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 人文與傳媒學院 馬玉嬋
摘要:北岳廟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場所,其的建筑布局設計受中國傳統禮制文化和道教的影響,既體現了中國古典式建筑的特征,同時也因其特有的地域環境和歷史背景等因素,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本文試圖從北岳廟的建筑選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布局三個方面作一說明,并探討其對當今建筑設計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北岳廟 建筑設計 文化理念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11-0156-02
Abstract:Beiyuemiao is the place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emperors worship the god of the hen,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design i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and Taoism, both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lassic architecture,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presen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description of the site selectio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Beiyuemiao, and discuss its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Beiyuemiao Architectural design Cultural idea
前言
北岳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古一代,長期作為帝王遙祭“北岳恒山之神”所用,并成為五岳祭祀的重要場所。北岳恒山分為歷史上所說的恒山和為今人所熟知的恒山,今北岳,位于山西省渾源縣境內,人們口中所說的北岳恒山多特指此地,并且被尊為中國五岳之一,備受推崇;古北岳,指的是歷史上的北岳恒山,從學者的考證結果來看,其位于河北省唐縣、阜平、來源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山脈。本文所研究的北岳廟位于河北省境內的曲陽縣城,是當時古北岳的主要祭祀場所。
一、北岳廟的歷史沿革
北岳恒山名稱的含義,根據《白虎通義》記載:“北方為恒山。恒山者,常也。萬物伏藏有常也”[1],這揭示了北岳恒山命名的依據,被賦予了強烈的哲學思想。恒,包含著持久穩定的意思,既表明了北岳恒山的地理位置,又承載了古人渴望安定持久的生活愿望。《爾雅·釋山》中亦記載:“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 [2]更是清晰地表明了五岳的具體方位,也代表了古人對四方方位的認識。同時,大一統意識也在地理上清晰地體現出來。秦朝統一之后,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為了顯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曾親自到泰山進行封禪大殿,申明國家法令,宣揚一統天下的功德。到漢一代,漢武帝在文化上實行獨尊儒術后,山川文化便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成為了一種固定的文化體系。
事實上,在漢代以前,國家的祭祀、封禪活動只是在平地筑壇,一般祭祀不設置廟宇;從漢代開始,由于岳瀆常禮,始設廟壇。一般來說,關于五岳四瀆的祭祀禮格非常之高,且隨著祭祀制度的日臻完善和固定,與之相應的固定的實施場所便成為必然。到北魏時期,岳廟才逐漸發展成了具有一定規范的建筑序列。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間,始建北岳廟。當時用于祭祀的北岳恒山下廟已經由下階神廟形式發展到了“廟前有碑、闕、壇場相列”[3]。后來隨著縣治的搬遷,其祭祀場所也隨之由下廟移至到東廟,即今曲陽北岳廟縣址,由此,北岳祭祀的場所便固定了下來。隋唐時期,由于政治和經濟的空前繁榮,北岳祭祀也達到了一個高潮,在這一時期,北岳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筑群體。北宋時期,由于北岳廟處于宋遼邊境地區,戰亂頻繁,因此北岳廟經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據《遼史拾遺》中記載:“宋太宗淳化元年,契丹欲入寇,使詣北岳廟卜,神不許。契丹使怒,縱火焚廟而去,遂不入寇。”