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亞:開放的設計=更多的可能

        0

        王震亞

        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輯_Edit_ 李杰  林楠   李葉

        WechatIMG714.jpeg

        王震亞,博士,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訪問學者。1995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系,2001-2017年擔任山東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2013年被評為山東大學首屆“我最喜愛的老師”。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一項,山東省教學成果獎三項。

        王震亞教授主講的《人人愛設計》《設計創意生活》等4門慕課課程,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選課人數超過50萬人。其中,《人人愛設計》是網絡上最受歡迎的設計類慕課之一,被評為教育部2017年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并入選中宣部“學習強國”網站和APP首批慕課。


        《設計》:“設計思維”一詞非常抽象,您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話闡釋何為“設計思維”?

        王震亞:設計思維的概念這幾年在國內外都談得很多,我更愿意把設計思維看作是時代發展變化的產物。在工業社會初期,制造業的主要目標是利用有限的生產資料來滿足更多人的生產生活需要,所以要強調工程思維,追求高度理性。而當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開始追求美好生活,追求情感的、精神的、文化上的滿足,工程思維就不足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因此設計思維應運而生。我認為設計思維應具備三個基本特征:

        第一,用戶至上,要尊重每個用戶的獨特需求。在工業社會可能大家的需求差不多,通過問卷調查或者其他方法,只要找到大多數人的需求就可以了。而設計思維不一樣,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個性化的需求和表達,所以我們要去研究每個人的個性差異。設計強調以人為中心,就是要學會讓“這個世界”更好地為人服務,不管是“人的世界”還是“人造的世界”。而從用戶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的移情能力,有助于你成為一個不同的研究者和生活家。

        第二,設計思維意味著要去整合各種不同的資源,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新的聯系,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開放的設計可以包容各種不一樣的學科,從經濟、管理、社會、哲學、文學、歷史,到機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計算機,設計架起了一座從“物”到“人”的橋梁,打破工業社會以來單純的社會分工,讓每個人都以一種開放的姿態迎接屬于自己的未來。通過設計思維,可以讓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在一起,圍繞著一個共同的項目來實現創新。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我認為設計思維其實追求的是新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可能,是開放形式的結局。在設計領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問題背后都能夠有不一樣的解答,這才是自然規律,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做回自己,因為每個人都生來與眾不同。

        《設計》:國內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提設計思維的概念?其原本的概念有無被我們本土文化所影響發生演變?體現在哪里?

        王震亞:從概念上來看,設計思維可以分成廣義的和狹義的,廣義的概念是指設計活動中的思維方式,這種設計思維從原始人的造物活動開始就有了,比如最初的陶器模仿的可能是樹葉或者雙手捧起來的形態,這種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設計思維。

        狹義的設計思維就是design thinking,就是由美國IDEO公司和斯坦福大學D.School發起的一套流程方法,我2012年發現了這套方法并且在研究生的課程中開展了這方面的教學(順便說一句,我的這門課也叫“設計思維”,是2004年就開課了,后來還和另一位老師合作寫了一本叫《設計思維》的教材,但是我講的設計思維還是屬于廣義概念的)。大概到了2015年前后,設計思維突然在國內流行開來,但是有趣的是:美國的設計思維流行主要是在商業領域,比如2012年《華爾街日報》和2015年《哈佛商業評論》的報導,都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中國,設計思維主要在教育界走俏,如圖1。

        因為國內的教育市場太大了,很多的舶來品概念被重新包裝(也算是一種本土文化影響吧)從而被用之謀取更大的商業價值,這幾乎成為一種通行的做法,類如STEM教育,本來是幫助美國學生提高工程思維和數學成績的(美國孩子更喜歡在項目中學習),現在在國內也竟然成了一門生意。所以,如果你問我design thinking在國內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改變,我覺得可能是初心不同吧,但只要是在一種合理范圍內,不刻意夸大設計思維的作用,商業也好公益也好,都是推廣設計的不同途徑,都是值得肯定的。

         

        《設計》:傳統思維vs.設計思維的區別在哪里?

