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張軍:社會設計實踐能夠為社會創造不同于技術創新的社會性、人本性的價值

        0

        采訪人:李葉 

        受訪者:張軍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歐盟湖南大學LeNS可持續設計實驗室負責人

        張軍,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訪問學者,挪威奧斯陸建筑與設計學院訪問學者,歐盟湖南大學LeNS可持續設計實驗室負責人。本、碩、博均畢業于湖南大學設計學專業。

        長期從事服務與體驗設計”“可持續與生態設計等交叉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出版學術著作5部,論文20余篇。

        中國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聯合發起與召集人(2011年起),參與發起成立服務設計七校教育聯盟2017年),以應對氣候變化的設計國際合作為主題參與聯合發起“designBRICS金磚國家設計合作網絡2018年)。

        主持和參與課題包括國家社科藝術學重大項目《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研究》(ZD130032018年獲成果免檢)、國家社科藝術學重點項目《基于云南民族與地域文化的設計文化生態系統策略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設計范式轉變視角下驅動產品創新的設計模式研究與實踐》和歐盟Erasmus+高等教育能力建設項目、挪威國際科技合作基金項目等國際合作等。

         《設計》:如果請您言簡意賅地描述社會設計,您會如何概括社會設計?

        張軍:社會設計是一個非常復雜和有挑戰的設計領域,需要設計師充分理解社會問題,同時還需要考慮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利益,以及政策和法規等方面的限制。此外,社會設計還需要設計師與不同背景和經驗的人協作,以達到最終的設計目標。

        如果要概括社會設計,我傾向于從設計思維的角度出發,社會設計是解決社會問題和滿足社會需求的方法,重視與利益相關者和社區的合作和共同創造,以確保設計解決方案真正滿足人們的需求,并為社會帶來可持續的、積極的影響。但又不是簡單地只為某一特定人群進行設計,而要滿足盡可能多的人的需求,包括那些在社會中處于弱勢或邊緣位置的人群,以確保設計解決方案的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我個人而言,因為主要從事可持續設計有關的研究,我認為社會設計和可持續設計有很多關聯,屬于社會可持續性的話題和范疇。從我個人視角,雖然社會設計也關注環境和經濟等可持續性方面,但其主要關注點是社會問題和人類需求,是一種致力于社會創新和公共價值的設計實踐。

         《設計》:社會設計的基本元素都有哪些?價值如何體現?

        張軍:社會設計的基本元素是指在進行社會設計時需要考慮的關鍵方面。這些基本元素是社會設計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對于設計的結果和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社會設計的基本元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問題意識:社會設計的出發點是解決社會問題,因此,具備問題意識非常重要,要了解社會問題的本質和影響因素,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2. 利益相關者參與:社會設計需要考慮各個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利益,因此,與利益相關者進行廣泛的合作和交流是必要的,讓他們參與到設計過程中,形成共識,協同解決問題。

        3. 多學科合作:社會問題往往是復雜的,需要不同學科領域的專業人才進行合作,才能制訂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要具備跨學科合作的能力。

        4. 用戶體驗設計:社會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好,因此需要關注用戶的感受和需求,對解決方案進行用戶體驗設計,確保用戶能夠接受和支持。

        5. 持續性和復制性:社會設計需要考慮解決方案的持續性和復制性,以確保解決方案的長期影響和普及性。

        另外,社會設計的實踐需要考慮特定社會和文化環境下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行為等影響,以及不同地區的政策和法律環境等綜合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回應社會的需求和期望,全面地認識社會設計實踐的復雜性和挑戰性。

        社會設計實踐能夠為社會創造不同于技術創新的社會性、人本性的價值,在于其能夠通過創新的設計方案和方法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問題,促進社會參與和合作。其價值屬性大致包括:提高社會福利和生活質量:通過改善公共服務、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福祉;促進社會平等和公正:通過促進平等和公正的機會和條件,減少社會不平等和貧困現象;增強社區凝聚力和參與感:通過促進社區的凝聚力和參與感,建立更加緊密和有活力的社區;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通過促進創新和創業,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實現社會設計的價值,需要從解決社會問題、增強社會參與、推動社會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增強設計本身的價值等多個層面考慮。

         《設計》:您從何時開始關注或實踐社會設計的?能否用一句話概括您進行社會設計實踐的原則/方法?

