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呂越:平衡藝術性、創新性、實用性及文化價值能力的決選

        0

        呂越,設計師、藝術家、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時裝設計創建人。她是中央美術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時裝藝術國際同盟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服裝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時裝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服裝服飾院副院長,中華服飾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流行色協會理事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時裝藝術國際展策展人。她在服裝設計和時裝藝術創作上均有造詣,曾獲中國金榜設計師、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中國服飾色彩大獎、中英文化交流藝術教育貢獻獎等榮譽;先后編著出版《時裝藝術·設計》《時裝設計·品牌》《悠悠云裳》等教材和著作十余部;多次出任國際時裝比賽的評委,多次受邀與國際時裝相關機構合作。作品遠赴法、德、意、英、荷蘭、挪威、丹麥、美、加、日、韓等二十余國參展,并被多家機構和個人收藏。

        觀點提純

        “每一次科技的革新都會給服裝設計行業帶來新的創新可能。3D打印、智能穿戴等技術,不僅提高了設計和生產的效率,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意和個性化可能性。未來,隨著這些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服裝設計行業將迎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和可持續的時代。”

        《設計》:作為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服裝設計藝術展區評委,您如何看待這一國家級展覽在設計藝術領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獲得全國美展的認可,對創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呂越:首先,全國美展是中國高權威、高水平、高標準的美術展示和交流平臺,匯集中國頂尖的設計藝術力量,也推動著設計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為年輕設計師和新興藝術家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在全國美展嶄露頭角的新人,往往能夠因此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機會;其次,全國美展的評審標準嚴格,能夠入選和獲獎的作品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精品,這不僅對參展者提出了更高的創作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個行業的藝術水準;最后,全國美展不僅僅是專業領域的盛事,更吸引著廣泛的社會關注,對推動全社會對于設計藝術的理解與欣賞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創作者來說,經過全國美展權威性嚴格評審而獲得認可,從專業能力的角度來看,代表創作者在本專業領域內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也是一種巨大的個人成就,能夠激勵他們繼續探索和創新;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全國美展的認可與獎項能夠作為權威的標準,為創作者帶來更多的職業機會;從社會影響的角度來看,全國美展作為國家級展覽,能夠提升創作者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品《蝴蝶夫人》2016-2020,蘇州首屆手工藝雙年展展覽現場(2021年)

        《設計》:作為美術展中的設計展,美展服裝設計藝術類作品的選拔有怎樣的特點?能否分享一下本次服裝設計藝術展區的評審流程?從初步篩選到最終決選,有哪些關鍵環節?

        呂越:關鍵還是作品要好,贏得大多數評委的認可就可以獲得高票通過。因為評委一人一票,都有自己的判斷。

        《設計》:在本屆全國美展的服裝設計評選中,您認為最重要的評審標準是什么?在評選過程中,藝委會是如何評估服裝設計作品的藝術性、創新性、實用性以及文化價值的?

        呂越:在服裝設計的評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指標是參展者的綜合素質,以及平衡藝術性、創新性、實用性及文化價值的能力。

        在評選過程中,從藝術性來看,服裝設計的美學價值和藝術表達尤為重要。評審時我們會綜合考量服裝美感的整體性、色彩搭配的和諧性、結構形態的獨特性和材質肌理的創新性等方面;從創新性來看,我們會關注服裝的設計理念、制作技術和材料使用等方面的獨創性,尤其重視在設計中運用跨學科思維和創新制作流程的作品,期望看到突破傳統和常規服裝的創意,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外觀設計上,還應體現在整體設計思路和實現方式上;從實用性來看,作為服裝設計展區,參展的作品首先必須具備可穿戴性,是否具有功能性、是否舒適、是否符合人體工程學等也是評判的重要標準;從文化價值來看,中國文化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服裝設計作品中如果能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非遺的傳統技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也是至關重要的。

        呂越作品《女紅》

        《設計》:從本次參展作品中,您觀察到了哪些服裝設計的新趨勢或新方向?這些趨勢對未來服裝設計的發展有何影響?

        呂越:首先,在這次展覽中我看到了大量新技術的應用,例如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激光切割技術等。這些作品不僅在設計階段就大量應用了前沿科技,也完成了從虛擬到現實的轉化。例如,在前期設計流程中,有些作品充分使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以賦能設計、提供靈感;在成品制作上,我們可以看到在面料上進行參數化3D打印的服裝,直接一體化3D打印成型的服飾等。

        這些趨勢深刻地影響著服裝設計的思維、模式和流程。首先,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新技術的介入,使設計師可以通過算法生成獨特的設計,增強了設計的創新性和獨特性;其次,這些新技術改變了服裝設計的模式。傳統的設計模式通常是線性的,從草圖到打版再到成品,而新技術的介入使設計過程變得更加動態和互動。設計師可以在數字平臺上進行實時修改和調整,甚至在制作之前就可以通過虛擬試穿來預覽最終效果,這大幅縮短了設計周期,提高了設計效率;此外,新技術也改變了服裝設計的流程。3D打印技術、激光切割技術等先進制造技術的應用,使服裝制作過程更加精準和個性化,設計師可以實現復雜的設計細節和結構,創造出傳統工藝難以實現的效果。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使設計過程更加高效、靈活和精準,極大地拓展了設計師的創作空間。

        作品《中國印》2009年為建國60周年而作。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

        《設計》:能否分享幾件您認為本次展覽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們是如何體現設計師的創新思維和藝術表達的?

