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邸 銳
摘要:本文選取了若干透明性構造物作為解釋對象,通過感受、學習和思考,試圖發現當代設計中,空間透明性的創作方法,并思考其現實意義,反思當下設計的現狀。
關鍵詞:空間 透明性 創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060-02
Abstract:This article selects a number of transparency structure as object of interpretation,by feeling,learning and thinking,trying to find out the contemporary design,the space creation method of transparency,and think about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status quo of the current design.
Keywords:Spatial Transparency Creative method
一、“透明性”概念的提出及分類
“透明”這個詞,十分直白易懂,就是允許光通過,它可以理解成物質的一種性質或者狀態,是物質的表征。然而,“透明”又是一種人類天性的需求,這也許源自人類對光明的渴望、對真理的追尋、對正義的渴求。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透明”并不僅僅具有純粹的物理學含義,它還含有人類賦予它的社會和道德含義,是一個充滿變數意義深長的現象。同時,它也很容易被人誤解。
至于更深一層的解釋,將透明性視作一種可以在藝術作品中揭示的狀態,不妨參看戈爾杰·凱普斯在《視覺語言》中的闡釋:“如果一個人看到兩個或者更多的圖形疊合在一起,每個圖形都試圖把公共的部分據為己有,那這個人就遭遇到一種空間維度的兩難。為了解決這種矛盾,他必須假設一種新的視覺性質的存在,這些圖形被認為是透明的;也就是說,它們能夠相互滲透,同時保證在視覺上不存在彼此破壞的情形。然而,除了視覺特征之外,透明性還暗示著更多的含義,即拓展了空間秩序。透明性意味著同時對一系列不同的空間位置進行感知。在連續運動中,空間不僅在后退,也在變動。透明圖形的位置是模棱兩可的,人們同時看到一組交疊圖形中的每一個,對于近處的圖形如此,遠處的也是如此。”
按照戈爾杰·凱普斯的定義,透明性在建筑的世界中,可以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模棱兩可的,同時也是變化萬千的形態。當我們看著“透明疊合的平面”時,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其中并非僅有物理性質的透明。
(一)物理透明性與現象透明性
透明性擁有著物理和現象層面的雙重含義,在物理層面,自然無需贅言,而在現象層面,它可以被理解成一種多層次的視覺感受,內含潛在的秩序,能夠被不同的邏輯方式解讀出截然不同的含義,具有多樣的空間從屬性和隱喻的效果。
在繪畫中,物理透明性的特點是:景深較深,材質感突出,強調光的分布和利用,畫面的輔景和主體相互依存,具有一目了然的核心和邏輯清晰的解讀。而現象透明性的特點是:景深較淺,弱化透視感,強調畫面的秩序和組織結構,沒有明確的主從關系,可以在畫面中尋找到若干互相獨立的組合,具有多樣的釋義。
(二)空間中透明性表現的特點
柯林羅和斯拉茨基認為,建筑中的透明性應該表現為以下的特點:
1. 建筑中的透明材料不能成為建筑立面的主體。
2. 立面與內部的結構發生一種關系。
3. 建筑的外立面應該是有暗示的作用,能夠暗示內部的多個不同界面的存在。
4. 建筑的主要表現方式應該是平行透視緊一點投射。
5. 在內部形成空間維度的矛盾,方向的或是深空間與淺空間的暗示的矛盾。
6. 空間具有多義性,空間同時從屬于多個系統。
7. 在具有整體秩序的同時內部復雜,既模糊又清晰。
8. 使用者能夠透過思考來與建筑互動。
也就是說,空間的世界應該有虛與實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補充而構成,這也就促使了透明性的萌芽與確立,生成連續空間以及透明性的空間組織,意味著一種新的建筑思維框架在形成,引導建筑設計走向更新的層次。