        張軍:我對社會設計的關注,始于受到DESIS網絡發起人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教授的影響。曼奇尼教授自2000年就來到中國,與湖南大學、清華大學、廣州美院等開始合作,探討中國的可持續設計道路和解決方案等話題。在他影響和帶動下,2009年國內6所院校一起加入DESIS網絡并成立中國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網絡(DESIS-China)。我于2010年去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系統設計研究所DIS學習可持續設計,師從曼奇尼教授的合作伙伴卡羅·維佐里(Carlo Vezzoli)教授,學習可持續產品服務設計,回國后主要聚焦在產品服務系統思維和設計方法,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劉新教授一起聯合發起建立了LeNS-China中國可持續設計學習網絡,之后就嘗試將可持續性思考與社會創新設計實踐相結合,嘗試過很多與之有關的教學實踐的話題,比如共享經濟背景下產品服務系統設計如何解決城市出行、公共事業、互助養老等話題,以及數字經濟下的疫情數字化管理、城鄉垃圾分類、老齡數字化鴻溝等。

         我認為從事設計實踐和教學的主要原則應該是:1. 從用戶出發認識需求,到真實的情境中以同理心發現和定義問題,關注用戶、地方的本質的、長期的需求,而不是短期的、滿足欲望的需求;2. 系統思維,也就是整體性思考,把社會設計看作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從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使設計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多元合作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導向;3. 認清自己的角色,復雜社會問題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要求設計師與各方合作,共同探討問題、制訂方案和實現目標;設計師不是萬能的,更不能以上帝視角指揮和決策;4. 實驗性和持續迭代,實踐社會設計,需要有心理準備,不可能一步到位,應采用試錯的方法不斷地進行測試和反饋,改進和優化,從而使設計更加貼近用戶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期望。

        當然,從院校角度來看,參與社會設計實踐也存在一個短板,那就是校園和社會實際環境的巨大差別。走出象牙塔之前,學生們應該掌握的是知識體系和主動發現探索社會問題的精神及能力。近年來,我們也在嘗試從校園、社區的角度切入一些社會性、文化性問題的改變,比如綠色校園、零碳校園等課題的研究和設計,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下有更切身的體會,發揮主動性和問題意識,為未來可持續的校園而設計。

         《設計》:中西方的社會問題語境和問題有較大的差異,社會設計在中國本土的實踐帶有哪些意圖?

        張軍:社會設計在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實踐必然存在一些差異,但具有相同的目標和價值,都是注重解決社會問題和滿足用戶需求。在實踐中,需要根據本土特點和文化背景,靈活運用社會設計的理念和方法,推動各自社會問題的解決和屬于每個國家特有的文化、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社會設計能夠解決很多實際問題。首先,社會設計可以幫助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城市化和城市更新帶來的問題,如城市交通、公共設施、教育公平等,而這些方面我們和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多短板需要補充和完善;其次,社會設計可以應對越來越突出的老齡化社會、醫療保健等人口高質量發展下的社會問題,比如如何讓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會(例如消除數字鴻溝),如何改善醫療服務體系等。此外,針對如何提高教育公平性,如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何保護文化遺產等問題,很多國內設計院校都做出了大量嘗試并取得了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成果,如同濟大學的設計豐收項目,湖南大學的新通道項目,以及許多設計院校近些年參與的設計扶貧、設計支持鄉村振興項目等。

         《設計》:社會創新設計和社會設計是怎樣的關系?

