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李杰 李葉
受訪者:呂菲 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
呂菲,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副院長、碩士生導師,ACM SIGCHI中國執委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人機交互專委會執委,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信息與交互設計專委會委員。
數字化時代,兒童的成長環境與計算技術緊密共存,探討兒童和計算系統之間的交互變得至關重要。呂菲副教授將設計藝術與數字技術融合,針對兒童交互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研究工作,在ACM CHI、IJHCS等會議/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谷歌學術引用單篇最高107次(第一作者),研究成果獲卡耐基梅隆大學報道,并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轉載。主持國家自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優秀)等課題9項,參與國家自科重點、北京市社科重大等國家/省部級課題8項。獲2019年ACM SIGCHI中國新星獎、2022年iF設計獎。指導學生獲全國/省部級獎項90余項,其中一等獎10項。
《設計》:您對社會設計概念的個人理解是怎樣的?
呂菲:關于社會設計有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觀點,例如,《為真實的世界設計》一書中指出了設計的社會責任,提倡對社會及生態負責的設計理念;《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一書中提出了社會創新設計的概念,即為了激活、維持和引導社會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所能實施的一切設計活動,將設計研究的主題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轉變為社會關系的可持續性。我認為,社會設計的本質與設計的本質一樣,都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社會設計更強調關注社會公共利益,運用設計思維來解決社會問題。
《設計》:社會設計的內涵、外延、實踐對象是什么?社會設計的價值如何體現?
呂菲:社會設計的核心還是用設計思維來解決社會問題,針對社會問題開展設計工作。狹義的社會設計主要關注特殊人群和特殊情況,而廣義的社會設計則強調普遍性和廣泛性。這個概念自誕生以來,其實質始終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都是為社會的福祉做出貢獻。社會設計的價值不是停留在腦海中、圖紙上或者電腦里的想象,而是需要通過一種“在地實踐”的方式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實現建設美好社會的愿景。
《設計》:您從何時開始關注或實踐社會設計的?能否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概括您進行社會設計實踐的原則/方法?
呂菲:我從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開始從事面向兒童的設計研究工作,利用交互技術提升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協作能力,并幫助兒童建立起數字學習空間和現實學習環境的橋梁。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我想應該是“扎根”,也就是要把自己徹底融入到社會中去,投入到具體問題的思考中去,運用一切可能的技術與手段去解決問題。例如,我們與波士頓大學等院校合作構造的兒童合奏交互系統,開創性地探索了通過自然手勢交互幫助未經音樂訓練的兒童實現合奏體驗的可能性;與卡耐基梅隆大學、伯克利等高校合作,將計算設備嵌入傳統群組游戲活動中,利用手寫、語音等多種交互通道構造兒童漢字學習系統;以中國傳統皮影戲為靈感來源和應用載體,利用手勢交互和筆式交互,構造兒童講故事系統“ShadowStory”。這些社會設計實踐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ACM CHI等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了論文,也獲得了iF設計獎評委的充分認可。
《設計》:社會設計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是怎樣的?
呂菲:社會設計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它涉及到許多學科的交叉,例如計算機、人工智能、社會學、心理學等。這種交叉是綜合性的,因而有利于解決人類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事實上,許多重大的突破都是在不同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中形成的。
我任教的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就一直以新興交叉學科為特色,以信息科技與設計創意的交叉融合為導向,展開教學和科研工作。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獲得了紅點、iF等知名設計大賽獎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新人才。
《設計》:2022年最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設計學成為交叉學科門類的一級學科(可授予工學、藝術學學位)。這預示著設計學科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對社會設計是否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呂菲:目前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學部,統籌國家新興科學前沿交叉領域的研究;202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設置“交叉學科”,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正式把設計學列入交叉學科門類。對于設計學科而言,這是一次機制上的重大調整,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設計學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交叉性,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中的許多學科密切相關,因此將設計學調整至交叉學科門類能夠發揮設計學本身的交叉優勢;另一方面,調整為交叉學科后,還需要繼續堅持設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本質,讓設計學成為引領學科交叉的“大腦中樞”。對于社會設計而言,需要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大目標下,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深度的學科融合。
《設計》:您印象最深刻的國內外社會設計項目有哪些?項目的哪些特質吸引了您?
呂菲:我印象最深刻的項目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新加坡國立眼科中心聯合打造的“DoDo Game”,利用交互游戲的形式幫助兒童進行早期的色盲辨別測試,以便家長和老師們能更好地理解這些孩子們的需求并幫助他們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在國內,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與協和醫院等單位合作,將筆交互等自然人機交互方式與神經系統疾病臨床診斷方法相結合,研制出多模態自然人機交互神經系統疾病輔助診斷工具,并通過合理的交互任務設計,將相關工具融入患者日常生活當中。這些項目關注社會重要問題,將設計與技術有機融合,能夠有效地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這也是它們最吸引我的特質。
《設計》:能否介紹一下您正在進行的社會設計項目?
呂菲:今年我的研究工作繼續關注兒童群體,課題組以傳統珠算為靈感來源,通過設計交互式算盤幫助不同階段的自閉癥兒童進行協作式數學學習;另外,課題組還在與澳大利亞高校合作“5G助力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便利出行”項目,針對老年人和殘障人士提供智能交通出行解決方案。
《設計》:從業多年,您最想分享的心得體會是什么?
呂菲:從事設計研究工作十余年來,我最大的感觸是應將個人的興趣和理想融入到國家和人民的需求中,用設計視角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設計服務于社會。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中也明確強調運用現代科技力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重要性,并指出傳統文化傳承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而我們在2011年就敏銳地發現了以交互游戲的形式讓兒童參與皮影等傳統藝術活動,能提供一種潛在的促進兒童的創造力和合作能力的機會,同時能夠提高兒童對傳統文化的熟悉程度。因此,利用自然交互方式幫助兒童體驗傳統文化,一直是我們的主要研究方向,它既融合了個人的研究興趣,又符合國家的戰略需求。
《設計》:如何考慮本地文化和傳統文化觀念,構建有效的社會設計活動?
呂菲:上面提到的“ShadowStory”就是一個將傳統文化融合到社會設計活動中的典型案例,在保留傳統文化關鍵元素的同時,利用數字技術降低門檻。實地研究結果表明“ShadowStory”能夠促進兒童的創造性、協作性和對傳統文化的親密感,同時能幫助兒童將數字皮影游戲體驗帶入日常生活中,既通過傳統文化解決了社會問題,又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再設計實現了創新地傳承。
《設計》:您希望自己的畢業生未來承擔起怎樣的社會責任,怎樣實踐設計價值?
呂菲:我從201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一直向他們學習,團隊一起共同成長。我對學生的期望和我自己的心得體會是一致的,希望同學們能夠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當中,珍惜美好的青春時光,不斷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