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魏潔:設計教育需要具備一種“迭代常態性”意識

        0

        ?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魏潔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片

        魏潔,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美術設計分委會委員、教育部職業院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藝術設計類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設計教育委員會理事、全國教育書畫協會高等美術教育分會理事、江蘇省科普美術家協會副理事長、江蘇省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負責人、省級實驗教學及實踐教育中心負責人。中國工業設計十佳教育工作者、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輕工業“十三五”數字化項目、江蘇省教改研究等課題,出版學術著作、教材等二十余部。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國輕工業優秀教材獎一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兩項)、江蘇省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江蘇省高校教學管理優秀論文二等獎等。

        在2021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魏潔教授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授予全國“十佳設計教育工作者”榮譽。

        《設計》:深耕設計教育二十余年,您見證了中國設計教育怎樣的變遷?設計教育在推動中國設計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魏潔:中國的設計教育在發展之初,參考借鑒了西方的設計教育模式。“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國制造業公認的工具。但在面對本土的、復雜的設計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時,設計的技巧難以解決復雜問題的本質。二十多年來,我能感受到,設計教育工作者和設計師不斷就“如何將設計教育植根本土特色和本民族文化”這個問題做了許多討論和嘗試。我認為,中國在設計教育上的探索和設想是設計發展的驅動力。

        圖片

         機械的形態/青年奧林匹克公園(中國·南京)

        近二十年來,設計教育的觀念轉變可以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首先經歷了強調“形式賦予”的工藝美術教育,再發展至關注“服務”的人本設計教育,注重培養設計師通過產品和服務探索與人類體驗相關的復雜問題。同時,尋求與利益相關者合作,以探索創新體驗的可能性。在2015年前后,設計教育走向對“組織轉型”的設計管理模式的關注,著力于塑造學生參與復雜組織挑戰的能力,課程中強調諸如組織和業務系統變化過程的共同設計等主題。“共同創造”成為設計教育變革過程中的焦點。近幾年來,設計教育的議題著眼于“社會轉型”方面的思維培養。涉足于定義不清且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設計教育活動圍繞原型干預的迭代,觀察它們在社會中的影響,并重構設計問題。目前,設計教育涉及難以定義的社會問題和系統挑戰。

        整體上看,近二十年來,中國設計教育的視野與實踐邊界逐步擴大。重新定義著未來設計教育模式,延伸傳統教育邊界,從而促進中國未來設計教育全新模式的構建,推動全球設計教育可持續發展。

        圖片

        康養馬桶升降機/適老化產品設計

        圖片

        康養移位機/適老化產品設計

        圖片

        乳腺X光機/醫療產品設計

        《設計》:江南大學設計學院依托地域性特點發展出怎樣的特色設計教育?

        魏潔: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聚焦輕工特色,傳承江南文化,面向未來轉型。圍繞輕工行業與區域發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和系統設計觀,解決民生問題,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聚焦江南地域文化研究,建設區域設計研究高地,構建適應未來轉型的江南設計體系,彰顯中國文化自信底蘊;在新文科語境下,挖掘創新視角下的當代價值,提出面向未來生活的解決方案,有力推進企業設計驅動創新能力及智能轉型升級。

        江南是手工藝文化的聚集地,設計學院素有關注地域文化的傳統,建院之初就與無錫利民瓷廠、無錫惠山泥人廠、宜興紫砂廠等地方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江南大學設計學科圍繞民生問題,聚焦江南地域文化研究,系統地梳理、挖掘傳統設計思想,建立傳統造物認知體系與價值判斷標準,構建中國傳統設計創新體系,為挖掘中國特色、彰顯江南風格的設計學體系構建而努力。學院立足地域資源,建立中國(宜興)紫砂藝術設計研究體系。同時,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十余年來圍繞三個主題——設計教育再設計、為轉型而設計、民生智慧設·計未來,持續主辦國際學術會議,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發出中國設計之聲,促進國際交流中學術與科研層面的深度合作。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設計教育要主動與人文社科領域內的其他學科及自然科學進行跨學科的交叉、融合、滲透和拓展。為此,江南大學設計學科也在做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如推動人工智能、數字媒體等新科技發展與各設計專業的融合;探索智能可穿戴與服裝產業融合發展路徑;依托江南大學兩個一流學科——食品與生工學科,拓展食品設計相關領域研究;與江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開展項目合作,開拓健康設計方向等新興研究領域。

        圖片

        便攜式PS主機/產品設計

        《設計》: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設浪潮中,新近當選新一屆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美術設計分委員會委員的您,作為設計管理者與設計教育者,認為當如何從制度保障的角度去實現跨學科發展?