        張軍:社會創新設計(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和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兩個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社會創新設計更注重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變革,強調創新、設計思維和方法的運用,是社會設計的一種特殊形式;社會設計則更注重人本主義、可持續性等方面,強調設計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兩者都以設計為手段,關注社會問題,但方法和側重點略有不同。

        另外,兩者名稱和定義可能會因國家和地區而異。例如,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社會創新設計被視為更廣泛的概念,包括社會設計在內,而在其他地方,兩者可能被看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具體如何定義和區分這些概念可能存在差異,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和背景進行分析。

        以英國為例,社會創新設計是社會創新的一部分,而社會創新則更廣泛地涵蓋了許多社會變革的實踐。社會創新的范圍包括公共政策、社會組織、社會企業和個人行為等;社會創新設計則著眼于使用設計思維和方法,針對特定的社會問題進行創新和設計。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創新設計是社會創新的一種方式,是通過設計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

        其他國家或地區,例如拉丁美洲,社會創新設計和社會設計更多地被看作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的概念。在這里,社會設計被視為使用設計方法和思維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社會創新設計則是一種更加注重社會創新和變革的社會設計方法。

        在中國,由于社會設計的概念更早被社會學科領域介紹和引入,因此在設計及相關領域中,社會設計的概念也相對更廣泛地被理解和接受。而隨著社會創新的概念逐漸在國內得到關注和推廣,近年來也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目前在國內設計領域,兩者都已經成為被熟知甚至熱門的概念和研究領域。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社會創新設計和社會設計的理解及界定可能存在差異,但無論如何,它們都強調使用設計思維和方法,關注社會問題和解決方案的創新,還是具有相似的理念和價值觀。

         《設計》:社會設計具體倡導什么樣的思維和實踐方法?

        張軍:社會設計倡導的是一種以人為本、關注社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社會設計過程中,設計師以深入的在地研究和理解社會問題為前提,識別并能夠與多方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此外,因為社會設計強調設計結果的可持續性和可復制性,要求設計師更多關注社會、環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尋找最佳平衡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社會設計實踐中的最佳解決方案其實是在不同利益和價值觀之間的權衡甚至妥協,達成在各方面都能夠接受的方案,這里的不同群體包括但不限于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等各方面,因此,追求平衡、綜合考慮的思維方式對社會設計的解決方案而言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在實踐中,需要充分尊重和傾聽各方的聲音,鼓勵多元的參與和合作,以達到共同的目標和效益。

        社會設計過程強調對話、合作和反饋等機制,以促進各方的參與和協商。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扮演著促進和協調的角色,以同理心傾聽各方聲音,并提供創新性的專業建議,最終促進各方的合作和協商。所以,社會設計的核心思維應該是包容性、系統性和合作意識,以及全身心的投入和責任意識,這是對設計師最大的挑戰。

         《設計》:作為專業方向,社會設計可以提供什么知識?湖南大學圍繞社會設計開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實踐成果?

        張軍:如果社會設計成為一個專業方向,我認為對設計學科而言,這個方向可以提供或者需要以下的知識體系和能力:

        1.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知識:社會設計需要深入了解社會問題、人類行為和文化,因此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如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等。

        2.用戶研究和設計思維:與其他設計領域類似,社會設計需要對用戶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并將這些需求轉化為設計方案,當然更多結合社會學科、人類學專業知識會有助于產生更系統的用戶研究和設計思維。

        3.創新和創業知識:社會設計需要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因為它涉及到解決社會問題和改善社會現狀,而且需要有不斷的資源投入、社會各方面的介入,包括資本等,需要不斷優化、調整解決方案,同時滿足公益、商業等需求,才能實現項目本身的可持續。

        4. 戰略規劃和項目管理:社會設計項目通常需要長期規劃和管理,需要了解如何制訂戰略計劃、如何評估項目可行性、如何管理資源和團隊。

        5.數據分析和技術應用:社會設計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數據,因此需要了解如何使用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以及如何將技術應用到設計中。

