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汪莎:美麗中國是一條由行動者構筑的道路

        0

        采訪人:李葉 

        受訪者:汪莎  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汪莎

        汪莎,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藝文力研究所創辦人,KOSMOS平臺共同發起人,三聯人文城市獎活動共創人。十年從業經歷,一直從事于藝術、文化、設計的跨界內容整合與運營,擅長以藝文事件為切入點的整合營銷,并致力于藝文與商業相互賦能的研究與實踐。曾供職于知名藝術媒體《GRAMPHONE·留聲機》雜志、知名地產公司,2015年在設計行業提出了用人文復興設計·設計再現人文的行業理想,集結與推動中國一線建筑師設計師與人文藝術的互動,策劃落地了九十余場跨界藝文活動,形成了兩岸三地以人文藝術、設計高端資源為主的藝文智庫,2020年創辦了藝文力研究所,研究與實踐人文藝術與時代精神在當下產生的價值。2021年起任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策劃的【敦煌人文設計周】榮獲2019年度ART POWER 100&DESIGN POWER 100”年度跨界項目

        2021年,中國美院成立美麗中國研究院,倡導以中國美術助力美麗中國,在跨界貫通中打開生活藝術的新可能,在落地實行中激發文化生產的新方式,從文創、文旅、文教、文娛四個方面,形成藝術文化賦能社會發展的新實踐,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人文藝術的新能量。

        2023228日至327日,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聯合主辦的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覽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開展。

        此次展覽是繼去年特寫——美麗中國的一百個藝術實踐展的第二次大展,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展。通過對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的300多位藝術家、學者、設計師、企業家以及案例者的采訪,積累了大量文獻、影像素材,匯聚成全國首個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這些案例遵循從研究出發,類別包含四大板塊:生態、鄉村、社區、數字。本次展覽從調研的300多個實踐案例中遴選出近百個具有社會性、藝術性、示范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典型案例,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新時代進程中全國各地正在發生著的美麗中國建設。同時,展覽初步搭建了美麗中國線上檔案交互系統,觀眾可以通過地域選擇找尋家鄉案例,也可以根據板塊內容、實踐屬性篩選特定案例,后期系統也將結合展研空間孿生、檔案地圖譜系、提案跟蹤研究等各功能持續延展迭代。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美麗中國研究院院長高世名在展覽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在藝術維度上,美麗中國建設之關鍵是要在新時代城鄉建設中再造一種中國人的風景;從社會維度講,美麗中國建設之核心是鄉土體系的修復和生活世界的再造。美麗中國建設是個系統工程,牽動著生態、生產、生活多個領域,需要人文、科技、藝術的跨界協作。本次展覽以中華世紀壇為樞紐,以遴選出的一百個代表性案例,呈現出美麗中國建設的多元維度,編織出遍布中國大地的美麗中國行動網絡;以一百個面向未來社會發展的提案,形成美麗中國跨界創新的智聯網。他希望通過這次特展,可以讓無數實踐者們的點滴之功、一己之力聚沙成塔、涓滴成河,讓無數建設者們的默默耕耘、久久為功,譜寫出美麗中國的大地之歌。

        在展覽結束后,《設計DESIGN》專訪了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汪莎。

        《設計》:請介紹一下美麗中國研究院的成立及工作內容。

        汪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鄉土為學院,一直是中國美術學院的藝術主張和教育方法,以一流藝術教育提升社會美育,孜孜求索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國美模式。從2011年開始來做鄉土學院,編制了一個鄉土藝術教育的網絡。我們院長高世名認為,鄉土實踐不能囿于臨時、零散的場地和對象,而要構建一個系統的美育場域,與教學改革同頻共振。向鄉土學習,以鄉土為學院,改造自身。運用藝術家自己的方法,真正為鄉土社會、為中國鄉村振興做點事情。

        2021年,中國美院在28個省市擁有200多個鄉村實踐基地,分工藝類、下鄉采風類、學術類、實訓類、文化傳承類等。中國美院從中遴選試點,在寧德、涼山等11個地區授牌鄉土學院。也是在2021年,美麗中國研究院成立,由中國美術學院高世名院長擔任院長,我擔任副院長。研究院以政、產、研、學、創、媒六大工作方向致力于城鄉發展藝術智庫”“公共美學教育中心”“社會服務共創中心三大板塊。

        美麗中國研究院的建立,旨在回應?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聚集國內外藝術、設計、科技、社會、?化、?態等領域的專家,打造藝術智庫、公共美學、社會創新“三位?體”的研創平臺,推動城市更新,助?鄉村振興,賦能社會美育,建設“美麗中國”。研究院成立之后,我們開始思考“美麗中國”這么大的話題該如何破題,如何講述好“美麗中國”的故事?國美在當代跨媒介藝術方面一直做的很好,但是這次并不適合走傳統的當代藝術的方向,需要打造一個社會服務界面,更關注社會設計、社會藝術、公共藝術等方向。所以我們主要關心的是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以及設計界、藝術界的人能做什么。

        《設計》: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覽的案例是如何搜集整理和選取的?

