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李葉
? 受訪:藺寶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藺寶鋼,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教學名師、全國藝術碩士專業與委員會委員;陜西省首批文化藝術領軍人才(美術領域唯一入選),陜西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國家社科(藝術學)基金、國家科技進步獎終評、長江學者評委。先后參加全國 7 屆、9 屆﹑10 屆、11 屆、12 屆、13 屆及《2008 北京奧林匹克美術大會》《2013 韓國第二屆國際(18 國家)造型設計展》榮獲金獎、《第11 屆中國藝術節優秀作品展》《全國首屆壁畫大展》《2012 大同國際壁畫雙年展》等國際、國家級展覽十五次。大型雕塑《千秋雄關》獲全國第三屆城市雕塑成就展 46 件,無級別優秀作品大獎(最高獎)。獲陜西省政府獎——人文社科獎一等獎、二等獎 2 項、三等獎、科學技術三等獎、教學成果一等獎 2 項,主持國家社科(藝術學)基金、藝術基金、部、省重點、面上 11 項,出版專著6 部。
《設計》: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的基本情況及學院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領域內教學特色。
藺寶鋼:歷史沿革與現狀: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是國內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為國務院批準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權的單位,1996年成立于建筑學院的環境藝術設計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2年并入當年成立的藝術學院,相繼擴展形成雕塑、攝影、視覺傳達、工業設計、繪畫、藝術與科技等九個本科專業,設計學、美術學、影視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點,藝術設計、風景園林、工業設計3個專業碩士點,也是陜西省綜合類院校最早設置設計學碩士點的單位(2002年碩士招生)。學院秉承我校創辦國內首個建筑學學科(梁思成為首任系主任)的辦學傳統,融合設計、規劃、環境等一流學科優勢,經過26年建設,已成為以西部城鄉環境、絲路文化藝術設計研究與創新實踐為特色的高層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基地。
我院擁有國家級一流專業3個(環境設計、雕塑、視覺傳達)、國家級特色專業以及陜西省名牌專業(環境設計),環境設計專業連續七年被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評為5★+專業,連續三年排名全國第二并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評為A級專業。同時擁有省級人文社科基地、教學示范中心、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重點實驗室;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一流課程2門、精品課程8門;出版教材50部。
師資團隊:擁有陜西省首批哲學社會和文化藝術領域領軍人才、青年拔尖共3人、陜西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省級教學名師2名;教授21名(二級、三級各兩名),副教授24名,相關學科博士生導師5名;博士學位教師53名。師資中具有藝術類教育背景的占65%,具有跨校、跨學科經歷的占35%,學緣結構涵蓋設計學、美術學、工業設計、建筑學、城鄉規劃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學科。
學科內涵:注重藝術學、風景園林學、城市規劃等學科的相互支撐、補充,以現代城市環境與景觀藝術相結合為基礎,以中尺度環境設計為主體,以生態為設計核心,以地域為設計特征,以空間為設計骨架,確立了“文化性、藝術性、科學性、工程性”相結合的學科特色。
教學特色:環境設計專業以城鄉環境設計、公共藝術為優勢特色方向,重點面向西北地區城鄉環境建設、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紅色文化、生態景觀修復等領域的關鍵問題,開展理論研究、設計應用、技術支撐與成果轉化,形成了西部人居環境設計、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西部景觀設計、生態技術為核心方向的教學特色。
成果轉化:近五年,承擔國家藝術基金、社科(藝術學)基金、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等國家級項目12項;完成具有文化地標性的城市中心廣場設計、大型城市雕塑50余項、西安地鐵1、2、3號線站點壁畫百余幅等重點項目35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2項及科學技術獎、人文社科獎一等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等15項,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二等獎5項,出版著作80余部;在國內率先推出城市雕塑評價體系、水景觀國家規程和軌道交通標識設計規程等系列成果,高效服務于西部城鄉文化景觀建設。
人才培養:學生兩次獲國際最高級別學科競賽——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競賽第1名、評委獎12項,國際建協UIA設計競賽優秀獎1項,以及其他國際、國內重大學科競賽最高獎百余項。
《設計》:貴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您認為優勢是什么?存在哪些方面的劣勢?
