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紀念包豪斯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隆重開幕,此次研討會是一種靈魂間的碰撞,是一次精神上的探索,為當代設計教育領域所帶來的學術價值是具有一定意義的,為中國未來設計教育的實踐和發展更是具有遠大影響。
大會旨在呈現出包豪斯對于全球藝術設計發展的影響力、發現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和包豪斯之間的關聯、推動中國藝術設計未來的成長。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前設計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敏教授來參加本次會議,現場演說在包豪斯百年之后,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結合自身豐富的設計經驗和親身經歷,就人工智能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一百年前應對機器為人類帶來的的機遇與挑戰,包豪斯誕生。百年之后我們面臨新的機器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包豪斯誕生百年之時,機器深度學習,腦機連接,諸多技術與概念快速進入我們的世界。我們對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抱有極大的期盼與擔憂,機器將如同百年前一樣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人類就是在不休止的不確定的機遇與挑戰中不斷發展。不確定性意味著機會,不確定性意味著可能性。包豪斯誕生百年之際,探尋人工智能時代機器與人,算法與想象力,設計未來的設計師的教育,便顯得十分必要。今天我想用自己的經歷來與大家一起探討機器、算法與設計的過去與今天,特別是設計師工作性質隨之的改變。
過去我是每次都站在學者的角度,站在一個設計教育者的身份來談人工智能與設計,這次我想回歸我原本設計師的身份,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來看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
王敏教授演講現場
一、人工智能時代的不確定之美
先給大家看幾張我在上海工作室的照片,這和我后面所要說的事有所關聯,工作室是跟一個荷蘭設計師Michel de Boer一起合作的,所以工作室的名字叫做王敏與博恩工作室。我們做品牌設計、平面設計工作,為什么我對人工智能感興趣,是因為我們現在在做的很多事情與機器有關,很多工作將來機器都可以取代。機器,在這里是廣義的詞匯,它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就是人類制造的工具。
我們工作室做傳統的品牌,做城市品牌,(這是上海城市品牌),做城市與地域品牌理念的梳理、品牌形象的建立和品牌視覺行為的運用,我們也做企業與機構的品牌形象,像今年剛做的貝聿銘基金會的標識,還有其他很多的品牌相關的設計。我們做了耶魯大學北京中心的形象,去年在這個中心舉辦過企業管理者的培訓,給CEO講課,剛才說的這些傳統的工作,我做了幾十年,很多都會被機器給取代。今年夏天的一個晚上,與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婁永琪院長以及博恩在一起吃飯,期間談到將在同濟設計周期間舉辦的關于人工智能的論壇。我們談到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與設計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對未知世界的憧憬,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揣測與期盼,最后形成了一個題目:Beauty of Uncertainty in the age of A.I.,人工智能時代設計的不確定性之美。
貝聿銘基金會形象(教授演講內容)
不確定是我們無法準確預測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未來。圍繞著人工智能的話題有不同的聲音,人工智能是通向未來的希望,人工智能將強化未來設計;人工智能是未來人類的毀滅者,人工智能是設計的終結。我更傾向于樂觀的一面,AI 會是設計師的合作者,是設計師的機器人,將設計師從重復性,技術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運用大數據,運用不斷強大的運算力與設計師無限的想象力,“設計”用于社會創新,用于可持續發展,用于人民生活水平素質的提升手段,人工智能設計有著巨大與美好的發展前景。
回憶歷史,從過去發生的事件中,經驗中,我們可以找到預測未來的某些依據,也許過去發展的足跡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太遠的未來場景,記憶中的圖像可以幫助我們描述一個想象中的未來。
因為不確定,所以它可能成為機會,因為不確定,它可能帶來危機,不確定始終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伴隨著我們的這樣的特性,正是這種特性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機會,也正是這種特性讓我很想讓大家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來推想人工智能到底從哪些地方來改變我們的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形象(教授演講內容)
