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訪|王國彬:世園會中國館展陳環境藝術設計“一場走著看的戲劇”

        0

        王國彬,北京工業大學主題環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常務理事。北京林業大學環境藝術研究所首席專家、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光華龍騰設計創新獎評委等。

        觀點提純

         “想要推動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和創新,需要在專業理論的深度、服務社會的實踐廣度、藝術創新的角度、人類命運的高度等多個維度全面地實現專業的重構,實現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的專業進化。”

        “千荷瀉露”藝術橋梁設計
        讓大地聚集為河流四周的風景

        第十三屆美展的銀獎作品——“千荷瀉露”藝術橋梁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長360余米,是中國京杭大運河北端起點的第一座市政公共橋梁,由本人在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總院、北京市易禾永頤環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組成的聯合設計團隊支持下,在一次國際橋梁競賽中獲勝并實施完成。

        “橋讓大地聚集為河流四周的風景”,橋梁藝術設計的創意靈感源于現場踏勘時的雨后荷塘,受雨水從層層疊疊的荷葉上傾瀉的景致啟發而得,并詩意地命名此橋為“千荷瀉露”橋。大橋多曲面的藝術造型猶如片片荷葉,展現了在“交通性”的剛性之橋上,詩意地棲居著“藝術性”的柔性之橋。橋梁造型運用了參數化設計,橋梁的面材采用了“FRP”材料與數字成型技術,大大提高了設計效果的還原度,實現了完整大氣的自由曲面造型,將“千荷瀉露”的動人瞬間錨固在北運河之上。作品的設計理念是通過導入“友好型”環境藝術設計策略,立足中國京杭大運河及古通州的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現代化都市特色文化特征,將當下城市路橋設計的重點由“車”轉換為“人”,以一“橋”激活整個區域環境,橋梁也從“路過”轉化為“終點”,體現了新時代“城橋友好”的“城景”,“河橋友好”的“河景”以及“人橋友好”的“橋景”三景合一的“三友好”中國特色環境藝術設計思想。

        千荷瀉露橋

        世園會中國館展陳環境藝術設計 

         “一場走著看的戲劇”

        此次第十四屆美展藝術設計的提名作品是“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展陳環境藝術設計”。2019 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 是由中國政府主辦、 北京市承辦的最高級別的國際園藝博覽會(A1級)。作為此次盛會的重中之重,世園會中國館展陳環境的藝術設計由清華大學與北京工業大學組建的聯合設計團隊共同完成。設計作品運用了戲劇銀幕理論,并通過中國傳統園林以及博物館展陳設計“互文”的設計理念來進行空間設計,以觀眾的“五感”為中心,以“五行”材料文化系統為載體,以“藝科”融合的技術手法,構建了“六和八幕”的獨特環境敘事設計體系,營造了“一場走著看的戲劇”。步移景異,一步一幕,不但滿足了每天上萬人的大人流觀展需求,而且充分展現了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實現了中國傳統生態文明智慧的現代化闡釋以及世界范圍的展示與傳播。展覽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同出席博覽會的世界各國領導人夫婦共同參觀此次展覽,在世園會展覽期間獲得各方好評,由此在博覽會后被作為世博遺產永久保留,將會持續地傳達中國在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大國擔當。

        中國傳統園林與博物館展覽設計的“互文”

        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展覽環境藝術設計

        長城腳下,媯水河畔,中國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從這里傳播到全世界。

        《設計》:全國美展在您的藝術生涯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獲得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銀獎對您的學術研究和創作有何影響?

        王國彬:我第一次參觀美展是1994年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八屆全國美展,那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路途的勞累絲毫沒有減退我心中的激動。作為一個美術專業的入門者,這次觀展在我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諸位優秀藝術家的作品進一步加深了我對藝術的熱愛之情,也看清了自己在專業水平上的差距,一顆種子自此在心中生根發芽,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夠有此殊榮。終于,在2019年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達成夙愿,25年青春歲月已悄然而逝。

        多次參展并最終獲獎使我進一步明確了以“美術”為目標、以“藝術” 為路徑、以“科學”為基礎、以“技術”為手段,以人民為中心,努力為國家、社會、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創作的環境藝術專業目標與方向。

        《設計》:作為美術展中的設計展,美展環境設計藝術類作品的選拔有怎樣的特點?

        王國彬:伴隨共和國成長的全國美展,每一屆作品都反映出新中國的成就與進步。作為美展的設計展更需要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因此,在美展的環境設計類作品的創作中,要站在國家與人民高度之上,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與成就,描繪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因此,美展環境設計藝術類作品不但要通過專業的藝術與技術知識來打造“綠水青山”的人居環境,更要通過藝術的人文環境來激勵人們內心正能量的提升,打造可持續的、經得起時代和人民檢驗的優秀設計精品,為現代化建設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貢獻中國方案。

        《設計》:您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是什么?希望通過作品傳達怎樣的信息或情感?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設計風格在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的獨特性和價值?在您的作品中,如何平衡藝術性、功能性和實用性之間的關系?