        汪莎:我們用了兩年時間對近十年來美麗中國建設的300多個全國性藝術實踐進行訪談、調研、編碼,再經過細致、系統的梳理,建成了全國首個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搜集了大約1000個案例,截至目前我們的文獻庫已經積累了200萬字的讀本和無數視頻。展覽呈現的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對于納入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案例的甄選我們有五個標準:藝術性、社會性、創新性、?范性、可持續性,以展現“美術助?美麗中國建設”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案例以?動、空間、圖像等不同媒介,采?各種策略、機制、?法,體現個?、社會和全人類的多元價值。

        這些案例遍布中國的34個省區市,鋪陳著十幾年來美麗中國的紀事,真實地反映如何以文化藝術創造激活地方社會的創新能量,形成自為、共創的發展機制。這些致力于真切地體察當地,真正地改變生活,堅持真誠的美學,直面現實的癥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實踐,譜寫成了一曲大地之歌。

        《設計》: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中,一個研究院文獻庫里的案例檔案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汪莎:美麗中國研究院成立以來,一直積極打造城鄉發展的多元藝術智庫,建構公共美學的培育高地,策動社會創新的核心現場。今年展覽結束之后,所有的展品就會搬到中央文旅干部管理學院,變成固定展陳,全國的文旅干部來培訓的時候都要去看這個展覽。對于來自各地的決策者們來說,我們的展覽能夠給他們提供重要的信息補充。很多社會設計無法實現的原因在于沒有形成價值的共識和共創,就導致項目的壽命不長。我們提供的案例能夠給地方決策者提供更多的思考路徑,打通認知上的瓶頸,拓寬眼界,讓設計者和當地更容易形成價值認同,達成雙向奔赴。類似的公共美學教育我們做了很多,陸續還會編寫教材出版,開設城鄉公共美學的這類課程,定期培訓各級干部。通過系統性的傳播,研究院希望把公共美學教育自上而下地做透做深,協助各方形成一個認知共同體,讓美麗中國的建設項目能夠快速、順利地推進。

        為了更有針對行地傳達文獻庫中案例的示范意義,針對每一個案例我們都繪制了“四象限·九宮格”的“案例畫像”。“九宮格”包含了“?動、空間、圖像”“策略、機制、?法”“個?、社會、全?類”和“?產、?活、教育”四個?類,從媒介、?段、?標和影響四個??,快速直接地將每個案例的?貌傳遞給觀眾,是?套服務于溝通的外向系統。“四象限”則是??向研究的分析?具,通過相互平?的“經濟、?化、組織、?態”四個象限,以及由此衍?出的24個點(關鍵詞),引?國家的“五個?明建設”以執導研究?向,全?地揭??個案例復雜和多元的內涵。

        四象限·九宮格這兩套體系為每?個案例繪出獨家的“畫像”,為這些形式、背景迥異的案例提供了共同的意義坐標。同時,它們也作為最基礎的屬性,逐步發展成為后續研究?作的“通?標準”。“關系圖解”?具則解釋了案例與案例之間的關系。現有“關系圖解”包含了案例“共通演化分析圖”與“在地演化分析圖”。許多案例都呈現出了跨地區,甚?跨國的共通性。有些項?基于某?個特定的“基地”,有些項?則隨著當下所做的事情不斷遷徙,但它們都呈現出了?種對于不同環境的適應性,促進了?化、經濟等??的流動性。

        以左靖工作室的“大南坡計劃”為例,這個項目沒有生態價值,但文化價值幾乎“拉滿”,包含“人文自信”“圖景生成”“啟發創造”“場景敘事”“文化再生”等關鍵詞;經濟價值則包括“模式創新”和“經營平衡”;組織價值象限內體現出的是“社會傳播”“在地喚醒”“產品運營”“城鄉協同”幾個關鍵詞。?南坡計劃通過?泛邀請各領域專家團隊進?鄉村,開辟出?個鄉村建設創新模式。空間設計師為地?空間帶來了新?命,也進?步加速了城鄉協同。建設出?批如書店、藝術館、供銷社等優質的鄉村新空間,促使當地?居環境得到進?步提升。戲曲、歌謠等本地公共?化被激活,也為?化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眾多?動加持下,?南坡成功登上了央視《焦點訪談》等百余家新聞媒體,產??泛的社會傳播。曾經?度淪為省級貧困的村落,?躍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通過“個案畫像”“關系圖解”的?式,美麗中國研究院逐步建?起利?藝術實踐?獻庫對案例進行長效研究的?法。它們既是研究成果,也是研究?具,將伴隨著對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探索,在未來不斷地深化成熟。