我很期待,也相信人工智能它將來會是人的合作者,設計師的合作者,是設計師實現創意的工具,當然了,它也會成為我們社會創新、可持續性發展的工具。
探討技術和機器到底能夠給我們帶來哪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我想我們可以回溯歷史,回顧百年前的包豪斯,這是我們在這里舉辦這個論壇的意義所在,今天我很想用自己的一些經歷來談這件事。
二、技術的力量
(一)設計師與機器
三十五年前我在德國留學時就住在柏林的包豪斯博物館的旁邊,每天都會看到它。1986年我開始了在耶魯大學藝術學院讀研究生,隨后在那里任教,是耶魯大學現代主義設計教育幾位大師教授的最后兩屆學生,很榮幸可以作為Paul Rand的學生,近距離了解這位現代主義大師。那時我們還有Alvin Eisenman,Arming Hoffman,Breatbury Thomson等老師。今天在這里紀念包豪斯百年,需要提到的是耶魯大學的藝術學院與包豪斯有著一些淵源,包豪斯的Joseph Albers 到美國后,先到了黑山學院,隨后到了耶魯大學,在耶魯任教的Herbert Matter 來自歐洲,深受包豪斯影響,至于 Paul Rand的現代主義設計理念同樣可以在包豪斯那里找到些許淵源。
上海城市品牌城市個性分析(教授演講內容)
1986年十二月我去硅谷參與了奧多比(Adobe)的設計工作。大家知道在80年代末開始的桌面出版革命是一場影響與改變了設計出版與傳播的技術革命,包括Adobe的PostScript頁面描述語言(加上PostScript字體以及后來的Illustrator,PhotoShop),Apple 的Macintosh與LaserWriter 激光打印機,Aldus的PageMaker(后來被Adobe收購)徹底改變了設計行業的工作模式、印刷行業的工作程序、出版行業的運作。當時Adobe很小,只有四十幾個人,今天是一萬四千人的規模。
我有幸在這場技術帶來的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之時置身于風暴的中心區!那時也是隨著技術的革命帶來了很多挑戰,比如80年代是字體設計數字化的初期,技術為上,在許多涉及字體硬件與軟件的公司里,是由工程師決定字體與字體使用的相關問題,而不是專業的設計師,由于工程師專注于字體的技術問題,而企業經營者則更多關心讓產品快速推向市場,所以很多傳統經典排版的因素沒有被考慮到或是在技術上難以實現,字體與排版的審美因素常常被忽略,以至于在桌面出版初期用電腦排版被很多專業設計師所鄙視。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面對桌面出版所形成的近乎泛濫的低品質文字排版與低水平的打印效果,許多專業設計師對電腦文字編排水準與品質提出質疑,甚至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用電腦還是不用電腦,成為設計會議上爭論的話題。
在這里給大家看看,這是1987年,第一次可以用電腦把文字隨意編排,使用的是Adobe Illustrator。當時的Adobe Illustrator還不能做色彩處理,這個是我用黑白激光打印機打印黑白圖形,然后用熱轉印方式做的色彩效果。我記得當時大家都處于一種很奇怪的感情之中,和今天我們面臨人工智能時代來臨所有的情緒是一樣的,一方面為技術所帶來的這種巨大的改變去振奮,去歡呼,另外又帶有一種恐懼感。
王敏,1987
新的工具工具提高了效率,改變了生產模式,從而也帶來了觀念的改變,行業的轉變。在一段時間內機器帶來的設計審美品質的喪失,專業性的缺失,職業的消失轉眼成為又機會,成為設計行業發展的動能。當時已經開始談論人人都是設計師,設計師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因為秘書可以做宣傳頁,做手冊,不需要設計師了,以往,排字需要拍字專業人員,照片的色彩處理需要專業人士,印刷稿需要做黑白高的人,普通人無法制作宣傳冊與海報,桌面出版革命消滅了這些工作,2000年前,曾經有一段時間,美國的平面設計學生畢業后找到專業的工作的之有15%。但是技術帶來的是更多的設計師的機會,隨著互聯網與多媒體的出現,設計師變得很搶手,2000年時我在舊金山的工作室要從芝加哥等地找人。那時出現了對手工排版、鉛字以及鉛字印刷物的喜愛與懷念,正如今天都市人對田園風光的留戀與向往,幾乎是在桌面出版的初期,Adobe的設計師便開始試圖用新的技術手段去模擬傳統工具的工作模式與審美特質,以求抹去電腦化的痕跡。
技術帶來了設計行業的興旺發展。看看幾次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可以清楚看到,技術沒有取代或者毀壞設計行業,但技術改變了設計師的行為。在Paul Rand 時代,設計師出創意,出草稿,文字由排字技工,圖片由修圖技師,印刷稿由制作黑白稿的技師完成,桌面出版消滅了這些技工,所有這些都可以由設計師完成。設計師既是創作者也是技術人員,要花費時間學習這些電腦技能。現在技術又會將設計師從技術中解放出來,初期它只是一個工具,但工具的改變帶來了效率的改變,效率的改變帶來了模式的改變,從而改變了觀念,改變了整個行業。在座的有多少人經歷過早期的設計過程?很早以前,我讀書到開始做設計的時候,文字要交給排字的人去做,自己畫黑白稿,在美國,是設計公司有專門的人畫黑白稿,做制版圖,色彩的校正,照片修訂是印刷廠來做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各種技工來完成的。但是桌面出版這場革命之后,Adobe Illustrator可以讓大家去做Logo,去做矢量圖形,也可以去做海報,PageMaker可以做排版,之后PageMaker被InDesign取代了,可以做得更好,當然Photoshop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今天大家也都知道Adobe的人工智能技術,Adobe Sensei,Adobe Illustrator讓制圖的人沒工作了,讓排字的人沒工作了,讓排版的人沒工作了,Photoshop讓很多調色的人沒工作了,Acrobat讓很多出版社的發行工作改變了方式。