藺寶鋼:多元化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學科交叉、復合型師資隊伍。(1)通過工程實踐、科研項目有效提升教師工程教學和科研能力,突出培養創新實踐應用型教師隊伍;(2)創造條件激勵教師跨學科攻讀博士學位,同時引進建筑、規劃等學科背景的師資充實研究生教師隊伍。目前,具有建筑學科背景的教師已高達50%,充分體現了所依托學校學科特色。(3)聘請國際知名并主持重大實踐項目的教授承擔實踐教學,連續兩年聘請美國北卡羅納州立大學終身教授Billy Lee、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教授Bryan Macfarlane等聯合教學實踐,拓展學生國際學術視野。
有效的教學改革:形成了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貫穿到“基本技能、綜合能力、工程實踐”三階段的實踐能力訓練體系,學生的科研素質、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大為提高。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深化改革;突出“思想價值引領”與“專業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解決了藝術類人才面臨的創新應用不足的突出問題:
(1)解決了非專業美術院校過于沿襲專業美術院校教學模式、忽視所依托學校特色、與當下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及城市建設契合度不夠、應用能力不強、難以適應城市文化建設對藝術類創新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就業困難。
(2)解決了傳統美術院校多為師傅帶徒弟方式、自我滿足、個人意識太強,應用服務型的觀念不強,有效改變研究生參與學科競賽興趣不高、參與導師實踐課題項目熱情度不夠、實踐能力弱的問題。
解決了非專業美術院校過于依賴從專業美術院校引進師資、未能依托學校自身優勢資源、造成師資學緣和學歷結構單一、難以勝任發揮不同學校自身特色培養多元化創新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的問題。
不足之處在于:課程設置任務過重,學生主動性學習能力欠缺,影響到少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拼勁不足。
《設計》:貴學院環境藝術設計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協同體現在哪些方面?
藺寶鋼:有效利用交叉學科師資優勢、協同創新重構“文化、藝術與工程相融合的重創新與強實踐”的課程體系,具體體現在:
(1)重構課程體系,增加“文化、工程類”相關課程,應對城市文化發展戰略,開設“綜合環境設計”、“建筑設計”、“城鄉環境設計原理”等,依托學校優勢學科與特色、建筑學類相關課程,強化學生“文化性(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藝術性與工程性”的綜合性訓練。
(2)實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設計和設計實踐模塊,通過將大量城市文化建設中重大(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為主)的實踐項目引入設計實踐模塊,真題真做,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綜合應用能力不強、實踐能力偏弱的問題。
(3)強化實踐教學課時量,加大社會實踐比例,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能力。
《設計》:“產學研”結合方面有怎樣的屬地特色?畢業設計如何與學院辦學特色相結合?
藺寶鋼:我院在產學研方面,重點引導鼓勵教師積極主持服務于區域城鄉文化建設的橫向課題并要求教師將實踐課題引入課堂教學,帶動學生身體力行,更好的使學生意識到設計服務與社會的落地特性,特別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服務城鄉文化建設中其特有的設計方法與應用重要性,從而有效提升和解決學生實操能力和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綜合能力。也選擇性組織學生參與國內外高水平的學科競賽,結合真題真做選題與高水平學科競賽有效結合。在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同時,更培養學生追逐學科前沿的學術視野與高度。
環境藝術畢業設計主要集中在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科鏈群,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優勢走出一條服務于城市文化建設并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與實踐應用能力。
《設計》: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表現出哪些問題?對教學、科研和產業提出哪些要求?如何看待畢業設計未來的改革需求?
藺寶鋼:學生畢業設計過程中普遍存在問題是:對社會了解不夠,對實際課題分析應用,特別是在實踐層面和實操層面能力欠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做到真題真做。通過實際的科研課題融入到畢業設計中,可以有效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應對實際課題的設計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鍛煉和提高。真題真做是有效培養學生應對社會能力的最好教學方法。改革方向就是培養學生獨立完成真實課題設計全過程的能力。
《設計》:畢業設計是偏向概念性設計?還是企業項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獲獎、實踐項目、教學主題?
藺寶鋼:我們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主要是以橫向課題為主,努力做到真題真做。第二種類型就是針對競賽課題,依托課題應用性為主的實際項目做設計參加高水平的競賽,提高學生的學術視野,堅決反對假題假做現象。
《設計》:您認為學生們在設計中應該如何協調“國際化”和“本土化”?如何樹立起基于文化自信的設計自信?
藺寶鋼:設計中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不是核心問題,最好的設計就是被大眾所認可。因此,學生們首先應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文化修養的全面提升,在設計中首先應該尊重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地域文化并加以最大程度的傳承與傳播;以文化帶動和積極服務于地方城市文化建設;為城市創造文化精品工程,為城市打造精神文化名片,樹立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用我們的設計作品充分傳承和發揚中國的優秀文化。
《設計》:學生終將走向社會,承擔他們的責任,您希望他們有何作為,有什么囑托?
藺寶鋼: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后,首先是希望他們能夠以自己所學的專業之長服務于社會,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服務城鄉建設中能夠堅守職業操守和應有的社會擔當;能夠在專業學術高度追求與就事論事應付設計單一追逐經濟利益的矛盾中堅持自己的理想,通過一件件精品設計為人類提供美好人居生活環境,為美麗城鄉家園做出貢獻,引領社會文化發展,彰顯文化自信,傳播中國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畢業設計作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