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鋼,景德鎮陶瓷大學原校長、黨委副書記。現任景德鎮陶瓷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景德鎮陶瓷大學高等文化研究院院長,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八屆學科評議組設計學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數育部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設計學專家, 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特聘顧問兼陶瓷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長江學者評委,巴渝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瓷學會會員,CHINA?中國——陶瓷藝術大展創始人、大展組委會主席,江西省學位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工業設計學會會長,江西省留學生聯誼會副會長。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聯合授予的“陶瓷藝術與設計教育杰出貢獻獎”;獲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突出貢獻人才”稱號。
近年來,科技的變革帶來社會的創新,中國的快速崛起帶動各個產業新一輪的發展。全球化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將中國的設計界引入快速變革的軌道。“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資本擴張,人民幣國際化,助力中國設計品牌的全球擴張。特別是“一帶一路”,更把中華傳統文化帶到全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界、設計界、產業界的發展變革提出新問題和新挑戰。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十三個相關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明確提出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至此“新文科”建設正式實施。如何建設新文科、設計學學科該如何適應新文科的改革發展,都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以新文科建設的宏觀背景為切入點,研究設計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以陶瓷設計專業為例分析設計學教育改革路徑。
以對新文科建設的宏觀思考為切入點,我對新文科背景下的設計學科發展有以下分析和展望。
一、中國設計學科的特色與目標
中國的設計學科是在西方設計思想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進入21世紀之后,科技的飛速發展進一步加強了設計學的社會價值,特別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環境下,如何發展起獨具中國特色的設計學學科體系和與之相配套的教育方式,更是所有設計學教育研究者的工作重心。我們應當緊抓“文化自信”的大方針,挖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在學科發展過程中時刻注重加強文化的自我認同,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從多維角度創建出獨具民族特色與品味的設計學科體系。
1、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與思考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龐薰琹、雷圭元等人海外留學歸來,帶回國外設計理論和教學方法,他們吸收和借鑒西方現代派藝術,為中國的現代設計教育奠定了基礎。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我國的工藝美術領域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觀念變革,這場變革始于設計概念的爭論,繼而沖擊了工藝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然后廣泛地波及社會,形成了自南向北,自東向西發展的“設計革命”。它的成果首先顯現在中國人衣食住行用的嶄新形式,同時也體現于設計教育的重大改革。更重要的是,克服了幾十年習以為常的設計思維定勢,使我們熔中西設計經驗為一爐,并從中提煉出“西學中用”的設計理論。
