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物
劉澤宇 ,2022年加入梅賽德斯奔馳辛德芬根總部,擔任內飾創意設計師。2019年本科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專業,2022年研究生畢業于德國普福爾茨海姆大學汽車設計專業。曾經在奔馳尼斯前瞻設計中心、日產上海前瞻設計中心、雷諾韓國設計中心、吉利上海設計中心、沃爾沃上海前瞻設計中心實習。
觀點提純
“流程創新應該主要著眼于提高決策效率,提高設計師的參與感和成就感,最大化發揮設計師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趕鴨子上架,犧牲設計方案的成熟度來壓縮時間表。”
《設計》:目前AI在汽車設計中的應用是怎樣的程度?
劉澤宇:目前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最大的阻礙還是安全性和保密性問題,不方便在公司項目上使用開源的工具,比如Midjourney,只能使用閉源的Stable Diffusion。這需要自己訓練模型, 需要龐大的數據來加深人工智能對設計的理解。內飾方面的應用尤其困難, 因為零件很多,人工智能很難識別,目前還基本處于不可用的狀態。
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工具,可以優化設計流程,但不可能代替設計師。它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但還是需要設計師去進行信息篩選和重新組合。而這個篩選和組合的過程中,需要設計師具有一定的經驗和審美水平,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設計師如果不具備二維表達和三維建模的經驗,可能會迷失在人工智能的信息海洋里,沒有辦法判斷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我并不擔心人工智能會導致設計師大量失業,反而很期待它變得更易用,能更好地服務于設計。
奔馳G級2018款
《設計》:請分享下對奔馳設計流程的體會。
劉澤宇:奔馳在團隊規模和分工方面,有辛德芬根總部和美國加州、法國尼斯和中國上海三個前瞻設計工作室。奔馳的分工也比較詳細,有前瞻設計、量產設計,還有專門做零部件的團隊。
我認為奔馳的設計流程是百年造車積累總結出的非常標準化的一種標桿流程。一般一輛車從立項到量產可能會有好幾輪競標和評選,經過層層選拔和精心打磨的設計方案一般成熟度非常高。最終上市的產品只展示了我們龐大創意庫中的一小部分,真正的設計過程和原始創意,只有我們內部的設計師才能看到。現如今國內市場形勢變化非常快,我也看到國內很多企業在設計流程上做簡化和創新,對我們海外的設計師也很有啟發性。我認為這種流程創新應該主要著眼于提高決策效率,提高設計師的參與感和成就感,最大化發揮設計師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趕鴨子上架,犧牲設計方案的成熟度來壓縮時間表。
《設計》:奔馳汽車的家族化設計理念如何實現?給國內設計師哪些啟發?
劉澤宇:在內飾方面,家族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沿用件的使用。比如方向盤、把手、按鍵、空調出風口等,在非常多的車型上都是通用的。沿用件用得好,可以節省很多成本,還能減少設計和研發的時間。雖然說沿用件的使用在國際品牌里是一個普遍做法,但其實很多品牌的量產內飾里會有一些很尷尬的沿用件,它的形狀和周圍的造型完全不搭,只是迫于成本壓力不得不使用,最終破壞了整體造型和設計意圖。這種現象在奔馳就很少發生,因為我們的內飾零部件設計非常考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而且輪廓比較簡潔,適用于不同的造型主題和布置。而且我們在設計初期就會考慮各個零部件擺放的位置,甚至是色彩材質的搭配,并不是單純做線條或者型面設計。我認為,如果中國品牌想要做既節省成本又有辨識度和豪華感的設計,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比如,奔馳A-class 和G-class 擁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取向和設計風格,但共用了很多零件,而且視覺效果和諧。
歐洲典型用車場景之一,跑山
歐洲典型用車場景之二,露營
歐洲典型用車場景之三,狹窄城市道路通勤
《設計》:Cybertruck在你看來是一種什么樣的設計?
劉澤宇:我認為Cybertruck是一個現象級的產品。它給汽車行業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慣性思維認知上,為了實現低風阻,車身需要一個光滑卵石般的造型,我們也看到如今業內眾多車型都在千篇一律地采用相似的車身輪廓和光滑的曲面。但Cybertruck卻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極為剛硬的外觀,卻仍能實現很低的風阻。給我的啟示就是我們應該打開思路,不要自我束縛。我覺得它在市場上受到追捧,也是在給設計界發出一個積極的信號:想要打造爆款,產品造型應該契合其使用場景和社會文化;在工程、材料方面勇于創新,最終形成獨特的辨識度。
《設計》:基于對中西方生活方式差異的體驗和專業經驗,對中國汽車出海有怎樣的思考?
劉澤宇:最近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非常迅猛,中國品牌的汽車也展現出了自己的一些特質,讓我感覺中國汽車市場和歐洲汽車市場的差異在迅速拉開。我覺得產品差異的背后是生活方式的差異。可能大部分中國家庭都只有一輛車,或者雖然擁有多輛車,但每一輛車時而都會需要承擔搭載所有家庭成員的任務,這就導致中國車在空間和舒適性上無法妥協,它一定要大而全,包括像冰箱彩電沙發,已經成了現在中國車的標配。
而這些需求在歐洲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因為歐洲可能很多家庭都有很多輛車,還有人會專門為了某一個用途去買一輛車。比如這邊不少人會買一輛敞篷跑車周末去跑山,這個車主可能同時也需要一輛MPV或者旅行車帶全家出行,還需要一輛比較經濟省油的小車上下班。在這樣的需求下,就會產生對三種完全不同形態的車的需求,而中國消費者需要可能是這三種形態的綜合體。但對于歐洲消費者而言,一輛大而全的中國車對這三種需求中的任何一種來說,都不是最完美的選擇,而標配的冰箱彩電和智能語音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剛需,這就會導致在中國產品力非常強的車型到了歐洲水土不服。在設計上也是同理,對于西方人來說,不同的車型有不同的使用場景,那自然而然也會有相應的造型風格。相比中庸的設計,強化目標使用場景,彰顯個性的設計,可能更能獲得西方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