[4]面對此種狀況,北宋統治者經常不遺余力地對其進行修繕,在宋一代的官修正史記載中,淳化二年、皇祐元年、紹圣四年、崇寧五年皆曾對北岳廟進行過整修。北宋大文豪蘇軾也在定州任期時曾上《乞降度牒修北岳廟狀》,“自熙寧間,因守臣薛向奏請,止曾完茸正殿。紫玉諸殿及廊廡門宇墻久已疏漏破損。……欲望圣慈特依定州所乞數目,給降度牒,付本周出賣,應副修造。”[5]至此,北岳廟的布局愈趨成熟。在元、明兩代,北岳廟的建筑規模有所增大,其中,元世祖曾下旨修繕北岳廟的主殿德寧之殿,并于至元七年完工。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在修繕北岳廟時,增建了御香亭,即敬一亭。至清一代,清順治十七年,北岳恒山的祭祀場所由曲陽遷往山西渾源,自此之后,曲陽北岳廟漸漸衰落。雖然之后在康熙、乾隆、道光和光緒年間都曾對其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繕,但也已經今非昔比了。
二、北岳廟的建筑設計
中國大山岳文化舉世罕見,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化發展變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北岳廟作為北岳恒山主要的祭祀場所,其在建筑布局設計上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宗教特征和禮制文化,同時也深受當地地域環境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一)建筑選址
北岳廟是古代統治階級為遙祭“北岳恒山之神”而建,擁有較高的祭祀文化價值。事實上從祭祀出現到清初改祀的一千多年間,國家祭祀活動的場所一直在曲陽北岳廟。祭祀在古代對于人們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它將人們渴求普降甘霖和福澤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并且,祭祀對于國家來說,也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祭祀對顯示政權的合理性,宣揚統治者受命于上天,祈求社會安定方面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般來說,用于祭祀五岳的廟祠,在設計建筑時都會和該山岳的主峰相對應,以顯示祭祀的規范性和隆重性。如在華山北面所建成的西岳廟,其廟宇的中軸線就和華山的主峰相對應,中、東、南岳廟亦是如此。但曲陽北岳廟卻與之不同,不僅沒有特殊的對應關系,而且與恒山距離遙遠,這與該地區所處的地域環境和歷史人文背景有關。后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石敬瑭為獲取皇位,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由此,便形成了中原王朝與契丹以古北岳恒山和白溝河為邊界的狀況,北岳恒山的軍事地位也不言而喻。據史籍記載,北宋初期雍熙北伐的多次戰役便發生在北岳恒山附近地區,北岳廟祠亦多次受到戰火侵擾,后隨著曲陽縣城的變遷而不斷變換位置,便形成了五岳廟宇中的一個特例。
(二)建筑布局
據曲陽北岳廟內現存的《北岳廟圖記》所描述,北岳廟南北長524米,東西寬321米,總面積17398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380萬平方米,建筑規模極為宏大。其整體建筑布局呈田字形,布局形式則采用以中軸線為主,兩相對稱的古典式建筑布局形式。其中,德寧之殿作為北岳廟的主體建筑,坐落于中軸線的北部,占地2000多平方米,因作為各朝代祭祀北岳之神的場所,所以大殿的建筑結構設計采用級別最高的廡殿式形制。此外,飛石殿、三山門、凌霄門、敬一亭、朝岳門、牌坊、神門依次坐落于中軸線的南面,以中軸線為主的東西兩側則對稱地設有碑樓、鐘樓、鼓樓等。以大殿為中心的院落,東至東昭福門,西至西昭福,南自凌霄門,北至后宅門,則構成了祭祀的主要場所。自凌霄門至岳門所形成的以敬一亭為中心的大院落,兩側各設有朝房。朝岳門前設有牌坊,神門前設有岳橋于護城河之上。值得一提的是,神門不僅僅是作為北岳廟的南門而存在的,至明一代,隨著廟和城的發展,北岳廟的神門逐漸演變成曲陽城的南門之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廟一體的建筑結構。另為方便皇帝親臨,祀殿之后還設有寢宮,并在院落之外設有宰牲房,神廚,庫房等。這種以中軸線為主,兩相對稱地建筑布局設計,不僅烘托了祭祀場所莊嚴隆重的氣勢,而且其從南往北分別形成的由敬一亭、德寧之殿和寢宮三者為中心的既整體統一又自成一組的院落式格局,更是增加了北岳廟的層次感和有序性。中國的古代建筑受中國傳統禮制文化的影響,其建筑布局設計往往以“中”為尊。北岳廟的設計亦是如此,如涉及祭祀的德寧之殿就位于整個北岳廟的中軸線上,其他輔助設施則向四周延伸,做有序對稱鋪排。這種平面布局的對稱性和有序性,恰恰是中國古代社會倫理秩序的體現。另外,由于五岳之神是道教神祇體系中的一部分,所以北岳廟在建筑設計上亦多呈現出濃厚的道教色彩。從其建筑布局上看,常表現為在主體建筑的兩側設有道教性質的建筑,如總玄宮、真武廟等就設在北岳廟東側的東昭福門至東大門的南邊。從其建筑的圖案和文字上來看,其廟內的壁畫如“天宮圖”、“北岳恒山神出行圖”等都是道教畫的典型,大殿中現存著的“特旨重修真定路轉運使司經歷李廷奉誠明真人命書”和“靜通真大師提點”的題記亦是關于道教的記載。不僅如此,其天花板、枋心、普柏芳等處,大部分都繪有太極圖形。
