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中功能性與設計形式之間的轉化 ON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FUNCTION AND DESIGN IN ART

        0

        沈陽建筑大學 公共藝術 趙 明 趙魯寧


        摘要:本研究將從藝術設計的演進和設計造物的歷史關系,探討設計的功能性對于生活、文化的影響;及“日常用品”的藝術與設計在歷史中從日常用品到既存的設計作品的過程;并剖析以日常用品為主要創作媒材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在“日常用品”與“功能性”在藝術與設計兩個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探討。最后以各種藝術、設計作品與個人的創作當中“既存的設計形式”、“設計品”、“功能性”運用到“藝術”的方式,總結出當代藝術在設計中創作方式的三種觀點:
        (1)不改變物品功能,但賦予時間與空間的變異;
        (2)模仿物品被設計出來的功能當成創作元素,而并非單純地模仿設計外觀;
        (3)模仿物品的外觀圖像做出視覺變異,但圖像依舊含有其物品功能的符號
        意旨。希望通過此論文的探討,建立起藝術與設計之間溝通的橋梁。
        關鍵詞:日常用品 設計品 功能性 既存的設計形式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8-0096-02


        Abstract:The study will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esign's functionality on life and culture from the evolution of art design and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of design cre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daily necessities " in art and design in history from daily necessities to existing design wor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gle colors of "daily necessities" and "functional" in the two fields of art and design.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ideas about how to design th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way of art in the form of design and function in various works of art, design work and individual creation.
        (1) does not change the function of the item, but gives the time and spacevariation;
        (2) imitates the design of the object as a creative element, rather than simplyimitates the design appearance;
        (3) imitates the appearance of the image to make visual variations, but the image still contains the symbol of its function. Hoping through this paper to establish a bridge between art and design communication.
        Keywords:Daily necessities Design Functional Design form

        引言

        研究觀察到當今社會中的藝術創作者有時會單純強調關于自身創作的高度精神性,只關注藝術作品的表達而逐漸與社會脫節產生孤傲與崇高感,使得藝術作品雖然強調源于生活,結果卻離生活很遙遠;設計師做設計,基本上并非出于個人一己的考慮,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所以研究人在各個層面的使用行為,預測該如何在使用上更加舒適,設計師必須了解到一般的社會需求,進而研發出各式各樣符合人體與人性的商品,也漸漸地與個人化的藝術創作漸行漸遠。藝術與設計這兩個詞匯不斷在作者的學習過程中出現,因此對這兩者之間的異同有著相當程度的迷惑。

        在近幾年觀參觀過的大小不同的設計或藝術展覽中,總能看到二者互相引用的地方,但卻又標明著自己所屬的領域,在反復重疊的過程當中,漸漸地無法厘清兩詞之間的真正差異,界線越分明,反而越模糊;越是通過分類詞匯強調彼此的區別,反而更沒立場,藝術與設計間真的需要通過詞匯來做分類嗎?是否有一種東西存在于兩者之間成為彼此溝通的橋梁?
        設計涉及了非常多的方面,本文抽取出兩者的決定性差異作分析,即設計出來的東西必須具備“功能性”,藝術的存在可以單純只為了藝術本身,也就是人的“精神性”。藝術家通過自己的觀察與理解,創作出來的作品讓觀者觀看后,產生共鳴,某些作品甚至可以療愈心靈,甚至可以影響社會,讓大眾有更多的多元思考面向;因此,藝術作品本身
        就是極具功能性的,本研究試圖通過了解設計品的功能性和既存的設計形式來創造出藝術品,進而轉化設計品所創造出來的實用價值與既定印象,使其進入藝術品的精神性范疇,讓被設計出來的物品不單純只是被改變成藝術作品,而是依舊強調出對象原本被制造出來的功能價值。本文將設計品定義為一個有設計的物品,所以本論文要探討的就是“物品”的功能性被轉化為藝術作品時的各種狀態。

        第一章:設計造物與文化的社會關系

        “設計”一詞,源自于拉丁文 Designate,原意為構思、計劃,包含繪畫、視覺傳達、建筑……等,隨著時代與其時空背景,不斷變更含意。時至今日,設計的內容更加復雜,納吉主張“設計并不只是表面的裝飾,而是指具有某種用途、目的,并且統合了社會性、經濟性、技術性、藝術性、心理性及生理性等諸要素,且在生產的軌道上,計劃或設計可
        能產生的制品技術”。