        王震亞:我不知道這里的傳統思維指的是什么?所謂的思維,是指人類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進而進行更深入分析的思考能力,所以思維無所謂傳統還是現代,所以我理解這個問題指的是人類對自身思維方式的研究和進一步的運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思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利士多德所提出來的三段論邏輯,然而,直到20世紀初,學者們對于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線性層面上,比如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所提出的四階段論,認為任何創造過程都包括準備期、醞釀期、頓悟期和驗證期,后來還有人提出五段論,這種思維方式很符合我們的邏輯習慣,就像是鐵路線,火車從起點到終點,中間必須經過某幾個特定的站。

        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人們發現從起點到終點絕對不止一條路,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把思維分成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這種觀點很快被人們所接受,我們經常使用的頭腦風暴法以及思維導圖,都很好地體現了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結合。更典型的例子是我們的設計過程,通常情況下,在設計的不同階段,也需要綜合發揮兩種思維方式的交替作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理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也為上述思維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神經細胞一頭是神經元表示集中,而另一頭則是豐富的神經末梢代表了思維的發散。另一方面,斯帕里提出人的大腦可以分成左半腦和右半腦,分別控制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一般認為,理性思維更傾向于集中,而感性思維更傾向于發散。我把這一階段的研究,比做公路網建設,地圖上看上去密密麻麻,實際上不同的城市就是這些公路的主要節點,他們既是交通網集中指向的終點,也是向周圍發散的起點。

        那么,為什么還要有設計思維?從我前邊的論述可以看出來,傳統的三段論四段論都屬于線性思維,也就是一維的,而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應用是二維的,那么我們可不可以說:設計思維本質上是一種立體化的三維思考方式?就像是飛機的航行,可以從一個更高的高度,來獲得更大的視野? 

        可能會有人反駁我:D.School的design thinking不也是分成五個階段嗎?從共情(empathize),定義問題(define)到展開創意(ideate),再到原型(prototype)和測試(test),從表面上來看,也是五個階段,但是我們注意到,設計思維的本質不僅僅在于表層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在于如何調用背后的數據和信息,比如就共情而言,設計不再單純依賴市場調研所得出的結論,而是提供了多視角的換位思考方式,即:第一人稱視角的扮演和沉浸式體驗,第二人稱視角的深度采訪與焦點小組,第三人稱視角的全方位觀察。設計思維的定義問題是在社會維度上展開的,設計思維的原型和測試是在不同的技術條件下實施的,所以我認為與之前的思維方法相比,設計思維是一種更加立體的、綜合的、全面的思維。

        《設計》:您定義的設計思維是怎樣的?設計思維思考的流程是怎樣的?好的設計思維如何培養?如何提升?

        王震亞:"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覺得設計思維一定不應該是形而上學,而是要做好三個結合:結合實踐、結合行業、結合本土思維習慣,才能更好地落地。

        首先,設計思維必須與設計實踐緊密結合,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就像我前面講的那樣,心理學家提出的創新思維也好,工程師提出的創新方法也好,在市場化的包裝下都會變得光彩奪目,比如東尼·博贊,我也承認他的思維導圖在幫助打開思路的時候很好用,但在現代營銷的套路里面,經常提到的說法是“用來幫助英國查爾斯王子提高記憶力”。你不覺得這個例子一點兒沒有說服力嗎?為什么一定是查爾斯王子?難道在公眾眼里,他更需要提高記憶力嗎?這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冷笑話。

        按照我前面表達的觀點,思維導圖的結構形式很符合神經細胞的生理特征:所有的信息都按照樹狀結構進行排列,從一個關鍵節點展開發散,經過幾次傳遞之后,就可以讓不同的信息建立一定的聯系,并且通過視覺化的形式展現出來,內在的邏輯機構是理性的,而表達的方式是感性的,所以可以視為是一種很好用的分析工具,用來記錄和梳理知識。思維導圖在設計過程中可以用在前期幫助設計師進行思考,但其結果并不直接指導實踐,通常情況下設計師也許會受到思維導圖中的某個詞匯或圖像的啟發,產生新的創意概念,但這并不能算是設計思維的體現。

