明其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規律性。因此,在眾多的民俗研究中,關注最多往往是如何保存風俗。
                 可是,在現代生活中移風易俗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無論設計師是認同或否定、復歸或背離,設計都應該往前看,更應該關注的是發展中的風俗。這不完全是件壞事,順其自然也未必不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古代的時尚成為今天的傳統風俗,那么今天的時尚也可能成為明天的傳統風俗。這些設計上的變化,有些徹底地改變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是風俗的內容,也是作為生物上的人和社會上的人的生活之根本。設計作為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活動,囊括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設計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角落。這種跨界,不僅是行業的跨界,也是地域的跨界。在越來越重視非物質遺產的今天,民俗受到強烈的追捧。一個區域的風俗,可以形成一種國家的時尚,甚至形成一種國際時尚。
        3 家居生活的變化,設計趨于適應現代的自由角色轉變
                 家庭小型化、家庭組成、家庭結構的變化,是現代家庭的發展趨勢。過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代或兩代人居住的小家庭。傳統家族觀念不斷分崩離析,趨于解體。
                 根植于傳統的現代家具設計,體現了新的人文和禮儀變化。在家具的設計上,沒有等級概念,出現細節構造的一致性和圓桌席位的等同性,尊長觀念淡薄,傳統的“禮”逐步消失。擺設上,風水觀念已經不再強烈,“拜”無場地,“祭”移至室外。建筑的包豪斯箱子風格的盛行,居住風俗由傳統居住的基本模式發生了本質變化,盡管整體是群居,但群體內部的個 體 行 如 陌 路 ,不 相 往 來 ,群 體 關 系 冷 漠 。
                 飲食在人們的生活活動的構成中占有和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最頑固的文化傳統。除本身的飲食生存的意義以外,飲食還是重要的會客手段,是中國人常用來達到和他人交流、進行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方式。上至統治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將飲食活動賦予了更深刻的社會作用。但在當代,在家中宴請賓客的待客方式,逐步轉為以酒樓酒店作為宴請的場所。家居飲食的方式更趨于個人化。因而家庭飲食器具的設計在保持原有飲食方式的基礎上,需要對家庭生活的個人特征進行深入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
                 現代家庭關系相對更平等自由,每個成員都有適用與自己的飲食器具的渴望,以及適于營造不同生活環境氣氛的飲食器具的期盼。這對飲食器具最直接的影響是需要改變以往的十件成套的計量方式,需要進行小套數量的設計。針對家庭組成人員的性格和角色,可以重新制訂具體的個性化同時又是系統性的方案。                                                4 傳統祥瑞觀念的變遷,設計成為一種自覺的認知文化
                  民俗物象大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寓意。棺材稱壽材,停尸房叫太平間,湯餅隱寓長壽,瓜皮帽隱寓六合統一等。隨著人們文化層次的提高,特別是對科學的普遍認識,有關傳統的祥瑞觀念淡化了許多。隨著生活的日益豐富,這些觀念卻沒有完全消失。這種類似圖騰式的精神需求除了穩定性的群體傳襲之外,在今天多少成為了部分年輕人好奇心理的需要。因此,祥瑞的圖案在今天其審美的價值意義可能大于其精神意義。針對現代人對此的一知半解又好奇喜愛的心理特征,在設計中重新對祥瑞圖案進行定位設計,探知其寓意、含義,使之帶有認知意義。
                 有位資深的經濟學家說過:“產品的一半是文化”,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器物和習慣。傳統風俗即是一些物質與精神的沉淀。物質得到改進和創新,使人類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質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使得人在神經系統養成的習慣也同時發生變化。傳統祥瑞觀念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是人的心靈的祈禱。設計是一種文化,帶有啟迪的意義,達到普遍的理解認知是設計應該具備的自覺行為。
        5 傳統環境到現代環境的劇變,新設計可能成為一種新風俗
                 宋應星在《野議》中指出:“風俗,人心之所為也。人心一趨,可以造成風俗。然風俗改變,也可以移易人心。是人心風俗,交相環轉也。” 城市的擴大與規劃,為了交通的方便成直線或規矩擴散,雞鳴犬吠、阡陌幽徑成為了歷史,田園生活亦成為一種夢想;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出游方式及習慣發生變化。人們習慣于使用海、陸、空等各個交通系統,習慣于旅游式婚禮,習慣于旅游式拜黃帝陵祭祖;新產品的出現,傳統的勞作方式也得到改變,耕田種田不用鐮刀鋤頭,傳統手工變成機械化了……新的人文風俗在新的設計促進下不斷更新,不斷地涌現。
                “一方水土一方人”,風俗是區域性的,設計行為卻是普及性的。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移風易俗的改革活動,設計的結果是由小異逐步趨于大同。這種大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抑或成為一種習慣和人心。


        四 結論   為了可能的忘卻
                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在國人心目中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社會風俗從風尚、禮儀、習俗等層面透視出不同時期人們文化心理結構中的價值觀念,是現代人所依賴的豐富的文化和精神資源,移風易俗是不可改變的歷
        程,于是造成傳統風俗不斷地缺失和消逝,人們的頭腦中不斷地在失去對它們的記憶。設計師需要正視這些可謂殘酷的改變,改變并不可怕,需要慎重的是“移”和“易”。
                中國設計的延伸,是涓涓細流般地在延續。無論是引導移風易俗或被移風易俗引導,設計正在影響著由傳統文化心理、傳統價值觀念向現代化的轉型,對制訂移風易俗的具體對策,實現文化心理結構的現代化,都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本文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教師發展計劃訪問學者資助項目成果。  

        參考文獻
        [1] 陳 季 冰 ,《 節 日 與 政 治 》 , 國 際 在 線 ,2005.10
        [2] 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3] 周凱,《美術畢業論文寫作》,江西美術出版社,2000.7
        [4] 秦 永 洲 ,《 中 國 社 會 風 俗 史 》 , 山 東 人 民 出 版 社 ,2000.4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精品国产国产|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第一页|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精品精品国产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 久久e热在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99 | 2048亚洲精品国产| 欧美性videofree精品|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台湾佬美性中文网|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播放|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6 |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影音先锋xf资源站男人| 2022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 国产区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性色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 | 亚洲七七久久精品中文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 五月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日女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国产精品粉嫩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