但有一點很重要,這之前設計師只做設計,只出創意,出一個方案,排字,處理圖片之類的工作都是別人做的,但是這些技術出現后,我們每個人都要關心怎么用Photoshop,怎么用Adobe Illustrator,花很多時間在技術問題上,制作問題上,今后AI(人工智能)讓我們把這些工作都可以交由機器來完成,讓我們專心去做創意的事,去做設計師最應該做的事,似乎又回到桌面出版之前的狀態,但設計的生成手段更多樣,更有效率,更有力量。
來自:Canva.com
(二)人工智能作為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在過去的30 多年來Adobe 與Apple 等公司的技術大大提高了圖像制作,設計制作的效率,很多工作因為機器(這里機器也包括軟件)從而實現越來越多的自動化操作,這在PhotoShop,InDesign 等工具的演變過程可以體現出來。2003年我在硅谷最后一個項目是為Adobe設計可以全球應用的設計模版,其中包括軟件包裝,市場宣傳手冊,宣傳頁,網頁等等,這些模版用Adobe InDesign設計,放在Adobe的中央服務器中,任何地區的分公司,辦公室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用Adobe InCopy輸入當地語言文字,InDesign便會自動生成包裝與其它文件用于印刷,這種基于模版的自動化設計與今天的基于模版的系統相比當然要落后很多,但出于同樣目的。現在Adobe Sensei 技術做為Adobe 創意設計軟件的底層技術,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Font Map 是 IDEO 一款交互式字體搜索工具。幫助用戶快速找到合適的字體;Fontjoy是由自由設計師兼工程師的Jack Qiao開發的一對神經網絡系統,讓使用者在構建網站或平面設計項目時更加容易確定字體;阿里漢儀智能黑體,字形由漢儀字庫的字體設計師黃珍元主創設計,字庫產品協同阿里人機自然交互實驗室,通過計算能力自學生成;在設計場景應用上基于模版的設計生成技術已經很廣泛,現在國際上與國內已經出現很多基于模版的系統,還沒有太多人工智能的成分,有設計logo的:Brandmark,Logo Crunch,Logopony,Looka,Tailor Brands,來自澳大利亞在中國落地的Canva,中國的ARKie,等等。在人工智能的應用上,這些圖像生成技術可以大大改變設計的生產方式與效率
特贊designNet
(三)人工智能作為設計師的合作者
人工智能的關鍵是讓機器掌握認知的能力,讓機器具有記憶,語言,理解,推理,學習,表達,模式識別的功能。但在設計領域,要讓機器做到這一些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設計需求的多樣化,場景的多樣化,觀念的多樣化,人性的多樣化等等讓人工智能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無法取代我們設計師。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高,通過自動化智能,增強智能,擴展智能,讓設計師的能力更加強大。
ARK Arkie是上海一家公司,它可以幫你自動生成很多文件,也可以根據你給公司做的企業形象的標準來自動生成不同的東西,這些都是幫助設計師或者幫助用戶來快速出方案,但是我們也看到有的人工智能的系統它已經成為設計師的合作者,它不僅是工具,它是合作者。
人工智能可以將大數據,運算能力和我們設計師的想象力聚合在設計上,產生更大的能量,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特贊這幾年不僅為企業和設計師搭了一個平臺,它也在做人工智能的系統,它現在在做的一件事情,我覺得特別有意義,在圖形圖像識別上,斯坦福的李飛飛教授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個進展基于她早年做的imageNet,但在設計上,如果要教計算機,機器去學我們不同的設計方法,不同的設計案例,不同的設計風格,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的大數據,所以特贊在做designNet,希望通過不斷的收集設計師的案例,形成一個大數據喂給機器,讓人工智能系統變得更聰明,可以更好的成為設計師的合作者。
AI 可以給出特定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或是很多方案,但探索,發現新事物,還有待于設計師的想象力,讓機器去為人類造福,做正確的事情,做對人類有益,可持續發展有益的設計工作還有待于設計師的指令,設計師的理念。
特贊為企業,像聯合利華做的人工智能方案,這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企業跟用戶溝通,品牌宣傳和市場營銷的效率,特贊希望通過給企業做一個營銷的方案,來幫助企業把大數據跟設計連起來。這樣的案例已經有很多了,我想大家在網上查一查能看到很多。