        第二,設計思維必須與不同的行業結合,才能實現更好的落地。思維導圖強調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系,D.School的design thinking也有五個基本步驟,但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在不同應用場景下進行調整和改變,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標準化模式的創造方法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我在1996年上的第一門課叫《創造學》,備課的時候經常會找到一些創造方法很像氣功)。而行業不同、設計對象不同、應用場景不同,都需要更加靈活的、更具適應性的思維方法。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創意也不完全都是有邏輯的、有規律的、有聯系的,還有可能是跳躍式的、瞬移式的、無厘頭的,不管是樹狀圖還是網狀圖,都無法涵蓋全部的創意線索。

        在美國,design thinking被應用于各種商業場景:銀行、醫療、政府及公共服務等,其實都是服務業,而之所以受到關注,其核心是研究用戶體驗為目標的empathy,也就是共情。在丹尼爾·平克的《全新思維》一書中,這位未來學家、趨勢學家把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和意義感稱為“決勝未來的六大能力”,這也說明“設計”不僅僅是一種專業能力,而是將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共情”也不僅僅是一種思考方式(所以empathy不宜簡單的譯作“同理心思考”),而是成為現代社會關系下提供所有產品和服務的重要基礎。講到這里大家可能聽出來了,我之所以把design thinking和設計思維分開來說,是認為前者其實并不是為設計行業提供的專業工具,而是為不同學科背景下的合作者圍繞具體項目而開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種方法。斯坦福大學D.School的創始人David Kelley之前也是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IDEO的創始人之一,在IDEO工作多年,我2008年曾經到訪過他們在加州的公司總部,就是斯坦福大學附近的幾棟平房,卻成為了硅谷的核心地區。這家公司曾經為設計師開發過一套類似的工具,2003年出版,書名叫作《IDEO Method Cards:51 Ways to Inspire Design》,中文經常翻譯成“51張創新方法卡片”,其實根本不是創新方法,而是講的設計方法,分為look、ask、learn和try四類。我注意到這里面很多是和design thinking重復的,特別是look和ask,基本上就是研究的共情。所以,design thinking實質上就是把設計師使用的這條卡片進行了重新改良,讓它更適合應用于不同行業,如圖2。

         第三,設計思維必須要更好地與本土化思維方式相結合。我跟國內很多設計公司的關系都不錯,我注意到他們很少真正應用design thinking或者IDEO Method Cards所要求的流程來做設計。為什么?我覺得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國情不同,受到的限制條件也不一樣,IDEO作為一家有國際聲望的設計咨詢公司(近些年正在從設計轉向咨詢),在設計過程中不需要太多的顧及成本,而國內的設計公司與之相比,設計費用相差百倍(就是數百萬美元和數萬到數十萬人民幣的差距)。另外,中西方思維習慣有別,使得國內設計師無法完全理解美式設計思維的表述,比如design thinking的第二步define,就是要“定義正確的問題”,這里提供了一個常用句式“How might we……”,但在中文語境里面,說“我們該怎樣怎樣”似乎更像是教導式的語句,而非啟發式的。

        針對這個問題,圖3為我曾經整理過的一套設計創意三十六計,希望能夠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按照大家熟悉的“三十六計”的模式,我把每種設計思維方法總結成一個四字成語,按設計過程分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展開創意和進行驗證四個步驟,其中展開創意又分成聯想、組合、逆向思維和情感化四類。舉個例子,在分析計中有一條叫“量體裁衣”,講的是用戶測量的方法,需要對典型用戶進行畫像(包括量化),以使得設計過程(裁)和設計對象(衣)更適合用戶的需求。還有一條叫“走馬觀花”,是對用戶行為過程(使用產品)的分析,找到其中的問題,也就是“花”,然后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目前這套方法已經在中國大學MOOC手機端“名師專欄”上線,也是這個專欄里面唯一一個完全免費的課程。

        我曾經用一張圖來表示設計思維的流程,如圖4。

        它表現了設計思維的四個基本步驟。這個圖形由四個基本幾何形構成,右下角是一個矩形,這個長方形的底邊比較短比較瘦長,我把它解讀為這是做所有設計活動的第一個步驟,要立足現實生活。上面這個圓點代表聚焦,所以我把它解讀為聚焦問題,即發現問題。第三個步驟是左下的扇形,表示發散,我把它解讀為展開思維,展開構思。最后左上角的三角形代表突破,可以理解為突破性的成果。

        至于如何培養設計思維,我認為天性很重要,不是天分,是天性,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天性,不輕易被環境改變,又能很好地適應環境。這個天性包括天真、敏感、好奇心和想象力。

        因為天真,你才不至于在名利的驅使下迷失方向;

        因為敏感,你才能關心他人、發現生活中的問題;

        好奇心讓你去大膽嘗試新事物而不會產生惰性;

        想象力則是一個孩子最寶貴的品質。

        《設計》:想象力在設計思維中的作用幾何?設計思維與其他思維方式在過程上有無特殊差異?

