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田喬,博士,日本千葉大學教授。1969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碩士學位;1999年獲英國德蒙福特大學博士學位;2003年退休后,在中國臺灣成功大學及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及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研究員。著有《Image, Perspective and Design》(1979,美術出版社),譯著有《THE MACHINE AGE IN AMERICA 1919-1941》《THE AMERICAN DESIGN ADVENTURE》等。
來到中國授課的最初,永田喬教授對當時中國設計完全沒有概念,研究班的學員有工程師、化學家、藝術家等,他們重新將設計作為職業的方向,在永田先生看來頗為不同尋常。“班上的學員非常有激情,聰明又熱情。這也是他們能夠成功的原因。”當年沒有學員的名單,永田先生非常細心地在與學生的大合影上給每個人都變了號碼,以便日后能夠記住他們。出席此次紀念活動,永田喬教授帶來了其珍藏近四十年的長達137頁的研究班匯報資料,并將其贈予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該資料詳細記錄了當時的工作進展情況、研究班的成果、關于工業造型領域發展前景的建議等相關內容。
《設計》:您來中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日本的工業設計是個什么水平?
永田喬:四十年前日本工業正在崛起,日本工業設計蓬勃發展,例如豐田、松下等品牌都做成了世界聞名的品牌,全球都很關注日本的產品。
永田喬老師程能林老師等回憶當年參加研究班的學員名字
《設計》:這個研究班的課程設置最初是怎么考慮的?
永田喬:畢竟是四十年以前了,我的記憶也不是特別清晰了。我們的課程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授課,一種是實踐。
永田喬老師帶來當年的電報等珍貴資料
《設計》:在當年研究班開課之前,老師對中國的設計水平的認識是什么樣的?課程開始后,師對中國設計師的評價又是怎樣的?
永田喬:當時我對中國設計完全沒有概念,因為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當年也沒有設計類的雜志什么的。我來了之后,參與課程的學員有工程師、化學家、藝術家等,并沒有設計師。他們重新將設計作為職業的方向!這就是我所知道的我們研究班的起點,頗為不同尋常。那個年代好像各國都是這種狀態。
班上的學員非常有激情,聰明又熱情。這也是他們能夠成功的原因。當年我沒有學員的名單,授課是通過一位李老師做日語翻譯。這次來我帶了當年全班的合影,我給學員們都編了號碼,以便記住他們的名字。其中趙江洪會說英語,經常到辦公室聊天,印象相對深刻。
永田喬老師回顧演講暨座談會1
《設計》:在這個研究班授課的兩個月的時間里,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學員或作品?
永田喬:有一位從哈爾濱來的任姓學員,長途跋涉用了三天的時間。很多學員都比我年紀大,但是上課的內容基本上就相當于現在給一年級的學生上課的內容,當時確實水平還是很低的。他們都是來自不同的領域,有設計系的、機械系的,還有化學系、建筑系的,所以上的就是一些入門的課程。課程結束之后我回了日本,學員們應該也是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單位,他們后來有沒有真的從事設計工作,我也很好奇,但是也沒有辦法聯系。當時湖南大學屬于機械工業部管,所以可能都是機械工業部所屬的那些高校的老師被要求來參與這個課程,也許不是因為他們個人喜歡這個東西。
永田喬老師回顧演講暨座談會2
《設計》:課堂上的互動性強嗎?
永田喬:日本的老師傳統的上課方式就是授課,不像現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另外還需要翻譯來配合,所以互動性并不太強,課后的交流也有限。布置作業都是先發給李發妲莉老師,再由李老師用油印的方式下發,學生完成后再收集上來。兩個月里非常忙碌,基本上也沒有什么時間去玩,唯一去的兩個地方一個是省博物館,一個是湘繡工廠。
《設計》:開設這個課程之初,有沒有設想這個課程要達成一個怎樣的目標?
永田喬:我猜想,當年機械工業部可能已經決定要在湖南大學設立工業設計系,就是說可能是以湖大為一個據點,然后慢慢擴展開來,在別的學校也設立設計系,所以當時會讓他們派一些老師到這邊來學習。此次來聽JICA的老師講解,這個疑問就解開了,當時湖大是屬于機械工業部的部署學校,可能就是說想要在這里辦。
《設計》:您將在論壇上分享的內容是什么?
永田喬:對湖南大學工業設計系創立的回顧和展望相關的內容,可能也涉及全國的工業設計系的創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