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李杰
? 編輯:李葉
受訪人物
龐茂琨,四川美術學院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文聯副主席、 重慶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美術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直致力于實現西方古典油畫語言在中國本土化與民族化的內在轉化,以“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讓世界讀懂中國”的宏大夙愿,堅持藝術與時代同頻共振,形成個人藝術語言體系的同時也豐富著中國油畫的時代風貌和精神品格。曾先后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北京民生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臺灣關渡美術館、意大利美第奇宮等舉辦作品展。多次承擔大型主題創作并被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等機構收藏。
觀點提純
“全國美展75年以來的作品所積累的不僅是一部承載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曲折坎坷、奮進抗爭、革新發展的視覺簡史,更以其厚重的圖像譜系和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態彰顯著中國美術的文化自覺與民族自信?!?/span>
《設計》:時至今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已經舉辦到第十四屆。從創辦至今,全國美展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其中有哪些關鍵性歷史節點?
龐茂琨: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與祖國發展歷史同頻共振,以每五年為一個節點,全國美展揀選、歷練出了一代代優秀的社會主義美術工作者,鑄就、銘刻了時代風貌的精神氣質,丈量、標志出了國家文化的價值尺度。不忘初心,扎根人民,廣大美術工作者在中國美協的團結引領下,將個人的藝術融入新中國建設與發展的現實情境之中。全國美展75年以來的作品所積累的不僅是一部承載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曲折坎坷、奮進抗爭、革新發展的視覺簡史,更以其厚重的圖像譜系和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態彰顯著中國美術的文化自覺與民族自信。
悉數全國美術作品展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段不斷優化與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開始于1949年7月,由第一次全國文代會舉辦;到1955年的第二屆全國美展才由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之后的歷屆美展也都由此兩家單位共同主辦。1962、1964、1979年分別舉辦了第三、四、五屆。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展展出方式為先按畫種在各地展區展出,最后集中各展區優秀作品在北京展出,同時增加“港澳臺邀請展”,并出版大型文獻畫冊《第六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集》,由此形成了固定化、制度化的全國美展模式,確定每五年舉辦一次國家級美展。第十屆全國美展走出國門,獲獎作品在亞洲地區進行了巡展。之后的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越來越重在彰顯美術創作者的社會使命擔當,展現時代文藝的精品力作,推出了一批批卓越的美術人才與精品力作。
《設計》: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美術創作的成果要與時代同頻共振,反映時代的本質特征,彰顯時代的精神。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創作主導要求是怎樣的?
龐茂琨: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是檢閱新時代中國美術發展成果的重大展示平臺,為了確保展覽評選的公平公正,出精品推力作,今年年初,中國美協專門召開了“植根生活守正創新——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創作座談會”,并多次組織專家指導團隊到全國各地進行專題看稿指導工作,目的就是最充分地發揮美協組織創作的主動性,以最大力量提升全國美展整體創作水平。參與其中的感受就是:首先,今年的全國美展一如既往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新時代的美術家們要將自己沉浸在現實的生活里,扎根于真實的人民中,謳歌生活中的真與善,為奮進新時代的人民立像;其次,以時代為先,與時代同頻共振,新時代美術創作不論個人生活敘事還是國家主題創作,都要展現新時代的新風貌、新質感;最后,在多個畫種和藝術形態的國展中,守正創新,百花齊放,彰顯新時代美術創作活力,體現文化藝術的傳承延續與創新發展也是尤為重要的。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設計展區開幕現場
《設計》:第十四屆全國美展肩負著展示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美術的發展成就,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十年前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出的高原、高峰之問,展現出“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偉大工程中來自美術的力量等重任,給本屆美展的作品征集和評選工作帶來了哪些現實的挑戰?您感受到了哪些異于往年的變化?
龐茂琨:本屆美展的作品征集和評選工作我并沒有全畫種、全程參與其中,重點參與了藝術設計展區的籌備征集及油畫、綜合畫種、水彩等展區的評審工作。可以明顯感受到,本屆美展無論是中國美協的組織力度,還是各地美協、各大藝術高校、機構的創作組織力度都是史無前例的。各類有序且規?;膭撟髦笇А⑴嘤柟ぷ髟缭谝粌赡昵岸家殃懤m在各地展開,為確保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有更好、更多的新時代精品力作,各地已經提前做好了充分準備??梢哉f,作為展評的全國美展,今年的競爭尤為激烈。相信伴隨著各展區入選作品展的相繼開幕,廣大觀眾應該能夠比較直觀地在現場感受到本屆作品的豐富性、創新性及無愧為國展之稱的精湛。
《設計》:藝術設計展區是何時設立的?設立的初衷是怎樣的?