        6.溝通傳達和協調能力:深入社會問題,對設計師而言意味著與多方利益相關者溝通和知識傳達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充分理解用戶多方面需求,更要能學會梳理復雜社會系統的各種影響因素,將設計師的責任意識轉換為多方溝通、持續跟進到方案落地的全方位協調能力。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到目前并沒有開設專門的社會設計方向,但是持續以來一直有圍繞地域文化主題開展相關項目和研究,并且也與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相結合,已經積累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方法和體系。如前所述,自2009年加入DESIS網絡并成為DESIS中國發起成員以來,始終關注從鄉村到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復興話題,不斷引入社會創新設計的理念,整合學校、政府、企業等多方力量持續在湖南、四川、青海、內蒙和新疆等多地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和內生動力,發起了以新通道命名的多個設計扶貧和鄉村振興設計項目,以文化創新帶動了大量鄉村在地就業和地方文旅產業復興,獲得了一系列設計獎項,并成功申請獲得建設文旅部數字文化創意智能設計技術重點實驗室,社會文化創新系列課程獲得2023年社會實踐類國家級一流課程。同時,學院的數字文化模塊、可持續和生態設計模塊、健康設計模塊等教學研究單元都深度融合了與社會創新、社會設計有關的教學主題,比如城鄉的垃圾分類問題,鄉村兒童美育問題,老齡化社會下的適老化和數字鴻溝問題等。

         《設計》:在中國做社會設計經常面臨哪些真實客觀的挑戰?

        張軍:中國還處在社會設計發展和實踐的起步階段,可能會遇到非常多的現實問題和挑戰,簡單說困難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面:

        1.民眾和利益相關方的意識不夠,中國人口眾多,受眾認知水平差異較大,大家普遍對社會設計的認識和需求并不清晰,有些人對社會設計的概念和價值認知不足,需要進行宣傳和教育;設計師首先需要根據受眾的認知水平,進行設計方案的合理調整和宣傳推廣,以確保方案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支持;

        2.中國的社會問題較為復雜,設計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和研究社會問題,尤其是底層人群的切實利益和需求,才能更好地開展設計調查、共創和設計工作;

        3.政策環境不確定性,社會設計涉及到許多地方政策和法規的問題,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尤其是涉及社會事務領域,需要遵守大量的法規和規章制度,例如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環保等領域。社會設計師需要深入了解相關法規和政策,以確保設計方案的合法性和可實施性;

        4.資金和資源不足問題,對社會設計介入的需求越來越多,眾多項目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支持,而資源和資金存在分配不均,一些地區和群體的資源和資金相對匱乏,這都會限制社會設計師的設計和實施方案的范圍。設計師需要積極探索資源共享和眾籌等方式,以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資源;

        5.社會文化差異: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不同族群、不同階層、不同行業之間存在較大的社會文化差異,社會設計師需要具備深刻的文化理解和適應能力,以確保設計方案與本地文化背景相符合;

        6.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中國,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較為普遍,信息獲取難度大、成本高,設計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收集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關于利益相關方的信息,以確保設計方案充分考慮到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和需求。

        同時,政府實際上一直在采取措施,如推進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戰略,以加強教育公平,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縮小各種不平等現象中的差距。但是這些問題并不容易解決,仍然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社會設計可以發揮賦能、協調和促進的作用,但仍然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角色。

         《設計》:您印象最深刻的國內外社會設計項目有哪些?項目的哪些特質吸引了您?

        張軍:我認為最值得學習的國外案例是英國的Big Issue項目。

        Big Issue是英國一項致力于解決城市流浪問題的社會創新項目,其主要目標是通過出售由流浪者制作的報紙來幫助他們獲得經濟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該項目的創始人約翰·伯德(John Bird)自己就曾經是一名無家可歸者,他深刻體會過流浪者所面臨的生存問題。

        Big Issue項目的特點在于它不是單純地提供救濟金或者食物,而是為流浪者提供了一種自助機會。流浪者可以通過銷售Big Issue報紙獲得收入,這使他們可以有尊嚴地生活,同時也減少了流浪者對社會資源的依賴。 