        王震亞:想象力不僅對設計思維有重要作用,對科學研究乃至人類的發展都有推動作用,牛頓的三大定律都是想象在理想狀態下的物理規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更是把想象力發揮到了極致。設計思維不能離開想象力。

        前面我們提到了思維模式,你會發現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大膽,很新奇,但不一定符合邏輯,孩子的思維是彈性的,是跳躍式的,是充滿想象力的。設計思維不同于其他思維的典型特征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間建立普遍的聯系,在這個過程當中,想象力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想象力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更多的聯系,使得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現新的創新機會。因此,培養想象力的方法就要向孩子學習,這又回到我們上一個問題了。

        首先,每個孩子都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這是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想象力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正是因為他們的好奇,才具備很強的學習力,才可能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內學會行走,學會語言。為什么到了中學、大學以后,很多人都不愛學習了?這只能說明我們的教育系統和教學方法不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設計的。其次是敏感,當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好奇心逐漸消失,對這個世界就不再是敏感,而變成了一種鈍感,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Design thinking提出要以“初學者原則”來看待每一個事物,對于很多設計師來講,他每天要面臨很多嶄新的課題,往往都是他之前沒有做過的東西,敢于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第三,要向孩子學習如何保持天真。這種天真意味著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要考慮那么多利益和外界干擾,而是保持對于事物的最本初的認識,讓設計變成它本來應該存在的那種形態,我們要找到設計的根本問題在哪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忘初心”。而設計師不能只有“不忘初心”,還要“牢記使命”,設計師有責任讓甲方賺到錢,有責任讓用戶滿意,有責任考慮可持續發展,也有責任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這就需要在多方利益中實現均衡。所以歸根結底,設計構建的是一種關系。

        在過去二百多年來,人類的社會關系就像是一部龐大的機器,每個人都按照一定的規則被放到這部機器上,充當一個零件,所有人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這部機器才能高速運轉,才有了人類創造出來的驚人成就。現代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不同的專業分工培養不同的人才,也就是零件,而科學研究就是要怎樣發揮機器的最大效率,所以大部分的現代科學思維方式都是目標導向的,都是按照科學分工進行的。只有設計思維,它既是自然科學的,也是社會科學的,能夠在二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又自成一體,這也是我理解的柳冠中老師為什么說“設計是人類第三種智慧”。

        《設計》:人工智能攜風帶雨而來,設計思維的價值有何變化?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王震亞:這是一個好問題。這幾年接觸過一些這方面的項目,對人工智能也有一定的了解,今年9月4號我在日本京都舉辦的國際認知城市會議上,還專門介紹了小米生態鏈和中國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的情況,如圖5-7。

        首先我們要看到,人工智能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只是剛剛開始。比如智能家居,現在大部分的智能家居產品還處于一個初期階段,還不夠智能,不管是語音控制還是手機APP控制,都可以看作是一種高級的遙控功能,而真正的智能產品可能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進入我們的生活。但即使如何,我們仍可以感受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之勢不可阻擋,很多行業已經受到了這種沖擊。

        那么,什么樣的職業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呢?重復性的勞動最早只是被機械手代替,而真正危險的可能反倒是那些專業化程度高的職業。在美國,已經有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來代替真正的律師進行工作的案例,下一步可能是會計,甚至是醫生,人工智能的數據處理能力遠遠高過人類。設計師?設計師已經被(部分)取代了啊,阿里開發的智能設計系統“魯班”每秒鐘可以設計8000張海報,這意味著在工作效率方面,人類已經遠遠落后于人工智能了。

        《必然》一書的作者Kevin Kelly 有一個觀點,“追求效率的工作歸機器人,不追求效率的工作讓人去做。創造、探索、實驗的工作,人可以比人工智能做得更好”。設計思維的價值也在于此,傳統的科學思維方法都是以效率為評判標準的,而設計思維則是鼓勵探索和實驗的,因此,設計思維在人工智能時代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設計》:設計思維如何驅動創新?