        王國彬: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中國獨有的特色專業,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理念首先應該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其次,受到孟母三遷的故事所傳達出的外在環境對人內在人格塑造的重大影響力的啟發,設計作品往往著力于“環境設計中的人文影響力營造”;再者,應該強調“環境的藝術化與藝術的環境化”,力求構建出人居“環境”與人生“心境”雙境合一的環境設計作品。 

        在上述理念與思想的引導下,我通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向中醫等諸多優秀傳統文化借智慧,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形、器、材、藝”五字聯結綜合設計范式,并在此范式下凝練出“主題敘事設計方法”,從而實現了作品藝術性、功能性、實用性之間的平衡,還在作品的社會性、時代性、文化性、經濟性等方面實現了更大范圍的拓展滿足,所以作品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涵蓋“建筑、景觀、室內、展陳、市政橋梁設施、公共藝術設計、工藝美術、產品設計”等廣義環境設計領域。正如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 P. Dober)所言,“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是一種愛管閑事的藝術,無所不包的藝術”。由此可見,環境藝術可謂“有定法而無定式”,所謂設計作品的風格與形式往往是現象和結果,比如我兩屆美展的參展作品以及其他代表作品的風格看似差異巨大,其本質上都是上述范式與方法的產物。

        《設計》:深耕設計教育多年,您如何看待當前環境設計教育體系?未來幾年內,環境?您認為應該如何培養年輕一代環境藝術設計人才,以適應行業的需求和發展?

        王國彬: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自20世紀80年代誕生,歷經室內裝飾、建筑裝飾、室內設計、環境藝術、環境設計5個學科術語作為專業稱謂,至今已經近40個年頭。從上述專業發展的頻頻更名以及迅猛發展,也不難看出被稱為“萬金油”的環境設計專業邊界的模糊與核心競爭力的缺失。隨著AI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虛擬環境技術的不斷進步,學校教育的知識更新速度遠遠落后于社會需求的更新速度,所有設計專業教育都面臨“刻舟求劍”的困境。2021年,“交叉學科”成為第十四個學科門類,環境設計這個“不專業”的專業,因其交叉多元的特色反而呈現出獨特的活力,迎來了新的機遇。

        未來的環藝專業人才培養中,關鍵是將原有的“知識傳授”模式轉換為“質能培育”模式,表現為以“人”為中心的 “意識、能力、技術”三個層面的全新環境設計專業培養體系。將“意識”與“能力”作為一個學科相對穩定的底盤,而把更新變換比較快的“技術”作為技能包來組合搭配,從而形成“學科大底盤+專業技能包”的培養模式,將極大地適應行業的需求和發展。

        《設計》:您希望在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王國彬:步入21世紀,隨著科技、經濟和政治的進步,整個世界逐步成為一個命運的共同體。人居環境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容器,而環境藝術設計正是擔當著增強這個容器的審美韻味、文化品位的專業,一直在踐行與發揮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時至今日,在我們享受AI技術、互聯網虛擬環境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景觀社會”的去身體化,“消費社會”的去地域化,以及“信息社會”的去現實化困境,人們生活環境不斷的碎片化、同質化、虛擬化,幸福生活的容器正在不斷地被消解與異化。因此,想要推動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和創新,需要在專業理論的深度、服務社會的實踐廣度、藝術創新的角度、人類命運的高度等多個維度全面地實現專業的重構,實現從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的專業進化。

        《設計》:作為一位資深的設計師和教育者,您有哪些關于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經驗和心得可以分享給青年設計師?

        王國彬:青年設計師從業一定要深刻理解“設計”的內涵,不要“紙上談兵”,要緊密地根據新時代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來展開設計實踐,將我們的一張張設計“藍圖”通過實踐得以“繪到底”

        作為一名專業的環境藝術設計師,首先要強化“問題意識”,不但要能通過學科交叉發現當下和未來的諸多環境問題,還要通過學科交叉來解決上述環境問題;其次要堅持“溢出意識”,既要不斷豐富環境設計領域的核心內涵,還要不斷拓展環境設計領域的邊界,尤其要重視以“人體”基點的環境觀念,推動生理與心理、虛擬與現實等多重環境領域的共生;另外要重視“傳播意識”,持續進行環境設計領域相關信息的收集、梳理與研究,從而通過敘事與傳播來實現一個自洽、他洽和續洽的可持續領域,營造一個環境設計語義下的世界。隨著世界多元化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立足于中國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開始迎來了它真正獨立生長的春天——中國的事情最終還是需要中國人用自己的方法解決。

        從專業的內涵研究到外延拓展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四虎4hu永久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入口|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亚洲欧洲日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日韩麻豆国产精品欧美| 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男人日女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莉莉欧美自在线线 |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91精品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日韩精品欧美|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乳精品爆| 黄网站色视频毛片|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黑森林|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态图| 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老司机69精品成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io| 日韩三级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好看中文字母| 老司机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先锋看片影音资源网站|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