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年人工智能被評為年度十大流行語,AI技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 ,終于走近大眾。在不久的未來,隨著技術的成熟與發(fā)展,會有越來越多顛覆性的改變發(fā)生,我們將真正進入一個人機與共的時代。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GRAM 人工智能程序
●TOOL PRODUCT 工具型產品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SYMBOL 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廣義的人工智能在短期內比較難實現,主要局限在于數據量的積累不夠,以及底層技術發(fā)展沒有達到廣義需求的層次,因此還做不出廣義的人工智能的產品,來大范圍地影響人們的生活。
●在未來值得期待的是,當這些智能設備一旦學會你的行為習慣之后,就會更準確更智能去匹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從而衍生出更豐富且便利的服務。
中國機甲大熊貓
美國機甲白頭海雕
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智能產品,有的名副其實,有的僅是打著AI的名號。一款人工智能產品的背后是跨專業(yè)團隊的協(xié)作配合,有技術的攻關,更有設計需求的挖掘。如何從用戶角度出發(fā),將技術與需求更好的融合,才是設計師應該關注的。
多年來,呂忠園一直專注于智能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品研發(fā)與設計。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yè)后,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主導完成設計項目二百余項,設計作品多次獲得紅點獎、IF獎,紅星獎等國內外獎項。
從去年開始,他就在籌劃人工智能與設計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工作,希望通過平臺的資源共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創(chuàng)意設計的協(xié)作發(fā)展。在他看來,技術的落地離不開設計創(chuàng)新的支持。此外他還在孵化自己的文創(chuàng)品牌,希望可以改變目前文創(chuàng)行業(yè)的同質化現象。
導醫(yī)機器人
機甲毛驢
酒店自助機器人
摩拜智能停車牌
【《設計》/呂忠園】
《設計》:談談人工智能領域的發(fā)展狀況?
呂忠園:現在公眾對人工智能的概念更多來自于電影、小說,但那種情況離現實的距離還比較遙遠。目前對人類有影響的人工智能還處于一個狹義的人工智能領域,比如說工廠里面的裝配機器人,這些都是相對成熟的應用。廣義的人工智能在短期內比較難實現,主要局限在于數據量的積累不夠,以及底層技術發(fā)展沒有達到廣義需求的層次,因此還做不出廣義的人工智能的產品,來大范圍地影響人們的生活。
《設計》:未來人工智能有哪些發(fā)展方向?
呂忠園:狹義的人工智能主要指單一工種的、有規(guī)律的重復勞動,還有一種是單一計算場景的工作。我認為在短期內,即3到5年之內對人類生活有影響的應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語音智能識別,我們會慢慢和機器有一個順暢的對話。比如Siri、亞馬遜的Echo音箱,雖然還屬于比較初級的語音對話,但這些會隨著人與機器交流、對話的增多,以及機器學習能力的進步,而越來越順暢、智能。還有一個是視覺識別技術的成熟及其擴展?jié)摿Α1热缒壳肮雀璧囊粋€新成果——人工智能程序可以識別一只貓。對人來說這很簡單,但對人工智能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這些進步則是基于足夠大的數據樣本,以及機器學習能力的提升。對于我們人類來說,認識一個人很容易,但如果讓我們認識100萬個人就比較困難。而對機器來說,認識一個人很難,但是一旦認識了一個人,他就可以同時認識100萬個人,復制是很容易的。現在國內有一些公司已經可以做到百萬級別的人臉比對,在公安領域都有相關的應用。
在未來,如果人工智能技術成熟了,將會改變很多行業(yè)。比如說會計行業(yè),一個會計每天可能要看成百上千個數據,這對于一個機器來說卻是很容易的,而且比人的數據要準確得多。那些重復性的勞動很容易被取代,也許被程序取代,也許被機器人取代。反倒是那種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比如藝術家、音樂家、舞蹈家等,不容易被取代。這種即興的創(chuàng)作也分高端低端,高端的藝術家就不會被取代,他們輸出的是思想。但那種低端的,比較初級的,比如教人彈琴、指導練習等,就容易被取代。因此,在未來人工智能一定會對社會產業(yè)結構產生深刻的影響,淘汰大批傳統(tǒng)行業(yè),同時也創(chuàng)造更多的新行業(yè)。
《設計》:目前人工智能的應用情況如何?
