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 藝術學院 羅 嶠
摘要:色彩作為最常見的審美形式之一,生活當中無處不在。文章首先對色彩本身進行了介紹,其次分析了色彩在不同領域的個性化應用,得出了美感是源于生活,并且滿足于人們生活的精神存在。在華麗的色彩世界中,它涉及到民間藝術的色彩、自然的色彩、服裝的色彩、色彩中的城市等多方面,時刻影響著人們的外在、精神與生活環境。文章關于色彩的個性化研究,有助于人們全面認識色彩和個性化使用色彩。
關鍵詞:個性化色彩 審美 視覺語言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8-0038-02
Abstract:Color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esthetic forms, is everywhere in life. The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color itself,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olor in different fields of personalized applications. The aesthetic is derived from the life and contentment in the spirit of people's lives. In the gorgeous color world, it involves folk art color, natural color, clothing color, color in the city, and so on. It always affects people's external, spiritual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personalized research of color. It can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olor and personalized use of color.
Keywords:Personalized color Aesthetic Visual language
引言
中國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經濟的繁榮也給設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隨著全球性、多樣性的競爭不斷提升,現代色彩越來越需要知識、信息、技藝的高度集成,越來越需要人的創新能力的充分發揮。因此,通過倡導美育,讓那些有美學精神的色彩滋養一個人的眼光、一個社會的意識、一個市場的品牌、一座城市的品相,乃至一個國家的品質盡而得到更好的發揮與提升。這是色彩應用的高級階段。
一、色彩的分析
(一)色彩的體系
顏色在美術術語中可以定義為是由有彩色系與五彩色系組成的。有彩色系包括色相、純度和明度,無彩色系色是由黑、白、灰相結合而得到。其中色彩主要分為四個體系:孟塞爾色彩體系、PCCS色彩體系、斯特瓦爾德色彩體系和NCS色彩體系①。
(二)色彩的作用
1.視覺層面:色彩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生活的空間是由諸多元素構成,色彩、形狀、材質、溫度、時間、空間、聲音、距離、氣味等,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據資料顯示,人的視覺器官在觀察物體最初的時間內,色彩感覺占80%。作為視覺語言,色彩如同世界通用語,具有非常強大的作用。
2.心理、生理層面:色彩對于人的影響不僅是停留在視覺層面,還會對人的心理層面乃至生理層面產生深遠的影響。色彩是視色素興奮而產生的視覺現象,所以產生了心理層面的影響。而且每一種顏色都表現不同的氛圍,敘述不同的語言,給人們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感情情緒。比如色彩會表現有冷暖的感受,是人本身心理對色彩產生的結果,這與物理層面的溫度沒有關系。色彩是人們長期積累經驗得到的自身感受,并且通過聯想形成色彩知覺力,就像黑色讓人沉寂聯想到死亡、黑暗、神秘等,白色讓人聯想到圣潔、雪,藍色安靜、舒適、天、海等等。因此,色彩豐富了人們的情感表達,能讓人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和情感上的互動。
3.溝通和交流層面:人們有了相互的交流才能夠正常生活,而色彩就是最好的交流工具之一。通過心理作用的運用,可以把自己的信息更為準確、強烈地傳達給別人。這種色彩的運用是超語言的,能夠交流微妙的心理狀況。
總之,色彩首先是一種感知,色彩是真實的感受,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或者想法。色彩像是自然界的光線和空氣一樣,讓人們不可或缺。當光影物象巧合而形成的一組關系,光、物、眼、腦相結合等于顏色感覺。當心、眼、外界事物光線相結合則等于外部世界色彩之氣象。由此可見色彩與人的意識和社會是密切相關聯的。
二、民藝中色彩的幸福滋味