        王震亞:我們不妨暢想一下在今后幾年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1.隨著3D打印為代表的增材制造技術發展,傳統依賴于規模化生產的工業制造體系可能會隨之改變,導致“技術可實現性”的影響逐漸減小;

        2.大數據背景下的用戶研究變得越來越便捷,大量的用戶分析工作可能直接被交給人工智能進行處理;

        3.上述變化一旦發生,設計中的用戶概念將從一個集合,變成無數個個體,最終導致新的商業模式出現。

        舉個例子,今天在設計初期進行市場調查和用戶研究,目的是先找準用戶,然后分析這部分用戶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設計。按照安德森的“長尾理論”的觀點,用戶群可以視為一枚巨大的彗星,設計研究的目的主要圍繞瞄準占比重最大的彗核部分來展開。

         而在不久的將來,在大數據的幫助下,設計的作用是為每一個創意(包括技術創新)實現其價值,并滿足每一個個體的需要。也許不只是“按需分配”,因為“需(need)”是往往具有相似性,可以通過工業化的手段進行解決。未來設計師需要對接的不只是彗核,而是面積更大的拖曳的彗尾(個體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不是need,而是want),甚至都不需要瞄準。設計服務的對象將化整為零,設計服務的領域將無孔不入。

        《設計》: 國內也開始在基礎教育階段推廣設計思維,您如何看待?

        王震亞:早在2017年,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黃浦區政府共同發起成立的黃浦設計創意中學開始招生,旨在把設計思維的培養從高校下沉到基礎教育階段。無論學生們今后是否從事與設計相關的工作,擁有設計思維都將對他們的人生有所助益。

        在廣東,北滘鎮聯合廣東工業設計城舉辦的“繽紛夏令營?創意設計精品班”已經舉行了三屆,東方麥田設計公司多年來堅持舉辦小學生設計大賽,為基礎教育注入了活力。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用戶體驗(UX)方向打造的面向小學階段的《設計思維》課程,意在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引導孩子們以“人的需求”為中心,學會團隊合作,在北師大實驗小學已開設針對小學生不同年級的認知和發展水平的《設計思維》課。這些例子,也恰好證明了我的觀點:設計思維不是一種設計師專屬的方法或技能,而是具有普遍價值的思考方式,那么,對于中小學教育來說,設計思維教育有哪些作用?

        第一,打破專業和學習科目的限制,建立以問題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我們的孩子學習了那么多的課程內容,卻很少有機會進行真正的應用(對,有一種遠離實際應用的習題,叫應用題)。我們在中學學的是語文、數學、物理、生物,在大學又被分配到不同的專業(看上去有選擇,實際上并沒有太多選擇),到了社會上才發現:所有的現實問題都不是按專業分的,而是綜合的。所謂的“以問題為中心”,不是靠老師給出問題,而是要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第二,突破以個人為主的學習方式,學會團隊協作。我們從小到大所經歷的大部分重要考試都是單打獨斗,要求獨立完成,但實際上現代工作和生活幾乎都是團隊式作業。

        第三,不是追求唯一答案,而是追求更多可能。我們從小到大受的教育是單一的,是單線式的標準化結局,一直在追求所謂的最優解。在工業社會,標準答案是有價值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但時代不同了,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實現每個人的生命價值。

        這幾年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2017年六一兒童節,我在山東美術館組織過一場“小小設計師”展覽,2019年10月在煙臺舉辦的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暨國際設計產業博覽會,我策劃了一個“未來設計師已來”青少年設計思維教育成果展,邀請了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大附中、北京十一學校等國內十幾個單位參與,同時還舉辦了一場“設計思維與下一代成長主題論壇”。另外,由北京理工大學孫遠波教授擔任主編、我擔任副主編的教育部全國新課標高中教材《通用技術必修1:技術與設計》也于今年出版發行,并在全國多個省市推廣使用,相信會對中學生的設計思維培養有所幫助。

        《設計》:您負責的4門在線課程中有2門獲得了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開授慕課給您帶來哪些啟發、心得及收獲?