        設計的詮釋隨著時間演進范圍越來越大。設計逐漸從一個初稿的構思,慢慢轉變為現在談論設計時,直覺會聯想到物品的使用功能與實用價值,到了 21 世紀的今天,物品被制造除了擁有上述所談論的各種性質,更增加其商業評估判斷,然而進入到商業價值體系進行產品制造的時候,其被制造的因素也更加復雜,商品生產主要取決于是否有其吸引力,進而讓消費者有購買欲望,從構思階段就已經進入到各種層面的考慮(如消費族群、市場定位及價格等),再繼續往后發展商品的造型、顏色等細節,在商品進入市場后,任何我們拿起來的商品,背后都有無數并非商品本身價值的考慮,一個簡單的商品選擇,背后卻乘載了無數社會文化架構下的涵意。
        物品的創造與設計創新,都直接地改變了社會結構,某些時候,物品的發明是因為外界物質而開始的,火的發現使得人類開始有了更豐富的進食文化與餐桌禮儀,更加精致的器物發明,導致了大量生活起居器具更加豐富,強化了人類設計造物的能力。從上述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演化過程中物品的創造由內而外地改變了人類心理及社會環境,隨著時代演進而不斷推陳出新的物品,更改人類觀看與生活的方式,現今藝術扮演著從生活文化中予以省思的角色,必須了解物品改變的社會情境,從觀察中得來的信息,傳遞出設計所承載的文化力量,通過藝術創作,可以更加針對性地對生活提出質疑,更進一步理解隱藏在每個物品背后的含意。

        問題意識

        “生活即是藝術”或者“藝術就是生活”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口號,在各大藝術亦或設計的展覽中,已經看到許多作品不斷地觸及這樣的理念,設計性的展覽也在許多重要的美術館里展出,藝評家王柏偉在《設計》一文中提及,“對許多藝術家藝術與設計是如此明顯,以至于藝術根本不需要操心任何有關設計的問題。但有鑒于許許多多藝術家也設計對象與程序,我們必須說明為什么藝術家一方面能夠區分藝術與設計,但另一方面卻又能跨越藝術的界線從事設計:藝術與設計的差異看來并不妨礙兩者之間具有某種共同的基礎。藝術與設計兩者的界線與共性的探討或許能幫助我們深化對藝術自身的基礎認識,并在藝術創造上重新找到某種自外而內的動力來源”。

        本文討論設計一詞的出發觀點雖然與王所談及的有所區隔,他談論的是藝術家通過設計手段來作藝術創作,而本文探討的則聚焦到設計品被設計出的“功能性”衍伸而成的藝術作品,上述描述里,王期待藝術創作可以通過設計重新找到某種由外而內的來源,在這個最為核心的立基點上與本文不謀而合,一個藝術多元沒有邊界的時代里,試著搜尋圍繞在我們生活中的事物主體,了解觀察并轉化那些被我們習慣的已知,不只是在表象上下功夫,本文真正要探討的問題是如何通過“設計品的功能性創造出藝術品”?

        第二章 設計品功能性與文化和藝術的關系

        設計從早期的手工藝產品、工廠生產為到現代型態的產生、延續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人類第一次運用自身的智慧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行為,設計也伴隨產生。

        石器工具可能是最早的設計品。人演化到與猿有所別區后,開始了文明和造物歷史,有了文化,即有社會性的意義產生,使得人類在生活中各個層面上得以展開,首先通過設計體現的是物質生活的文化性構成,設計文化也是人類最具交叉性的文化型態,也與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有密切關聯。設計的發展體現了人類對于功能的追求,也個別發展出形式、實用與審美的文化品味。

        人類改造自然,發展文化,則受文化影響越大,也會使文化效力更強大。而設計作為一種“功能”的載體,器具的發明和應用,首先就是圍繞人類的基本需求而展開,以實用功能的解決為前提。
        “功能性”在生活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擁有功能性器物決定了文化的發展,設計的原初等于從人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下發展而來,而藝術則是滿足了前面五種需求之后,才開始擁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筆者以設計品的功能性作為藝術創作的前提,追溯最底層生理需求產生的文化意識,論及功能性在藝術創作中扮演的角色。

        (一)將已知的事物未知化

        何謂“Re-Design”。 簡單來說,就是重新設計的意思。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我們周遭的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索設計的真實性。從無到有,當然是種創造;將已知的事物未知化,也是一種創造。

        原研哉提出“將已知的事物未知化”,重新審視我們周圍的設計。本文探討的設計并非只是如何設計一個產品,而是探討所謂設計品在設計過程中被賦予的精神象征,原研哉談及藝術與設計的相異的處,指出藝術具有相當的個體性,而設計基本上并沒有自我表現的動機,是由社會上多數人發現的共有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即包含了設計的本質,過程中會產生人類共同感受到的價值觀或精神,即上述提及設計與生產過程中被賦予的精神象征。

        (二)日常用品視為設計品

        生活中使用的日常用品,將其視為設計品,若將設計視為前述中早期的造物行為,久而久之自然變成了大眾所熟知的“日常用品”,通過時間改變了人們對物品的觀感,但設計品與日常用品的共通點還是基于“實用價值”,也就是它們之間主要服務人類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性”。