張道一先生說過“民間藝術是一種本元文化”。任何形式都有其母體文化淵源,人們為了追求幸福生活,民間藝術中有很多吉祥語言,“語必吉祥,意必幸福?!奔槊酪獾纳使沤窠砸?,是一種文化色彩的呈現,豐富著社會環境。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蒙認為:“民族文化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簡單說集體無意識構建了民間的色彩文化框架。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體系以陰陽觀,五行觀與八卦觀為基礎的觀念色彩體系。五色觀搭配主要是由東方的青色、西方的白色、南方的赤色、北方的黑色、中央的黃色這五行色彩組合而成的。民間藝人會運用色彩表現出一種祝福及美好愿望,民間藝術色彩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主觀性。例如他們在民間流傳“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的口頭禪,就是單純的色彩觀念引導人們建立的主觀色彩審美觀念,利用色彩的純度及明度呈現生活中的吉祥、喜慶等象征語言,用滿眼的大紅大綠,大黃大紫展現美好生活的喜悅與憧憬,在此都希望有個好兆頭。人同此心,古今皆然。吉祥幸福是心靈的慰籍和對人生的祝福。在幸福的歲月中,讓社會多一些傳統文化關懷,讓生活更幸福。幸福是全家、是社會、是人類的。
三、服裝設計中的色彩應用
穿衣并不是為了御寒,也是為了獲得一種安全感、滿足感、優越感和連帶感。服裝和飾物等在生活中不僅起到裝飾自己的作用,也是與他人溝通的工具,向外界展示自我的一種手段。在服裝設計中,色彩起到了視覺醒目的作用,人們首先看到的是顏色,其次是服裝的款式,最后才是材質和工藝問題 。時裝大師皮爾·卡丹說:“我在設計服裝時,首先考慮的是色彩因素。”服裝色彩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服裝認識的知覺選擇中屬于首位。服裝色彩最終決定著設計的成敗,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就會對其產生相對的固有顏色印象。在多元化的社會里,服裝色彩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附著流行色彩的成分,設計師要
時刻關注時代的變化,尋求具有流行感的色彩來進行設計,以迎合受眾的審美情趣。但一般色彩定位要根據與各地區的國別、民族、宗教、年齡、性別、地理環境等做不同處理,所以服裝流行色與人們息息相關,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因此,服裝色彩主要分為以下幾種特點:
(一)服裝色彩的流行性
色彩的流行性是在一個時期、地域被大多數人追捧采納并合乎時尚的色彩,它是時代的產物。20世紀60年代的鮮艷服裝色彩、20世紀80年代的天空色、海洋色、植物色、泥土色服裝色彩等都是環境的產物,我國的五六十年代以藍、綠、灰為主色調的服裝,都是受到工業發展、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在消費時代的今天,色彩的流行性更彰顯出來,其流行周期快、個性強,我們在欣賞、追求色彩的同時也在消費色彩。所以服裝設計中對色彩的掌握可以了解市場、帶動大眾審美。
(二)服裝色彩的民族性
服裝色彩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整體來說東方人含蓄,因此服裝色彩是一種寓意的色彩,呈現了莊重、大方、渾厚的色彩形式。我國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服裝色彩都反應映了當地的民族風俗?,F代民族色彩被廣泛應用于服裝設計中,傳統民族服飾的裝飾性色彩與現代服飾的形式完美結合,具有強大的裝飾性,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成為流行服飾的重要元素。
(三)服裝色彩的季節性
人類生活環境不斷變化,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春天復蘇通常會使用靚麗的顏色;夏天熾熱多采用白色、藍色等冷調色彩;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服裝色彩多為暖色;冬天寒冷干燥,為了保暖、吸收光線,服裝色彩通常采用深色。人類原始社會時期就對自然非常崇拜,充分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
(四)服裝色彩的象征性
隨著人類物質生活的發展,服裝從最初的實用功能演變到社會地位的象征,成為一種道德符號。社會發展至今,人們常常用藍領、白領來形容不同職業的人群,其實藍色和白色并不是從事這個職業的人群所固有的著裝顏色,而是一種象征,幫助人們能夠很好地區分不同的職業人群。
總之,服裝色彩的美麗,并不在于鮮艷,它必須考慮到生理衛生、功能、時節、場合、面料以及人們的性格、年齡、形體、職業等因素。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服裝色彩,使之具有獨特的風格。 色彩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有很多的含義,也在你和別人交往過程中,默默地傳遞著自身的含義。在服裝設計中,色彩起到了視覺醒目作用,所以服裝色彩作為服裝的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城市中的色彩魅力