        王震亞:2010年我在香港設計周聽過一個韓國LG公司設計總監的報告,他把設計師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分成幾個階段,即:計劃經濟下的designer to user,市場經濟下的designer for user,而近幾年強調的用戶參與式設計則是designer with user。我覺得這幾個詞更適合用來形容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早期的大學教育,師生間是單向的知識傳授,我稱之為teacher to students——從教到學;后來,教育界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就變成了teacher for students——有教有學,但以學為主,學生的需求得到關注,很多教學活動也開始圍繞學生來展開;當信息時代到來、特別是MOOC出現后,教育工作者也面臨著重新學習的過程,教與學的關系發展到teacher with students——邊教邊學。

        古人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今天我覺得傳道授業解惑也許都已經過時了。首先,“道”是古代學者的門戶之見的東西,所謂“傳道”就是把正道的思想傳遞給學生,但在今天開放式學習的背景下,"道"的概念已經弱化了,“傳道”的行為在今天可以轉化為guide,即向導,今天老師將起到指引者的作用,幫助學生找對方向。

        其次,“授業”只是一種知識的單向傳遞,而今天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甚至還能自己產生新的知識,所以今天的“授業”我把它轉化為co-learner,即共同學習者,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知識、創造知識。

        最后,“解惑”可能是現代意義上老師最重要的職能,但實際上老師自己也有很多困惑,也無法解決所有學生的疑惑,所以今天的“解惑”我把它轉化為advisor,即建議者,其實很多決定需要學生付出自己的理解,老師沒辦法代替他們完成。

        時代的發展需要老師對自己有新的定位,適應變化,老師要更加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位置,而不是說再把自己放到講壇上高高在上。我覺得今天可能老師也需要走下講臺,也需要更多放下架子,甚至不把自己當老師,去了解學生的感受,去了解學生的需要,這可能也是一種新的要求,如圖8。

        其實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講課有多好,在過去幾年里,我主講的《人人愛設計》選課人數已經超過了50萬人,我覺得主要歸功于設計學科自身的吸引力。我還有一門慕課叫《設計史話》,在這門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就集中體現了設計思維的作用。設計思維就是要學會整合資源,所以我2016年寫《工業設計史》教材的時候,就邀請了幾位同行和我一起完成,我請到沈榆老師執筆中國工業設計一章,他在這個領域的積累在國內首屈一指。《設計史話》這門課我也這么來做,讓每個老師都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比如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有個年輕老師王子健在德國留學,師從于Peter Eckart教授,而Eckart正是Dieter Rams的學生,我就請他來講德國設計,講包豪斯和烏爾姆。另外,設計思維就是要通過共情來研究用戶需求,設計史的教學不應該再跟以前一樣了。設計史不能只講知識,特別是網上都有的東西,如果老師念的好像百度百科,還不如讓學生自己讀。設計史不能只考察學生背會了多少,考前突擊背的東西忘得最快,這種考試不僅是折磨學生,也折磨老師自己。所以,我在《設計史話》的教學中,邀請了來自全國幾十所高校的老師和我一起來教,讓全國的學生和我一起來學,利用慕課這個平臺,我們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做更多沒有意義的事。比如我們可以實現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課下看視頻查資料,課上討論、匯報。學生在網上提交作業,作業應該更加有趣,更加有用,甚至是探討和辯論。考核方式也是開放的,學生作業開展互評,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業并打分,期末考試可以用網上的成績,也可以供老師參考。此外,老師還可以利用課程的內容做進一步研究,整理平臺上的資源形成成果。

        我有一個觀點:設計產業代表了創造美好生活的使命,設計研究代表了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而設計教育則代表著教學方法發展的方向。現在教育領域流行的翻轉課堂也好,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也好,其實在設計教學中早就有,已經做了很多年了。設計本身就是開放的,設計教育本身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思維就是要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未來。我相信:Open is more。

        王震亞教授.pdf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麻豆av|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成人免费国产| A级精品国产片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韩大|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91热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app| 99热精品在线|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 99热精品在线观看|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愉拍自拍欧美精品| 免费观看欧美激色视频网站|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福利|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91麻豆精品国产| 日韩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99国产牛牛视频在线网站|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