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黃 娟
摘要:湘西苗族服飾風格及款式變化,是湘西地區民族服飾文化的瑰寶之一,但由于受現代文化的沖擊,湘西傳統苗族服飾大多在年輕一代的視野中慢慢消失,因此湘西苗族服飾的繼承與發展迫在眉睫。文章以湘西傳統苗族服飾河谷邊緣型為例,就女上裝與女下裝的結構設計作一個詳細分解,在傳統苗服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為推動湘西苗服結構設計進入職業院校校本教材,促進湘西苗族服飾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拓展市場價值。
關鍵詞:苗族女裝 結構設計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9-0134-02
Abstract:Change of Miao dress style is one of the treasures of clothing in Xiangxi national culture, but due to the impact of modern culture, Xiangxi traditional Miao costume slowly disappears in the young generation, s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iangxi Miao costumes is important. Taking the Xiangxi traditional Miao costume Valley as an exampl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female coat and bottoms is for a detailed decomposition and based on traditional Miao clothing, it keeps step with the tim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Xiangxi Miao clothing to enter the vocational school school 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it promot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Xiangxi Miao costumes, and expands the market value.
Keywords:Miao women's clothing The structure design Inheriting the development
引言
隨著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湘西苗族傳統服飾受到的沖擊是嚴重的,其制作過程的用料以及技法均已“漢化”,傳統的苗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陷入困境。受旅游市場的影響,在激烈的服裝市場競爭中,效率提高的同時制作已略顯粗糙,但湘西苗族傳統服飾也并沒有逐漸衰落、甚至消失。因為還有這么一群人正默默地堅守著這份傳統手藝,堅守著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服飾的傳承與發展。眾所周知,苗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苗族語言、苗族刺繡是靠著苗族人民口口相傳而保留至今。在多經過次的田野調查分析,苗族服飾的持續發展也不例外,是靠著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面識心記,口口相授。本文將從師者傳道授業的角度剖析湘西傳統苗族服飾的結構設計,作為湘西民俗文化的載體,以工匠之精神,將湘西傳統苗族服飾結構設計作為突破點,試圖把握其設計的特征,在其基礎上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湘西苗族傳統服飾與現代文化相結合,逐漸灌輸品牌觀念,隱顯經濟價值、文化價值、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
一、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的概述
湘西苗族傳統服飾從現代角度來看,仍然具有清朝的遺風,保持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和特色,尤其女裝,更為體現了苗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與審美理想。中國民間刺繡、編織、染色、挑花、拼接傳統工藝技術依然出現在湘西苗族服飾當中,往往在同時使用的主要技術之一,穿插其他技術:或挑中帶繡,或染中刺繡,或刺繡與編織結合,流光溢彩,顯示民族藝術中色彩的鮮明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紋樣是以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形象為基礎的,化為自己所需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被專家學者記錄下來的形象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湘西苗族服飾的設計風格是農耕文化的表現,其整體結構給人以對稱和諧、節奏韻律統一的美感,尤其是女裝中點線面、圖案和色彩的處理極具民族特色。