龐茂琨:隨著時代變遷,藝術設計逐漸成為與社會生活關聯最為緊密的美術形態,秉持著以人民為中心,關注民生、關注現實為藝術創作出發點的初衷,在1999年的第九屆全國美展上首次設立了藝術設計展區。展區設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是當時規模最大的、最隆重的一次藝術設計的交流盛會,集中展示了中國藝術設計自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創新成果。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藝術設計展區中又增加了建筑藝術的類別。今年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藝術設計展區首次把信息與交互設計和書籍裝幀納入進來,體現了其倡導跨域協作的意識和實踐。加上已有的服裝設計、建筑藝術、平面設計、環境設計、工業設計等7個板塊,藝術設計展區是涵蓋類別較多的展區,其中涉及的板塊也在逐屆變化和調整,呼應設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設計更能聚焦中國傳統與當代現實,關注科技潮流和時代變革,設計師們在作用于國家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設計實踐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擔當起藝術設計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崇高責任,呈現出新時代的新風尚和新引領。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設計展區展覽現場之一
《設計》:作為美術展中的設計展,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區有哪些獨到之處?
龐茂琨:今年藝術設計展區在重慶,我比較有切身感受。藝術設計展區的獨到之處,首先就是重慶這塊土地所孕育的藝術設計的現代文脈,讓此次設計美展別有一種人文關懷。重慶這個西部之城培養了一代代的能工巧匠,在中國設計史上書寫了諸多動人篇章。從四川省立藝專的建立到全球“設計之都”的認定,從設計金獎作品《全地形突擊救援車》的誕生到十四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區的設立,重慶設計從未停止創新創造的步伐,始終不遺余力地為時代添加注腳。五年來,重慶美術家與設計工作者積極投身于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城市更新、智能制造等關鍵領域,為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注入了藝術設計的強大動力,也為凝聚文化共識、推動文化自信自強貢獻了積極力量。第十四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作品展在重慶舉辦,不僅是對重慶藝術設計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全市文藝工作者為新中國75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
再回到本屆藝術設計展區的內容上來看,展覽以“大設計”為視野,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成果展示,突出表現了以下三大共性特征:第一,服務國家與人民的使命意識。設計家們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建設、制造工程和科技創新項目、黨和國家重大慶典,以及國內外體育盛會,彰顯了中國設計的文化使命擔當;中國設計在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改善和美化了人們的生活。第二,融合創新的發展趨勢,科技進步為設計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強大支持。當代中國設計積極擁抱科技,運用最新技術和材料,設計家們緊跟前沿技術,將智能化和綠色化理念融入產品設計,推動科技成果應用,提升了中國設計的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第三,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代設計家借鑒國際設計經驗,關注前沿趨勢,同時從中國傳統觀念和工匠精神中汲取智慧,使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成為美的載體,展現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設計展區展覽現場之二
《設計》:獲得全國美展的認可,對創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龐茂琨:我認為參與全國美展對創作者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獲得了高度的專業認可。全國美展參與創作者的廣泛度,作品類型的多樣化程度,組織的嚴謹有序,評審的嚴格、公平、公開等,都是國內其他展覽無可比擬的。獲得全國美展的認可意味著作品達到了高水平的藝術標準,得到了專業評審的肯定及同行的高度認可;同時,這對創作者而言無疑是極大的精神激勵,會在未來持續促進他們堅持創作、不斷創新,在不斷成就自己藝術創作的同時,更能發揮表率作用和學術帶頭人的作用,帶動地方美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的積極推動。
總之,5年一次的全國美展不僅是呈現時代美術創作的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展望未來,為國家揀選優秀的時代創作者,挖掘和培養一代又一代美術創作的生力軍,保持美術創作人才持續更新,推動美術創作從一個高峰走向另一個高峰,推進時代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
進京作品-曹雪、劉平云、廖向榮、錢磊、葉梓琪、陳菲儀、譚曉陽、陳子瑜、何格平面-《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平面設計
《設計》:請結合對中國設計教育的看法給青年設計師和設計專業的學生一些意見和建議。
龐茂琨:首先是學習經典。在學校期間,注重學習設計史、經典設計案例和理論知識,這些基礎知識可以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扎實的理論支持。同時,加強個人技術能力的訓練,比如掌握各種設計工具和軟件技能,熟練運用這些工具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和作品質量。其次,培養創新性思維,這也是我個人比較看重的。這主要體現在對于多學科交叉性的學習和了解。現代設計不僅僅局限于藝術領域,可以嘗試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如心理學、市場營銷、工程學)融入設計,提升設計的多維度思考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不要害怕失敗,勇于嘗試新方法、新材料、新技術,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常進行自我反思,定期對自己的作品和設計過程進行反思,找出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第三,深入的文化理解。設計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并在設計中融合這些元素,創造具有獨特性的作品。在今天設計行業發展迅速,新技術、新趨勢不斷涌現,還需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最后,設計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專業,青年設計師和學子應該多參與實際項目的實習,積累真實的工作經驗,并深入了解行業需求和工作流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設計,青年人才能更好地應對新技術背景下設計行業的挑戰。
進京作品-胡永攀、袁僑偉、馮寄候、賴軒、孫元明、周敦頤、文華祥、李林熙-“《巡天”登月服系統組件設計》-工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