2000年以后,國內設計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并存、融合發展的狀態,設計學的教育者們積極地引入國外的設計教育經驗,運用在國內的教學環境中。在這個過程里,教育者們也在不斷地嘗試改良這些教育經驗,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國內的設計發展現狀。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位授予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將“設計學”設定為一級學科,設計學的教育也開始劃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兩類。2015年,設計學科首次以一級學科的身份成立獨立的學科評議組,并設立博士點,標志著國內設計學研究和教育已進入系統化、整體化發展的階段。隨著十九大報告對于“文化自信”的強調,我國的設計學教育也日漸具有了民族化和個性化的研究特征。因此,如何在未來的設計學教育中大力推動傳統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強化民族文化自信,將是我們的一個研究重點。
2、設計學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2015年以后,我國的設計學教育開始邁上新臺階,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跟隨西方的設計學發展顯然已不符合國情的需要,因此,結合國情挖掘具有個性的設計學教育方式成為當務之急。
設計學要著眼于設計與科技,與多學科融通,構建設計教育自主體系。面向社會,面向未來,設計教育應該推出教學方案的改革,推動教學模式創新,加強設計與科技的高質量融通。我們要站在新文科發展的高度,去思考設計學如何應對科學技術挑戰,是設計學尤其要思考的問題,要全面打造設計學新格局。
二、陶瓷設計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在這個大環境下,一些中國傳統經典手工藝門類也就迅速成為了我們的重點研究對象,在現代設計理論的輔助下,這些傳統的工藝門類在設計學教育中煥發新生,例如陶瓷設計教育。下面我們就談一下陶瓷設計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陶瓷設計教育的機遇
陶瓷文化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類別,它的地位是其他工藝美術文化所無法類比的。首先,它具有上萬年的悠久歷史,是人類在生活與生產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其次,陶瓷的工藝經過長期的經驗總結與歸納,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術體系,明代宋應星“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就是這種技藝分工的真實描述;第三,陶瓷也是科學的綜合體,從陶瓷原材料的配置到成型、裝飾、燒制過程,無一不是物理、化學這些科學學科的綜合表達;第四,以景德鎮陶瓷大學為例,陶大的地域優勢也為陶瓷設計特色學科發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在人類陶瓷文明發展史的進程中,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瓷之國,而景德鎮更是瓷國中最富盛名的核心區域,每年都有無數的國內外陶瓷愛好者來到這里。這些因素不僅為我們設計學的學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更帶來了挑戰。
2、陶瓷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
中國的陶瓷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教育財富,但是,在文化自信的主題下,如何將這些精髓教育給學生是我們面臨的最為艱巨的挑戰。作為陶瓷設計學專業研究者,我們首先要能夠精準地抓取陶瓷文化的民族內核,并對此加以把握,以遞進式的教育方式向學生傳達基于歷史文化上的陶瓷設計新表達。在這個過程中,還必須注意教育閉環的塑造,即及時地通過有效的形式和手段讓師生得到教育反饋,從而進一步實現教育改良與更替。對于設計學科而言,閉環的形成離不開行業的支持。因為,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使得我們的教育必須關注與行業的互動,這樣才能真正地讓設計教育“落地”,讓教育成果成為有效的設計表達。我認為,新文科背景下應該發展對設計學視域的思考,對設計學科的知識重構有重要的意義。這需要設計學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國家戰略和對現今的社會變革全面提升知識結構,提升設計學科教育的創新發展,更應該注重與行業的對接,更加注重與行業、企業聯合出成果,出大成果。
三、設計學教育與行業的互動
1、二者互動關系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地,那么設計學教育就是培養人才、思維和創意。行業面對的是市場、需求和反思。在設計學教育與行業的互動中,二者的職能表現十分清晰,且互為作用十分明顯,教育為行業輸出的人才,在面對真實市場時能夠更加冷靜地運用創意思維考量適當的問題解決辦法,當這些成果被認可后,新的需求應運而生,新的創意也隨之出現,由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關系。
2、行業層面的需求表現——建筑陶瓷行業