        魏潔:毋庸置疑,多元、開放、創造、有機、系統性的知識共塑是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方向。知識的發展和轉型體現了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間不可分離的內在關系,以及共通共融的趨勢。就設計教育的發展而言,近年來“新文科”“新工科”建設浪潮將設計學科推向了教育改革的新焦點。設計學科本身的知識共通性與邊界模糊性,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設中起到了關鍵的引導與推動作用。

        隨著學科體系和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的角色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設計教育的重點從物品的生產轉向探索設計的過程。作為設計管理者和設計教育者,如何回應發展、順應趨勢、洞察教育方向是我長期思考的問題。就設計教育的制度保障角度來談,“多元化思維”是重要的參照準則。設計學作為人文與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科體系上是一門具有多層次、多結構、綜合性的學科,因此規章制度勢必在保證多元化的前提下開展。突破傳統管理瓶頸,建立利于交叉學科教學和科研的管理結構和運行模式要從思維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范式創新三方面入手。將直線的思維方式轉變為多元思維,改變傳統文科研究范式,將多元學科的方法引入設計學科研究,創新學科研究體系。將靜態的思維方式轉化為動態思維,運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設計學科建設,創新學科教學體系。從依附性的思維轉變為主動的思維方式,創新以多元設計為主導的學科建設模式。

        圖片

        CITEO低碳城市可再生能源智能積木/產品設計

        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是每個學校、各個學院發展的重中之重,對大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同時,學科建設的水平也是各院校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和可視化呈現。學科建設既受到教育發展基本規律的驅動與影響,又受到外部諸多因素的制約。新時代的中國設計教育,面臨著全球一體化、信息智能化等多方沖擊與影響,當然也給設計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活力。任何一個學科的建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一個長期推動的系統工程,設計學同樣如此。設計學科在做戰略布局時,尤其要根據自身特點做好學科發展的規劃。設計學科要緊跟時代發展,要面向新時代不斷完善自我,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人文社科領域的問題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許多新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層出不窮,且問題解決并無固定模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調整,需要不斷完善。

        圖片

         生活體驗記錄產品/產品設計

        《設計》:您對文創設計的關注和投入始于怎樣的契機?您認為中國文創產品設計的基本原則應該是怎樣的?目前存在哪些誤區?您如何看待IP和“國潮”?

        魏潔:當人們談“文化”時包含了宏大的敘事語境,也包含了各種具體的對象、活動和環境表現。文化包括無形的信仰和價值觀,也包括有形的人工制品。我長期關注文化體系和設計應用問題。在設計實踐中,文化創意創新設計還處在缺口和瓶頸并存的囿困狀態。這個缺口是指缺乏一種可以支持創意產生的“文化智庫”,瓶頸指的是文創設計難以突破元素和符號的思維范式。我認為中國文創產品設計應當就剛才提及的“缺口”和“瓶頸”建立解決策略,突破以符號元素為主的文化創意設計,建構起植根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包括認知、元認知、動機和行為的文化智慧設計策略,不斷提高和發展文化智力能力。

        圖片

        蘇博館衍生品創新/產品設計

        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說,IP和“國潮”是現代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IP和“國潮”相關的文創產品火爆出圈,對于設計行業是一件好事,體現了文化的魅力和活力。IP形象和國潮文化盛行的背后,我們能洞察到一條文化概念生成、傳達、認同、交流的動力鏈條。這是一種建立在社會認知基礎上的高效文化認同力。然而,IP和“國潮”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還有待深化提升,有待從文化內部挖掘人的思想、情感、行為產生的民族文化相關的信仰、價值觀或心理模式。

        設計學院多位學生曾受邀參加了《上新了·故宮》,獲得了行業好評。中國文創產品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創產品中的造型、紋飾、圖案、色彩等外觀因素,避免文創產品僅具備一定審美功能,消費者沖動購買后束之高閣。文創產品設計也應該關注其作為產品的功能設計,使之具有一般產品的實用功能屬性,提高文創產品在消費者使用中的黏性。

        圖片

        未來城市出行鏈共享系統創新/產品設計

        《設計》:您此次獲評“十佳設計教育工作者”,在您看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設計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自我迭代?承擔起怎樣的社會責任?

        魏潔:獲評“十佳設計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感謝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和同仁們的厚愛與支持!教育作為設計學科發展的基石、前沿和先導,在應對新的時代,科技、經濟、文化快速變化與發展之時,需要具備一種“迭代常態性”意識。設計教育是一個過程,始終在調整范式,更新框架。作為設計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在觀念上具備“融合”“進化”“實證”的意識是十分重要的。面對設計培養模式和實現路徑進行全面探索,設計教育者應當打破學科壁壘,強調學科融合和問題意識,持續關注當代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現象、新需求。同時,應當對知識體系進行全面的梳理,在跨學科的視角下重新組織各個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起設計學科的知識體系框架。最后,設計教育仍然應當在實證主義的認識論范式下進行,而實證主義范式正是大學教育模式的核心。

        圖片

        未來家庭的奧迪暢想/產品設計

        在當今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構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之時,應該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面向國家戰略定位和社會未來趨勢,不斷進行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的迭代,拓展科學研究的范式,引入跨學科理念,將設計教育置于產業鏈的范疇,將專業設計教育與“大設計”相結合,系統謀劃、精心設計、一體推進,著力將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引向深入、推向實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社會責任的設計專業人才與未來研究者。設計的終點是一個價值和可能性的開放答案,而不是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設計教育應當是跨學科的協作,使社會創新成為可能,以全面系統地視角認識復雜的社會現象,推動社會創新。

        圖片

        糕盤/江南語意文創設計

        圖片

        聽力言語障礙人群就醫輔助產品/產品設計

        圖片

        文創飾品/上新了故宮

        圖片

        文創飾品/上新了故宮

        圖片

        筆架山/海報

        圖片

        江南青山/海報

        圖片

        喜/家具設計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无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打码在线播放| 四库影院永久四虎精品国产 |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五级黄无遮挡免费看| 国产AV国片精品|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台湾佬中文娱乐22|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国产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精品|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久久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奇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六页|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www.精品|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国产精品白丝AV嫩草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影院|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欧美丝袜激情办公室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国产|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