        我們的線上文獻庫中還有大量的案例可供檢索,在此基礎上搭建的平臺鏈接著智庫、藝術家、建筑師、理念創新者、教育者等。雖然我們自己不操作項目,但是搜集案例,制定評價體系,為實踐者搭建了互聯的大平臺。

         《設計》:美麗中國研究院的年度“行動誌”是怎樣一個活動?

        汪莎:“行動誌”包括“實踐誌——美麗中國的一百個藝術實踐展”“人物誌——美麗中國年度人物演講”“思想誌——美麗中國·城鄉論壇”三部分內容。去年在中國美院國際設計博物館舉辦的“特寫——美麗中國的一百個藝術實踐”展是我們的第一屆展覽,整個策展過程并不是單純做一個展覽,稱之為“行動誌”就是因為我們認為“美麗中國”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所有人為祖國做的事情都是美麗中國的一個像素,也就我們說的“點滴之功,一己之力”,行動是最寶貴的,我們贊頌所有建設美麗中國道路上行進的行動者,并對他們有所志記。“行動誌”這個名字就是這么來的。“人物誌”部分是邀請一些有代表性的實踐者來作講演分享,去年開展了為期一周,在澎湃新聞的傳播達到1.3億。

        第三部分是“城鄉問答”,是由地方政府來報名,提出當地遇到的問題和需求,然后由當地領導帶隊來我們學校,我們組織智庫專家與他們見面座談,圍繞當地地緣基本情況、在“美麗中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對未來“美麗中國”的愿景三個維度展開討論,用“專家會診”的方式現場答疑解惑。

         《設計》: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未來的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汪莎:文獻庫的案例數量是逐年增加的,每年舉辦一個展覽。今年比去年就增加了100個未來提案,明年計劃增加100個地方提案。這100個地方提案由地方決策人自己提出,主要來自我們文旅干部管理學院上課期間開展的工作坊。我們上課的對象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地方上的決策者,上課的內容就是讓他們給美麗中國做一個提案,然后從中選出100個。他們可以參考我們文獻庫中的案例,找到適當的關鍵詞和維度,提出自己對地方應該如何發展的思考。后續我們的平臺可以幫助他們對接相應的資源。

         《設計》:本次展覽中有一個“從鄉土學院到美麗中國”的特別單元,寄情鄉土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傳統嗎?美育與鄉建是怎樣在實踐中結合的?

        汪莎:中國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堅持“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國”的思想,創立國立藝專(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從第一任校長林風眠先生開始,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強調社會美育的重要性。一百多年來,蔡元培、晏陽初、陶行知、盧作孚等先賢始終推行文化鄉建,倡導鄉村教育。國美的歷任院長都堅持,大學不是高高在上的學府,而是成為要身體力行推動中國美的建設的引領者。

        11年來,中國美術學院一直堅持以鄉土為學院,整合提升了全國各地的優秀文化傳承基地、下鄉采風教學基地、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教育扶貧點百余家,梳理在地資源,聚焦問題意識,構建起一個遍布28個省區城鄉市鎮的鄉土學院網絡,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特色鄉土學院,形成扎根中國大地的全國性實踐網絡。每年約有萬名師生奔赴全國各地,以百余家鄉土學院為中心,發揮專業優勢,參與鄉村振興、城市更新、產業創新,提升各地公共文化服務。

        “以鄉土為學院”的藝術教育主張把最具藝術學科特色的下鄉“采風”傳統,轉換成為社會感知與鄉土重建的行動,以期深入經濟社會建設最前線,融藝術課程與社會工程于一體,打通學科的知識、社會的知識、生活的知識,使學院與社會互為智庫。通過“以鄉土為學院”的實踐,引導學生們在社會大現場中打開胸襟,用鄉土新經驗貫通群我,培養青年學生對中國社會的感知力和認同感,提升他們的社會關懷與家國情懷,從而開展深度參與社會進程的藝術教育。每年學校會有3000多學生參與到鄉土學院的實踐中去,他們的實踐不完全等同于藝術家的采風,而是扎根大地搞創作,為當地做設計,做藝術創作,正兒八經地為當地解決問題。