二、物理透明性的表現手法解析
(一)物理透明表皮
物理透明性作用于視覺,來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構造組合時,強調光影的分布,主次分明。而表皮作為保護覆層,不僅定義了內部空間,也定義了相鄰的外部空間。物理透明在表皮上的運用就是一種物質的表征。如玻璃的透明性就是一種典型的物理透明的表現,密斯·凡·德羅早起就提出過“玻璃磨天樓”的方案,他創造了“玻璃+鋼”的表皮結構,這種結構在擴展了內部空間的同時,又使得建筑的結構構件能夠以線性形態呈現出來,秩序感一目了然。
(二)編織與交錯
編織和交錯是一對孿生兄弟,編織需要交錯,而交錯形成編織。人類把細長的原料互相交錯勾連,組合成特定功能的物件,這就是編織——人類最古老的工藝之一。有趣的是,編織與交錯天生具有透明性的屬性,它們允許光、熱和空氣自由地通過,展現出令人心折的坦誠。
這個可移動裝置是為了頌揚拳王阿里的傳奇經歷及其文化影響力而設計的(如圖1)。該項目由1300個梨球組成,當從一個特定的角度觀看時,可以看到它們像一個個像素點一樣共同構成了穆罕默德·阿里的臉部圖像。該裝置在結構設計方面采用密集的結構性繩索,加上材料自身的效果和幾何重復形式,保證從特定角度觀看圖案的清晰度,同時使裝置帶給人的體驗更為豐富。
為了加強梨球圖案的立體感,設計師將結構體從中分成兩大部分,該處一半結構與梨球稍稍靠前,另一半稍靠后,以擴大梨球所占的空間。而對于結構體本身,設計師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一分為二的結構一部分向前,另一部分向后懸挑而出,以營造出一種旋轉的視覺效果。這一策略同時使得部分梨球能夠在立面上脫離結構體而被單獨觀賞。
為了減小結構體對圖案的影響,從特定位置觀看時,結構體呈現為圍繞著圖案的畫框,從而不會損壞圖案與真實人物的相似度。一旦參觀者離開這個特定位置,即使只是偏離一點點,圖案就分解成雜亂無章的梨球,此時能看到結構體又融入整個體系,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鏡面正視與反觀
人們在論及事實的反觀時,常常用“鏡”這一概念說明,似乎其中反映的就是毋庸置疑的存在,然而正相反,鏡子中反射的是完全鏡像后的景象。這其實是一種不透明所表現的偽透明——光的折射完全為零,這種反射好似消隱在環境當中。從視覺效果看來,被鏡面反射的物體雙倍化了。因此,真正建筑的材料就是環境——反觀現實,就是建筑的外衣。這樣一種鏡面的集體印象,通常給受眾帶來了審視與反觀鏡中物或者自省的場所感受,多適用于需要審視自我或者審視周圍環境,多用于紀念會引發自我思考的場所的營造與表達。
“圓環”裝置(如圖2)的設計從城市空間網絡的韻律、流向、組織和空間層次出發,通過光學作用,將這些互動元素連接起來,創造了驚人的視覺效果。立方體鏡子的重復使用顛覆了人們對于場地的認知。
這個充滿活力的裝置改變了人與空間的關系,邀請人們從兩個層面上來與其活動:
第一個層面,人們可在此體驗城市空間的改變。它為人們暫時提供了參觀該裝置的動力。立方體鏡子的每一面都反射著該場地,重建了一個打破常見的范例。在這個階段,圓環裝置從視覺上入侵,加速改變人們對場地的認知。這是對一個空間的重新發現。第二個層面,該裝置更進一步讓人們看到了無數個與城市的細節相碰撞的自己。由此,該裝置突破了時間和空間,打破了常規。這是個更內在、更秘密的層面。
三、現象透明性的表現手法解析
(一)圓形疊合
疊合在多個幾何體相融合、統一時,避免削弱每一個幾何體的表現力,而將每個幾何體都在整體保持其各自輪廓感和表現力的狀態下組合起來。
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行的第七屆建筑展的主題為“驚喜”。設計師Paul Scales與Atelier Kit為該建筑展設計了一個裝置藝術作品——“疊框”(如圖3)。該作品重塑了觀者與空間、歷史建筑及其他參觀者的關系,從而呼應了“驚喜”這一主題。
“疊框”乍一看只是一個簡單的現代風格立方體,但細看則是一個復雜的結構體。建筑細部、元素、立面等在此得以——呈現與重塑。參觀者在此既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既是掌控者也是被掌控者;既能體驗到驚喜,也能帶給別人驚喜?!隘B框”不僅是對現代建筑與歷史建筑的美觀、有趣的對比,而且成了當地兒童非常喜歡的玩??臻g。