以建筑行業為例,我們來研究行業層面上的需求表現。中國衛浴行業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技術研發剛起步,國家政策導向助力(1977年-1992年)。第二個階段品牌化成為主流,行業飛速發展(1993-2012)。第三個階段行業洗牌,品牌集中化,智能衛浴成亮點(2013-至今)。例如博洛尼亞國際陶瓷衛浴展覽會(CERSAIE)創建于1983年,每年舉辦一屆,是世界陶瓷技術產業、建筑材料產業及衛生潔具產業的領先盛會。意大利是當今世界陶瓷的一流強國,其日用瓷出產占有了歐洲的四分之一,修建瓷產量占歐洲總產量的50%左右。意大產品聞名世界,除了修建陶瓷和日用陶瓷外,衛生陶瓷的出產也非常有名氣,其出產挨近歐洲的三分之一。意大利陶瓷衛浴國際展會順應了意大利市場的需求。
圖1 中國建筑陶瓷行業的創新與地位變化
而中國建筑陶瓷行業從無一項發明創新專利到2000多項中國創新發明專利和800多項世界注冊創新發明專利。從模仿、拷貝、被拒之門外到世界制造、消費、創新、出口四個第一,從而奠定了中國陶瓷產業在世界的地位。景德鎮陶瓷大學作為我國惟一也是世界惟一的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它有110年的辦學史、62年的本科教育史和36年的研究生教育史,先后為景德鎮乃至我國陶瓷行業培養了7萬余名陶瓷專業人才,盛享“陶瓷黃埔”的美譽,為打造國際陶瓷品牌、講好中國陶瓷故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景德鎮陶瓷大學校友建立了很多建筑陶瓷界著名的品牌,如歐神諾、劍牌、簡一、金意陶、樂華、新中源、法恩莎等,為建陶行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大國崛起,技術變革,中國的創新和實力將帶動產業新一輪的發展。產業的未來將給教育界、設計界、產業界發展變革提出新思考?所以,優秀產業人才的培養與跨越學科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3、行業對設計學教育提出的要求
新文科背景下,設計學教育與行業的互動中,行業也對設計學教育提出了更多更細致的要求,集中表現在人才、意識和方法三個層面。首先,行業要求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應當具有更為開闊的設計視野和靈活的設計思維方式。其次,在設計教育的意識方面,本科教育應更注重國際化的表達方式,但其中務必關注對民族文化內核的準確抓取與深描。第三,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設計學本科教育更應當重視“教”與“學”這兩個角色之間的互動關系,特別是在完整的教學環節中絕對不能夠忽視教學成果與行業生產對接的實現,因為,生產的環節也理所應當地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內容。
四、陶瓷設計教育的方式與方法
1、陶瓷設計教育的路徑
陶瓷設計教育從注重陶瓷設計的表象,即陶瓷的造型和裝飾,到關注陶瓷設計的內在,包括文化底蘊、社會映像,再到陶瓷設計的外延,即文化魅力。這三步的階梯式的歷程,代表著陶瓷設計教育內涵的進步和質的提升。陶瓷設計教育的創新路徑,表現在以下三點:
一是向外看,國外陶瓷設計的應用
大學是設計創新、科技創新的第一試驗室,與產業聯姻合作,既可讓成果第一時間轉化為生產力,又解決了企業所需,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更是一條好的出路。所以,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的研究者可以多走出去看看,多學、多思國外的生態文化陶瓷環境藝術理念,如意大利地鐵、佛羅倫薩酒莊、羅馬車站、英國陸家嘴地鐵、土耳其機場等,都有陶瓷設計的展示。如圖2中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鐵,馬賽克與陶瓷陽光結合,體現了陶瓷的本質、性質與自然光陰融為一體的藝術品格,成為自豪的城市符號。
圖2 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鐵的陶瓷設計元素
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共教育資源已經可以在我們的設計學本科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教學輔助作用,特別是各大博物館中的藏品和特展,為我們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足不出戶即可放眼全球的機會。
二是看傳統,國內陶瓷設計的應用
設計學教育中的“看傳統”并不單純是對歷史的重述,在很多時候,我們對傳統的追溯和挖掘,恰恰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到設計的民族性和文化個性。比如,我曾經以康雍乾官窯陶瓷設計思維為研究對象,通過深挖清三代景德鎮官窯陶瓷造型、裝飾的設計思想,梳理其在特定時代下的思維脈絡,以反思現代陶瓷設計中呈現出來的問題。在這個研究命題得到一定的解決后,例如我在2019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研究(1949-2019)》,就是以1949年后的陶瓷設計為對象的研究課題,在這個課題中將要解決的問題是有關于我們的陶瓷設計和陶瓷教育中所呈現出來的文化表達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在未來的設計學本科教育中,教育研究者必然要更多地思考我們的歷史遺產中埋藏著的文化精髓,“以史為鑒”。
2、陶瓷設計教育的關鍵