        2021年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美術館、民藝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主辦,中國美術學院包豪斯研究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文化設計研究所、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處研工部協辦的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鄉村美育兒童藝術工坊公益項目,由美術館群公共教育部具體推進,旨在長期關注鄉村藝術的建設,關愛鄉村留守兒童與困境兒童的美育啟蒙需求與創造力發展,希望通過普及專業的美育知識與藝術創造力思維啟發等系列課程的開展,豐富鄉村兒童的業余藝術生活。同時計劃為鄉村教師提供公益藝術摹課培訓。現代創新思維和傳統文化碰撞出火花,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們用藝術傳遞美、創造美好,為磐安縣雙峰鄉中心小學、方前鎮中心學校的孩子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美育課程體驗。

        每個時代都有一批富有鄉土情懷的藝術家、知識分子,積極地承擔起為中國做實事的社會責任。在我們做鄉建的過程中,接觸到的很多藝術家、設計師都非常愿意參與其中,可以說這種情懷是文化藝術界的底色。但是從實踐經驗來看,除非個人能力特別強,設計師個人往往是憑借著一些機緣在做項目,很難形成方法論和系統性,也少有相關的討論,基本是各干各的。而我們的案例文獻庫未來可以利用這套方法論,如美麗中國案例評選標準,協助大家打通藝術設計與實踐之間的壁壘,架起一座橋梁,把大家聚在一起展開討論。

        像這次展覽就是一個做社會實踐的人們團聚的機會,大家看展、聽演講、參加論壇、發朋友圈,展開了多樣的學術交流。

        《設計》:案例文獻庫中有哪些給您印象特別深刻的實踐?

        汪莎:有些重點案例取得的效果非常卓著,前述24個關鍵詞幾乎占滿,比如?上建筑設計事務所陳浩如的“太陽公社”。

        “太陽公社”是一種自然循環法則與有機經營相結合的無臭農場,被譽為中國理想主義農場,它的建立依托于中國有機農業的近十年發展,集自然的建造方式、原始的農作形式、可循環法則于一體,是城鄉聯動新型農業體系的中國樣板。

        “太陽公社”農場的建筑師兼“創意總監”,也是農場合伙人之一陳浩如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為了實現收支平衡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盡早脫離政府補助、實現鄉村建設與本土產業的融合,以及城鄉的共建共享目標,團隊選擇了當時在鄉村為數不多可以保本的項目——養豬。在深入調研后,陳浩如最終選擇采用竹材搭建豬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主要考慮環保性和本地化,青竹、鵝卵石和茅草都采自當地山林,屋頂使用的茅草是村民們在農閑時采集和編織的,兼具防水和透氣的功能。搭建的工人主要是農民,設計師讓他們看到了竹子作為一種材質來構筑建筑的可能性,也掌握了一種全新的搭建方式,增強了村民的??自信。

        這一創新在當地引起了關注,同時因其經濟性和便利性廣泛吸引了關注農村、關注有機農業、關注建筑的團體,由此塑造了一個兼具社會性和標志性意義的社群——“太陽公社”。同時公社還借助微信公眾號,以近似于現場直播的推文形式,讓消費者觀看并參與到整個農產品養殖、生產的過程中,建立起比有機認證更直觀的信任關系。???產品,全程直播的?態農業,產??泛的社會傳播效應。太陽公社的?系列成績被外界譽為中國理想主義農業并登上了《紐約時報》。現在“太陽公社”已經發展成一個農文旅項目,很多人去打卡,還有兒童的夏令營。

        其實還有很多像這樣有想法的設計師、藝術家,但是苦于沒有路徑去開展實踐。而我們的平臺正可以提供這樣的橋梁,鏈接地區和智庫。同時還給地方決策者開課,打通自上而下的通道。

         《設計》:做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的這幾年里,您個人收獲了怎樣的感悟?

        汪莎:這些年我們從微觀出發,關心一個村莊,一棵柳樹,一次實踐。我們尋找到非常多的“100”來作為一個坐標,幫助我們丈量這個時代,我們積累了甚至超過于100萬字的讀本,而且這個數字在將來還會不斷地擴大,但這些數字最終都會回歸到“1”,因為“1”是我們出發的原點,是初心,因為美麗中國最終丈量的尺度是一個個具體的人,美麗中國是一條道路,是一條由行動者構筑的道路。

        伏爾泰說,人生來是為行動的,就像火光總往上騰,石頭總往下落。這條道路上曾經行走過梁漱溟、費孝通、陶行知,他們如火光升騰成思想,他們如磐石沉淀為道路。現在這條道路指引著我們和所有愿意相信于實踐的同行者不斷向上向前。

        男人和女人做免费做爽爽视频|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无遮挡h纯内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完整版|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国产精品186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秋霞午夜鲁丝片午夜精品久| 青青热久久国产久精品 |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最新国产美女肝交视频播放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小说|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2022免费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久草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