(三)建筑材料
北岳廟建筑的主體架構,是以木質材料為主。其主體建筑德寧之殿就是當今現存的元代以前保留下來的木構建筑。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廟宇、宮殿等,基本上都是由若干個單體建筑組合而成的建筑群,北岳廟亦不例外。以德寧之殿為例,其整體由階基、屋身、屋蓋三部分組成。階基由磚石砌成,屋身整體建于階基之上,此種設計即突顯了整個建筑的宏偉氣勢,同時也起到了保護殿堂的作用,一舉兩得。用于支撐房屋梁架的圓柱,以及用于柱子和梁枋之間的過渡構件斗栱,則以木質結構為主。因木質建筑本身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腐蝕消解,所以德寧之殿的柱身在經歷朝的修繕后,均有墩接的痕跡。屋頂依照禮制,采用重檐九脊廡殿式設計,以木結構的屋架為支撐,黃色琉璃瓦部分為殿脊,殿檐斗拱為一朵、二朵式柱頭,并刻有獅子形象。屋面的曲線雅致柔和,四周向屋身以外伸展開來,尾部向上舉折起翹。殿頂東西兩端則各刻有一只五色彩釉的鴟吻,整體望去,如雄鷹展翅之雙翼。
“材料是設計的根本屬性,設計是材料的重要載體。”[6]不同的建筑材料,賦予建筑物件以不同的文化價值和功能。以木結構為主體的中國傳統建筑,其在設計理念上是與中國傳統社會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與道家所講求的萬物生生不息相契合的。首先,《易經》中強調自然界的萬物是不斷更替的,在更替的過程中會不斷地衍生出新的事物。木質材料本身易于損壞,但其建筑的技藝和架構卻會長久地保存下來,并在一次次的修繕或建造中得以發展。其次,天人合一在中國古代社會所折射的是人與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強調人對自然的順從性,以達到雙方之間的和諧狀態。木材源于自然,北岳廟的整體架構以木質材料為主,正是建筑回歸自然、點綴自然的體現。同時,建筑設計者又利用木材樸實無華、易于雕刻的特性,通過對柱廊、屋檐等的構建和裝飾,表達著中國宮殿特有的“以天為尊”之美感,是古代中國審美思想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有力印證。
結論
建筑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其建筑的形式、內容、布局等無一不體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實態。從北岳廟的設計理念來看,它既體現了當時中國古代儒家對社會倫理有序性的追求,同時也受到了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影響。透過這些建筑本身所反映出的歷史文化特征和審美情趣,不僅有相當高的研究和挖掘價值,而且對當代建筑的發展也有啟示意義。
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理念中,多強調人、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傳統的建筑觀念所考慮的環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注重建筑環境的選擇,也就是選址。二是選擇適合的建筑形式。”[7]然而在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快節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方式,其反映在建筑領域,便是雷同現象和“特色”的流失。如今,統一而標準的建筑模式充斥于大大小小的城市,占據著我們的生活,而“建筑空間的表現形式趨同后,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趨同” [8],這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我們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更需要將建筑與文化聯系起來,使建筑真正成為文化的映像。
參考文獻
[1] (清)陳立撰 . 白虎通疏證.卷六 [M]. 北京:中華書局 ,1997:200.
[2] (宋)鄭昺疏 . 唐宋注疏十三經 [M]. 卷四.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1998.
[3] (北魏)酈道元 . 水經注校證.卷十一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284.
[4] (清)歷鄂.遼史匯編 . 遼史拾遺 [M]. 卷七.中國臺北:鼎文書局 ,1973:45.
[5] (宋)蘇軾 . 蘇軾文集.卷三十九 [M]. 北京:中華書局 ,1986:1039.
[6] 楊吟兵 . 傳統材料在當代設計中的藝術化應用 [J]. 包裝工程 ,2016,37(12):1—4.
[7] 謝明洋 . 從中國古典園林探討人居環境的“中國特色環境觀” [J]. 設計 ,2016,29(1):45—48.
[8] 梁應宇,劉北光 . 空間秩序背后的建構邏輯 [J]. 設計 ,2016,29(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