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包豪斯100周年之際開展了“紀念包豪斯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于10月27日進行的“包豪斯與設計教育”專題報告邀請到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設計學博士孫海燕分享作為教學實驗與教育戲劇的包豪斯研究。孫海燕副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包豪斯》舞臺劇的創作初衷與構思:作為教學實驗與教育戲劇的包豪斯研究”,以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天臺劇社”原創的《包豪斯》舞臺劇致敬包豪斯100周年。
由于南京藝術學院是一所綜合性藝術院校,所以我們才能夠和各個藝術與設計專業一起合作,打造這個實驗性作品。2017年3月,我與黃厚石老師組織設計學專業本科生成立了“天臺學設”中的分支版塊“天臺劇社”。2017年6月,在南藝設計學院時任院長鄔烈炎教授的倡導與支持下,我們開始籌備包豪斯舞臺劇的創作和資料搜集。2017年10月,在“天臺學設”成立10周年之際,舉行了包豪斯劇組的成立儀式并進入劇本創作階段。從2018年3月開始排練一直到2018年5月底演出,設計學院舉全院之力投入對《包豪斯》舞臺劇的創作。舞臺劇的舞臺美術設計由來自德國奧芬巴赫設計大學,專攻舞臺設計與服裝設計方向的鄔羽喬負責;包豪斯《三人芭蕾》戲劇服裝的復原制作由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陳飛老師、姬益波老師負責;視覺傳達設計與周邊紀念品設計由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陳皓老師負責;舞臺搭建監制由環境設計專業的徐旻培老師負責;林海錄和曹斌華老師擔任了服裝技術指導;設計學專業的曲藝老師擔任德語指導,輔導飾演“格羅皮烏斯”的演員練習德語臺詞,并翻譯及錄音了八個場次的標題。另外南藝影視學院的蘇珊副院長為演員們提供了專業的表演指導。南京藝術學院全面的藝術學科門類,為《包豪斯》舞臺劇的創作提供了有力的專業支持。2018年5月底,歷時一年艱辛與快樂并行的創作,《包豪斯》舞臺劇終于華麗亮相。
1.《包豪斯》舞臺劇的敘事角度
第一個角度是女性主義敘事。包豪斯當時有很多女生,可是后來這些女生都去哪兒?為什么學習藝術的眾多女性最后在宏大的歷史敘述中都消失了呢?其實在進行劇本創作時,包豪斯女生的人生故事更加吸引我們,在《包豪斯》舞臺劇中,大家熟悉的男性大師成為各板塊的歷史背景,女性反而成為前景主角。我們選取了當時包豪斯學院的12位女性切入,構架她們之間人物的關系,把每個人人生節點中的重要事件排列出來,組織成一個關系網,最終確定用八個場次來展現包豪斯學院的14年歷程。敘事角度從男性向女性的轉變,一來可以區別于主流的設計史敘事,給觀眾帶來新鮮的視角,并對包豪斯的認識更加細微和全面;二來可以借由100年前的女性遭遇引發觀眾對當前女性問題,如身份認同、專業與性別的局限、社會偏見、等問題的思考,將“當代”、“日?!?、“自我”代入到戲劇中,更好地與角色和歷史共情。包豪斯當時的女生就因為性別受到隱形歧視,很多女生無法選擇想學的專業,只能被迫去學編織,這個話題在設計史教材中通常被忽略了,但其實對照現實很有思考價值。