呂忠園:從大類上分兩種,一種是工業(yè)應用,一種是民用應用。大家最為熟悉的工業(yè)應用就是流水線上的機械手臂,在特斯拉的超級工廠中,大部分“工作人員”都是機器人了,人的工作主要就是操控這些機器,這方面的應用現在已經非常成熟了。工業(yè)領域的另一種應用是特種行業(yè),比如軍事領域的無人機、排雷的、偵查的、水下探測器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探測和感知外界環(huán)境,并作出合適的反映。我個人認為,現在火熱的無人機在未來的發(fā)展,可能要比無人駕駛慢一些。主要是受政策法規(guī)的限制比較多,比如無人機在北京是禁飛的,需要有航空部門的許可。同時它存在的很多問題,不只是技術問題了,更涉及到道德與法律。只有社會體系的成熟才會支持它的大規(guī)模應用。 反觀無人駕駛雖然目前還處在測試階段,測試階段的技術和大規(guī)模應用的技術雖然仍有很大差別,但相應的法規(guī)和生態(tài)都相對無人機成熟的多。只要計算量足夠大,比對的樣本足夠多,是很容易大范圍普及的。無人駕駛的到來不會太遠,而且基于大數據和算法的不斷優(yōu)化,無人駕駛的事故率會降到比人類更低的水準。事故率的降低是基于越來越多的行駛里程數據積累,以及越來越多的適應環(huán)境,它最終將改變人類社會的駕駛生態(tài)。
目前在民用里面的優(yōu)秀應用并不算太多,原因在于民用場景較工業(yè)場景復雜得多,實現難度也呈幾何數增加。現在民用場景應用比較成熟的主要有三類,一是單一場景的服務機器人應用,比如用于銀行或者酒店的導覽、業(yè)務辦理、訂單處理等機器人。其次是家庭中單一應用的如掃地機器人,兒童教育類的機器人等,這些都已有比較大的出貨量了。第三是一些隱性的應用,比如智能家居,利用算法加上傳感器來感知家庭環(huán)境,然后跟其它家電配合,使家庭保持在一個舒適的狀態(tài),由于目前各個電器之間的接口協(xié)議不同,對未來智能家居的發(fā)展是一個制約 。
在未來值得期待的是,當這些智能設備一旦學會你的行為習慣之后,就會更準確更智能去匹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從而衍生出更豐富且便利的服務。因此,未來人工智能社會是我們每個人一點一滴用起來的,而不只是技術人員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
《設計》:目前市面上的兒童智能產品有哪些問題?