特贊企業AI運行方案
機器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工作,創造更好的未來還需要設計師的介入。設計是有目的性的,是基于人類需求的目標所產生的行為,機器本身不會產生這樣的需求與目標,還是要人給予指令,要人類來做最終的抉擇。
大數據、運算力、想象力用于社會創新、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我們希望的人工智能,它應該是以人為中心的,以人的意志為驅動的,這樣的運算力,這樣的機器,整合了大數據、運算力、想象力,用于社會創新、可持續性發展,在這方面現在做得比較有影響力的就是剛才提到的李飛飛教授,李教授近年在斯坦福大學成立了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這是她的三個基本理念:人工智能技術應該受到人類智慧的啟發。人工智能的發展必須以其人類影響為指導;人工智能的應用應該增強人類,而不是替代人類。
(四)人工智能作為創作者
今天,人工智能是作為一個機器,作為一個工具,是設計師的合作者,但是有沒有一天,人工智能具有自己的意識,真的成為獨立的創作者,獨立去完成設計任務。那我們看一下人工智能在藝術品的生成上的發展:
目前人工智能的圖像生成技術主要是“樣式轉移”,或者叫“風格轉移”,通過教人工智能來理解和復制人創造的藝術,然后使用AI創造藝術作品,這種技術使用深度神經網絡來復制,重新創建和混合藝術品的樣式。人工智能系統DeepArt,將照片轉換成藝術史上著名的風格,可以看到他們在每個角落選擇的四幅原始藝術品,處于不同位置生成不同程度的風格混合,中心圖像是所有四個部分均等混合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另外一些例子:在Reddit用戶分享平臺上,用戶vic8760的圖,結合了新古典主義的拿破侖肖像和人群場景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這是王戈的圖表,形象的說明了這個過程,他是斯坦福的教授,做人工智能和音樂的,他有本書,名字叫《巧妙的設計》。
來自: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stitute,Stanford University
當機器進一步發展,自主創作而不是基于給予的風格,這已經成為可能,如AICAN的人工智能與其創造者Ahmed Elgammal博士之間的合作,新澤西州羅格斯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用于藝術生成的AI系統,“該系統不涉及人類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但涉及人類創意產品的學習過程”。Rutgers做的AICAN,他們讓機器自己去決定作品的風格,讓機器自己來創作,但讓機器先學習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他們做了一個測驗,讓人在機器畫的畫和藝術家畫的畫之間做選擇,最后很多人選了機器畫的畫,他們喜歡和認為機器的畫更有目的性,色彩搭配也好,構圖也好。同樣的測試結果發生在去年十一月,中央電視臺做的節目,設計師作品與機器設計作品現場競爭,很多評委選了機器做的,所以作為自主設計師的人工智能,離我們也不遙遠,因為當機器掌握了一定認知能力,具有記憶、語言、理解、推理、學習、表達,特別是模式認知上的功能,它也會慢慢形成獨立創作的能力,所以機器有一天也會像設計師一樣會做設計。但希望指令還是人給的,還是人去給它一個目的性。
斯坦福大學教授王戈的圖表,Ge Wang,Humans in the Loop:The Design of Interactive AI Systems,October 21,2019,HAI Stanford
三、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希望 / 未來人類的終結者
如果在設計領域,機器掌握了認知的能力,具有記憶,語言,理解,推理,學習,表達,模式識別的功能,制造工具的能力,那機器便具有了自主創造的能力,可以成為設計師更好的伙伴。未來型設計業態將是人與機器攜手共同行進,設計師在與計算力的博弈過程中,回溯人性本源。
未來推動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不僅僅是市場的力量,也不僅僅是技術的力量,將是創意的力量,是想象力的力量,是可以說是未來型設計教育的力量。
AICAN 作品,AICAN.IO | AICAN@ARTRENDEX.COM
最后我想引用人工智能專家斯坦福大學的李飛飛教授的話來結束我的演講“我們正處于人工智能時代的風口浪尖。人工智能時代的影響范圍和規模將比我們歷史上任何其他轉型時期更為深刻。人工智能有潛力從根本上改變每個行業和每個社會。設計能夠理解人類語言,感覺,意圖和行為并與細微差別和多維互動的機器智能至關重要。為此,人工智能的創造者和設計師必須廣泛地代表人類。我們在冒險進入一個正在建設的新世界。作為這項新技術的創造者,引導人工智能以對我們的星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是我們的集體責任。”
人工智能作為自主設計師,這是我們步入未知世界的開始。
讓機器具有人性,是未來設計師的責任!
本文由紀念包豪斯一百周年誕辰國際研討會現場內容整理而成(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