湘西苗族女裝主要有三種設計風格與類別:保靖水田、葫蘆和夯沙,花垣麻栗場和吉首矮寨等一帶的胸襟式(河谷邊緣型)、花垣雅酉和鳳凰山江、臘爾山一帶的云肩式(高山臺地型),古丈河蓬、吉首丹青和瀘溪一帶的挑花式(素雅型)。不論是哪種風格和類型衣服款式都有共同特點都屬于中國式平面一片裁剪右衽偏門襟,領口緊圍著脖子,腰大而長底擺開衩、袖大而短,門襟或肩部及袖口常用各式繡花裝飾;下裝有褲、裙的搭配。平時勞作以褲裝為主,褲邊裝飾刺繡圖案。節假日著百褶裙,裙長可以在膝蓋也可以至下腳邊緣,以刺繡、織錦、蠟染、挑花等裝飾,再配以各類銀飾,如銀頭飾、銀披肩、銀項圈、銀掛飾等,整體風格耀眼炫目。
二、湘西傳統苗族服飾女裝款式分析與制版
筆者多年來在教學中一直鉆研湘西苗族服飾,多次田野調查,均發現老者在制作苗服是沒有文字說明的,他們在給筆者解說中沒有具體的方案和依據,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上一輩人這樣裁剪的,我們就這樣裁剪的;上一輩這樣做的,我們就這樣做的,做多了就會了。”多么樸實的話,無不體現工匠精神。作為湘西苗族服飾的傳承者,現將湘西傳統苗族服飾結構設計的理解分析如下:首先將整套湘西傳統苗族服飾的結構設計,理解為典型的東方式的平面裁剪,這樣制圖就有了依據。再次將整個湘西傳統苗族服飾的裁剪制版方式理解為相通的,無非就是門襟胸口花邊的擺放、或圖案紋樣的不同,袖口花邊和褲口花邊的擺放是一致的,無非就是寬窄的問題,以不變應萬變,這樣結構設計就得以傳承,并能在傳承中發展。(如圖1所示)該款式為湘西河谷邊緣型(胸襟式)傳統女裝苗族服飾。頭戴圓頭牛角帽;領口為無領型,右衽偏門襟上衣,六副直腳紐,側縫開擺衩,袖型為連衣無肩縫;領口、袖口、前胸分別鑲嵌苗繡花邊。下裝為寬松型九分直筒褲,褲腳邊鑲嵌苗繡花邊。配圍裙與花帶。
(一)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上裝結構設計的分析要點及結構圖1. 制作湘西傳統苗族服飾上裝之前要針對個人的體形進行測量,測量部位與放松量要求如下(1)衣長的測量:頸肩點到髖骨以下5cm左右;(2)胸圍放松量:15~20cm;(3)出手:頸椎點到腕關節左右。(4)領圍放松量:0~2㎝。這樣以測量的方式取得成品規格,獲得制圖依據。
2. 湘西傳統苗族服飾右衽偏門襟上裝制版之前一定要注意先要解決挖襟問題。其實挖襟實際上就是利用纖維組織的可塑性,采用工藝手段適當改變纖維的伸縮度、密度、方向及折料而形成偏門襟疊合[2]。(如圖2)展開的衣片結構圖,揭示了由偏襟疊合成蓋襟和有墊襟說作縫的縫份。湘西傳統苗族服飾上裝挖襟是必須的,挖襟分四步:定襟位、偏襟、拔襟和扎襟。怎么理解就以拔襟為例 距肩線1/3多前領深處做長約4.5cm的直線垂直于前中線,并沿線雙層剪開。將上述開口大襟折疊0.7cm左右,小襟拔開0.7cm左右是為了給領口與偏門襟移出縫頭量(圖3)。
3. 具體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上裝的結構設計看為一片式方便理解,湘西本土苗族大多都喜歡家機布(自己在家紡織的布),這種面料結實耐用透氣性強,不足之處就是門幅比較窄,所以多處有拼接線,只是給制作多幾道工序。結構設計(如圖4、圖5)
(二)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下裝結構設計的分析要點及結構圖
1. 制作湘西傳統苗族服飾下裝之前同樣要針對個人的體形進行測量,測量部位與放松量要求如下:(1)腰圍:無需測量,在傳統苗族服飾下裝中叫東風壓倒西風,用花腰帶系穩;(2)臀圍放松量:16~25㎝;(3)褲長:測量腰節至踝骨以上5㎝左右;(4)腰寬:18~20㎝。這樣以測量的方式獲取成品規格。
2. 湘西傳統苗族服飾下裝為寬松型九分直筒褲(圖6),制圖時可以褲腳口為基礎,然后進行補襠即可,由于是大襠褲,且是掉襠褲,所以褲襠縫線向下走。結構設計圖與展開如圖所示。我們常見的傳統苗族服裝下裝褲襠以下有拼接線,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家機布的門幅窄,不夠一個褲腳筒,所以需要拼接。拼接部位要注意面料的絲縷方向與褲片一致。褲裝結構設計如圖所示(圖7)
(三)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頭帕與圍裙的結構設計的分析要點
1. 湘西苗族包頭帕是一種服飾方式,也是一門傳統藝術。民間有“姑娘樣子好,花花頭帕少不了”、“選郎沒有巧,頭帕要包好”的說法。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寬大約40cm,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高山臺地型(花帕)的頭帕是比較長的,在包裹過程中會有序地堆成山狀;而河谷邊緣型(青帕)的頭帕會短一些與門幅窄一些,包裹的方式也會發生一點變化,有序的包裹成扁扁的、矮矮的,前面為圓頭,背面為兩個方角,酷視小牛角狀。
2. 湘西苗族圍裙一般分為高腰圍裙和低腰圍裙,胸襟式(河谷邊緣型)常用低腰圍裙(圖8),云肩式(高山臺地型)常用高腰圍裙,這兩種圍裙都需要配上花腰帶,均為已婚婦女裝束。低腰圍裙的結構設計比較簡單,分為腰頭和裙擺。本文章主要講述低圍裙,寬度為1/2腰圍加放10㎝的松量,裙長中共不超過60㎝(如圖9所示)。