另外一個視角是“大師也是普通人”。在現有的主流設計史敘事中,包豪斯的歷史是由一群“偉大”的“男性”設計師塑造的歷史。雖然事實上,這些偉大的男性設計師也具有各自的人格特征和性格短板。比如說格羅皮烏斯,他在歷史敘述里閃閃發光,但其實格羅皮烏斯也會害怕、也會焦慮,他還特別要強,飛機一停下來他就拎著包沖到門口急著下飛機,這樣的小細節會讓人覺得這個大師特別鮮活;伊頓過于沉浸在個人世界;克利斤斤計較于物價比較,為了決定是去魏瑪還是去慕尼黑而專門跑到魏瑪去調研了物價,發現魏瑪物價比較便宜,才決定來包豪斯;納吉簡直就是包豪斯的“理工科直男”代言人。當把這些大師當做小人物來描寫的時候,就顯得更加可愛。這樣的視角有助于拉近觀眾與包豪斯大師的距離,在他們身上看到普通人的影子,是這部劇本在創作中即使出現“英雄”也不進行英雄敘事的一個宗旨。
第三個角度是批判主義敘事。包豪斯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這部舞臺劇里有關于教育的意義的思考:“我們為什么要上大學?”“我們為什么要學藝術?”這是在《包豪斯》舞臺劇開場時眾多女性角色追問的問題。學藝術是為了能找到更光鮮的工作嗎?學藝術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氣質嗎?還是為了追尋你心中的那個夢想?舞臺上的每位女性角色在臺詞里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我相信觀眾此時也會有一個自己的答案。還有一個批判的點是對現代主義設計的批判。在劇照里,幾位女生被框在一個個方盒子里面,她們覺得特別孤獨、特別冷,而密斯就在一旁宣傳這個方盒子建筑的優勢。我們在通過舞臺劇創作致敬包豪斯的同時,也在思考包豪斯營造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筑空間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帶來的影響。
2.“包豪斯”的人物角色
我相信對于包豪斯學院女生的名字,除了安妮·阿爾伯斯和古塔·斯托爾策大家在史書上見過,其他女生的名字也許沒有人熟悉,但她們當時在包豪斯也非常重要?!栋浪埂肺枧_劇的20個學生演員中,有12個女生、8個男生,所以這是一部以女生為主的戲,這些男性大師全都是她們的配角,包括格羅皮烏斯,他的戲份比女生少得多。杜斯伯格只有一場戲,伊頓只出現在初步課程那場。扮演伊頓和納吉的演員是同一個人,這是故意設計的安排,因為他們有前后交替的關系,我們故意讓同一個演員來扮演這兩個對立的角色,而且他要在舞臺上實現一秒換裝的效果。康定斯基也只有一場戲。另外還有三個男性角色戲份更少。舞臺劇的中段“玩偶”那場,有一個角色是由一個人偶來象征的。她就是奧地利音樂家馬勒的太太阿爾瑪,阿爾瑪后來嫁給了格羅皮烏斯,再后來又嫁給了詩人韋弗爾,同時她還有一個情人畫家柯克施卡。這位女性在當時的奧地利和德國文化界是一位女神,眾多男性精英對她爭搶的場景和包豪斯落腳德紹之前,各個城市對包豪斯的爭搶非常相像,所以把這樣一段劇情放在了整個戲的中間,既是一語雙關的象征,也是全劇的轉折。
3.“包豪斯”的八個瞬間
第一場/43號樓:12位女生帶著各自的藝術夢想來到藝術學院,對為什么要來學藝術的而發生了不同觀念的爭辯,在對《包豪斯宣言》的朗讀聲中,現實幻化進了歷史中的包豪斯,眾女生對自己來到包豪斯的講述打開了這所學校的歷史大門。
第二場/食堂:眾女生討論在包豪斯女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對專業選擇局限的憤怒。服裝專業的老師幫我們復制了當時奧斯卡·施萊默做的三人芭蕾當中的兩件戲劇服裝,兩個舞蹈角色和舞臺上的演員沒有任何關聯,僅僅作為戲劇場景中突然出現的穿著包豪斯復制服裝的陌生闖入者,在初步課程這段莫名其妙地出場,莫名其妙地下場。這種很荒誕的感覺也是一種包豪斯的氣質。