呂忠園:這要從兩個層面來談。首先是從兒童的心理出發(fā),很多開發(fā)兒童產品的廠家并沒有從兒童的心理角度出發(fā)。兒童與成人的世界觀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現在很多兒童產品的研發(fā)是以成人視角希望兒童去怎樣,最終產品研發(fā)出來僅僅是為了取悅成人,讓家長來買單,產品本身并不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成年人視角看起來比較酷炫的兒童產品大都有聲光電的結合,使用不當會對兒童的視覺、聽覺產生過度的刺激。例如: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視力是逐步發(fā)育健全的,在發(fā)育過程中,過多的觀看電子屏幕,對兒童的視力是有影響的,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兒童近視率變得越來越高了。我們是否可以在做產品的過程中弱化這個部分?尤其對于3到6歲的兒童,是否可以考慮用語音的方式,或者其它的方式來交互?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很多所謂的玩具應該是他們學習的工具。兒童的工具是跟各個年齡段的能力匹配的。比如此時的兒童處于感知階段,哪怕我們只是提供一塊木頭、一塊石頭、一片樹葉,讓他去感知就可以了,了解什么是粗糙和光滑,這些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重要“工作”。
市面上很多玩具只是一個卡通形象,玩幾天孩子就膩了,對他們的成長沒有太多幫助,沒有讓他們的心智更加成熟,并且造成浪費。但是“工具型”的產品是會讓孩子成長的,讓他們正確的認知這個世界。所以我認為兒童產品應該更多的去從工具型產品的角度來做研發(fā)。兒童智能產品好看的外形是當然是第一要素,是直接的視覺好印象;其次就是它的工具屬性,讓兒童得到應有的成長技能。第二個層面就是內容。內容和前面的工具是息息相關的。很多廠家在做兒童產品的時候,只是把兒歌、詩詞等看似相關的內容堆砌進去。但對兒童來說,他們是沒有分辨和組織這些內容的能力。應該根據他們的成長軌跡和規(guī)律,去推薦相應不同難易程度的內容,更好地的去陪伴他們,幫助他們成長,讓他們更成熟,知道什么是好與壞,區(qū)分什么是美和丑。所以,智能產品的內容并不是數量越多越好,海量的內容需要經過科學的組織。還有一點就是內容的交互形式,3到6歲的兒童是正處于學說話、組織語言的時候,不可能要求他們與成人一樣清晰的組織語言。兒童的語言表達,作為成人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要讓智能產品的語音交互能理解,就要去熟悉兒童組織語言的方式,形成適應兒童的交互邏輯。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適合兒童的優(yōu)秀智能產品。
《設計》:人們是否還會像之前那樣熱衷機器人產品的研發(fā)?
呂忠園:從行業(yè)來說,被淘汰的永遠是一批跟風、以機器人或人工智能來做噱頭的公司。記得前幾年涌現出很多機器人餐廳,也得到大量的媒體關注,但現在大多數都消失了。這種現象并不代表餐飲業(yè)沒有智能機器人的需求,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通過機器或者設備來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而不只是一個噱頭。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力成本一直在上漲,這對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和服務業(yè)來說是一種不斷增加的負擔。如果機器人可以有效代替人類,就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企業(yè)效能。任何人工智能產品如果要大規(guī)模應用,都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因為噱頭只是一時的營銷效果,但“升效降本”給企業(yè)所帶來的是長期的利益,這也是所有商業(yè)經營的本質。比如工業(yè)機器人能在工廠大規(guī)模的應用,重要原因就是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雖然前期一次性投入比較大,但從長遠來說,是一筆非常劃算的投資。
《設計》:目前在做哪方面的工作?
呂忠園:在與高校合作,做一個人工智能與設計創(chuàng)新實驗室。我們希望把它做成一個平臺,聯(lián)合更多的力量和資源,學術、研發(fā)、供應鏈、營銷推廣等方面的資源,共同推動行業(yè)的發(fā)展。就像人工智能本身一樣,當它產生了足夠多的數量時,才能夠引發(fā)裂變。另外也在做一些文創(chuàng)方面的設計,因為我始終認為社會的發(fā)展是由技術和文化構成,在社會現象的深層,這兩者是有交集的。
《設計》:如何看待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
呂忠園:現在國家大力促進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國家和地方品牌文化價值的提升,但還需要從用戶的習慣以及場景的角度出發(fā)。很多文創(chuàng)產品往往只簡單表達了一種文化現象,并不能滿足人們對當地文化的需求。廣義上的文創(chuàng)應該滿足人在某一時刻的精神需求和寄托,狹義上的文創(chuàng)產品要符合功能和心理的需求。很多地方在做文創(chuàng)產品時,并沒有挖掘出每個地方真正不同的文化特色,更沒有經過提煉,變成文化衍生品。而是直接將某些特產進行包裝推銷出去,這并不能代表地方的特色。所以導致了很多文旅產品的同質化,缺乏文化內涵,并不是當地生活習慣的精煉結果。文創(chuàng)產品需要對于某種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和梳理,通過設計與美學,最終重構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送餐機器人
清掃機器人
小熊兒童語音機器人
小布AI機器人
小布AI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