三、立足鄉土資源,推進校本課程開發
筆者長期從事職業院校的服裝設計教學工作,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相當部分來自苗區,因受“漢化”影響,以及基礎教育拓展受限,學生對本土傳統民族文化的了解都是片面和零星的,更不要說城鎮的孩子。這一現象說明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播不僅僅需要上一輩對下一輩的口口相傳,更需要走進課堂,以課堂模式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對于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筆者更要傳授湘西傳統苗族服飾的結構設計;更要傳播苗繡文化與技法,因為苗族服飾離不開苗繡;更要在其基礎上傳承與發展苗族服飾、苗繡的工藝技術。引導他們將苗族服飾的元素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旅游產品設計中,使其走民族特色產業,提高產品民族文化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民間大師進入課堂,現場展示制作過程,如精湛的苗繡技藝,先苗繡圖案,在裁剪衣片,再制作成衣。讓更多的學生觀摩與發揚,這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地感受“工匠精神”,更加體會到民族文化進校園。
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非常樂意接受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結構設計走進的教學中,因為筆者在教學中經常談起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說過這樣的話:“我的工作就是將面料與人類的身體、大自然及風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他經常用“一塊布”演繹技術和藝術之美,他的一塊布藝術設計靈感源于我們中國式平面裁剪。通過實例分析中國式平面裁剪就是一塊布藝術,而湘西苗服傳統女裝的結構設計正是中國式平面裁剪的延續。由湘西傳統苗族女裝的結構設計上升到現代服裝結構設計藝術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湘西傳統苗服結構設計的重要性,還可以在其基礎上與現代服裝相結合,啟發學生思維上的創新,提高學習興趣,感受到傳統文化藝術上升到現代藝術之快樂。這樣不僅僅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掌握相關傳統技藝、弘揚當地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氣節,還更多讓筆者感受到時代賦予我們重要而深遠的使命。立足鄉土資源,為推進校本課程開發添磚加瓦,努力培育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推進教學成果進入市場,服務民族文化特色產業,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走特色發展之路。
結束語
湘西苗族在歷史遷徙中,不斷地改造自然,發展生產,其傳統服飾款式也經歷了古代、近代和現當代的發展過程。斑斕彩衣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就是苗族生活環境模塑的結果,無不表現出苗族人順應環境、貼近自然,與自然相依相融的審美觀念和富于智慧的人生創造。不論是近代還是現代,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的款式更注重實用功能,因此,從服裝結構設計的角度來看看湘西苗族服飾傳統女裝傳承發展是必要的,對當今社會生活和服飾文化結構設計分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17年度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研究項目立項課題《非遺進校園下手工苗繡技藝在高職服裝設計專業中傳承與發展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駱醒妹.淺談湘西苗族服飾審美[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1,(1):135-137
[2] 陳國強.湘西苗族服飾文化的表現與發展[J].輕紡工術,2014,(12):15-17
[3] 潘甜.湘西苗繡技藝的數字化表現探析[J].設計.2017,(04):88-90
[4] 徐雅琴.服裝結構制圖(第5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297-303
[5] 田魯.藝苑奇葩—苗族刺繡藝術解讀[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07)
[6] 鐘茂蘭.中國少數民族服飾[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08):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