        “設計”從定義來看,是在制作成品之前的計劃或草稿,是為了完成各種需要被制作來增強讀者理解的方式,如:建筑物、衣服、產品甚至是藝術品的前期工作,換句話說,藝術家在思考藝術品的過程也可以理解成設計的一環;所以如果大家視日常用品為理所當然的“非設計品”,是因為不覺得這些東西還有“被設計”的空間,有趣的是現在所謂的設計師不斷地去設計各種不同的椅子,因為設計必須要符合可以被人類使用的功能性物品,所以依舊建立在這些基本對象上。日常用品的功能依舊是多數設計品在設計的過程與計劃草稿必需的元素,即使是經典名椅,就其椅子的功能性,也只不過是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坐”的需求延伸而來,回到最初被設計過的物品本質,才能理解功能性在文化社會中所占據的角色,而更加注重“設計”這個名詞。

        (三)設計給予便利后的隱憂

        “當科技正要重新改造世界時,卻往往犧牲了蘊藏于生活中的美感價值,當技術與經濟匹配并引領世界向前邁進的同時,生活中的美感也正不堪于此瞬息萬變而發出哀鳴。”原研哉上述這句話直接講到的是科技日新月異,為了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又想將新的科技融入產品中,不經思索地加入新科技,沒有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人們真正需求的普遍性,將美學價值犧牲,只為了大量生產符合人類欲望的商品。

        設計的基本原則是為了更便利人類的生活,所以設計品非常強調實用價值,與其相近的觀點認為,為了符合人類需求而被犧牲的人性價值,例如汽車與飛機爆炸性地改變了空間與時間的感覺,這些物品所帶來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但隨之而來的影響也急劇增加,例如大量的工業制品將個體漸漸消弭,無個性化的生產將異己排除。設計品在整個時代脈動中所扮演的角色,褪去物品實用的價值,其實就如同媒體一般有著改變人類的魔力,任何一個新的設計品出現都象征著新的符號語言,除了本身擁有的功能外,也改變了我們掌握的信息與生活方式。為了刺激消費,新的物品不斷推陳出新,時代的脈動強勢且快速地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步調。越是方便人類的設計,越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們通過網絡不需要再互相依賴即可自行完成各種事情,如買賣、郵寄與匯款等,剩下的就只有在網絡上尋求一些藉慰與談天,智能型手機造就的低頭族現象,陌生朋友在網絡上問候生日快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剩下虛擬的文字溝通,地球村所訴說的理念是因為比以往更加方便聯系與交通,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像村落一樣;但諷刺的是,人反而就是從這些便利而開始疏遠。
        結論

        回歸到論文所關心的主題,透過歷史、設計或藝術領域的相關探討,最后以各種藝術、設計作品與個人的創作當中“既存的設計形式”、“設計品”、“功能性”運用到“藝術”的方式,總結出當代藝術在設計中創作方式的三種觀點:

        (1) 不改變物品功能,但賦予時間與空間的變異。

        (2) 模仿物品被設計出來的功能當成創作元素,而并非單純地模仿設計外觀。

        (3) 模仿物品的外觀圖像做出視覺變異,但圖像依舊含有其物品功能的符號意旨。

        物品在原先創作之初被賦予的功能若是直接被看成一個物品,而沒有依附在被創造的功能上去思考原來的對象,它只會被藝術創作者當成一個具有美學探討的物品,而沒有思考背后設計師為物品醞釀出來的精神,進入物品的核心價值,設計之所以影響整個社會的動脈,必有其實用價值之外的精神意涵。通過研究了解設計影響了整個美學,而美學無法獨善其身,我們必須面對我們所擁有和缺失的,感性地觀察物品功能所帶來的藝術意義,而并非單純一味地使用它,卻不去了解它。知道如何使用并不足以理解一個東西,而是知道如何使用之后,思考超過其原本擁有的物件性質與功能,本論文聚焦在探討現實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這樣的探討為日常用品與設計品之間打開了一個溝通的橋梁,也將“功能性”和“既存的設計形式”帶入成為藝術創作的主要元素,將設計與藝術在可被探討的范圍擴展開來。

        參考文獻


        [1] 李正.李細珍.王伊千.中外聯合開發藝術設計學研究生 國際課程研究 .[J].設計.2016(15):104-105

        [2] 林楊程.環境藝術設計的符號學解讀.[J].設計藝術研究.2017:64-65

        [3] 朱琦.綠色理念下產品設計教學探析——評《產品設計方法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102

        [4] 俞佳迪.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對“東方設計學”的誤讀.[J].新美術.2016:42-43

        [5] 李安.現代視域下藝術設計論的發展.[J].大舞臺.2015:71-72

        [6] 詹和平.作為研究的設計——關于設計學研究生教育基本問題的探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5:23-25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美女露出尿口让人摸|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男生插女生视频网站| 色一乱一伦一图一区二区精品| 97久久超碰成人精品网站| www亚洲欲色成人久久精品|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网站 |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免费人成在线蜜桃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产成人精品大尺度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 国内精品欧美久久精品|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网站| 影音先锋最新资源网| 国产亚洲欧洲精品| 午夜伦情电午夜伦情电影|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乱大交xxxxx| 亚洲精品电影网|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