城市空間的色彩設計是由建筑物和與其協調的全體色彩氛圍構成的。色彩與造型是人類視覺藝術活動中兩大構成要素。在建筑設計中,人們往往關心形態造型多余關注色彩,其實人們忽視了色彩在空間造型上的特殊作用。建筑作為城市色彩審美信息載體的視覺語言,以符號組合的方式呈現視覺的價值。色彩是城市建筑設計中重要語言和因素、再設計中巧妙地應用色彩感情的規律,充分發揮色彩的暗示作用,能引起大眾的廣泛注意和興趣,容易產生種種聯想和想象。建筑色彩作為構成城市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們的視覺及精神感受。不同的色彩可以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色彩所引發的聯想和感情,直接關系到環境氣氛的創造。從地域差異來看,南半球喜歡鮮明,北半球喜歡柔和暗淡色;城市人喜歡寧靜色,鄉村人喜歡喧鬧聲。各個國家、民族的社會意識、宗教文化不同,在色彩認識上的表現也不同。例如在城市色彩應用中的法國巴黎,誰說法國巴黎是個華麗的城市,從色彩上說巴黎并不華麗,房頂幾乎是灰色的,建筑也是多以褐色為主,所以巴黎被稱為是一座“背景的城市”。所以多色彩的建筑只能帶給生活色彩污染,嚴重還會造成人們視覺上的疲勞,以及損害城市的形象。從古至今建筑顏色都是這樣的,多為無色彩,每個建筑都不凸顯,但都可以融入這個城市,凸顯社會城市的和諧。
五、信息化時代的色彩發展
人類已經進入一個視覺感受的時代,也有一些研究生活方式的專家常常稱為讀圖時代,知識的爆炸和信息的快速、立體的傳播,使人們不再有時間和精力關注細節,更多地渴望能在最短時間、用最快捷的方式獲得信息。在視覺的世界中,色彩是最直接的視覺元素,它不但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層面,也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情感,同時也左右著人們的情緒和生活方式。在色彩經濟和色彩工程化時代,就會有流行趨勢的存在。流行趨勢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表達,是一定數量范圍的人受某種意識的驅使,從而伴隨生活方式或觀念意識所形成的社會現象。當然色彩也不例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社會交往的擴大化,加上年齡的增長、生活狀態變化,導致人們按照某種理想的模式對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用色彩進行表達。于是形成了當前最時尚的色彩標準流行色。流行色并不特指某一個顏色,而是人們對個性和社會性的審美心理的反映,表達人們的情感和心理需要。信息化時代下的流行色著重提升品牌最為直接的元素之一,也是視覺設計中的最基本的語言。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關注著色彩,這恰好反映了人們的精神訴求,從而形成了規范的色彩理論和法則,并運用于色彩實踐,以此來論證色彩的個性化研究與應用。
結語
綜上所述,色彩作為一種符號,無論是在民間文化藝術中,還是在城市環境及服裝中都具有最為顯要的優勢就是直觀。色彩具有先聲奪人的力量,是色彩個性化研究產生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的前提,使之讓色彩張揚情感的個性,有效地選擇色彩語言讓閱讀者有情緒上的反饋,而且強化個性的概念表達,從而在色彩個性化應用中更加深刻、更加富于開拓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 李亮之 . 色彩設計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11-204
[2] 陳曉敏 . 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觀念 [J] . 藝術百家 , 2008 (05) :244-246
[3] 張道一 . 張道一論民藝 [M] . 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8 :37-43
[4] 吉田慎語 . 環境色彩規劃 [M] .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1 :10-70
[5] 琳達 . 霍茨舒 . 解讀色彩 [M] .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3 :1-11
[6] 李莉 . 設計色彩 [M] .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10-15
[7] 徐劍光 . 色雅 [M] . 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014 :10-13
[8] 楊玉倩 . 建筑整體設計 [J] . 設計 ,2017 (07):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