一是,以設計表達文化。陶瓷是人文、科技、宗教信仰跨越邊界的材料,是裝飾、保護建筑外衣,陶冶人的性情溫暖和靈性的不朽文化使者。充分地認識和理解陶瓷的材料特性、功能屬性、不斷探索和發現陶瓷的文化包容性和延伸。促進人類新文明,提升生活品質意義重大。“文化”是一種覺醒,是變異與創造,是文明的延續與新生,是不斷淘汰批判與包容,而陶瓷文化是具有國際性和浸透性的。
二是,以設計反思傳統。我們研究陶瓷文化,感悟陶瓷文化,不是簡單地復制歷史。在陶瓷設計教育中,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把握度。如圖:路燈套瓶,建筑貼磚牡丹一色,缺乏創造和生氣,低俗而無生命。在吸收中華優秀陶瓷文化的基礎上,賦予陶瓷新思想,創造陶瓷新功能,拓展陶瓷新市場,創造陶瓷文化新成就是責任與擔當。
因此,教育與設計要緊跟時代進步,構建共創、共享平臺。正如,陶瓷設計學教育者、研究者們目前在做的產業聯盟,興起搭建跨產業、跨國界的合作共享平臺,特別是在建筑設計、裝配式建筑,BIM系統環保無紙工程應用等方面,將給傳統產業帶來生存的壓力,促進了設計界、藝術界共享文明的起步。
五、陶瓷設計的專業特色及課程設置
1、陶瓷設計的專業特色
作為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優勢專業,陶瓷藝術設計專業一直備受重視。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設立于1958年,1984年獲批碩士學位授權點,1996年先后由原輕工業部和江西省教育廳授予省、部級重點學科,2002 年被評為江西省品牌專業,2013年獲批博士學位授權點,2018年江西省本科專業綜合評估中排名第一,并獲省“優勢專業”支持。陶瓷設計專業針對陶瓷行業、地方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基地辦學的優勢,秉承傳承創新的設計理念,著力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藝術創新能力,培養符合當代發展的陶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以弘揚中華陶瓷文化為己任,擔綱陶瓷藝術設計的創新與發展,以設計學一流學科為依托,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陶瓷藝術設計專業。
作為優勢學科,陶瓷藝術設計教育不同于純藝術教育,除了注重對學生個性創造和藝術表現能力的培養外, 還應注重對學生技術能力、市場及行業運作經驗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以陶瓷為核心,開設技術課程、精神課程、制度課程和生活課程。
圖3 陶瓷設計的課程設置
技術課程是指有關于技藝訓練的課程,包括傳統的與現代的。能夠表達技術文化,主要是手工技術文化,悠久的陶瓷手工業積淀了豐厚的技術文化,形成了基于材料、地域、氣候等經驗和傳承的文化;當大機器生產技術興起后,特別是近期的電子信息科技迅速發展后,陶瓷的生產技術又有了現代性和世界性的特質
精神課程是指有關于審美、心理、需求等方面的課程。能夠表達精神文化,指在人類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的一種高級層面的追求,它包括審美、心理、需求等多個方面,在時代變化的過程中,這一類文化也直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對古代傳統陶瓷文化的精神層面進行挖掘后,能夠在今天的陶瓷設計教育中產生直接的影響和引導,使學生更注重設計與市場實際需求的聯系。
制度課程是指有關于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課程。制度文化表現在,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陶瓷設計,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著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制度特征。
生活課程是指有關于民俗文化的課程。能夠表達生活文化,陶瓷是在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民族差異所導致的生活習慣差異直接體現在了陶瓷的設計與表達上。
綜上所述,教育所面對的不僅是當下,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注意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進而培養出充滿文化自信的新一代。陶瓷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我們在追求文化自信過程中十分關鍵的“切入點”。今年是全國藝術類學科在新文科背景下建設的重要一年,在新使命的要求下設計學科要立足本土,發展特色,加快創新迎接機遇面對挑戰,圍繞著構建中國特色藝術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的設計學教育體系,打造中國特色的符合時代要求的設計學教育新觀念新高度,立足中國設計教育的經驗,守正創新,固本正源,構建中國風格,創造世界一流的設計學學科體系。
項目信息:本文是江西省高等學校省級教改重點課題“基于綜合評價體系的陶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群改革研究”(編號:JXJG-18-11-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