        呂越:服裝設計作品《風生水起》是一件采用織物3D打印技術的作品,作品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思考,結合當代科技發展的形式、方法與路徑,形成前沿的三維藝術形式探索。在科技創新、材料運用、形式探索與文化價值延續的綜合表達中特點突出。

        這件作品創作的出發點是源于對傳統文化在未來生活方式中應用的思考。中國人對于節儉與平衡的追求在中國服裝文化中極為重要,這一點在中國服裝十字型結構中尤為突出,這件作品在十字型平面結構基礎上進行延展,結合中國文化中風與水的意象與水墨般質感的藝術表達,進行三維建模,在水墨所蘊含著的文人精神生活的寄托之上,予以科技感的呈現,將十字形穩定的視覺結構在設計中流動起來。特別的是,這件作品采用生物相容性材料進行織物3D打印,具備服用性與實穿性,呈現出了傳統與未來對話般的獨特藝術語言,生態友好的同時也展現了對服裝行業未來發展的探索和應用潛力,蘊含著設計師希望通過服裝創作對于未來理想生活方式的探討與追求。

        作品《我愛北京》

        《設計》:您認為當前中國服裝設計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設計師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以保持創作活力?

        呂越:中國服裝設計行業是一個比較飽和的行業,隨著時尚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下國際品牌的進入,中國服裝設計行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許多原創設計容易被抄襲和模仿。此外,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服裝業作為全球第二大污染產業,需要設計師們在環保材料的使用、生產過程的可持續性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設計師們應對這些挑戰的主要方式首先是提升原創設計的能力,打造具有獨特風格和高辨識度的作品,通過提升設計作品的藝術性和獨特性,來增強市場競爭力,并善于使用新技術、跨領域知識,如數字技術、3D打印技術、人工智能等,來對設計語言、形式和成品進行創新,提升設計與制作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應關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將可持續理念貫徹到整體的設計生產流程及消費者使用中,嘗試選擇環保材料,簡化生產流程,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


        作品《云裳》(2019)

        《設計》:科技如何改變著服裝設計行業?比如3D打印、智能穿戴等技術的應用,您認為這些新技術將如何塑造未來的服裝設計?

        呂越:每一次科技的革新都會給服裝設計行業帶來新的創新可能。3D打印、智能穿戴等技術,不僅提高了設計和生產的效率,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意和個性化可能性。未來,隨著這些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服裝設計行業將迎來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和可持續的時代。

        3D打印技術依托于數字建模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通過精密的數字算法使傳統工藝難以實現的復雜結構和肌理成為可能,讓設計師能夠創作出具有創新性和視覺沖擊力的作品,突破傳統設計和制作的限制。3D打印技術也使精密化個性定制、曲面對曲面精準制造成為可能,設計師可以根據人的體型和需求進行高度個性化的設計,這種定制化不僅限于尺寸,還可以包括款式、材質和功能,從而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獨特需求。

        智能穿戴技術可以將傳感器、電子元件和通信設備集成到服裝中,使其具有監測人體數據的強功能性,同時也可以讓服裝向內與人體互動,向外與環境互動。智能穿戴技術使交互式和響應式的服裝成為現實,為穿戴者帶來動態的、個性化的體驗,這種前所未有的交互性大幅提升了服裝的功能性和穿戴體驗,使設計不再局限于美學和舒適性,而是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和新鮮體驗。


        作品《痕跡一號》作品獲得丹麥王子親發的優秀設計獎

        《設計》:深耕設計教育多年,您如何看待當前服裝設計教育體系?未來幾年內,服裝設計領域將面臨哪些重要的發展趨勢或變革?設計教育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或加強?

        呂越:中國服裝設計教育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培養出大批植根本土和走向國際的優秀服裝設計師。中國服裝設計師品牌也在近十幾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這與扎實、系統化的中國服裝設計教育密切相關。

        未來幾年內,服裝設計領域將面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同時,隨著國家新文科建設的提出,學科交叉成為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吸納更多跨領域知識與技術進入服裝領域,將成為未來設計師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設計教育需要立足于傳統之本,密切關注新時代涌現的新技術和新趨勢,定期審視和更新教育內容,為學生提供最前沿的教學內容和指導。同時,需要加強與行業的緊密合作,構建良好的產學研相互賦能的聯合模式,增加學生的眼界見識、行業經驗和實踐經歷,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市場和實際工作環境。

        作品《福疊》(2017)

        《設計》:請結合對中國設計教育的看法給青年設計師和設計專業的學生一些意見和建議。

        呂越:首先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有扎實的服裝設計基本功底,不能脫離傳統和根基談創新,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基礎訓練,為將來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需要挖掘自身,建立起個人的設計風格和品牌價值,強化獨特的設計語言和風格標識;再次,需要深入了解時尚行業,更好地理解自己設計作品處于行業中的位置及與市場需求的關系,要盡可能多地參與實際項目、實習等,增加實戰經驗,建立與行業相關人士的聯系;最后,要積極擁抱和接受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掌握現代設計工具和技術,例如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關注新趨勢和新興市場,以尋找創新服裝設計和應用的可能性。

        四虎影院最新网址|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ä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丁香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 91av国产精品|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av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中国精品videossex中国高清 |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九九九|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四虎影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影音先锋在线资源资源网|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香港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 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日韩好看中文字母| 嫩草影院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七七久久桃花| 2022国产精品最新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小说|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 精品中文高清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