        Big Issue項目的成功得益于它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它不僅提供了一種經濟上的支持,而且通過提供工作機會和培訓,幫助流浪者重新獲得了自信和尊嚴。此外,該項目也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包括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等,這為它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該項目在國內的借鑒意義是,社會創新設計不僅要解決社會問題,而且還要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可以相互促進,從而實現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有機結合。同時,該項目也提醒人們關注城市流浪問題,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國內近年來也涌現一批優秀的滿足社會設計特征的項目案例,其中不乏像地瓜社區”“螞蟻森林等鼓勵社會層面公眾參與、緩解城市社區之間的分裂和隔閡的公益項目,也有設計院校主導的新通道”“設計豐收等持續多年的設計支持文化與農業振興項目。

        我個人認為,螞蟻森林項目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同時在商業上也最成功的案例。螞蟻森林是支付寶推出的一項植樹公益項目,用戶通過在支付寶中完成指定的日常生活行為(例如步數累積、生活垃圾分類等)獲取能量值,這些能量值最終會轉化成樹苗的種植與撫育。這個項目強調公眾參與和共同行動,通過為用戶提供簡單易懂的行為規則和反饋機制,激勵用戶參與到公益行動中來,不僅鼓勵用戶通過行為改變個人生活習慣,更通過樹苗種植和撫育來解決環境問題和提高生態效益;同時,螞蟻森林項目充分利用阿里巴巴在互聯網技術和數據分析方面的能力,對日常行為建模分析并數據化和標準化,提供個性化的參與體驗和可視化的數據展示,用戶還可以實時了解自己的貢獻、排名和地圖分布等信息,增強參與的感知和成就感。所以我認為,螞蟻森林項目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公益社會設計項目,同時兼顧了社會資源和環境問題,保障了可持續性和多元性。

         《設計》:對剛剛開始從事或者準備投身社會設計的人,您會給出怎樣的建議助其順利開展社會設計實踐?

        張軍:隨著社會設計越來越受關注,有很多學設計的同學都有興趣參與社會設計,但實際上想做好社會設計,對設計新手來說還是有相當難度的,不僅要求具備全面的設計能力,還需要了解許多交叉領域,如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的知識,以及人類行為、文化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解,也就是說社會設計需要設計師,但更需要具有全面能力的綜合設計人才。

        現實情況下,進行社會設計實踐的人不僅限于設計師,這是因為社會設計并不僅僅是設計領域的專業術語,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社會設計需要了解社會問題、市場需求、技術和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將它們融合到解決方案中,因此社會設計師可以來自不同的領域,如社會科學、工程、商業、環境等。

        我個人認為,需要特別補充的學科知識首先就是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與之有關的人類學、行為學等,建立起探究社會問題的科學工具和能力體系;其次,因為社會設計的核心是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離不開多方合作,初學者需要學會與各方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并理解;同時,社會設計問題的復雜性和開放性也要求設計者通過參加社區討論、社交網絡群組等共創形式,了解行業動態甚至民間市井的真實困難和經驗分享,在交流和互相學習中創造和檢驗設計想法;再有,社會設計強調實踐出真知,是以項目導向的設計和落地過程,必須通過不斷參與實際項目來學習和提高,這就需要掌握系統思考、敏捷開發等項目執行能力,不妨從一些小的社區項目、公益活動等開始,通過實踐來鍛煉自己從設計、規劃到管理項目的能力和經驗。當然,作為設計師,與其他學科專業相比最大的專長還是設計思維和創意,保持創新和靈活性是對設計師的基本要求,通過參與實際項目導向的專業訓練,一方面是積累經驗,更重要的是通過案例培養創新思維,學會以全新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創造出更有效的社會設計方案,并且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

        概括地說,設計師為了能勝任復雜的社會設計實踐,需要打造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能力體系,才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設計關懷,促成真實問題的創造性解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91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拍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 视频在线不卡免费观看|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91精品国产成人网在线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久久|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ⅴ|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国产精品 综合 第五页|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麻豆精品不卡国产免费看|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精品 | 9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香蕉|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国产成人精品大尺度在线观看| 韩国一级毛片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 日本不卡一区高清二区 |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精品国产热久久久福利|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传媒|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97精品国产手机|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