(二)含混分散
在保證功能、質量的基礎上,形式也是建筑師著重考慮的范圍。建筑是一個開放的容器,容納空間的同時也容納創造與改變,所以應給建筑一個“生長期”,提供解讀、交流、互動的空間,容納記錄受眾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軌跡,激發深層意識的感知。含混與分散,看似雜亂無章的空間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
日本建筑師藤本壯介設計的“許多小立方體”是一個小型的紀念裝置(如圖4),同時也是杜樂麗花園中一系列活動小屋的其中一部分。該裝置由一系列漂浮的體量組成,藤本壯介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空間體驗,搖曳的陰影和光線組成美妙的韻律,仿佛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間隙投下的光影”。這些鋁制立方體彼此之間僅僅通過一條邊或一個角相互連接,看起來像是從周圍景觀之間升起,懸浮在半空中,形成了視覺上輕盈飄渺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空間是圍繞著一個中空部分展開的,中空部分周圍的“墻壁”和“屋頂”是由不同尺度的實體和空隙組合形成的,其中可以成為生活區域。兩個主入口位于建筑兩端,入口下方的基座恰好延伸至建筑以外,進一步模糊了外部和內部的界限。
空間本身沒有嚴格的限定,其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區域,能夠提供抵御天氣的遮蔽場所。每個立方體都被視為獨立的實體,在整體中擔任著不同角色:有些成為了栽種植物的花盆,為這個金屬組合體增添綠意;有些則維持了整體結構的穩定和平衡。每個實體的重量和尺寸都經過細致推敲,最終形成了一個由統一元素組成的建筑,但又體現出有機的隨機性。
結語
透明性原本并沒有什么派別屬性之分,其含義和語境也因人而異。盡管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外部條件,新材料、新技術或者純粹不計成本的投入去把一個建筑做的透明,但是,這并沒有什么用,形式與功能如果不能做到和諧統一,那么建筑就失去了靈魂,淪為一具軀殼。對于當代建筑,建筑師不僅要因勢利導,找到構造物與所處環境的融合方式,還需要在建筑中展現出更深層次的精神表達。
參考文獻
[1] 范爾蒴 . 空間透明性——日本建筑的當代特征與傳統文化淵源 [D] .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1
[2] 隈研吾 . 材料讓建筑“消隱” [J] . 城市環境設計,2010 (6) :39-40
[3] 夏峻嵩,翁達來 . 當代微建筑設計傾向的實驗性探索 [J] . 華中建筑,2012(12):5-9
[4] 李倩 . 日本當代建筑空間特性研究 [D] . 天津:天津大學,2012
[5] 金秋野,王欣 . 烏有園 . 第一級 繪畫與園林.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
[6] 蕭默 . 建筑的意境 [M] . 北京:中華書局,2015
[7] 藤本壯介 . 森林之書存在之書 [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8] 史建 . 新觀察:建筑評論文集 [M] .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
[9] 康慨 . 建筑創作當下的實驗性與當代時限性 [J] . 城市環境設計,2012(1):150-151
[10] 吳海波 . 象由心生:西方有機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中的意象美學精神探討 [J] . 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 (7)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