第三場/初步課程:伊頓老師的初步課程既是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課程,也是決定學生能否真的留在包豪斯繼續學業的考核課程。伊頓老師強調個人感受和身心合一的狀態,在當時是對機器時代的反思,還是對內在自我的呼喚?格羅皮烏斯按捺不住,對伊頓的教學方式表示了強烈的質疑。伊頓和納吉由同一位演員飾演,一方面表現出他們之間的繼承性,另一方面讓伊頓被納吉所取代的過程更簡潔、更形象化地被表現出來。
第四場/入侵者:主要講的是杜斯伯格和格羅皮烏斯當時的論辯。
第五場/玩偶:四個精英男性爭搶女神阿爾瑪·馬勒。因為表演不可能真的去搶一個女人,所以我們覺得用一個人偶來代替更有一種戲劇效果。
第六場/黃油球:主要是對于現代主義的批判性敘事。這個場景設計其實就是來源于包豪斯的一張老照片,我們在很多場景上都盡量地去復原一下當時的情景。
第七場/狂歡:包豪斯是一個特別喜歡辦Party的學校,在狂歡這場戲里我們夾了一個戲中戲,因為包豪斯的學生也喜歡演戲,就讓學生來演第二任校長、第三任校長,一直演到包豪斯被關閉。等到演到包豪斯被關閉的時候,突然又有個學生大聲喊“停”,然后再從戲里跳出來,這樣就巧妙地把包豪斯后來被迫關閉的事情交代了一下,一直到最后他們進行狂歡的大合照,這是全劇歡樂氣氛的頂點,但也是盛筵必散的開始,這個場景模仿了一張包豪斯歷史照片。盛宴達到頂點的時候,女生們開始一個一個地告別,這段的臺詞配上音樂在現場極具震撼效果。
第八場/再會:迪克和格羅皮烏斯的靈魂對白,將小人物與大人物相提并論,表現出對英雄史觀的質疑和批評,以及對人的價值究竟如何判斷的思考。
4“包豪斯”女性——弗朗迪·迪克
下面特別想說一下我們的靈魂女主角,她的獨白是最后的一場戲。弗朗迪·迪克是一個猶太人,她作為一個包豪斯人始終都具有包豪斯理想主義的精神。1942年冬天迪克被抓到了捷克特萊津集中營,去集中營之前她最擔心的就是有重量限制的行李箱能否帶夠給孩子們的紙和筆。她在集中營里教孩子畫了兩年的畫,15000個孩子很多她都教過的,最后只幸存下來100人。1944年秋天在臨去奧斯維辛集中營前,迪克藏好了5000張孩子們的畫存在手提箱里,到奧斯維辛后不久她就被殺害了,特萊津集中營解放的時候這些畫作被重新發現,這些珍貴的藝術作品現在成了捷克的文化瑰寶,成列在猶太人博物館里。演出的最后我們沒有讓格羅皮烏斯來結尾,我們覺得由這樣一位包豪斯女性用藝術的力量在集中營這樣一個黑暗的地方去拯救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的心靈可以感受到美好,是更有意義的,這就是包豪斯人對包豪斯精神的傳遞。
下面我念一下結尾的臺詞。結尾的場景是集中營的三個孩子和迪克老師的對話。
孩子:迪克老師,我媽媽說昨天我給她畫的像很美。
孩子:迪克老師,你能教我怎么畫天使嗎?我想畫一個天使送給奶奶,她就不會天天哭了。
孩子:迪克老師,每天和你一起畫畫,我覺得好開心啊。
迪克:孩子們,我們一起來畫美好的世界,
哪怕這個世界有時會讓人失望。
我們一起來觸摸自己的內心,
哪怕這顆心有時會空虛、憂傷。
孩子們,我們上路了,
我們就要上路了,
在黎明之前。
在我們停下的地方,
會有光,
推開一扇門。
愿你們的畫筆能畫出勇氣,
也能畫出愛。
能畫出別人,
也能畫出自己。
再見,
孩子們,
再見!
本文由紀念包豪斯一百周年誕辰國際研討會現場內容整理而成(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